学科分类
/ 14
276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我国刑法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基础理论问题和实务问题上都展开了深入而又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主要梳理我国2010-2015年期间刑法研究的重要内容及其学术观点。在刑法基础理论问题方面介绍了犯罪论、违法性论、刑法解释学与刑罚论;在重大现实问题方面介绍了劳教废止后的刑法应对与死刑改革问题;在热点罪名方面主要介绍《刑法修正案》(八)、(九)所涉及的危险驾驶罪、贪腐犯罪、恐怖犯罪等罪名。由此勾勒出我国刑法最新发展的动态和脉络。在此基在础之上,总结并评价我国刑法科前沿发展的总体状况及发展趋势。

  • 标签: 刑法学 基础理论 现实问题 《刑法修正案》 热点罪名
  • 简介:法益概念经过了权利侵害说、财保护理论的发展,最终通过宾丁作为实证主义表现而固定下来,但真正带来决定性进步的是韦尔策尔对思想理论与结果理论的区分,并将法益理解为规范保护的对象。法益保护理论的机能并不在于将启蒙主义自然法思想移入刑法中,而是将结果伦理思想贯彻到刑法中。由于刑法不是为了追求什么政治性志向,跨实证的法益概念作用非常有限。韦尔策尔意义上的法益保护理论具有明确构成要件、体现结果伦理导向及实现政治过程的自我联结的机能。但法益概念与法益保护理论同样存在一些局限性。

  • 标签: 法益概念 法益保护理论 结果伦理
  • 简介:有一小部分学者,他们既会读法学评论(lawreview),也会看哲学期刊(philosophyjournal),我就属于这部分人。可以说,本人对刑法理论和道德哲学同样熟悉。因此我认为自己颇有资格来评论一下,其中一门学科能从另一门身上学到些什么。我所仰慕并效仿的刑法家,他们所采用的论证思路(argumentation),与道德哲学家类似。

  • 标签: 期刊 效仿 论证 哲学家 法律 理论
  • 简介:面对刑法规范供给的不足,刑法解释需要重视利益分析及其基础上的目的解释方法。刑法解释不是认知教义学上的理解,而是表达意义上的论证,利益法学与目的解释之间具有学术上的内在关联,后者是前者在解释论上的延伸。目的解释的内在危险不在目的解释本身,而在解释者解释的过程缺乏利益判断的类型化思维。利益法学立场下的刑法目的解释适用需要妥善处理案件事实对刑法规范的型构意义,目的解释与国民预测可能性的关系以及利益类型化的判断。强调利益分析接受构成要件类型化的限定,是目的解释应当坚持的基本准则。

  • 标签: 利益法学 目的解释 实质解释 构成要件类型化
  • 简介:大学法学教育国际化,是近20年来中国教育界一直在探索的热点,既是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贯彻实施当前"一带一路"之国家倡议的必然要求。总结历史上法学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和成果,是开展好这一事业的重要途径。11世纪前后出现的"罗马法复兴"运动导致了中世纪大学的诞生,英国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的兴起推动了大学法学教育国际化的开展。尽管在英国法学教育中,罗马法的传授经历了曲折过程,但仍是唯一自中世纪教授至今的科目。罗马法教授在英国法学高等教育中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法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即在吸收欧洲大陆法学研究成果的同时保持了英国本土法律教育的特色,从而使英国成为近代以后法律教育的强国之一。

  • 标签: 罗马法复兴 大学法学教育国际化 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 律师会馆
  • 简介:我国1997年《刑法》新增了罪刑法定原则,其具体内容是: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在其中明确规定了犯罪概念、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明确规定了刑罚的种类、量刑的原则和各种具体犯罪的法定刑,对于各种犯罪如何处罚应以刑法的规定为依据,即“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同时,还取消了类推制度,重申了在溯及力上采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在分则中罪名的规定也相当详备,增到413个罪名(“高法”解释);在具体犯罪的罪状和处罚上,叙明罪状的大量运用和法定刑不同档次的设计,为司法实践增强了可操作性。这些都为罪刑法定原则的实施提供了细致的法律标准。但是经过实践,一些缺陷由隐至显,罪刑法定原则受到了司法实践的严重挑战,法典的某些方面亟需完善。罪刑法定原则作为泊来品,是否能够很好的与中国的刑事政策相容,仍是很有难度的工作,目前我国罪刑法定原则是适用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能够更好的贯彻落实罪刑法定使我国刑事法制再向前迈进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 标签: 罪刑法定原则 人权保障 司法观念
  • 简介:英美刑法中法律因果关系判断问题主要发生在介入原因案件中,表现为介入原因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中断被告人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英美刑法实务创立了一系列介入原因案件的因果关系判断规则,主要包括实质而起作用原因原则、新介入行为原则、合理可预见性原则、不合理或不正常原则、危险范围内损害原则等。这些规则对中国刑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应当重点研究介入原因案件因果关系的判断,以增强司法指导功能。介入因果关系判断不存在统一的规则,应当对不同类型案件采取不同的判断规则。介入因果关系是一种规范评价和价值判断,不能以事实认定代替规范评价。法律因果关系不是纯粹的客观联系,介入因果关系的判断在一些情况下要考虑被告人的主观内容。

  • 标签: 事实原因 介入原因 法律因果关系 判断规则 英美刑法
  • 简介:快播案判决认定快播公司犯“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突破了对“传播”行为的传统认识。在存在论上,快播公司对网络淫秽视频的传播起到推动作用,但并不等同于传播淫秽视频,“使信息处于可传播的状态”不等同于“传播信息”。依法院判决,快播的主观罪责是“明知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而放任”的心态,这已溢出间接故意的范围.成为直接故意,但犯罪论从客观到主观不应反向评价。追责快播是网络管理者为了维护网络秩序,囿于无法直接追责到广大网民的无奈之举。快播案判决凸显了我国网络服务商的网络管理义务分配不合理、义务边界不明,体现了作为程度的现实和作为是非的法律之间的紧张关系。

  • 标签: 快播案 传播 不作为 网络色情
  • 简介:刑法》第101条所表达的规范意旨,与罪刑法定绝对相悖,应当将其否弃。它来源于1979年《刑法》第89条的规定。在1979年《刑法》中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因为在1997年《刑法》出台之前,中国《刑法》法源模式,是采基本刑法典加系列单行刑法决定;但在1997年《刑法》施行后,中国刑法法源采刑法典加刑法修正案模式,辅之以司法解释之扩充机能,取消了生产单行《刑法》这一模式。《刑法》第96条规定的违反国家规定所表达的意义层次中,有与罪刑法定相对相悖成分,应当谨慎。它来源于1979年《刑法》第89条规定中的“法令”,并且承继了1979年《刑法》之前,刑法可与政策相结合使用之实践惯例。尽管它拓展了行政刑法的规模与领地,但应当在违反国家规定中,将违反国家政策、违反决定和命令,与对应的行政违法行为及其处置之间划出明显确定的红线,以防止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行政施政中滥用刑罚,避免给当事人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资源损耗且使用无效的制度尴尬。在中国尚未建立对行政法源及实施给予以法律为根据的司法审查制度之现状下,行政刑法的范围只应当限定于违反法律、违反行政法规这一两种类型。因此,应当对《刑法》第96条中规定的行政措施(行政措施如何被违反是需要规范与现实想象力的)、发布的决定和命令予以严格限缩。

  • 标签: 罪刑法定 绝对违背 相对违背 违反国家规定层次性 限缩政策 行政刑法
  • 简介:由于"一带一路"涉及的范围广泛,国家众多,各国间的文化、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些诸多问题对教育协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型人才不仅要求熟知我国的发展现状,更要求了解沿线各国的相关知识,主要为国外语言、文化、法律、贸易规则等。加强国际法学科建设是防范"一带一路"区域风险的现实需要,国际经贸合作格局重构的必然趋势也对国际法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 标签: 一带一路 国际私法 学科建设 意义
  • 简介:法教义学者和社科法学者们都意识到传统的知识和方法已经无法指导不断涌现的新的法学学科研究了,但双方并没有关注到制约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根本问题:部门法学所形成的壁垒。研究方法的争论只是表面现象,而背后的部门利益才是根本问题所在。在这个法学困局之下,财税法学者首次提出了新的法学研究范式——领域法学

  • 标签: 法教义学 社科法学 领域法学
  • 简介:“身份”在刑法中的体现,实体层面是公平、正义这一法的价值目标的重要载体;实际操作层面影响具体案件的定罪量刑。因而古今中外,“身份”问题的探讨一直未曾休止,不断出现阶段性研究成果。作为刑法领域不容忽视的热点、难点问题,学界对此著书颇多,研究较为深入。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法,分析、厘清刑法中的“身份”概念,以期对刑法具体操作有所助益。

  • 标签: 刑法 身份概念 厘清
  • 简介:一、相关犯罪和保护措施(一)商品盗版行为,尤其是数字作品领域几个世纪以来.一场原创者和模仿者之间的竞赛展示了文化商品和经济商品的长足发展。但是当今的信息社会却改变了这场竞赛,技术、空间和时间都增加作品原创者的负担,却为“盗版者”和他们的基础服务提供商提供了便利。

  • 标签: 刑法 版权 欧盟 文化商品 数字作品 服务提供商
  • 简介:一、法学上之实证法夫研究法学,必须有一个科学方法;吾人所采用者为狄骥(LéonDuguit)之实证方法,乃以孔德之实证主义(Positivism)为基础而改进之者。依孔德之所说,事物之本质乃不可知,吾人之一切认识皆限于现象,而应以研究自然科学之方法研究之。孔德谓人类之认识乃经过三个阶段:其一为神学的阶段(l’étatthélogique),此时,人类以为宇宙现象为人类意志以外之意志所统治;最初以为事物皆有生命、有意志,且拟之为神,其后以为宇宙现象为多神或一神所统治。

  • 标签: 实证法 孔德 狄骥 实证方法 采用者 法律地位
  • 简介:世界各国刑法的反恐立法,具有浓烈的叙事性色彩,显性或隐性地贯彻"敌人刑法观",为迎合被害人和公众而进行象征性回应。基于严密防御恐怖犯罪的保守策略,刑法反恐立法重塑了有罪本质和潜藏于刑法体系下的打击目标,重构了安全保护之实现方式,改变了刑法立法正当性的根据。高压打击和严密防御策略对控制恐怖犯罪具有积极意义,但其以"安全"为帅,不顾刑法基本原则的一致性,进行非理性扩张,不断挤压和侵犯公民基本权利,导致其越界。在法治语境下,以刑法这种法律手段反恐必须守界:在合法性诉求上,必须受宪法的约束和限制;在宏观层面,应遵循法治精神,谋划正确的指导理念,追寻德性以矫正和消解不断膨胀的工具性价值取向;在微观层面,既应针对恐怖行为的共性,构建一般性限制原则,又应针对不同恐怖行为进行类型化,重视其个性,构建特殊限制原则。

  • 标签: 恐怖犯罪 安全 预防性立法 越界 守界
  • 简介:刑法解释的基本方法同其他部门法解释的方法在分类上基本一致,一般分为: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这四种基本解释方法每一种都有它的优缺点,因此在用以解释法律时必然存在一个应否排序、如何排序的问题,这属于法学方法论的重要问题。当然也有学者主张不应当对其排序,而笔者认为法律解释方法的适用应依次排序为: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

  • 标签: 法律解释 刑法解释 基本方法排序
  • 简介:如何应用法律预防和惩罚网络犯罪已经是我国立法和司法领域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面对网络犯罪的严峻形势,文章从网络犯罪的基本概念出发,分别阐述了网络犯罪的原因、特点、类型和基本现状,分析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在规制网络犯罪方面的滞后和刑事立法理论方面的缺失,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合理化建议。

  • 标签: 网络犯罪 刑法规制 立法完善
  • 简介: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培养各学科双语人才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观念。针对法学教育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校法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何破解法学双语教学瓶颈,走适合中国特色法学双语教育教学模式,有待思考。

  • 标签: 法学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探析
  • 简介:201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简称《刑九》)。随着《刑九》的颁布实施,我国的刑法体系得以进一步完整,但由于立法本身具有的理论滞后性,有关职业禁止的规定虽然更加精细具体,但仍存在许多缺陷。本着探讨研究的心态,就《刑九》中关于职业禁止方面的规定,笔者进行了思考,就该条文修改涉及的立法背景、具体法律条文、在具体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以及弥补缺陷的具体举措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刑法体系建设做出应有努力。

  • 标签: 职业禁止 刑法修正案(九) 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