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8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初,'有闻必录'成为新闻从业者信奉不疑的报道原则,此后风行数十年。逻辑上讲,无论是晚清还是当下,新闻实践活动皆不可能做到'有闻'则'必录'。那么,这样一个字面上不合常理的言说,何以构成近代新闻极具影响的职业理念?研究指出,'戊戌'之后,政权当局开始强势干预新闻界各项职业活动,从业者日益感受到政治势力的压迫。面对此景,'有闻必录'被新闻界极力呼喊,意在争取'有闻'就可以'必录'的自主性运作空间。加之彼时西方'言论自由'观的传布扩散,更使新闻界此番抗争增添了思想上的正当性基础。该时期,'有闻必录'实际上转变成了'言论自由'的操作性表达,较大程度上实现了以'职权'对抗'政权'的行业诉求,并由此迫使清季民初的政界力量有所收敛。文章认为,'有闻必录'之奠定,彰显了近代新闻界在政治干预下展开弱势抗争的职业心态,且此种心态长期存在于民国中后期的新闻实践中。

  • 标签: 有闻必录 言论自由 弱势抗争 职业心态
  • 作者: /邢世樟
  • 学科: 文化科学 > 传播学
  • 创建时间:2020-09-29
  • 出处:《文学欣赏》 2020年第6期
  • 机构:在农村里,乡村耕牛买卖的中介人,便是人人称谓的“ 牛牙郎” 。有道是” 行家一开口,便知有没有” 。即便是从古代开始,行行都有其行内通行的行话,俗称“ 切字” 。牛牙郎,就是一个特别存在行话的特别行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走向问题凸现.当前对'普世文化'这一新提法的探讨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分析'普世文化'必须面对的问题:文化融合与'普世文化'的异同、普世文化文化'普世性与民族性'的矛盾、普世文化的'继承性与变异性'的矛盾等,得出普世文化是不可能建构的结论.

  • 标签: 文化全球化 普世文化 普世文明 文化融合 民族文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又称“交叉文化传播”或“超越文化传播”,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传者与受众在各种领域和层次上的符号性信息沟通活动,它主要表现为跨民族、语族、种族和国家等传播类型。从本质上说,任何传播形式都围绕着理解而展开,但在跨文化传播中,理解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含义。

  • 标签: 跨文化传播 文化中心主义 文化模式 文化相对主义 不同文化背景 信息沟通
  • 简介:信息的高速流通使国际社会仿佛在一夜之间就能知道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大众传播媒介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方便而快捷的信息交流工具.麦克卢汉的"地球村"似乎已变为现实.而在看似地球村表象的后面是: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传播实力上的差距决定了传播权力和传播占域的不平衡,地球村实际上是强者向弱者的经济、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诸领域渗透的西方化覆盖全球的倾向.鉴于此,人们应以怎样的态度、行为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从而实现多种文化和经济形态并存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 标签: 大众传播 信息传播 国际传播 文化传播 文化多样性 文化形态
  • 简介:古人说的“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从一个方面看,就是关于思想信息传播与语言文字表达之间相互作用的见解。在那个主要靠游说来传播思想的年代,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主张想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在阐述主张的时候就要把话说得动听,否则难以传播开来。

  • 标签: 文化传承 新闻传媒 信息传播 相互作用 文字表达 传播思想
  • 简介:本文从文化传媒的观察视角,对西方备受关注的视觉文化时代下的媒介特征进行了一些总结和探讨.文章认为,视觉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新形态,其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影像'.而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正是影像的主要缔造者和传播者.因此,在视觉文化时代,媒介在传播理念、传播体制、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上都表出了一些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文章着重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 标签: 视觉文化 文化媒介 电子媒介 传播行为
  • 简介: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对处于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当代中西广告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案例广告的文案、图像及其他文本要素进行分析,考察其传达给目标受众的文化价值观层面的信息,并对照已有的不同文化语境人群的价值观念系统,对传递出的信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认为:中西广告中体现的价值观念在基本保持各自传统的同时,由于跨文化传播日益密切而出现了新的特征.

  • 标签: 中西广告 跨文化传播 价值观念体系 符号 文本分析
  • 简介:中国纳税百强系列排行榜是由国家税务总局计划统计司和中国税务杂志社联合推出的。与众多排行榜不同的是,'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是以企业实际入库税收为依据,在国家税务局监控的重点税源基础上排序产生的。2007年9月,2006年度新闻出版纳税百强排行榜发布。

  • 标签: 出版业纳税 年度新闻 新闻出版业
  • 简介:一本杂志的成功,“应是由内在的丰厚底蕴与外在的完美形态相结合而成的高智力产品”^[1]。好的内容是杂志成功的基石,杂志的外在形态——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字体、色彩、图片等各个环节、各种层次的包装同样非常重要。一个好杂志的品位离不开精良的包装,刊物独特的封面、优雅的版式等等细节都能体现刊物的性格。笔者拟以《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为例,研究现代杂志内页插图的意义。

  • 标签: 《三联生活周刊》 杂志 文化现象 文化背景 解读 视觉
  • 简介:文化交流中最难消除的障碍之一,是人类无法共享一种通用的符号系统,而交流符号的“异质性”是跨文化沟通的天然屏障。所以,如何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认同,除了强化对各自语言的认知与理解之外,必须采用具有最大通约性的文化符号,进行“同质性”的符号传播,进而克服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理解偏差,以此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

  • 标签: 语言 符号 文化传播
  • 简介:在全球化和高科技新技术的冲击之下,中国悠久的田园乡土文化被不断蚕食。本文运用传播学分析框架,对纪录片《记住乡愁》中几个村落的拍摄内容进行文本分析,以讨论中国乡村宗族文化及其传播效果。尤其近年以来,在当代中国农村基于物质、精神符号的巨大潜力,农村宗族文化再次复苏,虽不可能完全恢复到千百年前的原初风貌,但其核心文化元素依然存在。同时,单向传播使群体内共享的文化价值得以规范,更可以使宗族成员获得更好的宗族文化认同感,增加了宗族的向心力和竞争力。国人在此情境中的处事态度导致文化内部的高度认同。

  • 标签: 宗族文化 传播效果 差序格局 符号化
  • 简介:每个民族都不是“文化的孤岛”,周边交往是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它们不断在对外交往过程中获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周边交往是“周边传播”中更为具象的部分。它研究的是信息传播主体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交往情况,既包括“空间周边”,也包括“文化周边”。以藏族的周边交往为例,主要研究其与“空间周边”和“文化周边”交往的特点,藉以证明,周边交往在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进行对外交往时,应不断将“空间周边”向“文化周边”延伸,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获得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认同,从而建立起更为紧密和坚固的文化联系。

  • 标签: 藏族 周边交往 文化传播 文化认同 文化联系
  • 简介:当前,国内投建影视基地的热潮方兴未艾。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入,一方面说明国内影视基地旅游态,已经发展到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阶段,正在迈向更高的目标,另一方面也让人们产生日益强烈的隐忧,无论是社会文化效应还是投资回报效益,在影视基地投建热的现状下亟需来一番认真的冷思考。本文通过深入调研,提出影视基地建设的发展路径,以期引起探讨。

  • 标签: 影视基地 建设 区域文化 开发
  • 简介:人类体育发展演变的历史,就是体育传播的历史。以1964年东京奥运会首次实现卫星全球电视转播赛事为标志,大众传媒与体育运动的互动,推动了以个人体质健康为目标的现代体育,向大众体育休闲娱乐产业为特征的后现代体育的演变和革命,由此开创了以体育传播为本质特征的体育发展新纪元。

  • 标签: 体育文化 功能价值 传播途径 休闲娱乐产业 发展演变 体育传播
  • 简介:在“微时代”,城市文化传播应依据微传播的种种特征,依托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介,探索符合“美丽中国”发展方向的徽传播策略。

  • 标签: 微传播 城市文化 整合传播 微博
  • 简介: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失去了自己生存的环境,其保护与传承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将"非遗"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建设相融合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本论文以城镇文化建设为视角,调查襄汾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使其在更好地展现地域特色的同时又能为当地人带来经济收入,让其成为新型城镇发展建设的推动力。

  • 标签: 城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襄汾县
  • 简介:<正>传统媒体的整体性衰退并不是一个悲观的预言,因为新的生态媒体时代将绽放更多的激情、梦想与机会,它表现为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关系经营为核心,以跨界跨平台连接与协作为特征的能量组织形态。媒介融合在国内已成显学,但这似乎并不能缓解传统媒体面对市场和行政要求的双重压力。相反,盲目跟风造成了更多的目标纠结和技术变形,新兴媒体策马驰骋攻城略地,被跨界袭击的传统媒体守城艰难,哀鸿遍野。本文

  • 标签: 媒体业 性衰退 媒介融合 组织形态 媒介素养 密苏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