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6 个结果
  • 简介:Polity是个与城邦息息相关的概念,它用来对不同的城邦体制进行分类,具有内在的民主法治意蕴。古代东方的“国体”和“政体”二词同义,二者始现于中国汉代,皆指帝王专制的家国体制。东方社会在引入Polity以为政治现代化所用时,产生了两种译法:一是对译为政体,二是创造了国体、政体两元论来对译。两元论以政体连接现代宪政,以国体捍卫专制制度。两元论之“国体”使君主站在政治体制之外、抑或之上。随着君主制在日本和中国的终结,风行一时的旧式两元论日渐淡出。但是不久,在革命思潮的主宰下,中国移入了苏式的新两元论。新的两元论不但与现代政治现状不符,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思想不合,也与民主法治的世界潮流相悖,且有违宪法的规范属性。它与宪法相关规定是否契合,值得进一步认真研究。

  • 标签: 国体 政体 两元论 阶级
  • 简介:法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衡平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公司中存在多元利益主体,需要运用衡平观念来协调各种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冲突。我国新公司法有多处体现利益衡平理念,如公司营利性与社会责任之衡平,股东有限责任制度与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之衡平,公司大小股东之利益衡平等。

  • 标签: 衡平 利益 新公司法
  • 简介:清末法律改革之际,传统儒家伦理纲常成了礼教派和法理派论争的焦点,在法律上,儒家伦理纲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下至五四时期,作为儒家伦理纲常的三纲、五伦学说,分别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诘难,以致被视为传统文化的糟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学界对"五四"的反思,五伦的价值被重新认识,但关于三纲的本义及价值,依然晦暗不明,甚至三纲被看作是不同于五伦的另一传统。事实上,三纲与五伦相承于一脉,都体现了儒家"反躬求己"的文化精粹。同时,认识三纲需要区分"道德语境"与"法律语境"。

  • 标签: 三纲 五伦 正名 董仲舒
  • 简介:<正>民法典编纂之官方立法程序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依照计划进行,学者亦业已为之投入了可观的智力劳动。就学术论辩而言,当下最令人瞩目者或许是分别以梁慧星与徐国栋为两造核心人物的"世界民法典编纂史上的第四大论战",其论辩内容则以"中国民法典起草思路"为中轴,主要讨论民法典的结构体例安排以及该安排所体现的理论支援。这似乎表明,中国民法典的编纂即使在学理意义上亦已获得广泛认可而进入具体制度架构阶段。如果民法典的基础观念

  • 标签: 民法典编纂 法律移植 中国民法典 法律行为 行为规范 观念问题
  • 简介:诸法合体的观念统领了我国古代自《法经》以来的各种成文法的编纂体例。随着以鸦片战争的爆发为标志的中国近代社会的开始,近代刑法观念产生了从诸法合体向刑法独立的裂变。在改革旧法体系的问题上,刑法独立的主张并非首先提出,而是先有人提倡制定商法,继而刑法独立的观念才孕育而生。从诸法合体到刑法独立是一步重开历史先河的转变,究竟哪些原因促成了这一观念裂变?诸法合体是中国古代农业自然经济、封建集权政治、及律学传统的产物;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学为刑法独立的观念创造了条件,共同推动它由萌芽、发展、成熟,到最终成功运用在立法实践中。近代刑法观念从诸法合体向刑法独立的裂变意义广泛而深远。

  • 标签: 近代刑法观念 诸法合体 刑法独立
  • 简介:在新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作了较大修订的背景下,正当防卫的理论需要进一步探究.文章以刑法第20条第3款为切入点,透过正当防卫制度规定的表面,从"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关系"、"刑法的人权保障与社会保护机能的取舍"、"刑法的正义性与功利性的碰撞"与"权力与权利的对立统一"四个视角揭示了正当防卫制度内在的价值意蕴.

  • 标签: 正当防卫制度 价值观念 刑法 中国 人权保障 正义性
  • 简介:这次刑诉法修改,就检察工作而言,涉及到公诉的内容多、任务重、压力大,影响广泛而深刻。这既给公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公诉部门的执法观念、执法能力、执法保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全省公诉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标签: 公诉工作 检察工作 执法观念 公诉部门 执法能力 执法保障
  • 简介:互联网全球化的结构性和强大的数据传输功能,为言论者提供了更多规避政府内容控制和审查的办法,使原先的保护言论自由的理论——观念市场理论受到挑战。在美国,通过1997年最高法院的一个案例确立的新观念市场理论,对宪法第一修正案进行了新时代的注解,网络空间的言论自由因此受到比传统媒体更充分的保护;但在网络空间,言论自由也不是绝对的,特定的言论仍受到法律的限制。

  • 标签: 言论自由 新观念 互联网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网络空间 市场理论
  • 简介:中国经济法学说及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是与中国的改革同步的。中国的改革始于经济体制改革,但却速速超越了经济领域,而波及全社会,成为一种全方位的、社会性的根本变革。经过20余年的风雨历程,中国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变迁必然深刻地影响和推动着经济法的理论与制度的创新,具体表现在:由单一发展、重点发展、区别发展的“不均衡”发展观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由单纯或过多地强调政府干预或国家调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国家观向强调政府的超越性和可问责性转变;由“国家本位”的法益观向“社会本位”的法益观的转变。

  • 标签: 社会经济变迁 经济法 观念更新
  • 简介:作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重要目标的法律现代化,依然在努力实现过程中。这一可能缓慢的历史进程恰逢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全面深化改革,一系列打破原有熟人社会结构、建构现代陌生人社会的政策措施加速形成法律现代化的社会基础,这就为平等个体之间以契约关系依规则行为的法律现代化奠定基础。法律现代化需要建构理性、自由、平等的契约观念基础,需要建构形式法治基础;但是在此之前,有必要充分认识法律现代化面临的社会现实,这正是法律社会学所擅长的方面。

  • 标签: 法律现代化 社会转型 熟人社会 契约 法律社会学
  • 简介:《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古代中国,君子的任务是弘道,与之相对的文吏则执掌具体事务。古代执掌刑名、审理案件的司法官员,属于"文吏"一类,他们常常被称为"刀笔吏""巧吏""酷吏",地位上低于清要官员。中国古代所谓能吏,多指有吏才但操守欠缺的官吏,有的甚至近于法家的酷吏。然而,明清鼎革之历史巨变,引发了人们对待法吏的观念转变,随着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法律知识和法律职业者的地位有所提升。在清朝初期,出现了一批精于法律的能吏要员,如汤斌、陆陇其、于成龙。本文将分析明清之际法吏观念的转变,并介绍清初善于司法事务的能吏群体及其特征。

  • 标签: 明清之际 法律知识 法吏 能吏
  • 简介:现代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大都在采取文化多元主义政策的同时,积极建构一种超民族认同或泛国家认同。然而,这种超民族的建构亦必须十分谨慎。如果这种超民族认同建构是立基于各族人民的"共享的价值"或"共享的认同"之上,那么这种建构将较容易成功。相比其他多民族国家的超民族建构而言,"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族人民"共享的价值",亦是各族人民"共享的认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华民族"明确入宪,将使我国深厚的统一的思想观念,从民族关系的角度,转为宪法上的自觉,这对于我国有效地反击各种分裂势力,切实维护国家统一乃至实现两岸统一具有深远意义。

  • 标签: 文化多元主义 超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 统一
  • 简介:当前,我国民众的民法观念存在对民法知识掌握和运用不够、民法权利意识不强、对民法缺乏正确评价、对民法的信仰不够等四个方面的缺陷,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民众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民法制度的实施效果不良、缺乏发达的市场经济和独立的市民社会及传统民法观念的影响。民法观念的现代化是民法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民法观念的现代化必须以民法精神为指针,实现四个转变从重刑轻民观念向民刑并重观念转变、从身份等级观念向人格平等观念转变、由国家全能观念向私法自治受限观念转变、从重义轻利观念向重权兼义观念转变。

  • 标签: 民法观念 现状分析 现代化趋势
  • 简介:八二宪法颁布实施至今已经三十年整,这三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背景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1988年4月12日、1993年3月29日、1999年3月15日和2004年3月14日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四次局部修改。三十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的主流政治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与此相关的宪法学方法论和基础理论体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 标签: 宪法观念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经济体制改革 1982年宪法 变迁 对外开放程度
  • 简介:政治理论和公法学常常不加区别地混用权威和权力这两个词。然而,从概念、观念和制度上区分二者,应是一切进一步研究的入手点。权威代表一种不受质疑、无须强制而能赢得服从的资源;权力代表一种可能受到质疑,但能通过强制赢得服从的力量。现代之前的西方政治所仰仗的权威资源以传统和宗教为依托,由元老院和教会来承载。启蒙以降的现代政治自绝于这类权威资源,力求通过当下的人民重塑权威,由此陷入深刻的焦虑,并面临棘手的挑战。只有把权威所代表的过去和权力所体现的当下与未来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时间链条,融谨慎、力量与希望为一体,才有望重塑健康而持久的政治结构。就此而言,历史尚未终结,中西皆在路上。

  • 标签: 权威 权力 传统 宗教 人民
  • 简介: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三观”问题,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温家宝总理最近也指出,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面对这场危机,必须有坚定的信心和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用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模范的实际行动,

  • 标签: 模范 胡锦涛总书记 党员干部 温家宝总理 “三观” 领导干部
  • 简介:此次刑诉法的修改首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项重要原则纳入其中,并在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规定、特别程序等新增内容中着重一以贯之,鲜明体现了诉讼文明、司法民主和人权保障的立法要义。控告申诉检察部门要认真领会这些精神,不断强化人权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时效意识和监督意识,适应工作的新要求。

  • 标签: 开拓进取 稳定工作 尊重和保障人权 信访 证据制度 强制措施
  • 简介:从法治文化的理论视角看,社会管理创新主要的体现为法律观念的创新和法律制度的创新。法律观念的创新,就是要建立一套适应于社会管理创新体制和机制的现代法律观念体系。法律制度的创新,就是要建立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的法律体制和机制。观念创新是前提,制度创新是保障。观念创新为制度创新提供思想营养和理念基础,制度创新又进一步巩固、发展和塑造着人们的现代法律观念,并直接作用于社会生活。

  • 标签: 法律观念创新 法律制度创新 现代法律观念体系
  • 简介:目前,刑事和解制度无论在实务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但是,这种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对此,应当在能动司法的观念指导下,对目前实践中存在的刑事和解几种模式进行梳理,而司法机构监督下的人民调解型模式是最符合我国实践,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

  • 标签: 刑事和解 能动司法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