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对我国再审制度的反思性探讨和立法建言性探讨已经成为我国民事诉讼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另辟蹊径,通过对再审模式的概括和比较,来研究我国再审制度的改革问题,由此也试图揭示出再审制度的文化、制度基础与背景及其变迁的基本规律和轨迹。笔者认为,再审模式有三种,这就是政策形成型再审模式、私权保障型再审模式和程序救济型再审模式,分别由我国、大陆法国家以及英美国家所代表。我国目前的再审制度属于政策形成型,但这种再审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需要加以改变。改变的基本方向是以程序救济型再审为主的综合模式。为了完成这种转变,需要在理念和机制两个层面上予以推动。

  • 标签: 再审模式 理念变迁 机制转换
  • 简介:国内法院应否干预我国涉外商事仲裁的实体内容,理论界存在争议。根据国际上对仲裁进行司法监督的立法和实践模式及发展趋势,以及对“全面监督论”和“程序监督论”两种学说的评价,本文认为中国仲裁立法不应局限于“全面监督论”与“程序监督论”两种观点,应引入“需要干预论”,即关于法院应否监督我国涉外商事仲裁的实体内容,完全取决于当事人和国家的需要。

  • 标签: 涉外商事仲裁 司法监督 需要干预论
  • 简介: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争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是属于两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问题.在"罪刑法定"原则下,社会危害性更应当回归于犯罪学之中,而在刑法学中用法益侵害和严重的法益侵害取而代之,并且它们只有被明确规定在刑法中才能叫刑法法益侵害.这样规定,不仅剔除了"社会危害性"这一宏观、模糊的、甚至易受主观价值取向改变的犯罪定义标准,而且有利于刑事司法操作.

  • 标签: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罪刑法定原则 犯罪定义 “罪刑法定”原则 法益侵害
  • 简介:未成年人保护事业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与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然而.任何社会现象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社会环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以及国家与社会二元化结构的形成,适应新的社会格局的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诸多矛盾.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未成年人保护主体的多样性与其相互间作用关系的多层次性的矛盾.二是未成年人保护内容的进化性与国家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三是未成年人保护的权益指向与未成年人如何适应社会的矛盾。

  • 标签: 未成年人保护 “四化” 国家与社会 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文明 保护工作
  • 简介:近年来医疗事故纠纷的增多,艾滋病、“非典”疫苗的研制和临床实验,以及全球禽流感疫情的出现,为我们提出了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紧迫要求。我国现行医疗事故责任原则力图通过加重医院一方的责任来防范事故的发生,但实际上这并不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相反它还可能产生不利的后果。通过对医疗事故责任划分的法经济学分析,我们应该在医院和患者之间合理地分配风险,把事故责任确定在能够最小化社会总成本的有效点上;并且为了分散医疗风险,应当相应地建立起普遍保险制度、公共卫生的政府诉讼制度和专项税收支付制度。

  • 标签: 医疗事故 法经济学分析 风险分配 风险分散
  • 简介:利益衡量是司法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在案件涉及多个利益冲突的场合。法院判决究竟如何作出或应当如何作出,适已不单纯是一个法学理论问题,还直接表现为法官的司法能力问题。作为一种应当具有普适意义的司法活动或司法方法,利益衡量应当在法理的背景下,从民事法律领域出发.判断其价值及构成,在审理案件时合理注意利益衡量,应当是对法官司法能力的一种直接要求。法官在对个案衔突进行利益衡量时,必须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必须注意行为的节制性、妥当性、现实性和统一性。采取利益衡量的方法创造判例很有必要。利益衡量对法官的司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标签: 利益衡量 司法运用 构成要件 司法能力
  • 简介:文章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结合首都民政工作,通过对"太阳村"个案分析,进行应用对策研究.文章指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知易行难.任何制度改革,归根结底是权力与利益的调整.因此,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既要态度坚决又必须立足国情、民情,体现社会包容性;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既要创新观念,又必须依法行政,同时,加快配套改革,如此,才能使政府改革取得成功.

  • 标签: 民政工作改革 民间组织 依法行政
  • 简介:<正>一、引言民事诉讼的担保(以下简称诉讼担保)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诉讼担保出现在两种场合,一是审理阶段,包括财产保全和和先予执行,法律规定申请人应提供担保;二是执行阶段,被申请执行人要求暂缓执行,这时必须提供担保。但对于担保的程序如何,法院应如何审查,其法律后果等民诉法均未有规定,在审判实践中因瑕疵担保导致审判及执行困难的情况时有发生,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麻

  • 标签: 担保制度 财产保全 被申请执行人 执行中止 民诉法 先予执行
  • 简介:<正>自1919年《魏玛宪法》首次明确受教育权伊始,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宪法基本权利陆续为世界各国宪法所承认和保障。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近年来在我国,以各种形式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案例层出不穷,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围绕着受教育权的宪法属性和救济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看法并不统一,甚至大相径庭。笔者认为,从基本权利的实现机制人手,明确受教育基本权利的宪法效力所及,有助于克服受教育权实现中遭遇的种种障碍,并寻得正确而有效之补救。

  • 标签: 教育权利 宪法解释 公民受教育权 公权力机关 魏玛宪法 教育法制
  • 简介:本文采用比较法方法,对各国的破产预防程序体系、类型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构我国破产预防程序体系的具体思路,即建立多元化的破产预防程序,从而充分发挥破产预防程序的功能,充分调动利害关系人的积极性,实现再建的目的.

  • 标签: 破产预防 程序 利害关系人 体系 比较法 中国
  • 简介:在对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诸国刑法关于抢夺行为定性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刑法规定的抢夺罪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倡导在我国刑法中拆解抢夺罪,将抢夺行为一部分归入盗窃罪,一部分纳入抢劫罪.

  • 标签: 抢夺 抢劫 盗窃
  • 简介:释明权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随着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诉讼模式转换所带来的适应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而在当事人主导的诉讼程序中引入释明权制度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案。但在审判实务界,也一直未能对释明权制度引起足够的重视。释明权制度对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和整个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我国的存在有其可能性与合理性,它能在法律层面系统地赋予和规范法官的诉讼指挥权。

  • 标签: 释明权 审判方式 必要性 合理性
  • 简介:20世纪60年代,针对黑人等少数族裔和妇女的生活困境,美国政府实施了所谓的“肯定性行动计划”,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对平等理论的一次实践。但美国许多白人认为“肯定性行动计划”是“逆向歧视”。平等应该是绝对平等与相对平等的统一,是抽象平等与其体平等的统一,也是实质平等与形式平等的统一,更是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统一,从而反驳了“逆向歧视”论者乃是把平等绝对化的表现。此种研究路径对我国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平等 “肯定性行动计划” “逆向歧视” 弱势群体
  • 简介:<正>目次一、拉塞尔案的基本案情二、拉塞尔案的审理情况及相应的判决观点三、拉塞尔案给我们的启示美国的警察圈套与时下讨论正热的诱惑侦查虽然有关联,但并不是一回事。诱惑侦查泛指侦查机关有意安排的一些技术策略,包括警察或其代理人作出具有被害能力的表示(如在侦查诈骗案中采用),作出容易被害的情状(如在侦查强奸案中采用),作出有意参与犯罪的表示(如在侦查毒品案件中采用)等等。这些技术策略往往用于所谓无被害人的犯罪或用常规方

  • 标签: 诱惑侦查 拉塞尔 审理情况 犯意 技术策略 联邦最高法院
  • 简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港、澳、台地区与我国大陆地区的经贸关系日趋紧密,两岸三地的经济贸易往来的发展迅猛,伴随而来的是解决各种纷繁复杂的民商事纠纷的需要。与此同时。为了缓解“诉讼爆炸”的困扰和繁重的司法负担,仲裁再一次责无旁贷的担当起排忧解纷的重任。毕竟,相对于法律的严谨规范,仲裁灵活快捷的优势使它在民商事纠纷解决方式中独具特色。仲裁文化历史悠远,从来就是以独立佘正、推崇效益、意思自治为其基本理念。仲裁本身植根于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土壤,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的灌溉,是发生纠纷的社会民众在由自己所选定的公断人那里来感知正义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港、澳、台、陆两岸三地仲裁制度,特别是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问题的比较,对仲裁的司法审查问题作了一个较为深入的思考。

  • 标签: 仲裁 民间性 司法性 司法审查
  • 简介:该文属于一种法律思想史的考察,主要探讨从孟德斯鸠、黑格尔到施米特乃至凯尔森的政治法、国家法思想以及阿克曼的宪法政治理论,梳理有别于英美宪法理论的大陆公法思想的路径以及阿克曼的两种政治观。笔者认为中国现时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即有别于日常政治的宪法政治时期,因此,政治国家的问题是我国宪法的理论基础,目前法学界倡言的法治主义属于一种市民社会的规则之治,但如何把法律人的法律上升为政治家的法律,或者说如何处理市民法与政治法的关系,是当前我们国家宪法政治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对此,欧洲大陆国家的公法理论和英美传统的阿克曼的宪法政治学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新视角

  • 标签: 宪法政治 法治主义 日常政治 非常政治
  • 简介:近年北京市流动人口犯罪比例较高.流动人口犯罪的防控,关乎奥运会的安全.随着宪法的修正以及的发布,流动人口管理和流动人口犯罪的防控面临新的挑战.

  • 标签: 流动人口 犯罪 奥运安全
  • 简介:国际习惯作为国际法最古老、最原始的渊源,在国际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长久以来,对于国际习惯法是否对新独立或新产生而被纳入国际社会中的、未参与国际习惯法形成过程的国家具有拘束力始终存在争论。当然争论发生的理论基础乃是在于对国际法的效力依据,或者更准确地说,对国际习惯法的效力依据的理论认同存在差异。本文从对国际习惯的基本认识入手,阐明目前国际法学界对国际习惯法对新国家效力存在的争论,进一步探讨导致争论出现的理论根源,以期得出国际习惯法对新国家效力的初步结论。

  • 标签: 习惯法效力 习惯法新 国家效力
  • 简介:本文以全球化进程、国际化进程以及新旧国家主义的强对抗力量为背景,分析了国际体系的新的错综复杂性及其对国内法的影响.在第一部分,作者引入全球化的概念及其是否发生的国际背景.第二部分,作者描述和分析了在贸易和环境领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和欧共体框架内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主要战略、机制和手段.基于上文论述,作者在第三部分认为在国际模式下,主要是通过缔结国际协议迫使各国将国际法律义务转变为国内法,而在超国家模式下,立法全球化的影响是直接的.选择何种模式,必须作出许多政治性决策:必须决定全球化是一个可取的结局;必须决定全球化问题认知达到必要程度的方法以及更可取的解决问题方法;必须改变传统市场导向方式.作者还建议美国和欧共体成员国要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法律事务的传统民族国家为中心的认知进行修正.

  • 标签: 全球化 国际化 国内法影响 政策选择
  • 简介:民事证据发现制度作为审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规范当事人收集证据,以及防止证据突袭和促进当事人和解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中国的民事证据发现制度,无论是在基本模式的选择上,还是在证据发现范围、发现方法和立法形式上,以及在制裁处罚措施的确立上,不仅应考虑到与整个民事诉讼体制的协调,而且更应注重从民事诉讼特有的对抗性、当事人的程序利益和诉讼成本等角度,科学的设置相应的证据发现规则和对于违反证据发现行为的制裁处罚措施.

  • 标签: 民事证据 当事人 制裁 处罚措施 审前程序 民事诉讼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