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地震数据的精确解释和分析非常依赖于所使用算法的稳定性。我们着重于盐丘地震勘探的稳定检测。我们讨论一个基于地震成像中最佳结构特征属性排序分类的盐丘探测新模型。该算法克服了现有的基于结构属性技术的局限性,因为该技术非常依赖于盐丘固有的地质属性与盐丘检测所用的属性数量。该算法综合了灰度共生矩阵(GLCM)属性,Gabor滤波器,以及含有使用属性特征排序信息协方差矩阵的本征结构等属性。将排序前列的属性组合起来形成一组最优的特征集,以保证算法即使在沿盐丘边界没有强反射层的情况下也能有效。与现有的盐丘检测技术相比,本文的算法稳定和计算高效,并能处理小尺度特征集。我用荷兰F3地块评价该算法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信息理论的工作流程用于检测盐丘,其精度优于现有盐丘检测技术。

  • 标签: 地震解释 盐丘检测 结构特征 灰度共生矩阵
  • 简介:浅层面波法调查表层速度结构多用于非沙漠区的工程与环境领域。本文利用多道面波分析(MASW)技术针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特殊地质情况,对所采集的浅层多道面波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得到沙漠区表层速度结构;同时对该地区所获得的地震大炮记录上的面波进行了处理、分析和对比,探讨了沙漠区利用大炮面波法调查表层结构的可行性。实践表明,多道面波资料可以得到很好的浅层速度结构,而大炮记录则可得到详尽的深层地质结构,将二者相结合便得到测区表层60m范围内的速度结构信息,也证明了在沙漠区利用大炮面波记录提取表层地下介质结构是可行的。更多还原

  • 标签: 沙漠区 表层结构 面波分析
  • 简介:在多个区块的测井评价工作发现,孔隙结构直接影响储集层的品质和油气层的电阻率,是测井准确评价流体性质的关键。岩石物理资料表明不同区块内影响储层孔隙结构的因素不同,但效果是一致的,即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控制着储层的储集能力和渗透能力。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影响了储层中导电流体的分布和含量,从而控制了储层的电阻率。储层出现低阻油气层的内因均为复杂的孔隙结构(骨架导电及工程原因除外)。测井储层评价在分析控制储层孔隙结构复杂程度的地质因素及储层分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储层采用不同的模型、参数和标准,可以有效的认识储层品质和识别不同类型储层的流体性质。

  • 标签: 孔隙结构 储层品质 电性 低阻油气层 测井评价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反演方法:通过采用纵、横波走时数据对(从相同的震源产生的P和S波被同一台站记录)来联合反演纵波速度(Vp)和纵、横波速度比(Vp/Vs),然后单独反演横波速度Vs,在反演过程中同时对地震参数进行定位。该方法不需要假设P和S波的射线路径一致,它是沿着P和S波射线路径计算相对慢度扰动值。该方法直接把Vp/Vs作为一个模型参数,由此能获得比采用从独立反演获得的Vp和Vs计算出Vp/Vs的方法更精确的速度比值。该新方法被应用到反演日本东北地区的壳幔速度及波速比结构的研究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演结果表明,在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俯冲板块为一高Vp,高Vs和低Vp/Vs异常区,而在活火山下方的浅部地幔楔以及背弧深部地区为低Vp,低VS和高Vp/VS异常。虽然这些特征在前人的研究中已经报道过,但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比,本次研究所获得的Vp/Vs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小的分散性,同时,它的分布特征能较好的与地震波速度结构相吻合。

  • 标签: 地震层析成像 纵横波走时对 太平洋俯冲板块 地幔楔
  • 简介: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对其渗透性和电性影响显著,是此类复杂储层岩石物理研究的关键。针对仅从连通喉道半径评价渗透率的多解性以及储层孔隙结构与电性关系研究欠缺等不足,综合影响物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孔隙度、最大连通喉道半径及分选性三种因素的新型孔隙结构参数δ的计算公式。利用岩心及实测数据对比分析表明,δ值能够较连通喉道半径等传统方法更精确地刻画致密砂岩储层渗透性,同时它与储层电性具有密切关系,可用于估算地层因素F和胶结指数m。据此提出将孔隙结构对电阻率的影响进行归一化校正以及基于核磁共振测井预测储层完全含水电阻率R0的评价方法,从而突出储层流体性质变化引起的电性变化,并提供了一种新的致密砂岩储层流体识别思路,研究结果得到了实验资料和实际测井试油资料的验证。

  • 标签: 低孔低渗 致密砂岩 孔隙结构 核磁共振 岩石物理
  • 简介:针对非均质性较强的碳酸盐岩储层,综合各向异性自相容近似理论与差分等效介质理论建立了一种各向异性岩石物理弹性参数计算模型。通过对碳酸盐岩孔隙结构实验结果分析,提出了碳酸盐岩弹性参数计算的孔隙结构模型。综合使用各向异性等效介质理论与碳酸盐岩孔隙结构模型,给出了碳酸盐岩非均质储层弹性参数计算的实现方法。通过对比灰岩样品测试数据与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等效弹性理论模型能够描述碳酸岩盐储层速度与孔隙度变化关系,可作为碳酸盐岩储层地震数据解释的基本依据。

  • 标签: 各向异性 岩石物理 孔隙结构 弹性模量 碳酸盐岩
  • 简介:目前观测系统设计中接收道数的选择基本上是基于水平层状介质假设,这显然不能满足复杂地区采集的需求。本文在朱金平研究基础上,通过野外试验法获得最优接收道数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实现,在固定道间距情况下,建立接收总能量与平均效率能量之间的数学模型,获得最优接收道数,并利用一个复杂工区的地震数据对方法的正确性进行验证,模型数据计算的结果与实际数据处理的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与实际处理结论一致,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以为复杂地区观测系统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采集设计 观测系统 接收道数优化 模型正演
  • 简介:孔隙结构特征及类型划分对低渗透储层勘探开发至关重要,基于多重分形理论与核磁共振实验,对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沙四段(ES4)复杂低渗透砂岩进行孔隙结构研究。首先,根据岩心物性、铸体薄片、压汞等资料所反映的孔隙结构参数差异,将研究区的岩石孔隙结构类型划分了3大类5小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岩石的核磁共振T2谱进行插值并计算其对数坐标下的一维、三维分形维数以及多重分形谱,并提取多重分形参数奇异性强度α、分布稠密度f(a),结果显示孔隙结构类型不同,盒维数尤其是多重分形参数值差异明显,孔隙结构好,其a、f(a)偏向高值,以此划分孔隙结构类型与压汞、薄片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核磁共振测井剖面上,应用效果较好,表明多重分形是核磁共振T2谱的一种属性,利用核磁测井T2谱多重分形特征及参数能够连续较好地评价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类型与预测有效储层。

  • 标签: 核磁共振T2谱 多重分形 插值 孔隙结构 低渗透砂岩
  • 简介:为了分析沁水盆地太原组煤层岩石物理性质、镜质组反射率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采集了三个不同煤矿井下的11个煤岩样品,利用MTS岩石物理参数测试系统对煤样进行弹性参数测试,通过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对11个煤样的有机显微组分、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和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上述实验结果进行交会分析发现:一些弹性参数之间具有线性关系;纵波速度与横波速度均具有各向异性特征,其各向异性特征与镜质组最大反射率有良好的负相关性;纵横波速度、杨氏模量与微孔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获得的煤岩岩石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煤岩地震岩石物理建模和煤层气地震反演技术的基础。

  • 标签: 煤岩 超声波测试 微观结构
  • 简介:常规地震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基于地下水平层状介质的假设,通常不能适应复杂构造情况。我们从控制照明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种面向目标成像的地震观测系统设计方法,该方法需要一个由初步地震解释得到的速度模型。利用单程傅立叶有限差分波场传播算子将目标层的平面源延拓到地表,通过分析从目标层延拓到地表的波场能量的分布,可以确定目标层成像所需要的炮点或者检波点的位置。利用SEG-EAGE盐丘模型数值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设计面向目标成像的特定地震采集系统。

  • 标签: 观测系统 控制照明 目标成像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将高分辨率阵列侧向和方位电极系综合在一起的三维侧向测井电极系3D-LS,该电极系具有径向、纵向和周向探测能力。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考察了井眼尺寸、冲洗带电阻率、侵入深度、层厚及围岩电阻率对六种不同探测模式的影响,确定了电极系尺寸和探测特性。分析伪几何因子,低侵时电极系的探测深度最深可达1.5m,其值接近斯伦贝谢双侧向电极系深探测深度,而大于高分辨率方位侧向成像仪深探测深度,并且三维侧向测井电极系可提供多条径向不同深度曲线,可更好地描述地层侵入剖面。无限厚地层条件下,方位电极可识别出厚度0.1m的异常体,利用方位侧向曲线半幅点对应异常体厚度判断,对异常体纵向分层能力可达0.5m。高阻背景下,异常体的电阻率越低,越靠近井眼,方位越大于15度,越易被方位电极探测。数值模拟结果为后续三维侧向测井电极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低阻异常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三维侧向测井 电极系 数值模拟 有限元法 探测特性 低阻异常
  • 简介:大型、构造复杂的三维物理模型可用于模拟油气勘探。构造逼近实际地质状况的模拟具有制作技术难度大、质量控制严格等特点,可用于采集宽方位、多方位和全方位的地震数据,从而进行多种三维处理、解释方法验证。本文针对中国西部前陆盆地地表条件复杂地下构造复杂,导致成像不理想等问题,基于复杂的地下构造,设计制作了目前世界上模拟施工面积最大、构造最复杂的KS(塔里木盆地克深勘探工区)物理模型。本文的模型技术的进步主要涉及3个方面:模型的设计方法、模型的浇铸流程和数据采集,首次给出了物理模型的三维真实速度模型,定量分析了物理模型的制作精度,绝对误差小于3mm,可以满足方法试验的需要。该模型基于三维形态测量技术建立了三维真实速度模型,可作为方法试验的基础数据。因此,该模型可作为地震物理模拟技术的标准。

  • 标签: 复杂构造 地震物理模拟 模型制作 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