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预防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辖区自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269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0个月、1个月、6个月免疫程序对其进行乙肝疫苗接种,HBsAg母亲,新生儿要进行免疫球蛋白接种,新生儿HBsAb(表面抗体)以及HBsAg(表面抗原)采用SPRTA(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比较接种后近期、远期预防效果。结果269例新生儿出现不良反应有1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接种后第4周、第12周、第24周HBsAb阳转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接种后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乙肝抗体滴度情况比较,差异显著(P<0.05);全程免疫接种3年后HBsAb阳性率均低于全程免疫接种1年后与全程免疫接种2年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2年内对于乙型肝炎具有较好预防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借鉴和推广。

  • 标签: 新生儿接种 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患者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6年8月~2017年11月间,我院收治92例合并脂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前提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参照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经护理,两患者肝功能均有所改善,AST、ALT、TG以及TC等相关指标均明显改善,护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患者各项指标改善幅度更大,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患者临床护理中,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肝功能,是理想护理干预模式,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 慢性乙型肝炎 脂肪肝 肝功能指标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是一种传染性强消化系统疾病,蒙医理论中指出乙型肝炎是包括热病内,属瘟邪所致“粘”血为主损坏人们身体健康。

  • 标签: 乙型肝炎 蒙药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复种意识和认知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随机抽取该市30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临床资料,并对上述人群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复种意识和认知状况问卷调查。结果该次研究300名患者中,42.7%的人不了解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手段,62.7%不了解乙型肝炎疫苗需要加强免疫注射,94.3%认为未能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加强免疫注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复种相关知识;乙型肝炎患者家属乙型肝炎疫苗自愿复种率84.4%、血站血库化验人员乙型肝炎疫苗自愿复种率82.5%及经常输血患者乙型肝炎疫苗自愿复种率52.0%显著低于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疫苗自愿复种率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危人群未能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复种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复种相关常识,因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对乙型肝炎疫苗复种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教育,促进人们了解和认识乙型肝炎疫苗复种重要性,增强自觉复种意愿。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高危人群 疫苗复种 认知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保降酶中药治疗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2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和对照,每组36例。对照采取常规治疗措施,观察采取保降酶中药治疗措施。结果观察36例中,对于保降酶中药治疗后效果,无效1例,有效35例,临床治疗有效率97.2%;对照36例中,无效10例,有效26例,临床治疗有效率72.2%。观察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且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保降酶中药治疗模式运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工作中,充分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需求,有助于提高疗效,可帮助患者治疗及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改善具有良好促进作用,效果显著,治疗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 标签: 保肝降酶中药 慢性乙型肝炎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超诊断及活检病理检查诊断结果,探究B超诊断应用。方法选取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本院收治疑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均进行B超检查诊断以及活检病理检查诊断,分别对比两种方法结果。结果活检病理检查诊断结果显示了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当中,阴性例数19例(15.83%)和阳性例数101例(84.17%);B超检查结果显示,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当中阳性病例共71例(59.17%),阴性49例(40.83%)本次研究诊断出了慢性肝炎共93例,早期肝硬化共27例。B超检查敏感度94.34%,检查特异度为100.00%,检查准确率为75.00%。B超诊断检查与活检病理检查诊断阳性患者对患者炎症活动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未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在应用B超检查诊断准确率相比活检病理检查准确率更低,同时也不能有效组织内炎症活动度等进行判断,但B超诊断却能诊断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无存在早期肝硬化以及纤维化。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B超诊断 肝活检病理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指标与乙肝标志物和肝功能之间相关性。方法从2016年6月到2018年6月期间在本院诊治所有乙型肝炎患者当中选取其中74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试验研究观察和分析对象,对这74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e抗原(HBeAg)、表面抗原(HBsAg)以及表面抗体(HBsAb)等乙型肝炎标志物水平进行检测,并最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病毒复制指标(HBVDNA)水平进行检测,对患者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胆碱酯酶(CHE)进行检测。结果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患者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和定量结果都比其他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患者中HBVDNA阳性率比HBeAg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HBVDNA载量之间患者血清AST、ALT两者指标水平均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HBVDNA载量越高,患者血清AST和ALT水平随之增加。三患者胆碱酯酶水平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HBVDNA水平与患者病毒复制情况和炎症程度具有非常密切关系,但对于患者肝炎病情变化和严重程度判断与评价,需要将患者病毒复制指标和乙肝标志物结合起来才能更加客观和准确。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复制指标 乙肝标志物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实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效果。方法时间段2017年02月-2018年02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50例作为研究,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比两检出率和ALT、AST水平。结果研究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阳性ALT(256.81±172.63vs76.26±52.66)、AST(216.29±180.59vs68.36±42.71)水平高于阴性,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实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效果显著,既可以提高检出率,又可以很好反应病毒复制情况,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临床检测有一定意义。

  • 标签: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大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检测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我院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来进行分析,作为肝硬化,同期选取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乙肝,对两进行了96周恩替卡韦治疗,对两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和总胆红素改善明显,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1),乙肝患者两项指标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Child-Pugh分级在治疗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1),乙肝患者仅有Child-Pugh分级在治疗后出现了差异性(P<0.01)。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病例,两血常规和肾功能复查正常,没有血液损害和肾功能损害情况出现。结论乙型肝炎硬化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效果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要优秀,临床中患者各项指标改善明显,没有严重不良反应,临床中应该推广使用。

  • 标签: 乙型肝炎 肝硬化 恩替卡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PHC)与血清游离轻链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乙肝肝硬化患者40例,按照奇偶分组法将其均分2,各20例。实验为轻链水平升高患者,参照为轻链水平正常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罗氏自动生化仪和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测定,分析其血清免疫蛋白水平、PHC阳性率以及清蛋白水平。结果相比于实验,参照IgA、IgG水平以及PHC阳性率明显较低,间差异显著(p<0.05);经对比40例患者IgM水平和清蛋白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乙肝肝硬化患者而言,其血清游离轻链升高可导致原发性肝癌发生,其轻链水平升高有利于乙肝肝硬化疾病筛查,有利于尽早发现和治疗原发性肝癌疾病。

  • 标签: 血清游离轻链 乙型肝炎 原发性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阳性与谷丙转氨酶测定之间相关性。方法从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体检的人员中选取200例进行检测,对乙型肝炎病毒阳性与谷丙转氨酶进行探究。检测之后对小三阳、大三阳发生率以及丙转氨酶阳性比例应用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小三阳、大三阳发生率降低,丙转氨酶阳性比例降低,且小三阳、大三阳发生率和丙转氨酶阳性率呈相关性,差异显著(P<0.05)。结论检测乙型肝炎时,除了进行两对半检测,对谷丙转氨酶进行检测,更有利于进一步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价。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谷丙转氨酶 相关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1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其进行病毒性肝炎检测,分析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结果乙型肝炎病毒检出率与其他病毒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HBsAg(+)、抗-HBe(+)、抗-HBc(+)模式比例为52.1%,明显高于其他模式,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型病毒基因与其他类型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具有紧密联系,前者在后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C型基因病毒所占比例较高。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原发性肝癌 相关性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性脑病反复发生影响因素及预防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性脑病患者共计50例,根据患者最终治疗结果,将其分为存活和死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诱因会影响患者预后情况,TBIL、ALB、Cr、PT等数值升高影响患者预后情况,性脑病分期越高,患者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性脑病反复发生与患者肾功能、诱因、凝血功能以及性脑病分期等都有较为密切联系,因此在临床中应当加强对于相关生命体征监控。

  • 标签: 肝性脑病 乙型肝炎 肝硬化
  • 简介: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thyroiditis,SAT)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其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或病毒产生变态反应、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我们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与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有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是亚急性甲状腺炎致病因素之一,亚急性甲状腺炎也可能是乙型肝炎外表现,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亚急性 甲状腺炎 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重型乙型肝炎临床对照。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6月88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并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拉米夫定进行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进行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比较两抗病毒治疗有效性;腹腔积液消失时间、低蛋白血症消失时间、门脉高压消失时间;干预前后患者VEGF、IL-6和TNF-α。结果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有效性高于拉米夫定,P<0.05;恩替卡韦腹腔积液消失时间、低蛋白血症消失时间、门脉高压消失时间优于拉米夫定,P<0.05;干预后恩替卡韦VEGF、IL-6和TNF-α优于拉米夫定,P<0.05。结论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重型乙型肝炎临床效果优于拉米夫定治疗,可更快促进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改善机体炎症水平和内皮细胞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抗病毒治疗 重型乙型肝炎 临床对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恩替卡韦与扶正化瘀胶囊联合疗法在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12月本科接诊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病患5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实验和对照两,每组29例。实验联用恩替卡韦和扶正化瘀胶囊,对照单用扶正化瘀胶囊。分析两纤维化程度改善情况,比较临床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实验治疗后HA、LN与PC-Ⅲ指标明显优于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总有效率为96.55%,明显比对照72.41%高,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联合应用恩替卡韦与扶正化瘀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病患进行施治,可显著促进其纤维化症状缓解,提高病情控制效果。

  • 标签: 肝纤维化 恩替卡韦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加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90例,按进入医院编号分为观察和对照,每组45例。对照单纯采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观察进行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加乙肝疫苗治疗,比较两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总有效率95.56%,对照有效率62.2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患者血清ALT、HBVDNA在治疗之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所变化,然而观察变化情况明显比对照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在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基础上给予胸腺肽加乙肝疫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治疗效果显著增强,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拉米夫定 胸腺肽加乙肝疫苗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