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正>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标新立异,各树流派。这一表征在20年代最为显见,一批批作家在流派的旗帜下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然而仍有少数几位作家是不为具体的流派所约束的,此类作家才更深层地把握了文学的现代精神,最终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T.S.艾略特就是其中的一位。艾略特初登诗坛时是英美“意象派”圈中的一员,而他个人却特别推崇英国17世纪的“玄学派”,后来其诗风的发展又表明他是本世纪初席卷西方诗坛的“象征主义”诗潮的佼佼者。与此同时,艾略特还在批评领域与“新批评派”合作,发表言论,阐释自己新诗写作的追求。然而,新批评派在形式主义文本研究中所采用的“细读文本”的基本方法,以及一批象征主义诗人对意象碎片的嗜好,又与艾略特重历史意识,尤重作品的整体意义的观念相左。复杂的精神性格使艾略特越出了具体的流派,成为广义的西方现代诗的真正代表。笔者认为,艾略特精神性格的复杂性源于他思想深处的一对精神矛盾:深刻的虚无主义与对历史传统的独特意识。这对矛盾的碰撞使他从对现实的直观描绘、现象批判而走向对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转换。就诗歌创作而言,艾略特中以“象征”的观念作为其艺术实验的起点,描绘出一幅碎片世界的画图,进而这种虚无的精神又深化为一种更为广阔的观念,

  • 标签: 艾略特 象征主义 结构主义 《荒原》 象征诗派 基本意象
  • 简介:《伤逝》是鲁迅"彷徨"时期的作品,自发表以来,研究者们从各种可能的角度、运用各种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不仅证明了它的多义性,更证明了它的艺术魅力。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分析涓生的精神变化。

  • 标签: 《伤逝》 精神分析 力比多 鲁迅
  • 简介:在《兄弟》中,余华通过描写“文革”时代和“改革”时代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在荒诞现实的叙述中揭示了不同时代人们所面临的相同生存问题,体现着作家的人文关怀。

  • 标签: 《兄弟》 欲望 人性
  • 简介:《赞美》是穆旦写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的一首抒情诗,当时穆旦还在大后方的昆明。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首诗里所写的场景,都来自他在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在中国的南方大地上辗转流徙、颠簸飘泊的生活经历。诗歌的题目是“赞美”,他在赞美什么呢?是在苦难的

  • 标签: 穆旦 《赞美》 诗歌 民族精神 意象 艺术风格
  • 简介:在小说中,索尔·贝娄塑造了一位精神失落但努力拯救自己的美国富翁形象.小说中聚焦的一直困扰着主人公尤金·汉德森的问题,即他内心发出的"我要"的呼声正体现了他的精神危机,而这种精神危机则是源于他的社会自我和纯粹自我的矛盾冲突而形成的.尤金·汉德森为了寻求自我救赎、平息内心的焦灼,而远遁非洲,在远离美国现代文明的非洲土著部落成为雨王,他的社会自我发生变化,而与此同时他的纯粹自我概念也发生了变化,最终两者达成和解,使他在求索中完成了一次心灵上的蜕变.

  • 标签: 美国 小说 《雨王汉德森》 索尔·贝娄 精神危机 人物形象
  • 简介:被誉为斯坦培克在艺术上最成功的小说.本文试从A.J.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的叙述结构,分析故事中主要语义素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解密其中蕴涵的多重意义.中伊莉莎的女人性和亨利的反女人性因素之间的二元对立是故事的基本线索,菊花和补锅匠是故事发展中引入的辅助因素,菊花的非女人性是故事发展的支撑点,而补锅匠的非反女人性则是故事发展的催化剂.这四个义素相互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两个义素群之间的对立关系、各义素群内部的统一关系以及义素的动态发展变化使故事产生了丰富的内涵.对故事叙事结构的二元对立分析使人物关系和其背后的深刻含义清晰明了,有助于对小说艺术性和深刻性的理解把握.

  • 标签: 《菊花》 叙事结构 符号矩阵理论 斯坦培克 二元对立 美国
  • 简介:文学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通常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办法实现的目标或者是没有寄托的感情,都可以通过文学艺术创造来体现。《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版于1928年的一部小说,描述了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贵族奥兰多获得永生,历数百年时光而青春不老的传奇故事。《奥兰多》中的时代精神及双性同体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了表达对离家出走的亲密女朋友的思念而创作出具有强烈梦幻色彩,同时也极具狂涨色彩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奥兰多》中的时代精神和双性同体思想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 标签: 《奥兰多》 时代精神 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 伍尔芙
  • 简介: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色彩的作品,它以性别突变、跨越时空等鲜明的特征吸引了大批的读者,而蕴涵其中的社会历史感和对两性身份与创作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则更让它与一同成为女性主义研究者手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本文即拟从这两方面来探讨,分析小说的现实意义,探讨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

  • 标签: 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伍尔夫 小说 创作 身份 夸张
  • 简介:本文以提问的方式与乐先生展开对话。从乐先生的七十年北大历程,可知她所取得的成就,既与自身永不停止精神求索有关,同时也离不开两代汤先生的恒久支持与宽容;乐先生认为,现代中国的时代需要以及中国知识人的忧世情怀使得她的比较文学研究始终是以中国自身的问题为焦点,而论述的展开则以新人文主义的价值目标为基本诉求;在方法论上,要注重对传统文学文化的研究。研究的水平上去了,方法的问题也会跟上去;她还要求把关注的层面做进一步的扩大,不光是在比较文学的层面上,而且还要在跨学科、跨文化以及人类命运与精神共同体的层面上来关心和讨论问题。最后,乐先生还就意味深长的“无言”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乐黛云 中国比较文学 方法论 精神求索 忧世情怀 人类精神共同体
  • 简介:虽然从文体、语言形式等层面看,曹雪芹的《红楼梦》与苏轼的诗词文差异极大,但从深层意蕴、内在精神层面看,二者都有对世事人生悲剧·陛的透彻了悟,以及基于这种了悟之上的博大爱心,闪动着人性中最悲悯的善意和最宽厚的温情,体现出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和感动后世的共同因子。对这种相通与传承关系的梳理与探讨,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理解《红楼梦》的文化渊源与丰厚包蕴。

  • 标签: 红楼梦 苏东坡 文化传承 洞彻人生 大爱情怀
  • 简介:企业和社会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企业家,不仅要懂得如何去赚钱,更要知道如何去花钱,要主动去承担社会责任。5.12大地震后,太子龙再次履行了作为一个企业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让我们看到了民营企业家身上人性的光辉!

  • 标签: 社会责任 民营企业家 精神
  • 简介:张炜的文字是高贵的。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高原”作为这个专栏的收束,皆因我对张炜文字的热爱。不同人对文学之理解,难免山高水远。面对同一作品,有人眼里韶华胜极,有人满怀心绪飘零,所谓冷暖自知。张炜之文学信仰,契合我少年时代的文学的梦想。因幼年病弱,世界于我,多少有些远意,

  • 标签: 理想主义者 张炜 高原 精神 少年时代 文学
  • 简介:"真实"是拉康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来成为齐泽克哲学中的核心概念。真实在拉康看来是符号化难以克服的硬核,它标示出象征秩序结构性的缺失。齐泽克认可拉康的基本解释,同时又强调真实的激进性,充分挖掘其批判和改变现实的力量。经过他的理论发挥,真实呈现出更丰富的层次和更多的理解角度,并被广泛应用于文化和社会政治批判。

  • 标签: 真实 现实 行动 全球资本主义批判 政治哲学
  • 简介:鲁迅和王小波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两个特立独行又争议较大的作家,他们都坚持批判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和科学理性的文学态度,以杂文和小说著称于世。值得注意的是,二者都是在三十七岁这一年发表了自己的重要作品并蜚声文坛,这种巧合不得不让人去思考二者内在的精神立场、文学主张和创作态度等方面的关系,因此有了笔者看到的对中国传统批判的深度和影响力上的传承以及集智慧与理性于一身充满无限想象魅力的审美世界。

  • 标签: 鲁迅 王小波 叛逆 理性
  • 简介:《剪灯新话》中的《金凤钗记》叙述了一个奇特的爱情故事。因为此一事件情节怪异,所以在当时及后世流传甚广。冯梦龙将其收入《情史》卷九,题《吴兴娘》;秦淮寓客将其收入《绿窗女史》卷七,题《金凤钗记》。凌濛初将其改编,收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题《大姐魂游完宿愿,小妹病起续前缘》;沈璟又将它改编为戏剧,题《附钗记》。与此一故事相似的借体还魂型故事则有李昌祺《剪灯余话》卷五中的《贾云华还魂记》,同样流传甚广,被收入多部小说集,明代据此改编的戏曲达九部之多。《金凤钗记》的大致情节如下:

  • 标签: 精神疾患 古典小说 《初刻拍案惊奇》 癔症 爱情故事 《剪灯新话》
  • 简介:《富兰克林自传》是一部身份的寓言。它主要叙述了“印刷人”和“公益人”这两个身份“四大工程”的故事,但又不限于此,还同时揭示这些身份背后的“寓意”。富兰克林在自传结构上有效地运用身份认同,把个人身份渗透到民族身份之中,从而使家庭故事升华为民族寓言。

  • 标签: 富兰克林 自传 身份 寓言
  • 简介:如果跟随贝戈特、埃尔斯蒂尔、凡德伊这三位艺术家的线索进入作品,那么就可以重见的全部结构;爱欲主题同样可成为人物与结构的统一原则,但它从属于天赋主题."我"在作品中重新创造时间,这是天赋主题而非时间主题的胜利;"我"确认天赋的过程竟然就是展现天赋的过程.天赋是一种融合的技艺,在这种技艺下一切艺术素材都失去了最初的面貌,重新排列组合,变得浑然一体.

  • 标签: 艺术天赋 结构 爱欲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