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前牙反牙合是替牙期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术后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本研究结合临床总结其矫治方法及特点。方法选替牙期UCLP术后前牙反牙合患者20例,依下颌能否退至对刃分为对刃组(10例)和轻中度骨性组(10例,下颌不能退至对刃)。对刃组采用牙合垫加舌簧方法矫治,轻中度骨性组采用面具式前方牵引矫治。结果20例患者前牙反牙合均解除,改善了咬合关系及貌。结论对于UCLP患者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矫治方法与普通患者基本相同,针对其特殊的解剖及功能因素设计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高龄患者小剂量、低浓度轻比重布比卡因下肢麻醉临床效果。方法本院采取随机的原则选取来我院需要进行下肢麻醉的患者280例(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随后将这280例患者分为两组,即0.5%布比卡因组与0.15%布比卡因组。其中0.5%布比卡因组患者采取2ml的0.75%的布比卡因联合2ml的10%的葡萄糖药物麻醉,而0.15%布比卡因组患者则采取0.4ml的0.75%的布比卡因联合2ml的水进行麻醉。结果0.15%布比卡因组患者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和术后不良反应的情况显著优于0.5%布比卡因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小剂量、低浓度轻比重布比卡因下肢麻醉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高龄患者 小剂量 低浓度轻比重 布比卡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伤椎固定及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效果。方法本次临床研究的时间为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临床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将全部的患者根据统计学原理平均分为对照组(n=34例)以及实验组组(n=34例)。前者接受跨伤椎固定治疗,后者接受经伤椎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Cobb角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实验组的Cobb角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89%,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53%,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Cobb角,提高机体功能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经伤椎单侧固定 跨伤椎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临床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经伤椎固定及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的时间为 2016年 8月至 2018年 8月,临床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 6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将全部的患者根据统计学原理平均分为对照组( n=34例)以及实验组组( n=34例)。前者接受跨伤椎固定治疗,后者接受经伤椎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 Cobb角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后,实验组的 Cobb角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5.89%,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23.53%,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 Cobb角,提高机体功能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经伤椎单侧固定 跨伤椎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临床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8例下唇鳞状细胞癌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55~81岁,平均62.9岁,采用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的方法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缺损。设计Gillies扇形瓣所包含的上唇唇红长度为下唇缺损唇红长度的1/3,制备以对上唇动脉-同上唇动脉-面动脉口角段-同下唇动脉供血的轴型复合组织瓣,旋转修复下唇缺损。解剖时留存口周各辐射肌群断端备用,恢复口轮匝肌连续性后,在重建口唇对应处固着各口周辐射肌止点。术后行口周肌群肌力训练,待口唇唇长和形态趋于稳定后,进行测量、计算,评价唇外观、张口功能、闭合功能。结果本组8例患者上、下唇唇红长度平均52.4 mm(46.0~60.0 mm);口唇唇红周长平均104.8 mm(92.0~120.0 mm),下唇缺损范围平均27.6 mm(21.0~35.0 mm),占下唇唇红52.5%(42.0%~67.3%),使用右侧Gillies扇形瓣6例,左侧2例,包含唇红长度平均9.5 mm(7.0~12.0 mm)。术后无感染、出血、血肿等手术并发症发生,切口愈合好,瘢痕相对不明显,存在不同程度下唇麻木感;随访6个月,唇癌无局部或远处复发,下唇麻木感逐渐消失。根据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结果进行评价:(1)唇外观:所有病例术后口唇形态自然,居中对称,两口角基本水平对称。上、下唇唇长有不同程度延长,上唇平均增加量6.8 mm,增加率15.9%;下唇平均增加量15.4 mm,增加率45.3%;静息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5.5 mm,为术前周长94.9%,基本恢复术前水平。(2)张口功能:所有病例术后1周张口形为偏斜类圆形,张口度约1.5横指,术后6个月,张口形呈基本对称类圆形,张口度3横指;最大张口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46.5 mm,为术前最大张口周长73.1%,基本满足生理需要。(3)闭口功能:所有病例均能完全闭口,言语功能完整,发闭唇音、吹口哨时无漏气现象;咀嚼、吞咽时无口角歪斜、下唇流涎现象。所有患者均对口唇动、静态外形和张、闭口功能表示满意。结论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是一种良好的一期修复唇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全层缺损的方法,再造口角形态自然,口唇对称性良好,可获得充足的张口度和良好的张口形态。

  • 标签: 唇肿瘤 修复外科手术 Gillies扇形瓣
  • 简介:摘要空间忽略(USN)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一种认知功能障碍,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技术已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患者在上肢机器人的辅助下,能更好地锻炼运动控制能力,减少躯干的代偿性运动等,提高上肢运动的功效及效率,有助于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本文围绕上肢康复机器人、USN及上肢康复机器人对USN康复治疗的影响展开综述。

  • 标签: 单侧空间忽略 上肢康复机器人 康复 脑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L4-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感觉神经电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L4-5,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肌电图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与波幅数据,并与健比较。结果:47例患者患和健的腓浅神经、腓肠神经在波幅和传导速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3例(3/47)患者腓浅神经异常,且均表现为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降低,分别为健27.7μV、患7.5μV;健11.5μV、患2.3μV;健6.5μV、患3.8μV。感觉传导速度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L4-5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神经肌电图检测中,可能会有腓浅神经SNAP异常现象。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肌电描记术 感觉神经动作电位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 简介:摘要:大多数人认为减少辅机运行数量可以降低机组厂用电量;但辅机的实际能耗与辅机的效率及系统运行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为降低机组厂用电量,低负荷停运单送引风机运行降低机组厂用电量进行深度的探讨;对机组运行中退出送引风机进行危险点分析并提出相关措施。

  • 标签: 深度调峰 单侧送引风机 电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入路P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双入路PVP治疗,实验组采取入路PV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中的透视次数、手术平均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后凸Cobb角、椎体高度压缩率、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相比无较大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述指标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分别采取入路PVP和双入路PVP治疗的治疗效果无较大差异,但入路在透视次数、手术平均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方面相比双入路患者有更大的优势,具有极高的治疗安全性。

  • 标签: 单侧入路PVP 双侧入路PVP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老年患者在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时采用腰麻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采用计算机随机配号方式在本院选出66例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上述患者平均分为两个研究组,对比组(n=33)例采用常规麻醉方法,观察组(n=33)采用腰麻,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后心功能各项指标以及住院时间、麻醉苏醒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应激反应小于对比组,住院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优于对比组(p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单侧腰麻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一种在地下建筑物外墙空间受限无法采用传统双支模施工的情况下,采用自支撑三角支架模板施工工艺进行外墙浇筑,利用可调节的三角支架或梯形支架保证受力均衡合理,地脚螺栓、连接螺母、外连杆等埋件安装维持架体稳定,设置挑架作为施工操作平台,实现自支撑模架体系的整体模块化安拆,达到优化模板施工、提升施工效率的目的。

  • 标签: 地下建筑物外墙 单侧支撑 模板支架 混凝土施工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CT引导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2020年我院收治的20例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例患者均接受CT引导椎体成形术。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显示,20例患者的疼痛感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功能恢复良好(P<0.05)。 结论  受人口老龄化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率不断上升。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导致患者出现多方面的功能障碍,并引起疼痛,影响患者生活。对老年患者采用CT引导椎体成形术,可以恢复椎体高度和稳定性,缓解患者的疼痛。此手术方案安全性高,疗效显著。

  • 标签: 老年患者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CT引导单侧椎体成形术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入路P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双入路PVP治疗,实验组采取入路PV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中的透视次数、手术平均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后凸Cobb角、椎体高度压缩率、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相比无较大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述指标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分别采取入路PVP和双入路PVP治疗的治疗效果无较大差异,但入路在透视次数、手术平均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方面相比双入路患者有更大的优势,具有极高的治疗安全性。

  • 标签: 单侧入路PVP 双侧入路PVP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  摘 要 目的:探讨与双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脊柱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VAS评分、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结果:术后,两组ODI、VAS评分均降低,两组Cobb角减小,椎体前缘高度增大,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骨水泥用量少于对照组(P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脊柱功能 疼痛程度 
  • 简介: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短期临床疗效,评估该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3年4月2所医院随访完整的患者临床资料6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患者功能恢复和痛疼缓解情况,评估改善率、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18~35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功能和痛疼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联合P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重建腰椎稳定,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短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关节不稳定性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患者临床特点及磁共振成像(MRI)髋关节斜冠状扫描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78例FAI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同一患者分别采用MRI髋关节斜冠状扫描、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式获得的髋关节图像诊断符合率,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RI髋关节斜冠状扫描在FA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78例FAI患者,73例(93.59%)患者存在髋臼唇损伤,5例(6.41%)患者无盂唇损伤;伴随软骨损伤12例,唇旁囊肿10例,股骨头囊肿4例,圆韧带损伤3例,股骨颈疝囊3例;MRI髋关节斜冠状扫描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98.63% vs 69.86%,χ2=16.472,P<0.001)。MRI髋关节斜冠状扫描在软骨损伤、唇旁囊肿、股骨头囊肿上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χ2=8.147,P=0.001;χ2=114.361,P<0.001;χ2=10.712,P=0.001)。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诊断FAI的ROC曲线下面积(95% CI)为0.692(0.503~0.818),灵敏度为81.10%,特异度为69.03%;MRI髋关节斜冠状扫描诊断FAI的ROC曲线下面积(95% CI)为0.917(0.826~0.969),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7.64%,均优于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结论MRI髋关节斜冠状扫描可全面展示髋臼盂唇形态、解剖结构的病理改变情况,为FAI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髋关节 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斜冠状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