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道通天地有形思入风云变态中──论《周易》美学的基本精神王维平,朱岚我们曾对《周易》美学思想的建构原则、总纲及其生命本体论作过一些初步的探索, ̄①本文则想就《周易》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教于方家。一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中,倘要问哪部书...

  • 标签: 《周易》 美学思想 审美对象 “易” 通天地 美的本质
  • 简介:摩尼教,旧译“明教”、“明尊教”、“末尼教”、“牟尼教”。伊朗古代宗教之一。公元三世纪由一个名叫摩尼的人创立。他在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等思想材料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信仰。以二宗(即崇尚光明,反对黑暗)三际(即初际、中际和后际,意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论为根本教义。最高的神是四位一体(察宛、光明、威力、智慧)。三至十五世纪在亚、非、欧很多地区流行。约六至七世纪传人中国新疆地区。

  • 标签: 摩尼教 印度教 日本教 泉州市 中国 福建
  • 简介:性善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种伦理学的规定。这里的所谓"存在"乃慧眼窥破"天机"之事实,这种事实成为人之为人的形上根基。性善作为一种存在,须在具体境域中方能发用,故儒家重视家庭人伦关系,倡导差等之爱。这是要在具体境域中让这种存在切实震动起来,以便培育壮大,然最终亦必然走向兼爱。明了人作为一种形上存在,则标举性善乃是必然的,荀子斩断了人与天的关系,只实在论地看人,其标举性恶亦是必然的。尽管荀子讲性恶,但并非为恶张目,而是希望通过"化性起伪"而引人向善。但这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故荀子隆礼重法。故性恶只能成就政治人与社会人,绝不能成就宗教人,而要成就宗教人必自性善始。作为存在论的性善论,可通宗教,亦必通宗教。

  • 标签: 性善 存在 境域 宗教
  • 简介:<正>我在侯庐先生主持的思想史研究室工作了30年,主要从事先秦思想史研究。在文革之后的1979年5月4日下午,我去侯先生家(方家胡同),向他请教关于先秦思想史的一些问题。当时侯先生看了拙文《杨朱思想初探》(载《思想战线》一九七八年第四期),很是高兴,除谈了对拙文的批评意见以外,又就先秦思想史的几个问题阐述了他的观点。我一面听,一面将先生讲的记在卡片上。当晚,又摘要写在日记上。这里抄录其中的第一个问题:

  • 标签: 侯外庐 郭沫若 《管子》 认识论 心术 先秦思想
  • 简介:太湖流域传统村落,保持着生态平衡。城市污染下乡、本土工业污水泛滥,使水域急剧恶化。村落的源污染不仅污染了村落的水域。而且导致了村落的内生污染。村民在水污染解决无望时。被动地适应改变了的环境,如饮用水被动地从河水改变为井水、自来水。由于水域高级功能的丧失,居民在被迫弃用水体高级功能的同时,无意识中使用、开发了水体的低级功能——纳污功能,变传统的保护者为现代的污染者。随着代际继替,维护水乡生态平衡的传统价值观逐渐沦丧,“新”价值观成为主流,水体将持续恶化.中短期内呈不可逆转之势。

  • 标签: 乡村污染 外源 内生
  • 简介:佛教的发展,佛法的弘扬,关键在于清净的僧团住持正法,续佛慧命;但也少不了护的支持,护法居士也是佛教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古时如此,今日更是如此。

  • 标签: 居士 法老 道场 佛教发展 佛法 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