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检测慢性肾衰竭(CRF)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表达状况,拟在探讨其与肾脏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CRF患者(氮质血症期15例,肾衰竭期24例,尿毒症终末期21例)和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MMP-9、TIMP-1水平,同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血清MMP-9、TIMP-1水平和MMP-9/TIMP-1比值与肾功能损害等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结果CRF患者各期血清MMP-9、TIMP-1水平明显升高,MMP-9/TIMP-1比值显著降低,随着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MMP-9、TIMP-1呈降低趋势,而MMP-9/TIMP-1比值却逐渐上升。血清TIMP-1水平和MMP-9/TIMP-1比值与血肌酐、GFR血红蛋白呈高度相关。结论血清MMP-9、TIMP-1参与了CRF的进展,血清TIMP-1水平或MMP-9/TIMP-1比值能较好地反映肾脏纤维化的程度。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 简介:目的:调查烟台开发区城镇化农民饮食、生活习惯、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危险因素。方法:对该地区693名居民进行饮食、生活习惯、健康指标统计,计算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患病率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结果:代谢综合征患病率19.21%,其中高血压患病率30.48%,高血糖患病率14.80%,高三酰甘油血症患病率28.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缺乏运动、糖尿病家族史为M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这一特定区域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较一般农村地区高,特别是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患病率偏高,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患病率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基因Glu298Asp多态与糖尿病肾脏病(DIc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后限制内切酶消化技术,对在我院就诊的326例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T2DM)患者和215名健康体检者进行Glu298Asp基因型分析。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将T2DM患者分为3组:UAER正常组(DM组)102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81例,临床肾病组(DKD组)143例。选择同时期本院健康体检者215名为对照组。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定DK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DKD组与对照组Glu298Asp基因型频率分布存在显著差异(GG72.72%、GT26.57%、TT0.70%比GG83.41%、GT16.10%、TT0.49%,P=0.019),而DM组和MAU组则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平均动脉压、GT基因型是DK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NOSGlu298Asp基因与中国汉族T2DM患者DKD具有相关

  • 标签: 糖尿病肾脏病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基因多态性
  • 简介:通过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比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与短期膀胱灌注辅助化疗对中低危非肌层浸润膀胱癌(NMIBC)膀胱电切术(TURBT)后复发风险的影响。该试验于2010年9月经由京都府立大学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06例中低危NMIB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取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吡柔比星(THP)30mg,

  • 标签: 膀胱灌注 膀胱内灌注 TURBT 吡柔比星 辅助化疗 复发风险
  • 简介:过去15年前,许多大型随机对照、前瞻临床研究证实与单纯接受免疫治疗的转移肾癌患者相比,先施行肾切除术再接受免疫治疗的转移肾癌患者,可获得较长的生存期,因此减瘤肾切除术已成为转移肾癌患者标准治疗方案的一部分。但是,随着2005年诸多分子靶向药物的相继问世,以及临床疗效的逐步提高,这一理念正在承受挑战;在转移肾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时代,人们需要重新评价肾切除术对于转移肾癌患者的治疗价值意义。

  • 标签: 转移性肾癌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肾切除术后 辅助治疗 舒尼替尼
  • 简介:目的探讨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应用不同血液净化对其疗效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120例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血液净化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HD+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lysisfiltration,HDF)+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生化指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睡眠、食欲、高血压、皮肤瘙痒改善有效率分别为78.79%(26/33)、80.00%(28/35)、60.98%(25/41)、95.00%(57/6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06%(18/31)、63.64%(21/33)、48.89%(22/45)、80.00%(48/60)(P〈0.05);同时两组在治疗后生化指标(血肌酐、尿素氮、血磷、血甲状旁腺素、血β2-微球蛋白)均发生显著改善[研究组分别为(234.7±58.9)μmol/L、(10.3±3.1)mmol/L、(1.1±0.8)mmol/L、(98.5±59.1)pmol/L、(15.4±6.5)mg/L],对照组分别为(461.5±184.7)μmol/L、(18.1±7.3)mmol/L、(2.8±1.0)mmol/L、(275.8±138.7)pmol/L、(28.0±7.1)mg/L],研究组改善幅度比对照组更大,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指标[生命质量量表(QualityofLife,QOL)、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QualityofLife,WHOQOL)、生活质量评价量表(theMOSitemshortfromhealthsurvey,SF-36)]评分分别为(63.8±5.3)分、(64.7±4.7)分、(65.1±5.4)分,对照组分别为(59.8±6.1)分、(58.7±4.1)分、(59.1±4.2)分,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或P〈0.01)。结论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应用HD+HP+HDF

  • 标签: 尿毒症性皮肤瘙痒 血液净化 疗效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观察尿毒清颗粒对老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血脂血黏度的影响。方法:将60只SHR随机分成模型组、卡托普利阳性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阳性对照组尿毒清高、中、低剂量组,10只Wistar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尿毒清颗粒、卡托普利片、阿托伐他汀(实验结束前21d给药)、蒸馏水。实验开始,每3周测量1次鼠尾动脉收缩压;3个月后处死各组大鼠取血检测各指标。结果:老龄SHR血压、血脂、血黏度指标显著高于健康老龄Wistar大鼠,给予尿毒清高、中剂量组后均有明显下降。结论:尿毒清有降低老龄SHR大鼠血压、血脂改善血黏度作用,其降血压作用与其组方符合高血压绝大多数证型以及其所含药味本身具有降压、降脂、改善血黏度、从而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有关。

  • 标签: 尿毒清 SHR 高血压 血脂 血黏度
  • 简介:目的利用数据库分析氯离子通道蛋白家族CLCN5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在Oncomine数据库中挖掘CLCN5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在GEPIA数据库中选择TCGA数据验证CLCN5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的表达情况。用MethHC[JP3]数据库分析CLCN5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JP]的甲基化水平。用GEPIA分析CLCN5基因的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利用String数据库分析与CLCN5相关的蛋白。结果与正常肾脏组织相比,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低表达CLCN5,且CLCN5表达水平越低者病理分级恶性程度升高,低表达者生存期缩短。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升高是导致CLCN5转录水平降低的可能原因。结论CLCN5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生存期相关。目前采用数据库挖掘分析数据可为临床上肾透明细胞癌的生物治疗提供参考,为CLCN5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肾透明细胞癌 CLCN5 数据库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草酸钙肾结石模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信号通路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珐MDCK培养后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草酸组、草酸+MG132组)分别予以相应干预。运用Westernblot蛋白印迹分析检测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着蛋白(N-Cadherin)、兔抗人波形蛋白(Vimentin)、TGF-β1、Smad7的表达。采用细胞可渗透荧光探针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测量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结果草酸会使TGF-β1、N-Cadherin、Vimentin表达量增加,使Smad7、E-Cadherin表达下降。MG132会降低草酸引起的细胞ROS的增加。结论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通过抑制TGF-β1/Smad通路、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分化从而发挥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

  • 标签: 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 MG132 上皮间质转化(EMT) TGF-B1 草酸钙肾结石
  • 简介:叶的验证绿激光前列腺汽化(PVP)可以降低治疗前列腺癌导致的下尿路梗阻过程中前列腺癌细胞播散入血液循环的危险。方珐4例前列腺癌患者和2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因患有下尿路梗阻接受PVP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取静脉血,用反转录PCR技术探测患者血液中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mRNA,以间接探测术后血液中是否有来自前列腺的上皮细胞。培秉PVP治疗前列腺癌导致的下尿路梗阻过程中由于前列腺血管得到较好封闭,没有前列腺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结论应用PVP治疗前列腺癌不会导致前列腺癌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 标签: 激光治疗 前列腺癌 转移
  • 简介:研究表明,维持血透患者低浓度的血红蛋白(Hb)与患者再入院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相关。Hb每下降lg/L,患者因心血管并发症等疾病再入院的相对危险就增加5%。自从1985年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用于临床以来,肾性贫血的治疗取得了突破进展,极大地改善了肾衰竭患者的状况,甚至被誉为贫血治疗上的“里程碑”。对血透患者使用rHuEPO时,一方面可以纠正贫血改善其食欲,使营养物质摄入增加,另一方面部分纠正血透患者的异常氨基酸代谢,从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 标签: 维持性血透患者 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 慢性肾衰竭 治疗期 相关性 发生情况
  • 简介:左氧氟沙星和a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是目前治疗细菌和非细菌前列腺炎的常用方法。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联合用药时,a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对急性细菌前列腺炎模型大鼠各组织中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将96只急性细菌前列腺炎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坦索罗辛和左氧氟沙星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单用左氧氟沙星组),每组48只,分别在给药后o.125、0.25、0.5、1、2、4、85n12h每个时间点处死6只大鼠,采集两组动物的血液、肝脏、肾脏和前列腺制作组织匀浆,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各组织中左氧氟沙星的药物浓度,3p97软件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血浆、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左氧氟沙星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半衰期(t1/2)、达峰时间(tpeak)、清除率(CL)、最大药物浓度(Cmax)和曲线下面积(AUC0-12),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前列腺组织中,坦索罗辛明显提高了左氧氟沙星的最大药物浓度(Cmax)、延长了药物半衰期(t1/2),且降低了药物清除率(CL)(P〈0.05)。因此,该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用药时坦索罗辛可能增强左氧氟沙星在治疗细菌前列腺炎时的疗效,而对其在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大鼠 前列腺炎 抗生素药代动力学 a1肾上腺素
  • 简介: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指上皮组织在发生局部损伤后诱发的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表型的转化。近几年,EMT被认为是受损肾脏产生肌成纤维细胞的关键,可能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发生的最重要的机制之一。蛋白尿是肾小球滤过功能缺陷的临床表现,是大量肾小球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早期标志。

  • 标签: 转分化 肾小球滤过功能 间充质 中药干预 肾脏疾病 肾间质纤维化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膀胱镜(multi-slicespiralCTvirtualcystoscopy,MSCTVC)对膀胱癌术前诊断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膀胱癌的患者,术前分别行MSCT双期增强扫描,同时结合仿真内镜图像进行分析普通纤维膀胱镜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膀胱癌检出率,分析MSCTVC对膀胱癌术前分期的准确。结果22例患者共发现病灶25个,MSCTMSCTVC总体检出率为100%(25/25),高于膀胱镜检查(92%,23/25)。单纯双期增强MSCT分期:T113例、T2a5例、T2b5例、T31例、T41例;结合仿真膀胱镜成像后分期:T113例、T2a4例、T2b5例、T32例、T41例;术后病理分期:pTl13例、pT2a5例、pT2b4例、pT32例、pT41例。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膀胱癌术前分期总体准确率为72%(18/25),结合仿真膀胱镜成像对膀胱癌分期总体准确率为88%(22/25)。与术后病理分期相比,MSCTVC对膀胱癌术前分期的一致(k=0.818)高于MSCT扫描术前分期一致(k=0.574)。尤其当肿瘤浸润膀胱壁外结构时(≥T3期)时,MSCTVC的术前分期准确率为100%,与术后病理分期完全一致(k=1)。结论MSCTVC是一种安全、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在膀胱癌术前诊断临床分期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膀胱肿瘤 多层螺旋CT 仿真内镜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凯时(前列地尔,PGE1)阴茎海绵体注射(ICI)夫妻协同治疗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效果.方法对17例心理性ED患者进行12周的治疗观察.ICI前对患者的妻子/固定性伴侣进行性教育,具体解释心理性ED的诱发因素等.需要前0.5hICI凯时0.2~0.4mL(PGE12~4μg),完全勃起后完成性生活.次日及时反馈性生活满意度,并给予鼓励性心理暗示.结果凯时ICI后平均6.9min即能完全勃起,12周后16例患者不再依赖ICI治疗.17例患者的妻子/性伴侣都能良好地协同治疗,双方的满意度均为良好.结论凯时ICI夫妻协同治疗心理性ED效果良好.患者的妻子/性伴侣在协同治疗中起着医生不能替代的作用.

  • 标签: 凯时 阴茎海绵体注射 夫妻协同治疗 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 前列腺素E 心理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由兔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导致的氧化应激体系中的变化,研究中药川芎嗪对IRI干预下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持续阻断兔双侧肾动脉血流1h,再灌注5h的肾IRI动物模型。日本大耳兔30只,随机分成3组(n=10):假手术组(sham,S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IR组),川芎嗪干预缺血/再灌注组(ligustrazine+ischemia-reperfusion,LZ组)。于缺血前、缺血1h、再灌注1h、3h和5h依次经颈总动脉抽血用以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黄嘌呤氧化酶(XO)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在实验结束后取兔肾组织依次检测SOD、XO活力以及MDA含量,并对其进行电镜观察。结果:与IR组相比,LZ组血浆中和肾组织的XO活力和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力增高(均P〈0.01)。LZ组肾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异常改变较IR组显著减轻。结论:川芎嗪能够使氧自由基水平降低,氧化应激损伤减轻,具有保护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标签: 川芎嗪 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化应激
  • 简介:目的总结并分析初发血尿的病因,同时比较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技术在诊断尿路上皮癌(UC)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进一步评估FISH用于筛查尿路上皮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00例入院诊断为“血尿待查”患者的最终出院诊断结果,同时记录其中每例患者的检查诊治经过。计算比较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500例初次诊断血尿待查患者中最终诊断为尿路上皮癌130例、泌尿系结石30例、泌尿系感染135例、前列腺癌12例、前列腺增生(BPH)相关出血66例、乳糜血尿23例、特发性血尿60例、其他44例。有218例诊疗过程中同时采用了FISH检测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FISH敏感性明显优于脱落细胞学(75.4%vs.33.9%,P〈0.001),两者特异性无明显差异(96%vs.99%,P=0.837)。对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诊断,FISH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敏感性分别为80.4%和34.8%(P〈0.001)。结论血尿待查病因复杂多样,需要临床医生扎实的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FISH对于尿路上皮癌尤其是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血尿 病因分析 荧光原位杂交 尿脱落细胞检查 尿路上皮癌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血清脂联素(ADPN)在糖尿病肾脏病(DKD)肾损害不同时期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DKD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根据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水平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大量白蛋白尿组(C组)、肾功能衰竭组(D组),正常对照组30例(E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ADPN水平变化。结果血清ADPN水平在A组显著低于E组(P〈0.05),而在B、C、D组均显著高于E组(P〈0.01),且随24h尿蛋白定量肾损害程度的增加依次升高,B、C、D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A、B、C、D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E组显著升高(P〈0.01或P〈0.05),且随24h尿蛋白定量肾损害程度的增加依次升高,4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A、B、C、D组血清ADPN水平与TNF-α、24h尿白蛋白定量SCr呈正相关(r=0.4345、0.5015、0.4644,P〈0.01),与血糖、甘油三酯呈负相关(r=-0.1849、-0.1793,P〈0.05)。与胆固醇无相关。结论2型DKD患者血清ADPN水平随。肾损害程度加重而不断升高,且与TNF-α显著相关。提示二者水平变化相互作用可能在DKD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肾损害 脂联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目的初步总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复发肾上腺肿瘤的经验,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1月5例于我院接受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腔途径复发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昕有患者既住均有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史。结果5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副损伤中转开放。本次手术距上次手术时间10~121个月,平均22个月。肿瘤位于左侧2例、右侧3例,直径1.5~13.0cm,平均5.3cm。5例中副神经节瘤3例、皮质腺癌1例、肝癌肾上腺转移肿瘤1例。手术时间102~245min,平均169min。术中出血量10~150n、1,平均56ml,术中均未输血。昕有患者并发症评分均为ClavicnDindo1级。术后住院5~9d,平均7.2d。随访8~37个月,肝癌肾上腺转移肿瘤患者8个月后复发,余1例患者随访期内均无复发。结论经腹腔途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显示清晰、操作精细,且避免了从原手术入路操作,切除复发的肾上腺肿瘤具有技术上的可行,但其对肿瘤控制的有效仍需更大的样本量来证实。

  • 标签: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 经腹腔途径 复发肾上腺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对膀胱癌细胞体内增殖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方法将膀胱癌T24细胞注射到20只裸鼠皮下,建立裸鼠膀胱癌动物模型。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TanⅡA组(n=10),分别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和TanⅡA(15mg/kg,1次/3d),并且开始定期测量瘤体大小(1次/3d),连续6次,绘制肿瘤增殖曲线。末次给药24h后,处死小鼠,RTPCR检测两组裸鼠肿瘤组织中AuroraA、HIF-1α和Bcl-2mRNA表达水平。结果相比对照组,TanⅡA能够明显抑制T24细胞在裸鼠皮下的增殖,呈时间依赖,并且可以显著降低TanⅡA组肿瘤组织中AuroraA(P<0.0001)、HIF-1α(P=0.0047)和Bcl-2(P=0.0005)mRNA表达水平。结论TanⅡA可能通过降低AuroraA、HIF-1α和Bcl-2的表达水平,抑制膀胱癌的增殖,发挥抗膀胱癌的作用。

  • 标签: 丹参酮ⅡA 膀胱癌 增殖 低氧诱导 细胞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