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2-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在肠道肿瘤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76例患者全身18F-FDGPET/CT检查肠道异常结果。PET/CT检查先为常规扫描,然后对肠道病变异常部位行延迟显像,个别患者在口服2%优维显后行延迟显像。所有PET/CT融合图像、PET图像和CT图像均通过融合软件进行帧对帧对比分析,并检测病变大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分析病变CT征像。结果176例PET/CT显像中PET均显示肠道高代谢,其延迟显像PET/CT结果经内镜、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诊断肠道肿瘤灵敏度为92.86%(13/14),特异度为97.53%(158/162),假阳性率为2.47%(4/162),假阴性率为7.14%(1/14),准确率为97.16%(171/176)。有7例肠道恶性病变首先由PET/CT18F-FDG检出,9例同时检出转移。152例肠道生理性摄取所致高代谢患者中,SUVmax值为1.8~4.0,延迟显像后肠道条形浓聚明显变淡或消失。14例恶性肠肿瘤早期SUVmax值为3.0~10.49,延迟显像后均增加(P=0.03),10例良性肠道病变SUVmax值为2.66~6.9,延迟显像后7例(70%)表现为SUVmax值不同程度下降,3例(30%)SUVmax增加(P=0.03)。结论18F-FDGPET/CT早期显像和延迟显像技术在肠道肿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肠道肿瘤 PET/CT 延迟显像 脱氧葡萄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程护理告知在产科健康教育中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 2013 年 4 月至 2014 年 6 月收治 140 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经患者允许,先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产妇各 70 例,其中实验组产妇采用全程护理告知程序进行护理;对照组产妇则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进行护理。护理结束后对两组产妇相关知识以及满意度进行了解,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产妇经过护理后,实验组产妇各项护理相关知识以及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产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P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产妇采用全程护理告知程序能够有效提高产妇护理质量,并且较常规护理方式要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全程护理告知程序 常规健康教育 应用效果 产妇
  • 简介:青少年甲状腺癌在许多方面与成人相似,但其临床表现、恶性风险及长期预后存在着特殊性。多数青少年甲状腺癌属于分化良好型甲状腺恶性肿瘤(differentiatedthyroidcarcinoma,DTC),10年生存率达90%以上,且生存时间比成人长。甲状腺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青少年甲状腺癌术前诊断、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指导以及术后随访评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作为青少年甲状腺癌筛查及诊断首选影像学检查技术。

  • 标签: 青少年甲状腺癌 超声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无创正压通气( NPPV)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6年 3月— 2017年 1月收治 62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常规治疗),平均每组 31例。比较 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病死率,以及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96.8%,高于对照组 80.6%( P<0.05);病死率 0.0%,小于对照组 12.9%( P<0.05)。治疗前 2组心率( HR)、呼吸频率( RR)、 pH值、氧分压( PaO2)、二氧化碳分压( PaCO2)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比对照组改善更显著( P<0.05)。结论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急诊治疗中,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有效改善血气指标和呼吸指标、提高治疗效率并减少病死率,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急性呼吸衰竭 急诊治疗 无创正压通气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胸膜凹陷征在孤立性肺结节定性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60例周围型肺癌和40例良性结节MSCT资料,并行MPR、VR、SSD等显示结节与胸膜之间关系影像表现。结果:胸膜凹陷发生于肺肋胸膜面46例,纵隔面11例,膈面22例,叶间胸膜面13例,壁胸膜与叶间胸膜同时发生8例。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胸膜凹陷征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轴位图像(P〈0.05)。周围型肺癌典型胸膜凹陷征和伴相关结节切迹出现例数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组(P〈0.05);良性结节粗线影和伴胸膜粘连增厚检出例数高于周围型肺癌(P〈0.05)。结论:MSCT图像后处理显示胸膜凹陷征对孤立性肺结节定性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孤立性肺结节 胸膜凹陷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MinDose技术对急性胸痛三联排查(triple-rule-out,TRO)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影响。方法:50例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胸痛并行128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TRO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组)、B组(MinDose组),每组25例。A、B组管电流调节技术窗均采用30%~70%RR间期,A组窗外曝光剂量为全剂量20%,B组应用MinDose技术,窗外曝光剂量为全剂量4%。其余扫描参数相同。分析2组图像质量,记录剂量长度乘积,比较有效剂量。采用t检验比较2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A、B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06±0.40)分、(2.91±0.4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辐射剂量为(6.47±1.03)mSv,明显低于A组(7.25±1.43)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n-Dose技术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前提下,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在TRO低剂量扫描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胸痛 辐射剂量
  • 简介:目的:探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RTE)组织应变比(SR)和面积比对乳腺实性病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39例乳腺肿块患者,术前对实性病灶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再行RTE检查。用QLab软件分析SR和面积比;并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SR和面积比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寻找合适良恶性界点,并进行诊断效能分析。结果:病灶SR和面积比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3、0.918。SR诊断界点为2.50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0%(44/50)、89.8%(114/127)、89.3%(158/177)、77.2%(44/57)和95.0%(114/120)。面积比诊断界点为0.94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0%(42/50)、87.4%(111/127)、86.4%(153/177)、72.4%(42/58)和93.3%(111/119)。传统超声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45/50)、81.1%(103/127)、83.6%(148/177)、65.2%(45/69)和95.4%(103/108)结论:RTESR和面积比提高了超声诊断乳腺实性病灶特异度,有助于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

  • 标签: 乳腺病灶 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 面积比
  • 简介:目的:探讨DWI对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择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脑梗死面积分为大面积梗死组、中小面积梗死组和腔隙性梗死组;根据脑梗死数量分为单发性梗死组、多发性梗死组;根据脑梗死部位分为幕上梗死组、幕下梗死组、幕上幕下梗死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患者疗效及预后.结果:大面积梗死组疗效显著低于中小面积梗死组和腔隙性梗死组,死亡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中小面积梗死组和腔隙性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小面积梗死组和腔隙性梗死组疗效、死亡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发性梗死组疗效显著低于单发性梗死组,死亡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单发性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幕上幕下梗死组疗效显著低于幕上梗死组和幕下梗死组,死亡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幕上梗死组和幕下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幕上梗死组和幕下梗死组死亡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预后与DWI脑梗死面积、数量及部位有关,DWI表现可指导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预后.

  • 标签: 脑梗塞 磁共振成像 弥散 神经功能缺损 死亡率 治疗结果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为临床专业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南华大学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医学、影像医学等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认知情况、对教学设置、教学效果评价等。结果84.8%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卫生学课程,85.8%学生认为有助于今后学习与工作,90.4%学生认为有助于深化预防为主观念,57.1%学生认为本课程与临床结合程度不够紧密。学生对理论课程中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重要性认知度最低,最感兴趣实验内容为饮用水消毒。结论目前学生对卫生学课程教学认知度较高,但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高校应结合学生需求,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合格医学人才。

  • 标签: 临床医学 卫生学 教学满意度 教学改革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胸科医院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外科2007年6月—2013年3月手术切除明确肺癌并具有CT薄层和三维重建≤20mm微小结节161例患者,观察影像学特征与病理类型之间关系,从影像学角度探索具有侵袭性特征病理类型预测临界值。方法特定专家组根据既定读片顺序分析影像结果,并与病理诊断对照,应用SPSS软件进行χ2、Pearson相关分析,ROC预测临界值。结果高危组与低危组影像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结节最大径、密度(磨玻璃密度影中实性病变所占比例)、血供、分叶、毛刺和胸膜凹陷征,其中以结节密度、结节最大径与病理亚型相关性最高。ROC分析显示,结节最大径临界值为13.50mm,结节密度临界值为37.5%,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17和0.841。结论最大径和密度可能是判断微小肺癌侵袭性病理类型预测值。

  • 标签: 肺微小结节 非小细胞肺癌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验证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用于提升中医药研究生循证医学科研能力效果。方法项目为布置学生分组完成系统评价/meta分析论文,其中,教改班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随理论课程逐步推进完成项目;对照班在结课后集中完成项目。用PRISMA报告规范评价论文报告质量,并结合论文质量和项目参与度进行成绩综合评定。结果教改班论文报告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班,其中研究方法和讨论与结论部分提升最明显。教改班学生成绩综合评定也显著高于对照班,不同性别和专业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可有效提高中医药研究生循证医学系科研能力和项目参与积极性。

  • 标签: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 循证医学 中医药研究生 科研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病例分析教学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4级临床专业 1、 2班学生 80例纳入本次研究,将其分别设置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0例。对照组采用医学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期末考试主要考查案例分析试题,以四项全能考核机制进行总评,并利用问卷调查以及成绩分析方式评估两组教学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学生学习综合成绩更优,教学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应用病例分析教学法有利于将教材知识点与临床疾病紧密联系为一体,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应用能力加强,并体验到创造性学习乐趣,教学满意度随之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基础医学教学 方法 病例分析法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多层螺旋CT(MDCT)表现,以提高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36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1月—2014年6月经病理证实PGIL患者资料,总结其CT特征表现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36例PGIL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8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8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病变位于胃20例,空、回肠10例,十二指肠3例,回盲部2例,直肠1例。CT检查示32例胃肠道管壁呈弥漫增厚伴均匀强化,周围常有肿大淋巴结影;4例胃壁局限性增厚呈结节、肿块影。动脉瘤样扩张是肠道淋巴瘤特征性表现。病灶周围增粗血管或增粗血管穿行于病灶是胃肠道淋巴瘤重要表现。结论PGIL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望提高诊断正确率。

  • 标签: 淋巴瘤 胃肠道 原发性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为了顺应新型医疗改革要求,加强乡镇卫生院服务群众职能,使内部资金管理具有合理性,必须要进行内部会计控制手段更新。本文从新医改形式下乡镇卫生院内部会计控制改革现实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内部会计管理过程中存在不足,提出了提升重视程度、加强内控制度完善力度、结合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水平等解决措施,旨在带动基层医保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更好为群众提供医保服务。

  • 标签: 新医改 乡镇卫生院 内部会计控制
  • 简介:目的:探讨64层MSCT主动脉血管成像中使用较低剂量对比剂可行性。方法:主动脉血管成像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3组。A组为对比剂70mL+生理盐水30mL;B组为对比剂60mL+生理盐水40mL;C组为对比剂50mL+生理盐水50mL。注射速率均为5mL/s,扫描延迟时间采用自动触发技术。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后进行图像重组,测量升主动脉、T7及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CT值。由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各1名独立阅片,对血管强化程度、主要分支血管显示清晰度进行评价。结果:A、B2组4个解剖部位CT值及主要分支血管显示清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64层MSCT主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低剂量对比剂(对比剂60mL+生理盐水40mL),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

  • 标签: 主动脉 造影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半椎体畸形胎儿产前超声声像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年5月—2016年5月于东莞市茶山医院和东莞市石碣医院产前超声诊断并经产后或引产后X线检查证实为半椎体畸形14例胎儿产前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4例半椎体畸形中,单发者6例(胸椎受累4例、腰椎受累2例)、多发者8例(胸椎受累5例、胸腰椎联合受累2例、腰椎受累1例;共19个半椎体,其中产前超声发现17个,产后X线确诊为19个)。单纯性半椎体畸形5例,合并其他系统畸形者9例。其中合并心脏畸形7例(包括2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并右室双出口、1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1例右室双出口、1例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2例法洛四联症);合并泌尿系统畸形4例(包括多囊性发育不良肾3例、左侧肾缺如1例);合并神经系统畸形2例(包括全前脑1例、小脑隐部缺失1例);合并其他系统畸形12例(10例合并肋骨缺失、2例多指畸形)。结论:胎儿半椎体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半椎体产前超声筛查对优生优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超声检查 产前 半椎体 胎儿
  • 简介: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诊断价值。方法:对术前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48例乳腺叶状肿瘤和128例纤维腺瘤超声声像图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高频超声声像图显示2组在肿瘤形状、内部回声、有无钙化及无回声区、后方回声、血流信号分级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频超声声像图示肿块呈欠规则或不规则形,内部回声不均匀,见钙化及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彩色血流分级呈Ⅱ或Ⅲ级,均视为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鉴别要点。

  • 标签: 超声检查 乳腺肿瘤 纤维腺瘤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活检3种方法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超声检查为甲状腺结节者178例,其中A组55例行超声引导下18G粗针穿刺组织学检查,B组61例行超声引导下21G细针穿刺组织学检查,C组62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将其中72例手术患者术前穿刺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比较。结果:72例手术治疗患者中,A组28例粗针穿刺病理结果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19例、甲状腺滤泡癌1例、结节样甲状腺肿7例、桥本病1例,与手术病理比较诊断符合率96.43%(27/28);B组21例21G细针穿刺病理结果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15例、结节样甲状腺肿4例、甲状腺腺瘤1例、亚甲炎1例,与手术病理比较诊断符合率95.24%(20/21)。C组23例细胞学活检病理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12例、结节样甲状腺肿6例、甲状腺腺瘤3例、桥本病1例、亚甲炎1例,与手术病理比较诊断符合率82.61%(19/23)。178例穿刺患者中,A组出血形成局部血肿14例,1例形成假性动脉瘤;B组出血形成局部血肿1;C组无1例并发症。结论:粗针活检与细针活检诊断率相近,但粗针活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细针活检。细胞学活检诊断准确率低于穿刺组织学病理,优点是无并发症,且可引导从多角度、多方位进针。

  • 标签: 甲状腺 超声 穿刺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技术治疗肾脏肿瘤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1例肾肿瘤患者接受RFA治疗,其中3例为姑息治疗,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为24.6个月,随访方式以超声造影为主,增强CT或MRI为辅。结果:以肿瘤灭活为目标的28例肿瘤中,27例(96.4%)得到成功治疗,其中22例经1次RFA、4例经2次RFA、1例经3次RFA后达到完全消融。完全消融27例肾肿瘤中,2例(7.4%)出现局部复发。肿瘤大小是影响RFA成功重要因素(P=0.017),肿瘤直径≤3.5cm可作为预测RFA成功临界值(P=0.021),但肿瘤大小与是否出现局部复发并无明显关联(P=0.129)。此外,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位置与肿瘤是否能完全消融或是否出现局部复发无明显相关。11例(35.5%)患者在RFA后出现自限性并发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RFA能有效治疗直径≤3.5cm肾肿瘤,并发症发生率低,但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射频消融 肾脏肿瘤 疗效 并发症 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