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正>元明戏曲,小说中有许多俗谚,它们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有的还有着南北方言作品的特征,因此相互对照印证,不仅对解释某些难懂俗谚的含义有作用,而且对研究当时语言的发展也有其重要意义。《思想战线》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上方龄贵同志所撰《元明戏曲用语与<水浒传>用语互证释例》一文,作为尝试,值得重视,惜所举不多,互证范围嫌狭。今补充各例如下(凡各版本文字有别者特加标明,以便查检)。

  • 标签: 水浒传 元明戏曲 互证 通俗小说 用例 俗谚
  • 简介:大师上课,不仅水平高,功底深.内容丰富,脍炙人口,令人难以忘怀,他们上课的开场白,也是各有千秋,见秉性,见风格——有的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了.有的幽默的介绍自己,有的是精心设计的.一张口就不同凡响,有的则是随意而为,好似信口开河,其实意蕴深矣,有心者才能意会。

  • 标签: 开场白 上课 大师 民国 课堂气氛 精心设计
  • 简介:鲁迅在论及我国传统戏曲的创作时指出:“剧本虽有放在书桌上的和演在舞台上的两种,但究以后一种为好。”(《致窦隐夫》)案头戏曲剧本多半是文人“掉书袋”之作,故多为历代进步剧论家所不齿,因而我们谈戏曲欣赏,多是对舞台演出的戏曲剧本的欣赏。

  • 标签: 传统戏曲 阅读欣赏 案头戏 舞台演出 生活真实 舞台时空
  • 简介:胡适《词选》自1927年由商务印书馆刊行后,就被列为民国高级中学国语专用读本,此后八十余年,风行海内,影响至今。龙榆生在他的《论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一文中曾说道:"自胡适之先生《词选》出,中等学校学生始稍稍注意于词,学校之教授词学者,亦几全奉此为圭臬,其权威之大,殆驾任何词选而上之。"[1]龙氏对于《词选》之态度我们暂且不论,但从他的话语之中可以窥见胡适这部《词选》在当时传播之广,影响之大,并被广泛接受的事实。

  • 标签: 词选 胡适之 贺方回 新式标点 白话文运动 朱敦儒
  • 简介:民国时期东南亚人士自己编写的国语教材虽然数量不多,但开启了国语教材编写本地化的先河,加速了东南亚国语教学本地化的进程。该类国语教材在内容导向方面,注重贴近本土社会实际,注重强化民族意识,注重贴近儿童生活。该类国语教材在编辑技术层面,坚持从最基本的语言知识教起,坚持利用外语译注,坚持抓住汉语特点进行教学。该类国语教材编辑者都有丰富的国语教学经验,有过编辑国语教材的实践,对居住地的语言及文化相当精通。

  • 标签: 民国 东南亚人士 国语 教材
  • 简介:本卷选录25篇文章,按专题组成“中学读诗”“林庚品诗与浦江清释词”“李长之评司马迁《史记》”“《唐诗三百首》与《古文观止》的编选标准”四个单元,还有现代诗文讲解的一组文字。1940年6月问世的《国文月刊》刊载的文章有四类,其中有“诗文选读,包括古代文学作品及现代文学作品两项,均附以详细的注释或解说,备学子自修研究”。1942年8月创办的《国文杂志》设有《范文选读》一栏,栏内“对于白话……

  • 标签: 品诗 解诗 国文教学 《唐诗三百首》 古代文学作品 林庚
  • 简介:人们习惯上所说的“敷演戏曲”一语,来自“敷演”佛经、“敷演”话文。本文从这一线索出发,借助於文献与文物资料,揭示出我国戏剧史上存在一个从讲经到讲唱再到杂据扮演的演进过程。敦煌变文讲唱,是敷演佛经典敷演戏曲的中间形态,而北宋的目连戏,则是一种比变文更加接近戏曲的艺术形式,称“《目连经》、《救母》杂剧”。金元杂剧曾经有过“坐扮演”、“立扮演”的演出方式。其时演员一律面向观众,主角居中,面部表情多、形体动作少。配角在完成某一表情或动作後立即收住,呆在原地,意味着暂时退出脚色,以便突出主角的歌唱或表演。说法(歌唱)者与现身(表演)者有分有合,这是从讲经、讲唱演化而来的迹象,也是金元杂剧表演的基本特徵。这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个被忽略了的环节。认识这一环节,对於正确评价我国戏曲表演的虚拟性,亦可提供有益的帮助。

  • 标签: 戏剧史 敷演佛经 戏曲 杂剧 中国
  • 简介:明代的戏曲分为唱南曲的传奇和唱北曲的杂剧,沈璟和梁辰鱼分别是今苏州地区的吴江派和昆山派的代表作家,他们以传奇创作为主,沈璟的戏曲有剧本《义侠记》、《红蕖记》、《坠钗记》等,梁辰鱼的作品主要是《浣纱记》。他们的作品中表现了吴地佛教文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宣传积德行善、远离诸恶的佛教思想;主张淡漠世俗、保持本真的人生态度;同情民众苦难、慈悲为怀的创作动机。

  • 标签: 明传奇 吴地 佛教文化 沈璟 梁辰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