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6 个结果
  • 简介: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图文资料十分丰富,包括历史地图、历史图片、文字史料等,充分利用这些图文资料,挖掘其中蕴蓄的历史信息,拓展教材的内涵和功能,对培养学生解读和运用历史图文资料的能力很重要。本刊特邀戈万章老师撷取新教材当中的部分图文资料加以释读,并进行问题的设计和解答,以期对中学历史教学有所裨助。

  • 标签: 高中 《中国古代史》 教材分析 先秦时期 教学设计 图文资料
  • 简介:【摘要】“启蒙”的本义是开发蒙昧、清除荒谬、发现真理。人类思想史上的每一次启蒙、每一次真理的发现都是对蒙昧思想的批判与否定。于是,蒙昧与反蒙昧,就构成了思想史上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行程。中国古代人文思想史正是由四次反蒙昧的启蒙思潮汇成的思想长河。第一次启蒙出现在周代,其特征是对“人”自身地位、属性及其意义的自觉,以对抗和取代夏、商的神本主义蒙昧观念。第二次启蒙出现在六朝,其标志是自然适性、钟情任欲,以纠正与清剿汉代“阳善阴恶”、“性善情恶”、“圣人无情”的蒙昧思想。第三次启蒙出现在明清,其标帜是在理欲相兼、义利合一、公私互渗、凡圣平等等人生最基本的问题上还原常识,破除的蒙昧对象是隋、唐、宋、元儒家道学一理学构成的似是而非的唯理性主义。第四次启蒙在近代,特点是借鉴西方人文主义价值理念,综合中国古代启蒙思想资源,抨击中国古代维护皇权专制的整个荒谬无理的纲常理念体系。

  • 标签: 中国人文 人文思想 史上启蒙
  • 简介:摘要《逸周书》中《世俘》《克殷》《武寤》都记载了武王伐商这一件事,《克殷》和《世俘》为散体文献,《武寤》为诗体文献。同一历史事件可以运用不同的文体表述,这与文章的性质、功能用途、运用场合以及作者身份等因素有关,这也是文章生成语境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赵辉教授在《先秦文学发生研究》所提出的“时空限定言说”理论,从时代背景,叙事主体、叙事背景、文体演变等方面对文章的生成语境进行浅要的论述。

  • 标签: 语境 礼仪制度 时空限定言说 言说方式 言说目的
  • 简介:先秦儒家礼育思想是指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创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荀子的一套关于礼的制度、仪式和价值内涵的教育思想体系,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理念上的共识,并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应刚柔并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多维共建,构筑协同育人机制;内外兼修,用音乐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 标签: 先秦儒家礼育思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理念 启示
  • 简介: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教化哲学,是人生命、生活意义的体验和兴发之学。先秦儒家的世界观是天人一体,世界是以己身为中心的意义世界,而不是外在的客观物质世界。人的一生,正是在意义的不断体验和兴发中,成就意义的自我和意义的世界;意义发生和形成的本源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感应原理,对人而言,则是通过“学”,在感通万物的同时,感通和彰显自我的本性,从而形成意义的真实体验,并由此兴发个体自我生命、生活的意义感;先秦儒家教化哲学以意义的永恒完成了对人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但其核心则是意义的当下生发与体验,即在日用伦常中当下兴发生命、生活的意义;意义的传达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以体验兴发体验,以意义兴发意义,以个体的自我兴发而兴发他人。《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语,正是先秦儒家教化哲学义理与精神的生动表达。

  • 标签: 意义 先秦儒家 教化哲学
  • 简介:先秦法家学者们认为,尧舜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是因为他们获得了帝"位",拥有了"权"、"势",继而实行了得民心的"法治"的结果。同时,他们对于尧、舜个人德行的认识以及上古三代之间所实行的"禅让"制的看法也表现出和儒家学者的不一致。

  • 标签: 法家 韩非子 尧舜 法治
  • 简介:《庄子·天下篇》中名家所持的"辩者二十一事"中,"白狗黑"这一著名命题由于与人们的常识尖锐对立,自然也就成了后人指责名家为诡辩士的主要证据之一。通观历代注家对"白狗黑"的注释,都以西晋司马彪《庄子注》中"白狗黑目亦可谓之为黑狗"这一说法为圭臬,致使"白狗黑"这一"琦辞"背后的真知灼见长期隐而不彰,造成了我国科技史上一桩罕见的冤案。在驱散历史的迷雾、再现事情的真相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白狗黑"是先秦时期名家对物体颜色特性认识的一次重大突破,是我国古代先贤超越常识、认识真理的优秀范例。

  • 标签: 辩者二十一事 白狗黑 诡辩 颜色本性 科学素养 自然哲学
  • 简介:《中庸》是以命、性、道、教一体贯通的理路来阐发教之为教。"教"的根本在道,而道的根本在人性;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性,人性的实质是天命;天命是天道自然之"分",天命即天道。天生人,人性之中天道本具,人性的彰显即蕴含着天道流行。天人一体,天道作为宇宙生命体生命运行的根本机制,其决定人自然生命生长和道德生命意义生发的内在机理,构成了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基础,这一内在机理就是"生生之道"。"生生之道"以天道的实在、实有为其学理的本体,以自当不二、内本外末、成己成人、生生不息等为其教化哲学的生命价值追求,以"诚明两进"为基本的方法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方法论的实践落实为日用伦常中个体生命意义的真实体验与内在生命力的自我兴发。

  • 标签: 生生之道 先秦儒家 教化哲学 《中庸》
  • 简介:摘要:关于先秦汉语书面语与当时口语的关系,学界早有定论,认为二者基本一致,然而多数观点缺乏论证。从目前丰富的先秦文献的典籍来看,这一问题的探讨是有可能的,也是值得的。至于如何进行探讨,一方面要注重分析文献典籍等语言材料,理清记录口语的书面语与文言;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运用对比和类推等方法进行推导。

  • 标签: 先秦汉语 书面语 口语 言文一致 言文不一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逻辑学和文学,就学科分类、研究对象而言,属于性质和特点迥异的学术领域。但从中国古代文化发生发展的史实与特点出发,可以揭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即先秦名辩学,与古代文学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先秦名辩学中的基本观念(名、类、理等)形成后,对秦汉及至唐代文学理论中的属对分类观和文学创作中骈文、连珠等文体,及喻、比等方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影响 名辩学
  • 简介:私学的发展与家学密不可分,先秦私学的发展也受到当时宗族教育的影响。从“诸子百家”名称的来源来说,早期私学中的师生关系大多是模拟宗法关系所致。宗族教育影响私学有三个方面:一是私学领袖本身有自己的宗族背景;二是私学教学内容和宗族教育内容有相似性;三是私学门徒择学也与其宗族教育有关。以鲁国三桓即季孙、孟孙、叔孙为例,可以看出,其宗族教育对孔门私学的影响。

  • 标签: 先秦 宗族教育 私学 鲁国 季孙 孟孙
  • 简介:“太一”是先秦楚国神谱中的至尊之神,具体地说他身兼神与星二名,而神名最显;他的神职不仅为化生宇宙,而且是国家、社会与人生的保护神;因而得到了楚国国家与社会、君主与平民的普遍信仰与崇拜。两汉的“太一”崇拜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两汉的“太一”崇拜,继承了先秦楚简所承载的楚人祭祀“太一”的祭俗与传统。二是两汉的“太一”崇拜,经历了一个由“诸多太一”崇拜到独尊“天神贵者太一”崇拜的过程。三是当朝廷“太一”崇拜被淡化甚至废止之后,在民间尤其在楚文化影响深厚的区域仍然盛行着“太一”崇拜风俗。《九歌》《高唐赋》中的“太一”是先秦楚人最为崇拜的至尊天神;“东皇”为“太一”的修饰性定语,除本身词汇意义外,还具有敬仰、崇拜、尊贵等浓重的感情色彩,是含有“族源崇拜”与“神明崇拜”双重意义的敬称;而《笛赋》中的“太一”所指乃是与“天神贵者太一”不同的“另一个太一”,很可能是先秦楚人神谱中的战争保护神。

  • 标签: 先秦 太一 东皇太一 《高唐赋》 《笛赋》
  • 简介:先秦道家“有”“无”之论。既肯定了“有之利”、“无之用”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状态。又肯定了两者作为价值存在的依待关系。并主张把适用于人类的价值规范推扩到非人的世界中去。这一思想及其理论基础即先秦道家“天人合一”之论,它强调的是天人之间的融合性和协调性,追求的是一种物我同体肯定、天人浑融不分的超越境界,对克服西方近代以来仅仅从人与人关系视角考虑问题的伦理学缺陷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先秦道家 环境哲学 价值论 天人合一
  • 简介:“儒家以艺术道德为教育工具,道家以自然理想化为艺术题材”,是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的两句话.笔者以上古先秦两汉的主要音乐为切入点,以丰富的史料为据,从中剖析、论证、揭示了《简史》所描绘的这些观点.认为这两句话及儒道互补礼乐与自然一体,恰恰就是《简史》所体现的音乐观念.

  • 标签: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礼乐 儒道 自然 音乐
  • 简介:"德"字在甲骨文中和金文中的写法是有异的,这种区别自周代早期即已出现,之后涵义又有许多变化。"德"字的演变恰好体现了先秦时期统治者政治思想向思想家人文思想的转变:周代统治阶层推行"德"治,与殷人所崇尚的"天"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开始丰富"德"字涵义,讲求个人修身反省,并开始在普通百姓间推行,它不仅推动了后代"德"的大小传统的融合,并且在世界轴心文明中一枝独秀。

  • 标签: 周公 孔子 大小传统 轴心文明
  • 简介: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下移促进了"士"阶层的形成,而"养士用士"是先秦时期私立大学形成的渊源。稷下学宫是齐国在战国时期由"养士用士"而发展起来的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是兼具官、私两种性质的学术研究型大学。稷下学宫具有服务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职能;其组织结构类似于现代大学的组织结构;并具有政府投资办校、学者办学的分权组织结构模式。稷下学宫也是一所具有现代大学理念雏形的综合型大学。因此,中国古代私立大学在形成和起步阶段,就已奠定了类似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 标签: 养士 用士 稷下学宫 私立大学 大学组织结构
  • 简介: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环境保护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认识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能增强学生参与环境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 标签: 历史课堂 情感教育 环保教育
  • 简介:<正>2009年4月2日至4日,第七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召开。由于会议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多年来连续轮流举办,因此与会的50余位两岸学者多为故交学友,相见叙谊论道,固情求真,会议气氛分外热烈。这次会议共提交论文

  • 标签: 先秦两汉 海峡两岸 台湾辅仁大学 轮流举办 两岸学者 学术会堂
  • 简介:德和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两大重要支柱,德以配天,孝以对祖是中国祭祀文化的核心。商周时期,以"天"为中心的天道神学观和宗法伦理观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天(上帝)和君主建立了以"德"为媒介的契约关系,君主受到上帝的监管,尊天重德。两汉时期,汉武帝将"太一"神与阴阳五行理论融合,将敬天演变为娱神,重视神仙方术,慕仙追仙游仙,天(上帝)独尊地位逐渐被消解。这一变化导致了郊祀天地的郊祀歌辞发生了重大变化:天的崇高地位消失,人的欲望不断加强,引起了以《郊祀歌》为主的祭祀文学出现世俗化、娱乐化倾向。人与天的关系发生改变,这也是雅文学向俗文学的转变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天道 追仙 汉郊庙歌辞 雅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