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闭角青光合并白内障患者联合行超声乳化术、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20.4~2021-4从我院选取原发性闭角青光合并白内障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44,超声乳化术治疗)和观察组(n=44,联合行超声乳化术、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眼压以及视力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术对闭角青光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手术治疗,其中一组采取超声乳化术治疗,一组采取常规治疗手段,观察半年后两组患者术后相关评价指标。 结果 超声乳化术治疗水平显著高于常规治疗水平(P<0.05),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更低(P<0.05),各角房粘连范围、眼压、最佳实视力矫正水平更高(P<0.05)。 结论 对于闭角青光合并白内障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乳化治疗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角房粘连 最佳矫正视力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闭角青光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进行治疗的效果,并观察其对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间接诊治疗的84例闭角青光患者均行抽签法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实验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照组则行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眼压水平、视力水平、前房深度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眼压水平要低于对照组,视力水平和前房深度水平则要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闭角青光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进行治疗的效果较高,该术式的应用可有效降低闭角青光患者的眼压水平,并有助于患者视力水平提升,且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闭角型青光眼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闭角青光急性发作期行前房穿刺所致眼压波动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闭角青光急性发作期者30例(30只)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15例药物无法控制眼压而行前房穿刺(穿刺组);另15例经降眼压药物控制眼压(药物组)。两组患者眼压降至正常后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ECD、角膜厚度和并发症。结果术后3个月,穿刺组ECD为(1 166.6±309.95)个/mm2,较药物组ECD(2 034.7±261.23)个/mm2明显减少(t=-5.46,P<0.05)。术后BCVA及角膜厚度均具有统计学差异(t=3.21,-4.01;P<0.05)。结论闭角青光急性发作期间,反复前房穿刺可导致角膜内皮细胞大量丢失。

  • 标签: 青光眼,闭角型 急性病 前房 眼压波动 密度,细胞,内皮,角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对急性闭角青光患者护理过程中适当的结合心理护理方法来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通过选自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我院眼科接收护理治疗的100例急性闭角青光患者为本文分析研究对象,医护人员通过将这100例青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医护人员通过对青光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结合心理护理方式,从而来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医护人员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心理变化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无论是心理变化情况还是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调查结果都明显由于对照组患者,具有差异。结论:医护人员通过对青光患者采用心理护理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抑郁、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从而可以有效的缩短护理治疗时间,使患者可以早日出院,值得被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急性闭角型 青光眼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青少年近视实施三针联合耳穴贴压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近视青少年76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命名为对照组,接受耳穴贴压进行治疗,另一组命名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眼三针进行治疗,并对治疗的不同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从治疗有效率上对比,观察组较高,而对照组相对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评分较优,对照组评分较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眼三针 耳穴贴压 近视 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康柏西普辅助小梁切除联合广泛视网膜光凝治疗前房角关闭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944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1月前房角关闭期新生血管性青光82例(82只)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43只),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辅助小梁切除联合广泛视网膜光凝术;对照组,39例(39只),行单纯小梁切除术联合广泛视网膜光凝术。观察两组手术后视力、眼压及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观察组视力提高率为13.95%(6/43),对照组为10.26%(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5,P=0.030)。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下降,观察组眼压低于对照组(t=11.910,P<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8.510,P=0.003);观察组术后并发前房积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6.125,P=0.001),两组均无眼内大出血、感染性眼内炎、巩膜坏死、视网膜脱离或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辅助小梁切除术联合广泛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前房角关闭期新生血管性青光,效果确切,安全性好。

  • 标签: 玻璃体内注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青光眼,新生血管性 小梁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白内障伴青光患者行乙酰唑胺片治疗效果。方法:数据收集本医院收治的110例白内障伴青光患者,“双盲法”分参照组(常规手术,n=55)、科研组(参照组基础+乙酰唑胺片,n=55),2组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前比较心理状态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参照组比较,科研组SAS、SDS评分更低;科研组并发症率(3.64%)低于参照组(18.18%),x2=4.5833,p=0.0322,P

  • 标签: 乙酰唑胺片 白内障 青光眼 临床疗效 SAS评分
  • 作者: 陈晨 刘青 黄绍辉 刘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眼视光学院 眼科研究所临床研究中心 300384,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眼视光学院 眼科研究所门急诊 300384,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眼视光学院 眼科研究所护理部 300384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原发性青光伴视野损害患者反刍性沉思水平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采用简体中文版事件相关反刍性沉思问卷和青光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对267例原发性青光伴视野损害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比较不同视野情况在侵入性、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及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上的差异,分析其侵入性、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水平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原发性青光伴视野损害患者的反刍性沉思总分为(29.90 ± 5.58)分,自我管理行为的条目均分为(2.81 ± 0.31)分。不同视野情况在侵入性反刍性沉思、目的性反刍性沉思、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意外伤害、生活调适、家庭人均月收入、受教育水平可解释侵入性反刍性沉思30.7%的变异量,疾病之医疗管理、机能保健、意外伤害可解释目的性反刍性沉思11.1%的变异量。结论原发性青光伴视野损害患者反刍性沉思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自我管理行为处于中等水平。医护人员应关注存在意外伤害、生活调适能力差、家庭人均月收入低、受教育水平低的这类原发性青光伴视野损害患者的侵入性反刍性沉思评估,减少其负性体验,转变认知,促进患者采取正确的自我管理行为,改善疾病的预后。

  • 标签: 青光眼 视野损害 反刍性沉思 自我管理 影响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内镜下前房角分离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青光伴发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研究。对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原发性闭角青光伴发白内障33例(33只),采用内镜下前房角分离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 ~ 10个月。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抗青光药物种类、前房角开放范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末次随访时眼压(15.01±4.37)mmHg(1 mmHg=0.133 kPa),较术前(28.58±11.14)mmHg明显下降(t=8.353,P<0.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0.64±0.32较术前的1.02±0.36提高(t=1.382,P=0.074);术前使用抗青光药物数量(3.48±0.94)种降至(0.24±0.66)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72,P=0.008);术后前房角开放范围达270°者28只(84.85%),相比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495,P<0.001)。随访期间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内镜下前房角分离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青光伴白内障安全有效。

  • 标签: 青光眼,闭角型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前房角分离术,直视下,内镜 植入术,晶状体,人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Ahmed青光阀玻璃体腔植入和前房植入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继发性青光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眼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玻璃体切除术后继发性青光23例(23)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行Ahmed青光阀植入术。前房组12例(12),经角膜缘植入前房;玻璃体腔组11例(11),经睫状体平坦部植入玻璃体腔。术后随访4~32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玻璃体腔组手术耗时为(31.88±5.30)分钟,少于前房组的(45.63±8.63)分钟(t=3.838,P=0.002)。前房组成功率为75.00%(9/12),低于玻璃体腔组81.81%(9/11)。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均P<0.05),但两组之间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植入与前房植入Ahmed青光阀均可安全有效地控制玻切术后继发性青光,而玻璃体腔植入手术操作较为简便省时。

  • 标签: 玻璃体切除术 青光眼,继发性 植入,青光眼阀,Ahmed,前房,玻璃体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思维导图的干预模式对青光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青光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眼科常规性健康指导,观察组应用思维导图对患者实施干预。记录两组的治疗依从率、治疗成功率、术后眼压情况,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依从率、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而术后眼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饮食管理、眼部护理、用药管理、病情监测及自我管理能力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职能、精神心理及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思维导图的干预模式能有效提高青光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思维导图 青光眼 自我管理能力 生活质量
  • 作者: 陈晨 刘青 黄绍辉 刘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眼视光学院 眼科研究所临床研究中心 300384,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眼视光学院 眼科研究所门急诊 300384,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眼视光学院 眼科研究所护理部 300384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原发性青光伴视野损害患者反刍性沉思水平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采用简体中文版事件相关反刍性沉思问卷和青光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对267例原发性青光伴视野损害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比较不同视野情况在侵入性、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及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上的差异,分析其侵入性、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水平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原发性青光伴视野损害患者的反刍性沉思总分为(29.90 ± 5.58)分,自我管理行为的条目均分为(2.81 ± 0.31)分。不同视野情况在侵入性反刍性沉思、目的性反刍性沉思、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意外伤害、生活调适、家庭人均月收入、受教育水平可解释侵入性反刍性沉思30.7%的变异量,疾病之医疗管理、机能保健、意外伤害可解释目的性反刍性沉思11.1%的变异量。结论原发性青光伴视野损害患者反刍性沉思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自我管理行为处于中等水平。医护人员应关注存在意外伤害、生活调适能力差、家庭人均月收入低、受教育水平低的这类原发性青光伴视野损害患者的侵入性反刍性沉思评估,减少其负性体验,转变认知,促进患者采取正确的自我管理行为,改善疾病的预后。

  • 标签: 青光眼 视野损害 反刍性沉思 自我管理 影响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白内障伴青光患者接受基于循证理论的护理路径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白内障伴青光患者,入院时间为2019年5月~2021年5月,凭借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基于循证理论的护理路径干预的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术后,视力对比,为观察组更高(P<0.05);前房深度、眼压对比,为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白内障伴青光患者接受基于循证理论的护理路径干预眼部相关指标显著改善。

  • 标签: 青光眼 白内障 护理路径干预 基于循证理论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增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25G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NVG)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首次行PPV治疗的PDR合并玻璃体积血(VH)患者340例340只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5例,女性155例;平均年龄(55.79±10.82)岁。患者平均糖尿病病程(13.01±7.70)年;平均空腹血糖(7.55±2.15)mmol/L。合并冠心病19例,合并脑梗死20例。所有患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 )、眼压、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等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Snellen视力表进行,并将结果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患平均logMAR BCVA 2.04±0.73,平均眼压(15.45±2.93)mmHg (1 mmHg=0.133 kPa)。VH持续时间3周~6个月,平均时间(2.98±1.46)个月。340只眼中,Ⅳ期93只(27.35% ),Ⅴ期107只(31.47% ),Ⅵ期116只(34.12% );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TRD)83只。所有患均行25G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PPV。57只手术前3 d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234只手术中剥除内界膜,262只同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141只手术完毕时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手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80±5.79)个月。以裂隙灯显微镜或房角镜检查发现虹膜和(或)房角存在新生血管且眼压>21 mmHg者诊断为NVG。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手术前基线因素、眼部因素、手术因素与手术后NVG发生的关系。结果340只眼中,PPV后发生NVG者66只(19.41% );发生NVG的时间为手术后6~335 d,平均时间为(98.00±5.79)d。PPV后第3、6、12个月,NVG发生风险比分别为11.50%、15.29%、20.75%。单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合并冠心病或脑梗死疾病等手术前基线因素对手术后发生NVG有影响(P<0.05);PDR分期、合并TRD、手术前logMAR BCVA、手术前眼压等眼部因素对手术后发生NVG无影响(P>0.05 );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手术中剥除内界膜、手术前3 d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等手术因素对手术后发生NVG有影响(P<0.05 )。将Cox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逐步回归探索手术后NVG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年龄、合并冠心病或脑梗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和手术中内界膜剥除是手术后发生NVG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P<0.05 )。结论低龄、合并冠心病或脑梗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PDR患者PPV后发生NVG的危险因素,手术中剥除内界膜可减少NVG的发生。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青光眼,新生血管性 玻璃体切除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提出5种认知能力: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态度(情绪和情感的反应,形成学习者对态度,指使学习者形成影响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动作技能(有组织、协调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而本篇文章主要讲的是青少年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 标签: 青少年 认知 发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和乳糜泻(celiac disease,CD)都是在环境因素参与下、遗传易感个体发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一般人群相比,T1DM儿童青少年CD的患病率明显升高。T1DM合并CD的儿童青少年大多缺乏典型CD症状,容易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更易出现低血糖和血糖控制不良,增加慢性并发症风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T1DM儿童青少年筛查CD势在必行,抗组织谷氨酰胺转移酶抗体(tissue transglutaminase autoantibody,tTG-Ab)是2岁以上儿童青少年筛查CD的首选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100%和94%~100%。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结合无麸质饮食(gluten-free diet,GFD)仍然是T1DM合并CD儿童青少年的首选治疗措施之一。

  • 标签: 1型糖尿病 乳糜泻 儿童青少年
  • 简介:摘要近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国家高度关注。2018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个部委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把近视防控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本文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现状和特点,剖析现阶段相关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期为我国近视防控提供科学思路和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41-244)

  • 标签: 近视 预防卫生服务 儿童 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轴的影响,探讨两种方法对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的6-12岁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240只,等效球镜-1.00D~-4.00D,采取自愿原则分为3组,A组0.01%阿托品组44例(88只),等效球镜度数-2.53±1.12D,B组角膜塑形镜组40例(80只),等效球镜度数-2.81±1.15D,C组框架眼镜36例(72只),等效球镜度数-2.61±1.25D。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三组近视儿童轴的变化情况。结果 角膜塑形镜组6个月轴增加了0.07±0.13mm,低浓度阿托品组6个月轴增加了0.16±0.15mm,框架眼镜组6个月轴增加了0.23±0.12mm,三组轴变化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近视 角膜塑形镜 0.01%阿托品 眼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