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探讨球囊导管扩张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狭窄的方法及疗效,  球囊扩张术治疗术后吻合狭窄比较安全,全部21例吻合狭窄病人中有15例一次扩张获得成功

  • 标签: 口狭窄 吻合口 导管扩张
  • 简介:摘要目的将远端吻合支撑(DAS)技术应用于细小后降支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观察其对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中期通畅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100例冠状动脉三支病变且后降支细小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组和OPCABG联合DAS (OPCABG+ DAS)组,各50例。术后48 h内,重点观察心电图和肌钙蛋白水平动态变化。术后6个月及1、2、3年复查冠状动脉CTA,主要终点事件为后降支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严重狭窄。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15天出院。术后均无心电图证实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术后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分别为0.74 (0.98)ng/ml 、0.92 (1.29)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正常值上限70倍的患者分别有3例(6%,3/50) 、5例(10%,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术后3年,两组后降支动脉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通畅率分别为68.0%(34/50)和85.7%(42/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后降支存在粥样硬化性病变(OR=6.513,95%CI:1.279~33.180,P=0.024)、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正常值上限70倍(OR=5.948,95%CI:1.128~31.368,P=0.036)是后降支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严重狭窄的危险因素,而DAS(OR=0.222,95%CI:0.069~0.713,P=0.011)是保护因素。结论DAS能够提高细小后降支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中期通畅率。对于后降支细小且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患者,OPCABG联合DAS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细小冠状动脉 远端吻合口支撑 血管通畅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术后胆肠吻合狭窄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9年10月24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术后因胆肠吻合狭窄在北京儿童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儿中,男6例,女18例,根据初次手术后有无出现胆肠吻合漏分为胆漏组及无胆漏组。胆漏组6例,黄疸及持续肝功损害是其主要表现;无胆漏组18例,以反复发作的胆管炎为特点。胆漏组初次术后出现症状中位时间为7.0个月(3~13个月),明显早于无胆漏组初次术后出现症状的中位时间59.0个月(6~12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漏组中位再手术间隔时间8.0个月(5~15个月),无胆漏组间隔时间为72.0个月(24~168个月)(P<0.05)。再次手术方式:胆漏组中4例重新进行肝总管空肠吻合,2例行吻合扩大成形术,术中未见胆道结石;无胆漏组中3例再次行肝总管空肠吻合术,15例行吻合扩大成形术,术中发现吻合处或肝内胆管有明显结石。术后1例发生胆漏,2例1个月内再次发生胆道感染,余21例术后恢复顺利,长期随访发现仍有5例有肝内胆管结石。结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术后发生胆肠吻合漏者早期即可出现胆道梗阻表现,应尽早再次手术治疗。

  • 标签: 吻合术,外科 病理性狭窄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胆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肛管减压在预防直肠肿瘤保肛手术术后吻合漏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普通外科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450例直肠肿瘤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预置肛管组224例,未置肛管组22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吻合漏发生率。结果预置肛管组术后吻合漏1例,发生率0.45%;未置肛管组术后吻合漏7例,发生率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置肛管减压能有效预防直肠肿瘤保肛手术术后吻合漏的发生.

  • 标签: 直肠肿瘤 肛管减压 吻合口漏
  • 简介:目的:探讨直肠静息压力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漏发生的关系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89例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治疗组46例:术后给予扩肛治疗;对照组43例:术后未行扩肛治疗。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术前、术后直肠静息压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吻合漏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9例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术后直肠静息压平均值(5.37±2.43)kPa,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6,P=0.012);治疗组术后直肠静息压平均值(1.56±0.79)kPa,显著低于术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1、t=4.526,P=0.027、P=0.035)。吻合漏发生率比较:治疗组(4.3%)吻合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26,P=0.01)。结论术后直肠静息压高低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漏的发生有一定关系,降低直肠静息压可以预防术后吻合漏的发生。

  • 标签: 直肠肿瘤 结直肠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吻合漏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措施。

  • 标签:
  • 简介: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3年5月1O例上消化道重建手术患者围术期吻合出血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吻合出血发生在上消化道重建手术后2h~9d,分别为胃空肠吻合出血3例,胰肠吻合出血4例,胆肠吻合出血1例,空肠与空肠吻合出血2例。经剖腹探查或导管介入术确诊,其中7例经导管介入栓塞后止血,3例经开腹二次手术止血,无死亡病例,术后康复出院。导管介入术可用于上消化道重建手术围术期吻合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有助于二次开腹手术止血寻找确切出血部位。

  • 标签: 上消化道重建手术 吻合口出血 导管介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梗阻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分析本科于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胃大部切除32例,术后由于大网膜粘连致吻合梗阻5例。结果四例均经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肠外营养等支持疗法治愈,一例手术治愈。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梗阻多发生在择期手术病例中,以保守治疗为主,严格掌握第二次手术指征。

  • 标签: 炎性大网膜 吻合口梗阻
  • 简介:摘要:报告了一例食道癌术后合并吻合瘘病例的护理干预,患者自述右侧食管癌根治术后出现气喘、咳嗽排痰无力,四肢活动较少,经过转化会诊确诊为吻合瘘,经过心理护理、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呼吸道护理、疼痛护理、发热护理、健康宣教、并发症护理,吻合瘘消失,顺利出院。

  • 标签: 食道癌 吻合口瘘 气喘 咳嗽排痰无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恒温双套管持续冲洗在低位性结肠癌吻合瘘护理措施中的具体实施和临床疗效,保障双套管冲洗彻底并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方法 选择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低位性结直肠癌术后留置双套管并进行冲洗的患者50例,根据双套管冲洗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25例(常规双套管冲洗不进行加温控速);B组25例(加温冲洗液进行冲洗,并使用三通连接管调节冲洗速度),通过对比两组术后相关指标,并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冲洗后腹腔不适感和腹腔冲洗后导管的清洁度进行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分析。结论 采用恒温35℃~36℃恒温并使用三通管调节冲洗双套管对低位性结直肠癌术后吻合漏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因吻合漏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

  • 标签: 腹腔双套管冲洗 恒温 三通管控制速度 并发症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自膨胀金属支架(SEMS)置入与引流管置入治疗恶性胆肠吻合狭窄(B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接受治疗的33例恶性BAS患者。其中19例患者接受了SEMS(支架组)治疗,其余14名患者接受了引流管置入治疗(引流管组)。技术成功定义为将支架或引流管成功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临床成功定义为术后1周内血清胆红素与基线水平相比降低20%。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并发症,支架或引流管的通畅时间和总体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均取得了技术成功。在支架组中,15名患者放置了1个支架,另外4名患者放置了2个支架。两组的临床成功率相似,支架组94.7%(18/19),引流管组92.9%(13/14)。两组均没有严重并发症。支架/引流管的中位通畅时间支架组(130 d)显著长于引流管组(61 d,P=0.001)。支架组(159 d)的中位生存期也明显长于引流管组(65 d,P=0.003)。结论支架置入治疗恶性BAS支架通畅时间和患者存活期显著长于引流管置入治疗恶性BAS,SEMS放置可能优于引流管置入。

  • 标签: 恶性胆肠吻合口狭窄 自膨式金属支架 引流管 通畅时间 生存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吻合狭窄内镜下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内科从2015年1月到2016年11月收治的55例食管癌术后吻合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者在内镜下应用球囊扩张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内镜下应用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内镜下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狭窄,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 内镜下 球囊扩张 支架置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5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4例,女16例;年龄为(60±11)岁,年龄范围为31~84岁。患者均行经腹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观察指标:(1)经腹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漏情况。(2)经腹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漏影响因素分析。(3)学习曲线对经腹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漏的影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经腹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漏情况:5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吻合漏9例,其中A级吻合漏6例(2例术中行保护性造口),B级吻合漏2例,C级吻合漏1例。9例发生吻合漏患者中,男5例,女4例;年龄为62岁(40~75岁);体质量指数为27 kg/m2(21~31 kg/m2);吻合距肛缘距离为30 mm(5~40 mm)。(2)经腹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漏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吻合方式和保护性造口是影响经腹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漏的相关因素(χ2=5.490,5.45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吻合方式和保护性造口均不是影响经腹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漏的独立因素(优势比=0.062,0.460,95%可信区间为0.009~1.119,0.102~2.809,P>0.05)。(3)学习曲线对经腹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漏的影响:随着学习曲线的度过及保护性造口的使用,学习曲线前25例患者中,术中行保护性造口11例,术后发生吻合漏6例;学习曲线后25例患者中,术中行保护性造口20例,术后发生吻合漏3例。学习曲线前、后术后吻合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0,P>0.05)。结论吻合方式和保护性造口是影响经腹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漏的相关因素。

  • 标签: 直肠肿瘤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经腹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吻合口漏 并发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吻合瘘的有效预防和护理进行详细的分析。 方法:本次研究开始于2019年3月,结束于2020年6月,研究对象为本院这一期间接受治疗的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共62例。为了深入了解个体化护理对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吻合瘘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将62例患者按照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在观察过程中将常规护理模式应用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将个体化护理应用在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感对比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结论:经过对比后发现,在对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吻合瘘患者的预防及护理中,采用个体化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直肠癌前切除术 吻合口瘘 预防对策 护理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吻合漏的原因及对策。方法2002年1月~2003年12月采用常规方法行双吻合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11例(对照组),2004年1月~2005年11月采用改良技术行双吻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31例(改良组),术中行会阴助推,注意吻合器穿刺头穿刺点的选择,行远侧直肠密闭试验及吻合压力试验,经肛门置管至吻合以上,骶前放置引流管经腹壁引出。结果对照组发生吻合漏2例,经横结肠造瘘或保守治疗治愈。改良组无吻合漏,其会阴助推方法显示盆腔直肠的长度平均增加3cm;远侧直肠密闭试验阳性6例,均经缝合后消除,吻合漏气4例,其中3例经缝合后消除,另1例因位置太低无法缝合而行预防性回肠造瘘,术后未发生吻合漏。结论会阴助推、注意吻合器穿刺头穿刺点的选择、远侧直肠密闭试验与吻合压力试验在双吻合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对预防吻合漏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直肠肿瘤 超低位前切除术 吻合口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