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德国刑事诉讼》第136条a是在特定背景下,以德国基本法为根据而单独增加的条款。它采用列举和概括相结合的方式对禁止使用的讯问方法及违法取供的程序性后果作了明确规定。该条文的内涵在德国司法实践中不断得到扩展,目前已经成为德国言词证据收集与运用的基本法则。当前我国刑事诉讼中增设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背景与德国当时增设第136条a具有许多相似性,应当借鉴德国做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言词证据禁止法则。

  • 标签: 言词证据 禁止 讯问 自由陈述权
  • 简介:从国际普遍的条约规定到我国的制度沿革,暂予监外执行一直是刑罚人道主义的重要体现,具有正当的理论来源。新刑事诉讼对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条件、决定机关等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对司法实践工作而言,暂予监外执行仍存在立法矛盾、操作性不强、跨地区的衔接工作发展缓慢等问题,需要予以解决。

  • 标签: 暂予监外执行 现行规定 运行问题
  • 简介:刑事诉讼进一步明确"证据制度是刑事诉讼基本制度",以物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物证技术学所发挥的作用势必会越来越大。因此,高等院校必须重新审视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和目的,建构以物证技术学为起点的自然科学与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大法学"学科体系,以拓展法律人才的知识结构,促进法学教育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 标签: 新刑事诉讼法 物证技术 法学教育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
  • 简介:摘要:在当代法律体系中,刑事诉讼规定的被告人迅速审判权(速审权)是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关键要素,这一权利不仅体现了对被告人基本人权的尊重,也是确保法律程序公正、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然而,实际司法操作中速审权的落实常面临种种挑战,如程序复杂、资源限制及各方协作不畅等,导致被告人等待审判的时间过长,不仅影响了司法效率,也可能损害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刑事诉讼框架下被告人迅速审判权的实际运作状况,并分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力求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策略,以促进速审权的有效实施,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同时提高整个司法系统的效率与公正性。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被告人 迅速审判权
  • 简介:刑事诉讼修正案草案第九十五条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建议对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方针、原则、各个诉讼环节的特别程序作出规定。设置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涉嫌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刑事诉讼法 诉讼程序 设置 附条件不起诉 修改
  • 简介: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修改《刑事诉讼》的决定,其中亮点之一即增加了四种针对特定案件的特别诉讼程序,但其中并未包括恐怖主义犯罪,此为一大遗憾。恐怖主义犯罪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反恐立法格局中应当针对恐怖主义犯罪构建特别的刑事诉讼程序。在安全优先兼顾自由的价值定位下,构建刑事特别程序应注重在管辖法院、侦查权及侦查措施、反恐司法工作人员与证人的保护等方面进行完善。

  • 标签: 恐怖活动 安全 自由 侦查措施 证人保护
  • 简介:作者从我国刑事人权观属性出发,对79、96两部刑事诉讼中强制措施的人权保护设计进行分析和论证。作者认为,我国的刑事人权保护与世界发达国家已经接近,但也有不完善之处,现实与法律仍有差距,需要执法者正确理解立法精神。

  • 标签: 刑事诉讼 强制措施 人权保护
  • 简介: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于2008年9月19日至22日在峰峦叠嶂、林海茫茫的革命圣地井冈山举行。本次年会由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学研究会与江西省人民检察院联合主办,人民检察博物馆与南昌铁路运输检察分院联合协办。出席本次年会的有来自国内各有关高校从事刑事诉讼学研究、教学的学者以及中央和地方公、检、法机关的有关人员、有关法制媒体的记者等近200人。

  • 标签: 中国法学会 年会综述 法学研究 刑事诉讼 人民检察院 革命圣地
  • 简介:共同被告陈述如何调查,在刑事诉讼理论与审判实务中均存有争议且影响案件事实的认定。我国台湾地区的“刑事诉讼”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大胆尝试,于2003年法律修订中确立了共同被告陈述分离调查程序。本文以法律条文的规定为主线,结合台湾学者的著述,从分离调查程序的基本类型、共同被告分离调查程序的法理基础以及该程序存在的不足之处三个层面详细阐述我国台湾地区关于共同被告陈述的调查程序。

  • 标签: 共同被告 分离调查程序 对质权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的再次修改,给毒品犯罪案件侦查工作带来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侦查人员应牢固树立人权意识、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广辟情报源,做好毒品犯罪情报工作,依法实施技术侦查,不断完善和改革讯问方法,规范使用控制下交付,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毒品犯罪新形势.

  • 标签: 毒品犯罪侦查 毒品犯罪 侦查对策
  • 简介:我国早在1979年就制定了《刑事诉讼》,实施以来,在巩固政权、惩罚犯罪、保护无辜、维护社会安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是在十几年前制定的,是与当时的计划经济、高度集权相适应的?在公安的侦查、预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公安执法 《决定》 被告人 侦查阶段 安机关
  • 简介:此次我国《刑事诉讼》修改,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在以下方面加以体现:对辩护制度作了重大修改,还增加了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就以上几点对新增加条款的含义加以分析,指出立法的进步之所在,提出执行新增法律条文须注意的事项。

  • 标签: 辩护 非法证据 排除
  • 简介:修改后的刑事诉讼,适应其第十二条的规定.取消了免予起诉制度,即取消了人民检察院的定罪权,“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同时.为协调免予起诉取消后的各方面矛盾,扩大了不起诉的范围,将原免予起诉的适用对象纳人不起诉的范围。对于修改后的不起诉制度,学术界一片赞同,认为唯此才符合刑事诉讼第十二条“无罪推定”的原则。本文拟就此谈几点不同的看法。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不起诉制度 刑事责任 自由裁量权 无罪推定原则
  • 简介:修改后的《刑事诉讼》及配套法规首次对技术侦查的内涵、外延、审批执行程序及取证的法律地位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规定,实现了技术侦查措施的正式入法。但是实践中技术侦查仍然存在着内涵不明、外延不清、审批程序不合理及获取的证据材料如何适用不明确的问题。针对技术侦查立法的新变革和现实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今后,应从技术侦查的批准与执行程序及技术侦查所获取证据材料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完善。

  • 标签: 技术侦查 内涵 外延 审批执行程序 技侦证据的使用
  • 简介:修改后的刑事诉讼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刑事诉讼和《规则》的修改,对检察机关影响重大,涉及检察工作全局。适应法律监督职能的加强和完善,在新的执法办案环境下深化预防工作是检察预防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思考,积极实践,以修改后的刑事诉讼和《规则》实施为契机,立足职能,不断拓宽检察预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空间,提高预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专业化水平 预防 法精神 法律监督职能 人民检察院
  • 简介:摘 要:《刑事诉讼》第 12 条规定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原则”,它在刑事诉讼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不同的微观角度下,对其的解读和思考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本文试以无罪推定原则和积极刑事裁决权两个维度加以剖析,并对阐明对刑诉法第 12 条的完善路径。

  • 标签: 无罪推定原则 积极刑事裁决权 人权与正义
  • 简介:我国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已经实施了10年。10年来的司法实践证明,它不仅是一部在发布时就受到各方一致好评的刑事诉讼,而且是一部大体符合社会实际,基本能够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从事刑事诉讼活动需要的刑事诉讼刑事诉讼中的许多规定,有的已经成为国家和人民群众从事诉讼活动遵循的法律准则,有的仍然是民主法治建设努力实现的奋斗目标。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司法实践 制度建设 刑事诉讼活动 修改 公正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第50条严禁司法人员的欺骗性取证行为,但是有些学者会在研究欺骗性取证的合法性评价的问题时,对该规定予以否定或者架空。将《刑事诉讼》第50条解释为刚性的法律规则,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刑事诉讼》第50条应被解释成对欺骗性取证予以概括禁止的法律原则,这样可以彰显国家的价值选择、更好地尊重司法经验,也有助于体现刑事诉讼作为控权法的特性。对《刑事诉讼》第50条作这种解释,可以为《刑事诉讼》第151条、第54条的合理解释奠定基础。

  • 标签: 欺骗性取证 刑事诉讼法 合法性评价 法律原则
  • 简介:2012年4月23日,刑事诉讼修改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法制日报社、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杂志社共同承办。

  • 标签: 青少年违法犯罪 刑事诉讼法 研讨会综述 预防 修改 青少年犯罪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