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反映出国家层面对乡村治理的愿景。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深化,出现了“乌坎事件”等一系列乡村治理失效案例,其主要原因和表现是治理主体有效性不足,而乡村治理主体失效的根源在于农村产权主体权利结构不当或失效。作者运用农地产权制度与乡村治理辩证关系的分析框架,分析乡村治理主体选择及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方向,提出理应在国家权力、集体产权、农民权利以及其他主体权利关系中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特别是强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依托有效的产权制度建立起利益均衡机制,从而实现乡村治理主体的有效性选择。

  • 标签: 乡村治理 农村产权制度 主体有效性 乌坎事件 成都实验
  • 简介:责己与责人是儒家用以处理己他关系或人我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儒家阐释了作为道德活动的责任伦理主体指向——责己和责人,从特定维度丰富了儒家的责任伦理学和角色伦理学。历代儒家既讲责人又讲责己,但更重视责己;同时,儒家并不否定责人,而是主张敢于责君、敢于劝谏,提出了责成人之道的思想范式。儒家凸显责己,彰显了重责己轻责人的价值导向。

  • 标签: 儒家 责任 自己 他人
  • 简介:荀子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生命伦理内容,且富有独具的理论特色。荀子认为人的生命本质与人的先天之性并没有内在的自然联系,人之为人并不取决于人的先天之性,而在于人拥有一种反制其性的能力。"性不足以独立而治",必礼义治之,人方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荀子阐说生命问题的基本理路。在这一理路下,荀子深刻揭示了礼义之于人的生命的重大意义,即:礼义对于人的生命并非仅具规范意义,它更是人的生命本质和主体性得以显证的基本方式。礼义与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存意志存在高度的同一性,其实质是人基于主体的精神自觉而建构出来的合乎人的生命意志的规范,是人的精神存在的客体形式。因之,荀子才将对礼义的恪守视为养护生命的根本方式。这些构成了荀子生命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也体现出荀子生命伦理思想的独特意义。

  • 标签: 荀子 生命伦理 礼义 养生
  • 简介:本文认为早在老、庄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道教。老子、庄子、列子所代表的是当时的道教神秘派。他们精神修炼为主,同时也不反对道教对身体的修炼。道教神秘派是当时诸多道教流派中的一个。文章后半部分对道教神秘派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神秘主义作了比较研究。

  • 标签: 道教 庄子 神秘主义 生命观
  • 简介:道教不仅追求逍遥出尘的仙真世界,同时饱含“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济世情怀,更为关怀现实人生的此岸世界。“重生贵生”的道教始终充溢着积极的生命意志和幸福的生活情调。在今天压力巨大的现代生活中,

  • 标签: 现代生活 性命双修 生命智慧 道教 身心和谐 意义
  • 简介:叔本华与尼采,作为悲观主义语境下不可分割的两个名字,在一次次被讨论、被分析、被注解之后,愈发地延展出更多有关生命价值的思考。尼采的悲观主义衍生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却在某一个岔路上与后者分道扬镳,本文援引了叔本华与尼采颇具代表性及标识性的原著以及众多相关学者对他们的思想及生平的剖析评述,旨在将二者对于生命价值的思想做粗略的分析与比较。

  • 标签: 悲观主义 强力意志 人生意义 生命价值
  • 简介:“扮演上帝”是一个主要用来描述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发展并对其进行社会评价的习语。在生存与发展意义上,人类有充分的理由去扮演上帝。随着越来越多的生命秘密被揭示,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似神力量。人类应该扮演上帝,人类能够扮演上帝,人类不得不去扮演上帝,扮演上帝已成为人类的宿命。基于自然界和生命世界的复杂性以及知识的有限性,人们在扮演上帝时要有更多的耐心和责任。

  • 标签: 生命科学 扮演上帝 合理性 责任性
  • 简介:古来佛家就讲五明,五明中有医方明。医方明的本意在护四大所成的色身。印度佛教极重视医方学问。众所周知,印度的眼科水平曾经是古代世界的第一。时至今日,大乘菩萨道要化治世间,实现人间佛教,医学健康知识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期我们选登一篇专家的文章。文中结合了中西医学的道理,也许读者会从中得到一点益处?

  • 标签: 慢性盆腔炎 医学健康知识 佛教 治疗方法 机体免疫能力 中医学
  • 简介:11月7~8日在广东举行,由广东省生命文化学会主办,广东医学院承办。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美国、德国、法国、保加利亚等地有关大学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宗旨是:明确生命文化学的研究规范,推动生命文化学的学科创建;发掘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相遇与融合的问题;弘扬健康的生命文化,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智力资源。

  • 标签: 生命文化 广东省 国际学术会议 文化学 学会 方法论
  • 简介:<正>有个名叫贾名的宋国人得了块宝玉,赶往京都,送给大夫子罕。子罕志在清廉,拒而不受。贾名听说子罕出身寒微,以为他不识宝玉,于是解释说:‘人曾请玉匠检验,玉匠称这块宝玉货真价实,系当世奇宝,所以才敢奉献大人。’

  • 标签: 宝玉 京都 大夫 小人 买田 喉咽
  • 简介:<正>班上曾经有位女同学长得很黑,她常常为自己的皮肤黑而烦恼不已。坐在她旁边的男生还偏偏要说她是"小黑皮",于是,又恼又羞的女孩子经常和他们争吵,学习上大为分心。我觉得有必要来为她重塑心理上的自信。一个空闲的中午,我把她找来了,和她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谈话。我首先问她熟悉古今中外历史上哪些杰出的女性。她考虑了一下说了"居里夫人、海伦、张海迪、朗平、邓亚平"等。于是,我又问她知道她们在哪些领域作出了成就,

  • 标签: 张海迪 女同学 若有所悟 美术老师 晒黑 大禾
  • 简介:经文:《雅各书》2:14-26从刚才我们所读的经文看到:耶稣的兄弟雅各是在主张行善的同时又肯定信心的重要性。雅各是相信耶稣的复活,但在当时他又是持守犹太律法传统的。什么是犹太律法传统呢?如果笼统地讲,就是以色列的历史。这历史显示了以色列民的得救和称义的来源与背

  • 标签: 上帝 以色列 律法传统 耶稣基督 犹太人 犹太教
  • 简介:佛教是我国第一大宗教,具有很强的文化性。据统计,我国13亿多总人口中自觉的佛教徒接近一亿,超过其他几大宗教信徒之和。最近,我正在思考可否用“宗教性”和“文化性”来分析我国五大宗教的特点,为提高宗教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支撑。所谓宗教性,就是指宗教的意识形态性、政治性、扩张性、渗透性和排他性,而文化性则是指宗教的民族性、哲学性、艺术性、民俗性和包容性。这两个维度来衡量,则中国五大宗教中宗教性最弱而文化性最强的首推道教,其次就是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则宗教性很强而文化性较弱。我们可以从我国五大宗教的不同特点出发,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贯彻执行党的相关政策,提高宗教工作科学化水平。所谓相关政策,我这里主要是指宗教政策、文化政策、宣传政策,因为宗教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宣传。因此,做好宗教工作,既要使用宗教政策,也要使用文化政策和宣传政策,任何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毛泽东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部分,我们宗教工作者应该掌握好党的宗教政策、文化政策、宣传政策,具体分析每种宗教的宗教性和文化性,提高宗教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 标签: 优秀传统文化 佛教徒 媒体编辑 宗教工作者 科学化水平 宗教信徒
  • 简介: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就业的需要,广告数字媒体专业应该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一定的审美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专项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水平。调查发现,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美术基础,审美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寻找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研究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向大自然学习、教师的引导作用、周围的艺术氛围、鼓励性的教育等方法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

  • 标签: 美术教育 策略 专业课程
  • 简介:僧肇将认识主体分为人与圣人,二者都有能动的构造观念的能力,他们的差别在于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常人只能认识“相”,而圣人却能认识到“实相”。“相”相当于现象,“实相”相当于本质,它们是一物之两面。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随认识层次的深入可分为三个阶段:主客二分、主客统一、主客同一。在主客同一阶段主体与客体的差别消失了,人达到了“物我俱一”的境界。

  • 标签: 僧肇 圣人 实相 主体 客体
  • 简介:继2013年在全国宗教界开展了“教风”为主题的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以来,在各地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领导安排下,通过各地伊协、清真寺、阿訇、穆斯林的积极参与努力,伊斯兰教界对教风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得到明显提高,教风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重点解决,改进教风的制度建设得到有效加强,“教风年”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2014年1月,国家宗教局发出《关于2014年继续“教风”为主题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宗教界继续“教风”为主题,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

  • 标签: 教风建设 伊斯兰教 主体作用 宗教事务 制度建设 国家宗教
  • 简介:波普的客观知识论和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论针锋相对。势若水火。哈克对波普的“没有认知主体的认识论”的批判,是对波兰尼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但是她的“具有认知主体的认识论”和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论又有很大的不同。三人在认知主体问题上的差异.对应于他们时知识概念的不同理解:波普专注于知识的内容义.哈克兼重知识的内容义和状态义,波兰尼则将知识的内容义、状态义和能力义统一在个人知识的概念之下。

  • 标签: 认知主体 知识的内容义 状态义和能力义 波普 哈克 波兰尼
  • 简介:在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先验自我具有意向性之指向性与构造性特征,一切价值和意义都是出自先验自我之意识之授义活动,先验自我成为了一切行为之极点,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展显出的主体性是一种"先验主体性"。海德格尔将"此在"作为突破口从三个方面对胡塞尔先验主体性性理论作出了发展改造。海德格尔从本质上把此在归结为与他人在世界之中的"共在"。因此,海德格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展显的主体性是一种"共在主体性"。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伦理学是一门源始伦理学。共在主体在源始伦理中的本真生存即是领会良知的召唤、切近存在之真理以及诗意地栖居。

  • 标签: 源始伦理学 先验主体性 共在主体性
  • 简介:倪培民先生是以西方哲学开启其学术研究的,但在留学并任教于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以后,反而走出了一条向中国传统的回归之路.自20世纪90年代起,倪先生即转向了东西方比较哲学,并在西方传统哲学框架之外开辟“功夫论”的领域,即从传统所谓“功夫论”的角度来阐发儒家学说.21世纪以来,倪先生又撰文倡导《将“功夫”引入哲学》,并积极参与、评骘大陆学界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讨论,认为中国哲学不仅应当肯定自己的“合法性”,而且应当从“合法性”讨论走向具有“立法者”意义的自觉;而其英文著作《孔子:人能弘道》一书,自然可以视为倪先生中西双语对孔子思想的言说与阐发.至于其新近刊发于《南国学术》的《儒家的精神性人文主义之模式:如在主义》与发表于《孔学堂》的《阳明心学的功夫伦理与价值重建》,则无疑代表着倪先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儒家人文主义精神之一种新的阐发.倪培民先生的这一走向,既对“留洋”之士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值得本土学者认真咀嚼.

  • 标签: 功夫 如在 主体 境界 诠释进路
  • 简介:国有企业和技术创新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在改革中却把二者结合起来思考并加以运作。本文依据近现代市场规则以及国企性质和特征,阐述了国企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与作为竞争性经济组织的矛盾,分析了国企作为历史和现实中的社会存在是否具有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合理前提与条件。认为,国企虽然具有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存在的必要,但在实践中维护国企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在逻辑上仍然要求国家或社会直接承担创新投资的风险和收益,这不仅不利于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形成民间资本为投资和收益主体的技术创新的格局,而且有悖于改制的初衷,进而指出了国有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风险和出路。

  • 标签: 国有企业 技术创新 市场规则 资源配置 民间资本 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