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意欲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弗罗斯特的乡村,将其置于生态批评思想里人与自然的两种基本模式中考察,即阿卡迪亚模式和帝国主义模式,旨在说明弗罗斯特的乡村兼具两种模式的特点,彰显了二者的缺点,是客观的、成熟的,同时也是矛盾的乡村。它的矛盾预示了乡村的困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困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乡村 人与自然 生态批评 阿卡迪亚模式 帝国主义模式 矛盾性
  • 简介:社会建构主义模式是对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社会互动理论的整合和诠释,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思考路径、一种全新的教学视野。教师不但要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还需要了解自己的言与行怎样影响课堂的学习。在教与学互动中,教师和学习者双方都在重新构建自己。面对社会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挑战,作者的目的是讨论社会主义建构主义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社会建构主义 教师信仰和行为 大学英语教学
  • 简介:由明惠参与创作的日本高山寺藏绘卷『華厳宗祖師絵伝』是涉及朝鲜古代佛教史的日本绘卷艺术的经典之作。明惠不仅在该绘卷中描写了善妙,还将自己有关善妙的梦境记录下来。贞应二年(1223),明惠为在“承久之乱”中失去丈夫的贵族女子建造尼寺时,刻意将寺院取名为“善妙寺”。本文拟以『華厳宗祖師絵伝』、『夢記』以及善妙寺为中心,考察明惠所描绘的善妙这一人物形象特点以及接受善妙故事背后的女性救济

  • 标签: 明惠 善妙 女性救济
  • 简介:在Zimmerman会话身份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课堂会话机构性质和会话的即时性,探究了话语身份,情景身份和可迁移身份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外汉语示范课堂语料,具体阐述了相关概念,重点对对外汉语示范课堂可迁移身份的建构形式进行了探究,指出了老师引导学生建构可迁移身份,老师主动建构可迁移身份,学生主动建构可迁移身份三种建构形式,以期帮助师生明了课堂会话可迁移身份的建构过程,提高动态课堂教学与交际的效果。

  • 标签: 建构观 课堂会话 身份 对外汉语示范课
  • 简介:在印欧语言的语法中,词形变化是语法的两大内容之一,而屈折变化(inflection)又是最常见的词形变化之一,也是印欧语法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关于汉语的论著中,一种常见的说法是,汉语是形态贫乏的语言;也有人退一步说,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在翻译研究界,一种同样常见的说法是,印欧语言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意思是说,印欧语言造句有词形变化,汉语造句没有词形变化,词与词合在一起,说得通就行。词形变化的概念最初是在拉丁文法研究中提出来的。

  • 标签: 词形变化 文法 变化观 中国 西方 中道
  • 简介:基于四川外语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高级英语》的实际建设过程,本文着力阐述了由四功能外语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过程、二元并重的教学考量构成的英语专业教学的'432教学模式'以及'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证明,《高级英语》课程的创新改革,能有效促进英语综合能力、敢于创新的认知能力、情感调控能力的协调发展。

  • 标签: 高级英语 四功能外语教学观 432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
  • 简介:在应试教育模式以及淡化语法思想的影响下,中学语法教学水平日益下降,这一点强烈反映在一线教师对高考语病辨析题的解析中。目前很多中学教师仍旧默守着传统的静态语法,缺乏动态视野和必要的语法素养,因此树立正确的语法用以指导中学语法教学势在必行。以高考语病辨析题的解析为例,通过分析一些存在的解析错误,指出这一改革的必要性及一些建议。

  • 标签: 动态语法观 中学语法教学 高考
  • 简介:摘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成为全国上下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员工道德素养
  • 简介: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物质生活的极大进步并没有带动精神生活的极大进步。信仰缺失、个人利益至上、价值错位等问题依然存在于众多国人身上,严重阻碍了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进程。为此,找到适合的方法策略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善尤为重要。红色家风家训作为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于日常生活与革命建设中培育而成的家庭风尚,能够较好地为国家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同时还能有效地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与价值及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以红色家风家训为研究对象,探究新时期下红色家风家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能动作用,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发挥红色家风家训文化的实际效用。

  • 标签: 红色家风家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能动作用
  • 简介:公元十六至十八世纪有一个中西文化交流互影的历史时期,一方面中国文化在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欧洲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从万历到乾隆,中国人对於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中西文化出现了双向交流的热络局面。与十九世纪中叶以後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不同的是,後者是比较主动地去了解世界的形势,而明清时期,

  • 标签: 明清时期 中国人 耶稣会传教士 欧洲文明 东传 中西文化交流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语篇中的衔接语,并根据不同的衔接模式将衔接语分出了关联模式和信息模式结构,通过对不同模式里衔接语由关联模式逐步转化到信息模式的连续统分析,归纳出不同衔接语的语法化现象,特别是对感动词语法化后构成的衔接语做了详尽的分析。

  • 标签: 衔接语 语法化 关联
  • 简介:以双关语辞格及押韵修辞为例,就早期俄国形式主文学对文字游戏翻译的积极意义进行了探讨。俄国形式主义认为形式是决定文学作品是否具有文学性的决定因素。这种彻底颠倒传统中重内容、轻形式的文学观念很难为翻译界所接受。但笔者认为在解决翻译中因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而造成不可译问题方面,这种文学能帮助我们拓宽思路,从而为解决某些不可译问题带来契机。

  • 标签: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即技巧 形式 内容 不可译性
  • 简介:语文辞书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只有树立辩证的规范,从理论上搞清楚辞书规范与国家规范标准的关系,在辞书编纂中妥善处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全面、正确地贯彻语文辞书的规范原则,恰当地选择语文辞书实施规范原则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辞书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的作用,并不断提高语文辞书的编纂质量.

  • 标签: 语言文字规范 辞书编纂 规范原则 编纂质量 辩证规范观 中国
  • 简介: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在国内外都有深远影响。选取艾米丽·迪金森的短诗——《因为我不能停下等待死亡》来深度剖析诗人如何利用概念隐喻构建其心中的爱情

  • 标签: 概念隐喻 艾米丽·迪金森 诗歌 爱情观
  • 简介:美国翻译理论家伯顿·拉尔夫(BurtonRaftel)在1988年撰写的《诗歌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对与诗歌翻译相关的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阐述,他指出诗歌翻译的艺术就是选择的艺术。本文一方面介绍拉尔夫对诗歌翻译的一些观点,一方面结合他的观点简要评析裴多菲的诗“自由·爱情”的四个中文译本,最后得出结论,诗歌翻译的艺术就是选择的艺术,只要译者能考虑到时代、文化、读者等的要求及正确选择翻译的文学种类,就能翻译出好的作品。

  • 标签: 怕顿·拉尔夫 翻译选择 翻译类型 英语 文学翻译 诗歌翻译
  • 简介:“一语两话”和“一文两体”是两岸的语文生活现状。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背景下面对当前两岸关系和研究未来发展,作者认为,现代汉语的本体研究和语言规划,都需要一个视角的转换。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汉语词汇系统的丰富化现象;反映“一语两话”语言实际的新型词典的编纂;“两话”在交流中的融合趋势以及两岸在语言规划项目上合作的可能性等。“一语两话”和“一文两体”的语言观念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协调一致,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强化民族认同、促进两岸和平统一需要文化基础的构筑,新视角下的语言本体研究和语言规划的设计,将对此有所贡献。

  • 标签: 两岸 一语两话 一文两体 差异 扩容 词典编纂
  • 简介:叙事教学法(NarrativeApproach)作为语言教学的新思路,一改乏味单调的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英语教学情境。鉴于涉外护理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本研究旨在结合自身护理英语教学体会,运用叙事教学法理论,摸索出一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英语词汇教学效果。

  • 标签: 叙事教学法 护理英语词汇 涉外护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