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33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阳性率32.33%;男性患者感染率33.78%,女性患者感染率30.51%。(P>0.05)25—29岁组感染率最高,占43.75%。职业分布为:个体户>采购员>干部>司机>农民>教师。文化程度分布为:初中>小学>高中>大专。

  • 标签: 泌尿生殖道 沙眼衣原体 直接免疫荧光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中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PE)经CTPA明确诊断的1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的整理分析。结果256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可以清晰的显示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叶、段、亚段及亚段级以下微小动脉内栓塞。结论256层螺旋CT能高清、准确成像并显示肺动脉栓塞的形态、部位,尤以对亚段级以下肺动脉栓塞的显示有更加明显优势。

  • 标签: 256层螺旋CT 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动态磁共振成像对女性盆腔器官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0月到2015年7月收治的94例女性盆腔器官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前47例患者为B超诊断患者,设为对照组,后47例为动态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B超资料、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患者临床病理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误诊、漏诊率,比较两组患者肿瘤的分辨率。结果对照组和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70.21%,观察组和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89.36%,对照组的误诊漏诊率为29.79%,观察组的漏诊误诊率为10.64%,对照组肿瘤诊断的分辨率为63.83%,观察组肿瘤诊断的分辨率为82.98%,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女性盆腔器官肿瘤诊断采用动态磁共振成像诊断具有更好的诊断效果,能够提高患者临床诊断的确诊率,减少误诊和漏诊情况的发生,提高诊断的分辨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动态磁共振成像 女性盆腔器官 肿瘤诊断
  • 简介:当前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作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PSD的发病机制、病理定位、诊断标准等尚不明确,PSD患者极易被漏诊或误诊。近年来MRI技术飞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成像技术,它们可以从血流灌注、生理结构、生物代谢等方面反映大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并且具有无创性、无放射性、时间空间分辨率高、脑功能区定位准确等特点,在PSD的发病机制、病理定位、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卒中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胆道梗阻性疾病的价值方法对30例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的MRCP进行分析,并与超声和临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MRCP对梗阻定位诊断准确率100%,对梗阻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5%。结论MRCP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准确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胰胆管系统影像检查方法。

  • 标签: MRCP 胆道疾病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着重对颅底脊索瘤的CT以及核磁共振的成像影像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分析了其诊断特性以及在临床应用中所产生的价值。方法选取某市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前往就诊的患者20例,这20例患者中均患有颅底脊索瘤疾病。另外又从中选取了患有侵犯颅底鼻咽癌的病患15例,患有垂体瘤的患者8例,将上述这些患者进行对比,在治疗过程中,均采用了CT以及核磁共振(MRI)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了检查,其中有9例患有颅底脊索瘤的患者又进行了核磁共振在多层面的重建检查。结果从检查结果来看,MRI能够将患有肿瘤的位置检查出来,并且对比MRI与CT,前者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后者。但是在颅底中线骨质的破坏程度上来看,CT以及MRI基本上具有相似的破坏程度。通过MRI能够将肿瘤以及侵犯范围的位置显示出来。结论将核磁共振在多层面的构建应用于患有颅底脊索瘤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具有明显的效果,所以在临床中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 标签: 颅底 脊索瘤 核磁共振 影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排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组2010年6月到2012年4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32例,均行16排CT扫描,并结合相关血管成像处理方法进行诊断。结果本组病例的主动脉夹层分型结果为Ⅰ型9例(28.1%),Ⅱ型4例(12.5%),Ⅲ型19例(59.4%)。在本组病例的16排CT平扫中,血管内膜钙化向腔内移位≥5mm者11例(34.3%)。本组病例均行血管造影增强扫描,全部显示撕裂的内膜片,呈现线形低密度影,断层像上呈现弧形,二维重建像呈现直线状或螺旋状低密度线状影。结论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诊断中,16排CT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具有准确、快速、无创等优点,可以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

  • 标签: 16排CT 血管成像 主动脉夹层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方案,给予观察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扫描图像结果,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对比。结果对比两组的平均放射剂量,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不但能够将患者的射线剂量有效降低,并且还能够保证图像的成像质量,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能 CT( DECT)肺灌注成像在诊断肺栓塞中的价值。方法:选 2019年 9月 ~2020年 6月 8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 DECT与双源 CT( DSCT)进行诊断,并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 DECT对患者诊断准确率。结果: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下,对 8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行 DSCT检测,符合率为 72.50%,敏感度为 73.44%( 47/64),特异度为 68.75%( 11/16),阳性率为 90.38%( 47/52),阴性率为 39.29%( 11/28);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下,对 8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行 DECT检测,符合率为 96.25%,敏感度为 96.88%( 62/64),特异度为 93.75%( 15/16),阳性率为 98.41%( 62/63),阴性率为 88.24%( 15/17)。结论: DECT对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更佳的诊断准确率,为患者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双能 CT 肺灌注成像 肺栓塞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成功率的提升方式。方法根据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的150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来分析,将患者分组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有75例患者,对照组使用的是传统检查方式,实验组使用的是改进后的检查方式,对两组的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经过改进之后,患者的检查率显著提升,重复检查几率和放弃检查的人数均下降,没有出现检查失败的病例。结论强化检查前护理以及临床沟通,强化检查中护理和人文关怀,均能够让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成功率提升,我国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肿瘤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名健康体检者纳入为对照组,将45名恶性肿瘤患者纳入为观察组,分别对纳入对象进行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检查以及常规MRI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成像特征,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效率。结果健康体检者均无病灶检出,与恶性肿瘤患者相比信号特点具有显著差异;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检查的诊断有效率为95.56%,远优于常规MRI检查的77.78%,P<0.05,探析价值明显。结论采用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方式在肿瘤病变中的诊断效果较好,可广泛使用。

  • 标签: 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技术 肿瘤病变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成像检测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于2017年07月--2018年07月,对我院100例体检者进行观察分析,采用瞬时弹性成像测量,每位患者实施有效测量10次,记录检测成功率,分析检测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男性检测成功率高于女性,年龄<60岁检测成功率高于年龄≥60岁,BMI<28的检测成功率高于BMI≥28,差异显著(p<0.05)。结论检测成功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三个方面,针对女性、高龄、肥胖者的检查,医护人员可适当改变其体位,进一步提高检测成功率。

  • 标签: 瞬时弹性成像检测 影响因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媒体显微成像技术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诊断率。方法分别用多媒体显微成像技术和常规直接目镜对比观察急性白血病及疑似白血病患者骨髓涂片及外周血涂片。结果通过对比常规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结果,多媒体显微成像技术观察到的图像比常规目镜直接观察到的更直观、更清晰。结论多媒体显微成像技术比传统的镜检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和优越性,为急性白血病的明确诊断提供了一种更有效地检测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胆道结石诊断中使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项目选取抽签法将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期间本院参与诊治的110例胆道结石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常规组(n=55)实施腹部CT检查,实验组(n=55)实施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检查,评价实验组与常规组胆道结石患者的诊断情况。结果实验组胆道结石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对比常规组,P<0.05,数据指标之间形成统计学分析意义。结论将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用于胆道结石患者中可提升诊断准确率,值得应用。

  • 标签: 胆道结石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光散射乳腺成像系统在乳腺健康体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2-73岁女性,采取外科触诊与超声光散射乳腺成像的方法进行乳腺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光散射乳腺成像系统诊断乳腺增生和乳腺结节的检出率优于外科触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50岁年龄组乳腺增生和乳腺结节的检出率优于外科触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光散射乳腺成像系统应用于乳腺健康体检对乳腺增生和乳腺结节检出率优于外科触诊,特别是在41-50岁年龄组,建议选择超声光散射乳腺成像系统作为常规乳腺体检项目。

  • 标签: 超声光散射乳腺成像系统 健康体检
  • 简介:摘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一般会使用MR成像技术来进行诊断,在成像方面,不同的MR技术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T2图像和T1图像及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3Na成像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因此在具体的临床中,需要根据技术的发展状况和患者的情况来进行技术的选择使用。

  • 标签: MR成像 膝关节软骨 应用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 : 研究磁共振弥散成像鉴别骨良、恶性肿瘤和炎症的临床价值。 方法: 针对我院收治的疑似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炎症患者 103 例作为观察对象,针对 103 例疑似患者实施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将这一诊断结果与最终的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磁共振弥散成像对于鉴别骨良、恶性肿瘤和炎症的诊断价值。 结果: 103 例疑似患者实施磁共振诊断后的 敏感度为 97.94% ,特异度为 66.67% ,准确性为 96.12% ;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 P > 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结论: 针对临床中疑似骨良、恶性肿瘤和炎症患者实施磁共振弥散成像的诊断价值较高,为患者疾病的确诊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磁共振 弥散成像 骨良性肿瘤 骨恶性肿瘤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应用技术及其价值。方法经肘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射,采用智能CTA扫描程序,探测主动脉层面造影剂浓度触发启动扫描,将数据导入CTA软件包进行MPR、MIP、CPR及VR血管成像重建。结果主动脉CTA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主动脉瘤4例,双下腔静脉并盆腔动静脉瘘1例,主动脉血栓与钙化斑块6例,一侧椎动脉狭小/狭窄8例,椎动脉变异3例,脑血管畸形1例,脑血管变异2例,正常主动脉﹑椎动脉及脑血管属支11例。结论16层螺旋CT的亚mm层厚、0.42秒/圈的速度、覆盖范围大的扫描,加上软件包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在血管病变的诊断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所获得的血管图像有替代有创性DSA的趋势,将成为血管性疾病中一种无创而且安全的检查方法。

  • 标签: 16层螺旋CT 血管成像(CTA)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CT灌注成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例脑局部缺血患者CT灌注成像临床资料。结果CT平扫、CT增强扫描未发现其他异常病灶。MRA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左侧大脑中动脉变细2例,右侧大脑中动脉变细2例。CT灌注成像,7例I1期,8例I2期,5例II2期。结论CT灌注成像能及时发现患者脑组织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情况,区分低灌注脑局部微循环病理生理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脑梗死前期 脑局部低灌注 CT灌注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