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乳腺微小良性恶性肿块经超声弹性成像鉴别的临床意义。方法参与本次实验的70例乳腺肿块患者均为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所有患者共患有肿块91个,安排其均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结果乳腺肿块患者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恶性肿瘤检查结果更明显,其中检查准确率为94.51%,敏感度为88.46%,还有临床比较重要的最后一项指标特异度为96.92%,将其数据指标进行分析探究。结论乳腺微小良恶性肿块在临床治疗前采取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能够有效确定患者的乳腺肿块类型,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这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超声弹性成像 乳腺微小肿块 临床鉴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AL)患者口腔感染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病房AL口腔感染患者进行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进行1:1配对,比较口腔感染组(病例组)与未感染组(对照组)AL患者的住院费用及住院日数等情况。结果共监测AL患者994例,发生医院感染277例,其中口腔感染17例(5.56%)。病例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37327元,对照组为13176元,病例组患者总住院费用是对照组的2.83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621,P<0.001)。病例组各项住院费用均高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增加最多的是西药费、输血费、化验费和治疗费。病例组住院日数中位数为17d,对照组为11d,经秩和检验,两组患者住院日数中位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627,P<0.001)。结论AL患者发生口腔感染后导致住院费用增加,住院日数延长,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 口腔感染 医院感染 直接经济损失
  • 简介:目的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探讨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调取2008年3月—2010年2月某院乳腺、胃、结肠和直肠SSI病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按照条件相似的原则1∶1配对,SSI者为SSI组,对照组为同期手术未发生SSI的患者,比较SSI组与对照组住院费用和住院日数差异,评价SSI的经济损失。结果共调查手术病例1523例,发生SSI75例,SSI发病率4.92%。按配对原则获得有效配对69对,经配对样本的秩和检验,SSI组与对照组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86,P〈0.001),SSI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比对照组高6828.60元,SSI组各项费用均高于对照组;SSI组患者住院日数中位数比对照组延长10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39,P〈0.001)。结论SSI延长患者住院日数,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同时降低病床周转率,影响经济收入和医疗质量。

  • 标签: 手术部位感染 病例对照研究 经济损失 疾病负担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肺功能成像技术对早期尘肺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早期尘肺患者分为观察组,将同期体检的60例健康人员分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采用CT肺功能成像技术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CT值和肺体积水平结果观察组平均C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肺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肺功能成像技术可以直观观测肺部纤维化病变程度,对早期尘肺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CT肺功能成像技术 早期尘肺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在Barrett食管(BE)随诊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抽选本院收治的100例BE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给予其氩等离子凝固术(APC)与6个月的随访,并在随访中先后给予其内镜与NBI检查,并将结果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3个月复诊,45例患者经病理诊断为阳性,而常规内镜检查与NBI检查的敏感性分别为64.44%与88.89%,特异性分别为70.91%与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复诊,38例患者经病理检查为阳性,而常规内镜检查与NBI检查敏感性分别为68.42%与92.11%,特异性分别为72.58%与85.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NBI检查病理分型中,Ⅰ级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级与病理活检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BE患者,同常规内镜检查相比,NBI检查确诊率更高。而且在随访中若经NBI诊断为Ⅱ级或Ⅲ级,则表示未愈,需继续接受治疗;若诊断为Ⅰ级,则需结合病理组织检查以明确治疗效果。

  • 标签: BE NBI 随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在脊柱疾病中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88例脊柱病变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原则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4例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描述,给予部分脊柱磁共振扫描成像。实验组44例患者给予全脊柱扫描成像,对两组患者磁共振图像进行分析,观察两组患者磁共振扫描脊柱疾病的正确率。结果实验组44例患者全脊柱成像诊断的正确率为100%,对照组部分脊柱成像诊断的正确率低于全脊柱磁共振成像。结论对于患有脊柱疾病的患者进行全脊柱成像可一次性对全段脊柱、脊髓进行检查,观察病变位置,以及对整个脊柱造成的影响,对脊柱疾病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全脊柱成像 脊柱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平板数字和普通数字双对比造影检查技术的诊断结果差异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4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0例胃肠道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机器型号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并指定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者完成全部患者的双对比造影工作。观察组采用平板数字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对照组采用普通数字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数字化造影检查结果,并对成像图片及其与病理诊断相符率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图像A级率为60.00%,D级率为0,对照组图像A级率为12.00%,D级率为8.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检查结果同病理诊断符合率均高于不符合率,其中观察组符合率94.00%,高于对照组的8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板数字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图像质量佳,诊断符合率高,具备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胃肠道双对比造影 数字化成像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着重对颅底脊索瘤的CT以及核磁共振的成像影像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分析了其诊断特性以及在临床应用中所产生的价值。方法选取某市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前往就诊的患者20例,这20例患者中均患有颅底脊索瘤疾病。另外又从中选取了患有侵犯颅底鼻咽癌的病患15例,患有垂体瘤的患者8例,将上述这些患者进行对比,在治疗过程中,均采用了CT以及核磁共振(MRI)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了检查,其中有9例患有颅底脊索瘤的患者又进行了核磁共振在多层面的重建检查。结果从检查结果来看,MRI能够将患有肿瘤的位置检查出来,并且对比MRI与CT,前者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后者。但是在颅底中线骨质的破坏程度上来看,CT以及MRI基本上具有相似的破坏程度。通过MRI能够将肿瘤以及侵犯范围的位置显示出来。结论将核磁共振在多层面的构建应用于患有颅底脊索瘤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具有明显的效果,所以在临床中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 标签: 颅底 脊索瘤 核磁共振 影像分析
  • 简介:摘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一般会使用MR成像技术来进行诊断,在成像方面,不同的MR技术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T2图像和T1图像及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3Na成像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因此在具体的临床中,需要根据技术的发展状况和患者的情况来进行技术的选择使用。

  • 标签: MR成像 膝关节软骨 应用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动脉畸形中X线断层容积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县人民医院20010年3月到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疑似肺动脉畸形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胸部X线断层容积成像技术和X线平片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并采用超声或CT对患者进行确诊,比较X线平片和X线断层容积成像技术诊断结果和图像质量。结果经超声或CT检验,所有患者中15例患者确诊为肺动脉畸形,X线平片诊断后3例(20.00%)患者确诊,X线断层容积成像技术诊断15例(100.00%)确诊,X线断层容积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X线断层容积成像技术图像质量优秀的有13例,良好2例。X线平片图像质量优秀9例,良好2例,差4例。两组图像优良率相比,X线断层容积成像技术的优良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并且两种检查方法数据相比P<0.05。结论X线断层容积成像技术在肺动脉畸形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肺动脉畸形 X线断层容积成像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AcousticRadiationForceImpulse,ARFI)在IgA肾病(IgAnephropathy,IgAN)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10月大庆油田总医院经肾活检证实的20例IgAN患者,对所有患者应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测量左肾皮质剪切波传播速度(Vs)。分析剪切波传播速度与病理Lee分级的相关性。结果IgAN患者剪切波传播速度与Lee分级呈负相关。结论通过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测定肾皮质的剪切波传播速度与病理Lee分级指标存在相关性,ARFI技术在IgAN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 标签: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 IgA肾病 Lee分级
  • 简介:目的研究住院患者呼吸道、泌尿道、消化系统、手术部位、血流感染5类医院感染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法采用1∶3配对方法,回顾调查2015年出院的50例发生医院感染病例,150例同期住院未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对医院感染进行经济学评价。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组住院日直接经济损失的增长情况。结果病例组平均住院总费用20253.80元高于对照组9572.90元(Z=-3.396,P=0.001),患者住院费用的增加主要是药费、化验费、治疗费、护理费;病例组平均住院时间23.50d高于对照组11.00d(Z=-5.038,P〈0.001)。结论医院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应采取有效管理方法,控制医院感染。

  • 标签: 交叉感染 经济学 医疗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MRI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脑血管狭窄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检查的60例疑似脑血管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MRI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及DSA检查,对照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以DSA检查的检查结果为标准,观察组检查的准确度为76.7%,特异度66.7%,敏感度79.2%。经Kappa检验表明,Kappa值为0.65(P<0.05),表明两种检查的结果具有一致性;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虽然DSA检查脑血管狭窄准确性高,但是检查过程具有创伤性,而且费用高,不适合作为诊断脑血管狭窄的首选。MRI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准确性与DSA检查基本一致,而且无创,可作为诊断脑血管狭窄的首选方法。

  • 标签: MRI 血管成像 颈动脉超声 脑血管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SMI)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患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00例,均对其进行二维(2D)、彩色多普勒(CDFI)及微血管成像(SMI)检查,观察斑块回声、大小、位置、彩色血流信号和超精细血流信号。结果100例患者其中软斑50例,混合斑块32例,硬斑18例,软斑CDFI血流检出率为18%,SMI血流检查率为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斑CDFI血流检出率为4%,SMI血流检查率为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斑CDFI血流检出率为0,SMI血流检查率为0;而软斑和混合斑的SMI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MI技术较CDFI能够更好的显示颈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有助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 标签: 超精细血流 斑块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动脉成像CT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该院神经内外科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0例脑血管病变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对70例患者进行诊断检查,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4排螺旋CT扫描仪诊断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结果相比,诊断符合率相近(95.71%vs10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64排螺旋CT机对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诊断检查,诊断符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64排螺旋CT 脑动脉成像 血管造影技术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评估银屑病患者皮损部位皮肤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弹性变化。方法:应用SWE技术,分别于12例银屑病患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对其14个皮损部位皮肤进行弹性测量,获得杨氏模量值,比较皮损部位皮肤急性期和恢复期弹性变化。结果:银屑病患者急性期皮损部位皮肤的平均弹性最大值、平均值和最小值分别为(64.8±29.9)kPa、(52.1±26.3)kPa和(41.8±22.3)kPa;恢复期平均弹性最大值、平均值和最小值分别为(35.1±20.3)kPa、(29.0±17.5)kPa和(25.1±15.2)kPa,急性期杨氏模量值明显比恢复期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2,t=5.48,t=5.06;P〈0.01)。结论:银屑病患者患处皮肤急性期弹性较恢复期弹性具有明显差异,剪切波弹性成像为银屑病及其他皮肤疾病的诊断及评估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超声 剪切波弹性成像 杨氏模量 银屑病 皮肤弹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个性化、多方面、优质的护理干预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1388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抽样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9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多方面、优质的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的成像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贯穿着整个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检查。细致、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成功的重要保障。

  • 标签: 64排螺旋CT 冠状动脉图像质量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在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均为单发性结节。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应用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以手术病理证实结果为金标准,对诊断情况进行对比。结果50个甲状腺结节病灶中,良性38个,恶性12个。常规超声诊断良性29个,恶性21个;超声弹性成像诊断良性36个,恶性14个。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为91.67%,特异性为92.11%,准确性为92.00%,均高于常规超声诊断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66.67%,特异性65.79%,准确性6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技术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效果优于常规超声,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超声弹性成像 常规超声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