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审美资本主义时代,品味成为资本主义得以克服种种危机而达到无限制发展的驱动力。品味的问题的核心在于它试图将一种历史的、偶然的观念、价值予以普遍的诉求。品味的竞争是对可见性的竞争,是新的视觉经验的创造和传播。它关涉到:何种文化、何种视觉经验、何种品味在全球的竞争中会占据主导地位。品味关涉到一个'共通感'的领域,同时也是一种论战的能力。中国美学应该适当地转向,去自觉地关注和介入这种品味的竞争。

  • 标签: 视觉经验 中国品味 审美资本主义 共通感 承认
  • 简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普遍理论必须在特殊现实中找到具体意义,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必须在当下现实中找到实现手段,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则必须在民族传统中找到文化土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不仅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理论放到中国社会现实中加以运用、检验和发展.也不仅意味着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实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而且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 民族特色 鲜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 简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的提出和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是从社会主义活的有机体的辩证发展中提出和产生的。列宁认为,辩证方法'把社会看做处在经常发展中的活的机体'(《列宁选集》第1卷,第32页)社会如同有生命的物质一样,也构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生命运动系统,它是以自身的不断新陈代谢和同外界环境的不

  • 标签: 辩证法理论 生命运动 辩证发展 经验教训 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矛盾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在20世纪所展开的接触、交流、冲突、融会,可以说不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都是值得重视的哲学现象。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说,这一哲学现象典型地体现了自19世纪20世纪之交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民族国家的哲学-文化传统相结合的历史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中国传统哲学 毛泽东 李大钊 认识论范畴 中国哲学
  • 简介: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最重大最有影响的历史成就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具有人类文明的普遍性和世界意义,包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进程和全球治理中,在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与世界各国人民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成果中,为世界文明发展、人类共同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文明 普遍性 走向世界
  • 简介:<正>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李达已经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之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的传播及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翻译,李达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更广泛地介绍给共产党员及其支持者,而且,他的《现代社会学》一书是中国第一批涵盖了大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重要著作之一。虽然这部著作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部分很简短,但是它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是"革命阶级"的哲学以及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现代社会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李达 辩证法
  • 简介: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标志着当代中国对于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的高度自觉。习近平关于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软实力的阐释,对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当代中国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基本关系。

  • 标签: 当代中国 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践行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全方位的伟大实践进程。对于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党对于它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逐步完善的历史过程。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共产党 演进逻辑 生态文明建设 伟大实践 经济建设
  • 简介:重视学习和善于学习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与研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推进的内在要求。该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有益机制,确定了科学的学习内容,具有独特的特点,对今天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价值。

  • 标签: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习
  • 简介: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一个大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思想浮光掠影,积压已久的诉求冲破沉闷的暗夜涌现出来,或进步、或陈腐、或肤浅、或杂乱……然而,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中心一环,马克思主义以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最终占据了这一中心位置。迫切寻求救亡之道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信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历经几代马克思主义者星火相传,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路径。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 先进知识分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代际传承 论域 马克思主义者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世界和民族进程中形成的两种理论形态,虽然都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反思性等某些理论特征上的相似性,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从比较视阈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对于深入理解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与时代,澄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解上的模糊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 本质区别
  • 简介: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需要着重探索一些深层次、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中华文明史,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自信自觉的研究;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对外开放实践,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性特征的研究;结合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与历史走向的研究;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的辩证关系,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的研究。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然性 开放性特征 新发展 发展规律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而且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开拓了新境界。它有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预示着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 世界社会主义 新阶段
  • 简介:"中国梦"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最新成果,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深刻体现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变:在话语立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别强调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否定性和排斥性,中国梦适应全球化时代各国意识形态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的趋势,显示出一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话语内容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强调普遍性和一般性,中国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中国,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民族性。在话语重点上,中国梦适应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身份转换,将强调阶级斗争的"革命"话语转变为强调实现梦想的"建设"话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上的时代

  • 标签: 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话语 转变
  • 简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目标体系,小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大目标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小康本意是指摆脱普遍贫困、解决温饱问题的状况,小康社会是处在贫困社会和富裕社会之间的社会,即使全面建成,也不能就此认为中国社会就达到全面富裕的状态。社会主义现代有一个追赶目标的问题,即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其内容不仅涉及物质技术层面,还涉及道路、制度、社会、价值层面。中国梦不是要基本实现现代,而是要实现高层次、高水平的现代,它的实现意味着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发达国家。共产主义不仅仅是立足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阶段性奋斗目标,而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

  • 标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小康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梦 共产主义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生存发展问题中,把它放在世界大背景、大格局中思考,站在全局的角度,用发展眼光把握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它宽广的世界视野。由于站得高、视野宽阔,正确处理了:中国经济发展与争取和平国际环境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学习、借鉴资本主义

  • 标签: 世界视野 中国特色 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深入学习研究和阐释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从理论阐释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围绕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注重从总体上展开对时代精神之中国精华与世界指向的整体把握,从而以主题论、愿景论、格局论、价值论、世界论和方法论等方面的理论建构,为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总导航与总支撑。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 哲学社会科学 学习研究 当代中国 时代课题
  • 简介:<正>在中国,讨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构问题,首先面临的必是一个巨大而明确的意识形态语境问题。70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从对一种外来思想的传播,到与中国革命的时代要求密切关联的理论雏形初现,再到社会和文化巨变时期由思想解放带来巨大的理论反思热情,整个过程始终处在一种相当自觉的意识形态语境之中。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们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首先意味着一种意识形态压力,一种现实的制度性存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构常常不是作为一种理论任务,而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自我陈述而出现。因此,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意识形态话语 理论任务 思想解放 美学界 语境问题
  • 简介: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要求,在贯彻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我们之所以坚持制度自信,主要源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体现了制度设计的“以人为本”原则,制度运行的“和合”智慧以及制度评估的“绩效”标准三重维度。从本质上看,“以人为本”原则体现了制度设计的“价值理性”、“和合”智慧体现了制度运行的“情景理性”,“绩效”标准则对应了制度评价的“工具理性”。这三重理性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三重维度 自信 “以人为本”原则 价值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