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环境殖民主义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出现的没有殖民地的殖民主义,是某些发达国家利用环境问题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产物。其本质和旧殖民主义一样,是为了攫取穷国的资源和财富。它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没有炮火的资源掠夺;不见兵卒的污染入侵;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等。

  • 标签: 环境殖民主义 生态侵略 污染入侵 环境壁垒
  • 简介:左图描述的是“半殖民地”(半独立)的形成过程,由主权国沦为半殖民地是列强侵华造成的恶果,是历史的后退。右图描述的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从现代的观点来看,由封建走向半封建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各有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或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该图直观地揭示了马克思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论(破坏和建设)在中国的体现。

  • 标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图解 概念 资本主义 文化内涵 双重使命
  • 简介:生物殖民主义作为日益凸显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已逐步进入以挖掘女性和自然受压迫的共同文化根源为理论旨趣的生态女性主义视野。通过对"生命专利"、"生命工业"和生物技术的批判,生态女性主义对生物殖民主义的起因表现、运作机制、表征危害及其抗击路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究和生动精辟的阐释。生态女性主义学者既具批判性和解构性、又有建构性和启发性的理论见解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生物殖民主义的本质认识,并从性别角度深入反思全球推进的新特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转向以及技术与文化、科学与伦理之间关系的新困境等诸多问题。

  • 标签: 生物殖民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 生物技术
  • 简介:美国小说家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揭示了美国白人对黑人的他者、同化和压制,也展示了黑人努力摆脱他们的从属地位,努力争取从边缘走出来的主题。本文拟从后殖民理论角度解读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是如何发现自己被隐形的荒谬处境,以及为发现自己的真正身份所作的努力。

  • 标签: 后殖民 种族歧视 双重身份
  • 简介:咱们的教科书,总是强调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的断裂。我们描述出一个学习西方器物、学习西方制度、学习西方文化的近代思想史脉络,将五四运动的“文化”思路看作是对历代思想家的断裂和超越,高高置于峰巅。台湾学者王德威却说,没有晚清,哪来五四?这个观点意在强调,五四时期的许多思想,与晚清几代学人的思想和探索,具有割不断的血肉联系。这种看法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 标签: 五四新文化运动 殖民 学习西方 近代思想史 中国传统 西方文化
  • 简介:电影《异星战场》(JohnCarterofMars),具有紧张悬疑的节奏,出入意料的结局,娴熟精湛的特效,幽默诙谐的对话,凡此种种无不提高其观影效果。影片主旨深远,立意鲜明,其中对地球与火星、人类与异族、语言与文化的思考反映出深刻伦理思考与多层文化寓意,为批评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为电影解读提供崭新视角。

  • 标签: 《异星战场》 后殖民主义 女性主义
  • 简介:殖民地时期,北美人民面临着险恶异常的内外环境,急需建立一支军队来保卫自己的安全,然而由于当时的殖民地非常贫穷,无力维持一支职业军队,同时由于殖民地人民对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统治记忆犹新,产生了对常备军的厌恶之情,加之英国的殖民政策等等,因此各殖民地当局均确立了全民服役的民兵制。北美的民兵制起源于英国,但这种制度传至北美后,却形成了许多自己的特点。

  • 标签: 民兵制 普通民兵 志愿民兵
  • 简介:当代影视创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全球趋势的推进,后殖民主义思潮的蔓延,都对当代影视主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当代影视主题这些特点的形成,既源于影视自身的这一内在依据,亦依存于后殖民主义语境这一外在依据。更重要的是,中国当代影视主题的建构。必将对中国影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后殖民语境 中国当代影视主题 影视文学
  • 简介:维·苏·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整个文学创作呈现出后殖民时代的独特文化景观。奈保尔本人既是后殖民时代的生存者,又是书写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既独特又典型的文化品格。奈保尔作为后殖民时代的个案能较为突出地反映后殖民时代移民群体的生存共性。

  • 标签: 后殖民时代 维·苏·奈保尔 文化品格
  • 简介: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殖民城市集群住宅已经被今天的人们逐渐遗忘,甚至面临消失的命运。针对"-5前千城一面的中国建筑现状,通过对六个殖民城市的早期集群住宅的产生及发展进行图形学分析,阐明不同殖民城市早期集群住宅的形态、相互之间的区别、与传统住宅的关联,分析自然、社会及人文等环境因素对其产生及发展的影响,从而揭示出住宅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期对现代城市住宅产生积极影响。

  • 标签: 早期集群住宅 形态学 殖民城市
  • 简介:对于大多数科特迪瓦的丹族来说,“坚守”是一个既熟悉又重要的概念。在后殖民时代,丹族的坚守行为通过“盖伊”的表演方式得以体现。盖伊是一种本土的、宗教的表演,由戴面具的舞者与音乐组成。文中描述两种争议:其一,丹族的年轻人把盖伊表演的复兴看作是一种反伊斯兰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力图通过自身的表演来复兴“祖先的宗教”,他们强调葬礼的重要性,而这些都与伊斯兰的教义相悖;其二,当地天主教唱诗班对盖伊表演的核心“盖坦”进行改编,丹族的年轻人认为这种改编已将盖伊融入教堂,而唱诗班的成员则认为使用这种音乐可以表达他们的基督教信仰。本文借鉴“权力论断”这一说法,在丹族内部用不同个体话语讨论以上两种争议,说明了盖伊表演是一种汇集多重权力的能动,从而形成带有相互冲突权力的关系网。作者通过权力分析的论断来解释这种坚守行为,进而在多样的社群中揭示着相互交织、相互冲突的权力结构。在科特迪瓦不同族群、宗教多样和冲突四起的语境下,音乐表演作为一种协调宗教和族群认同感实现的手段,在地方认同与国家影响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 标签: 坚守 表演 宗教 认同 权力
  • 简介:殖民理论旨在揭示西方的东方学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产物。本文采用文化分析的后殖民范式,揭示国际知识系统中的话语权力分配及中国大学教师文化殖民倾向的表现样态,提出中国大学教师须在主体与他者的互动、比较中实现身份认同,确认文化身份,而文化觉醒、文化批判和文化引领是中国大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可能路径。

  • 标签: 大学教师 身份认同 文化逻辑 后殖民理论
  • 简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沦陷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原有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进行了全方位摧残,打乱了中国原有的教育布局,使中国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重创.为了使中国沦陷区彻底殖民,日本侵略者制定了奴化教育方针政策,建立了相应的伪教育行政体制,用以统辖沦陷区的教育系统.其中,十分强调"宣传教育"、"以华治华"的殖民主义文化统治,在"恢复"和"调整"原有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扶植伪政权建立了伪学校教育体系.同时,还建构了系统的、殖民的社会教育和校外教育,以奴化沦陷区人民的思想.日伪在中国沦陷区实施的是赤裸裸的殖民奴化教育.

  • 标签: 日本侵略者 中国沦陷区 殖民教育
  • 简介:《轻轻摇晃》是许泰丰执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该片成功斩获了2014年圣丹斯电影节最佳摄影奖。作为一个在不同文化间辗转成长的电影导演,许泰丰的电影不自觉地流露出关注于文化间的隔阂和差异的倾向,《轻轻摇晃》就是近些年许泰丰跨文化创作视域之下的集大成者。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础,从影片的内容、影片的文化呈现角度展开,试图探究后殖民主义视域之下的《轻轻摇晃》的文化主题。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轻轻摇晃》 许泰丰 主题分析
  • 简介:本文试图论述澳大利亚当代小说中殖民主义的意义,分别讨论了殖民主义与民族身份的确认、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种族主义暴力,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等,指出殖民主义不仅可以作为一面历史的镜子,折射出澳大利亚社会过去的经历;也可以成为一座丰富的历史矿藏,从中提取各种营养和素材,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 标签: 澳大利亚 小说 当代 殖民主义 民族身份 多元文化主义
  • 简介:沃莱·索因卡的剧本《森林之舞》和《路》无疑是独立后的非洲国家所面临的困境的真实写照。通过特定事件的描写和特定人物的塑造,索因卡向西方展示了约鲁巴文化不为人了解之处,意在告知西方非洲文化存在的根源同时唤醒非洲人民对生存境遇的思考,为迎接美好未来做好准备。

  • 标签: 沃莱·索因卡 《森林之舞》 《路》后殖民主义 批判 困境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