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右侧海绵窦区B细胞淋巴瘤1例。患者女,53岁,因右眼肿胀伴眼睑下垂1个月余入院。CT表现为右侧海绵窦一类圆形稍高密度软组织影,病灶邻近的蝶窦上侧窦壁骨质破坏;MRI表现为右侧海绵窦区包绕颈内动脉的不规则软组织信号影,T1WI及T2WI呈等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最终病理诊断为海绵窦区B细胞淋巴瘤。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海绵窦 中枢系统淋巴瘤 病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少见亚型,先前研究报道其脑转移发生率为5%~6%。ENKTCL脑转移是一种严重且致命的并发症,但由于发生率低,其自然病程及治疗措施尚不明确。本文报道了本院3例ENKTCL脑转移病例,希望为相关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复发 脑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鼻喉头颈外科领域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的诊治要点及经验教训,避免误诊、漏诊。方法:详细分析l 例悬雍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结合该病例进行讨论。结果:术中冰冻结果暂排除恶性肿瘤,手术完整切除悬雍垂新生物,术后病理检查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建议患者进一步治疗。结论:悬雍垂淋巴瘤及其少见,遇见悬雍垂诊断不明确的病变,我们可以结合影像学检查并可多次取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在前列腺癌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就诊的前列腺癌患者64例作为癌症组,同期入院的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35例作为良性疾病组以及非前列腺疾病男性2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富集、分离、染色及识别CTC,并将其与Gleason评分和病理分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癌症组、良性疾病组和对照组中CTC ≥ 3的阳性率分别是73.43%(47/64)、17.14%(6/35)、10.00%(2/20)。CTC阳性组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明显高于CTC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P < 0.05)。CTC计数在各Gleason评分组(F=3.25,P < 0.05)和病理分期组(F=3.42,P < 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CTC检测可以作为前列腺疾病良恶性鉴别的辅助方法,前列腺癌患者CTC水平与PSA水平、Gleason评分及病理分期存在相关性,对预测患者的疾病预后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科学性。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肿瘤细胞,循环 前列腺特异抗原 肿瘤分期 早期诊断 预后 肿瘤标记,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结核病(T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细胞因子及对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的反应。方法2018年1—12月,以HIV合并TB患者(HIV/TB组)为研究对象,以单纯HIV感染者(HIV组),单纯TB患者(TB组)及健康人群(HC组)为对照组。分离PBMC并用卡介菌纯蛋白衍化物(BCG-PPD)刺激。通过细胞表面分子染色、直接细胞细胞因子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这些人群PBMC中分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淋巴细胞(CD3+、CD3-、CD4+、CD8+)及单核细胞(CD14+)的比例(其中CD3-淋巴细胞主要为B淋巴细胞及NK细胞)。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每组研究对象PPD刺激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未经PPD刺激时,HIV/TB组(均值0.52%)IFN-γ+CD8+/CD8+百分比显著低于TB组(均值0.94%,P=0.010),分泌TNF-α的PBMC各亚群细胞百分比均显著低于HIV组;HIV组(均值19.2%)TNF-α+CD14+/CD14+百分比显著低于HC组(均值31.9%,P=0.002);TB组(均值 0.94%)IFN-γ+CD8+/CD8+百分比显著高于HC组(均值0.51%,P=0.020),而分泌TNF-α的PBMC各亚群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HC组。PPD刺激后,HIV/TB组(均值0.20%)IFN-γ+CD8+/CD8+百分比明显低于TB组(均值0.56%,P=0.008),且比刺激前差异更显著;HIV组(均值0.24%)IFN-γ+CD8+/CD8+百分比较HC组降低(均值0.52%,P=0.044)。PPD刺激后,各组间分泌TNF-α的PBMC各亚群细胞百分比与H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组内PPD刺激前后相比,HC组及TB组IFN-γ+CD4+/CD4+百分比显著增加,而HIV/TB组及HIV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组TNF-α+CD14+/CD14+百分比均明显增加。结论慢性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使PBMC产生TNF-α的能力下降,而合并HIV感染加重该趋势。HIV感染时单核细胞产生TNF-α的能力下降。TB患者的CD8+及CD3-淋巴细胞产生IFN-γ的能力增强,而合并HIV感染时IFN-γ的产生减少主要来自CD8+T细胞。HIV感染使机体对MTB感染的免疫反应减弱,从而给TB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带来更多困难。

  • 标签: 人免疫缺陷病毒 结核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运用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价值。方法:本文选择6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检查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对比对照组患者得出,观察组患者检出阳性率明显更高,观察组患者各个项目检出率均明显更高,P<0.05。结论: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运用在血常规检验中,有较高价值,检出阳性率更高,漏检、误检风险减少,有利于患者后期开展有效治疗。

  • 标签: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 血常规检验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血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相关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某院收治的11例异基因外周血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了解11例患者移植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针对发症发生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护理前,感染患者10 例(90.90)、消化道反应患者10例(90.90)、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8例(72.72)、肝静脉闭塞综合征患者4例(36.36)、出血性膀胱炎患者2例(18.18)。护理后,感染患者2例(18.18)、消化道反应患者2例(18.18)、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1例(9.0)、肝静脉闭塞综合征患者0例(0.00)、出血性膀胱炎患者0例(0.00)。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出现并发症多,护理工作量大,经有效护理及治疗,并发症可治愈,移植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 标签: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并发症 护理
  • 作者: 魏昂 张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病因儿童继发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情况,探讨儿童HLH的分层诊断和治疗,提高儿科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诊治的5例继发性HLH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HLH原发病的诊断及后续治疗情况。结果5例患儿中男3例,女2例;中位发病年龄1.5(0.5~12.7)岁。发病初期均表现为发热伴血细胞减低,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HLH。原发病分别为淋巴瘤、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系统性自身炎症性疾病和先天遗传代谢病。治疗上除控制HLH外,原发病的治疗至关重要。结论儿童HLH是一类综合征,病因复杂,可以继发于多种疾病。因此对于儿童HLH,需注意病因学方面的鉴别诊断,在发病初期尽可能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根据病因进行分层治疗。

  • 标签: 儿童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 噬血细胞 继发性 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观测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外周血PD-1+CXCR5+CD4+T淋巴细胞、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sPD-1)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治疗(A)组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B)组3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未治疗(C)组15例,收集并比较3组患者0周、24周、48周外周血标本和临床资料,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D-1+CXCR5+CD4+T淋巴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PD-1水平。3组间计量资料行方差分析检验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0周时,A组、C组血清HBsAg、HBeAg和HBV DNA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外周血PD-1+CXCR5+CD4+T淋巴细胞,B组(4.70%±1.58%)显著高于A组(3.25%±1.01%)和C组(2.77%±0.67%)(F=16.65,P<0.05),A组与C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外周血sPD-1,B组[(1 866.62±1 472.70)pg/ml]显著高于A组[(824.86±538.66)pg/ml]和C组[(618.19±602.62)pg/ml](F=10.95,P<0.05),A组与C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48周时血清HBsAg,A组、C组较基线无显著下降(P>0.05),均显著高于B组(P<0.05);血清HBeAg,A组、B组较基线均显著下降(P<0.05),但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与C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血清HBV DNA水平,A组、B组较基线均显著下降(P<0.05),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与B组差异不明显(P>0.05);外周血PD-1+CXCR5+CD4+T淋巴细胞,A组(1.56%±0.73%)、B组(1.32%±0.43%)较基线均显著下降(P<0.05),均显著低于C组(2.64%±0.85%)(P<0.05),A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外周血sPD-1,A组[(289.05±215.86)pg/ml]、B组[(236.01±173.92)pg/ml]较基线均显著下降(P<0.05),均显著低于C组[(650.34±598.46)pg/ml](P<0.05),A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48周时A组,PD-1+CXCR5+CD4+T淋巴细胞比例下降水平与HBsAg、HBV DNA下降水平无相关性,与HBeAg下降水平呈正相关(r=0.376,P<0.05);sPD-1下降水平与HBsAg变化无相关性,与HBeAg、HBV DNA下降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98、0.384,P值均<0.05)。48周时B组,PD-1+CXCR5+CD4+T淋巴细胞、sPD-1下降水平与HBsAg、HBeAg、HBV DNA下降水平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抗病毒治疗48周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表达均受到显著抑制,这不仅与恩替卡韦治疗有关,而且与sPD-1参与的免疫学机制有关;且HBeAg的表达抑制与PD-1+CXCR5+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或活性降低有关。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T淋巴细胞 程序性死亡受体1 恩替卡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L)的临床特点,总结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成熟B细胞淋巴瘤2017方案(CNCL-B-NHL-2017)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436例年龄≤18岁BL患儿临床资料,均按照CNCL-B-NHL-2017方案分层治疗。分析患儿发病时临床特点,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危险度分组患儿的治疗效果,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436例患儿发病年龄6.0(4.0,9.0)岁,男368例(84.4%)、女68例(15.6%)。临床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4例(0.9%)、30例(6.9%)、217例(49.8%)、185例(42.4%),危险度A、B1、B2、C1、C2组分别为1例(0.2%)、46例(10.6%)、19例(4.4%)、285例(65.4%)、85例(19.5%)。全组患儿中63例(14.4%)单纯化疗,373例(85.6%)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21例(4.8%)治疗中进展,3例(0.7%)复发,13例(3.0%)治疗相关死亡。随访时间24.0(13.0,35.0)个月,全组患儿2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90.9±1.4)%,A、B1、B2、C1、C2组2年EFS分别为100.0%、100.0%、(94.7±5.1)%、(90.7±1.7)%、(85.9±4.0)%,A、B1、B2组整体高于C1组(χ2=4.16,P=0.041)和C2组(χ2=7.21,P=0.007)。单纯化疗组和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2年EFS分别为(79.3±5.1)%、(92.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3,P<0.001)。临床分期Ⅳ期(包括白血病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值4倍、中期评估有瘤灶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HR=1.38、1.23、8.52,95%CI 1.05~1.82、1.05~1.43、3.96~18.30)。结论CNCL-B-NHL-2017方案对儿童BL疗效显著,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可以使疗效进一步提高。

  • 标签: 伯基特淋巴瘤 儿童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复合布托啡诺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4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神经阻滞组(n=40)和全身麻醉组(n=40)。联合神经阻滞组患者采取0.4%罗哌卡因20 ml胸椎旁神经阻滞并置管,之后每小时追加0.4%罗哌卡因10 ml,并于手术结束时一次性推注0.4%罗哌卡因20 ml后拔除胸椎旁置管。两组患者术中均采用全麻,术后均采用PCIA镇痛,药物配方:布托啡诺0.12 mg/kg+托烷司琼5 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至120 ml,背景剂量2 ml/h,单次剂量1.5 ml/h,锁定时间15 min,持续48 h。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12、24及48 h时VAS评分,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曲马多补救镇痛量;记录麻醉前、术后第1日和术后第3日T淋巴细胞功能,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神经阻滞组与全身麻醉组相比较,联合神经阻滞组术后6、12、24及48 h时的VAS评分[(1.7±0.5)、(2.4±0.4)、(3.3±0.4)、(3.1±0.3)]分,较全身麻醉组的[(2.9±0.2)、(3.8±0.2)、(4.3±0.3)、(4.1±0.3)]分明显减低(P均<0.05)。PCIA有效按压次数,联合神经阻滞组(5±3)次,较全身麻醉组(10±4)次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曲马多补救镇痛量联合神经阻滞组(39±11)mg较全身麻醉组(95±13)mg明显减少(P<0.05)。联合神经阻滞组术后第1日和第3日的CD3+、CD4+及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神经阻滞组恶心、呕吐、嗜睡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5%(3/40例)低于全身麻醉组的25%(10/40例)(P<0.05)。结论TPVB复合布托啡诺PICA可有效缓解胸腔镜肺部手术术后疼痛,同时可减轻术后T淋巴细胞免疫抑制,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布托啡诺 疼痛 手术后 镇痛,病人控制 胸腔镜 T淋巴细胞亚群 胸椎旁神经阻滞 肺叶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含西罗莫司的四联免疫抑制剂方案对肾移植术后患者肾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肾移植手术患者11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药物治疗方案分为A组(66例)和B组(49例)。A组男29例、女37例,年龄(47.6±14.3)岁,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治疗;B组男23例、女26例,年龄(45.2±14.7)岁,在三联免疫基础上加含西罗莫司的四联方案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β2-微球蛋白(β2-MG)、胱抑素C(CysC)]、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丢失、肺部感染及死亡等情况。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前,两组肾移植手术患者Scr、β2-MG、Cys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B组患者Scr、β2-MG、CysC水平分别为(104.39±30.91)μmol/L、(2.94±1.71)mg/L、(0.79±0.15)mg/L,均低于A组(128.54±37.21)μmol/L、(3.57±1.29)mg/L、(0.86±0.1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肾移植手术患者CD3+、CD8+及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肾移植手术患者CD4+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B组患者CD3+、CD8+及CD4+/CD8+水平分别为(60.90±10.15)%、(20.06±6.69)%、(1.21±0.14),均低于A组(65.29±10.58)%、(22.65±6.94)%、(1.27±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肾移植手术患者术后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给予含西罗莫司的四联免疫抑制剂方案,调节免疫功能更佳,且不会加重肾功能损伤。

  • 标签: 肾移植 西罗莫司 免疫抑制剂 肾功能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芜湖市非亲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捐献志愿者的招募情况。方法选择2007-2020年,安徽省芜湖市中心血站招募的3 810例PBSC捐献志愿者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低分辨配型全相合,并且同意参加高分辨配型的75例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并且纳入研究组。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本站2007-2020年每年1~3 d参加无偿献血的共计1 634例献血者纳入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年龄为18~55岁;男性分别为60和916例,女性分别为15和718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人口学特征相关资料。根据每年安徽省红十字协会要求完成的PBSC捐献者招募数量,计算本站2007-2020年的PBSC捐献志愿者招募任务年完成率和数量完成率。2组受试者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构成比等比较,采用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 2007-2020年本站PBSC捐献志愿者的招募数量完成率和年完成率分别为97.7%(3 810/3 900)和64.3%(9/14)。研究组75例PBSC捐献志愿者中,17例(22.7%,17/75)成功完成PBSC捐献。② 2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在校大学生和文化程度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780、61.653、18.764、278.183,P<0.001、0.001、0.001、0.001)。研究组PBSC捐献志愿者以36~45岁(46.7%,35/75),男性(80.0%,60/75),本科及以上学历(37.3%,28/75),以及非在校大学生(90.7%,68/75)为主。结论36~45岁、男性、非在校大学生为芜湖市PBSC捐献志愿者招募的重点人群。芜湖市中心血站应针对这部分人群,建立PBSC捐献志愿者招募策略,以提高PBSC捐献志愿者招募成功率。

  • 标签: 外周血干细胞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志愿者 献血者 非亲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型分布和功能分子表达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RA发病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就诊或体检的62例RA患者(RA组)、52名健康对照者(HC组)和12例疾病对照患者(疾病对照组),采集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单核细胞可分为经典型(CM)、中间型(IM)和非经典型(NCM),流式细胞术分析单核细胞亚型分布、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的表达以及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χ²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配对符号秩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IM比例对RA的诊断价值。结果RA组[0.40(0.40,0.50),7.60%(5.97%,8.53%)]和疾病对照组[0.40(0.40,0.68),8.20%(5.85%,10.28%)]的单核细胞绝对值和占白细胞百分比均高于HC组[0.30(0.30,0.40),5.80%(5.03%,6.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4.733,P<0.001;H=27.469,P<0.001)。RA组、HC组、疾病对照组的CM[85.49%(76.91%,89.21%),88.94%(86.36%,91.72%),90.26%(80.25%,92.56%)]、IM[11.65%(8.47%,17.89%),7.89%(5.36%,10.75%),5.56%(4.17%,8.27%)]和NCM[2.22%(1.39%,3.74%),2.49%(1.74%,4.66%),5.13%(3.39%,9.85%)]占比均有差异(H=11.389,P=0.003;H=20.815,P<0.001;H=10.640,P=0.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与HC组的CM和IM相比,RA组CM占比降低、IM比例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3)。RA组、HC组、疾病对照组单核细胞胞内TNF-α水平均呈IM最高,NCM次之,CM最低的趋势。RA患者IM胞内TNF-α水平和血清 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376,P=0.041)。RA组和疾病对照组的IM亚群表达HLA-DR水平均高于HC组[8 611.5(6 201.3,9 890.8),10 295.0(7 899.0,13 632.0),6 278.0(4 057.8,9 522.0),H=10.495,P=0.005]。RA患者外周血IM比例与临床指标CRP(r=0.119,P=0.359)、RF(r=0.204,P=0.112)、ESR(r=0.153,P=0.236)均无明显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比例(OR=1.169,95%CI 1.003~1.363,P=0.046)、CRP(OR=1.277,95%CI 1.000~1.631,P=0.050)、RF(OR=1.179,95%CI 1.080~1.287,P<0.001)是RA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IM比例诊断R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7,95%CI 0.590~0.784,P<0.001。结论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分布异常,RA患者中IM比例的增加及其抗原提呈能力增强、分泌TNF-α水平增加可能在RA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单核细胞 HLA-DR抗原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及其线粒体质量变化特征的差异。方法选取2021年2—10月在泉州市第三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20~70岁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组,487例)及同期同年龄段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175名)为研究对象。采用PANSS(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评估患者的精神病理症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百分比、绝对计数、线粒体质量(mitochondria mass)、单细胞线粒体质量(single cell mitochondria mass)的差异对比;为研究线粒体参数与临床表现是否一致,对32例首次就诊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检测数据对比。使用人淋巴细胞线粒体功能分析系统(软件)进行线粒体检测结果校准,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flowjo软件进行流式数据t-SNE降维分析。结果患者组 CD8+T细胞细胞线粒体质量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ROC曲线确定患者与健康人群临界值为CD8+T细胞细胞线粒体质量>95.84。不同年龄段精神分裂症患者(20~70岁)CD8+T细胞细胞线粒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人群(P<0.05或P<0.001)。32例首次就诊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CD8+T细胞细胞线粒体质量与PANSS数据呈线性正相关[P<0.05,ρ(Spearman)>0]。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线粒体代谢异常,单细胞线粒体质量显著上调。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T淋巴细胞 线粒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RNA)在RA PBMCs表达谱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例RA患者(T组)及4名健康体检者(C组)静脉血,运用Arraystar circRNA微阵列芯片检测2组PBMCs中circRNA表达谱,应用相关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表达失调circRNA的表达情况,并对目标circRNA构建circRNA-微小RNA(miRNA)-信使RNA(mRNA)调控网络(即ceRNA网络)。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潜在诊断价值进行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3.0和Graphpad Prism 8.0分析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2组间差异。结果①微阵列芯片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T组PBMCs中异常表达的circRNA共有399个,其中149个上调,250个下调。②生物信息学分析:circRNA与miRNA结合位点预测提示RA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可能通过靶向结合miR-140-5p、miR-338-5p和miR-9-5p等分子影响炎症反应;基因本体论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circRNA主要在细胞质、蛋白质结合等方面;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发现涉及的通路多与人体免疫调节相关。③多样本RT-qPCR验证结果显示T组中hsa_circRNA_009012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组(t=-4.417,P<0.01),hsa_circRNA_101328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组(t=-1.042,P<0.01),hsa_cir-cRNA_058230的表达无明显改变(t=4.691,P>0.05)。④ ROC曲线分析提示hsa_circRNA_009012具有诊断RA的潜在价值(ROC曲线下面积=0.96)。结论circRNA在RA患者PBMCs中表达失调,可能参与RA发生发展的调控,其中hsa_circRNA_009012有望成为RA诊疗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环状RNA 微阵列芯片 ceRNA网络 hsa_circRNA_009012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结构( promyelocytic leukemia zinc finger,PLZF)在哮喘(asthma)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2021年10月诊治的稳定期Asthma患者外周血标本为研究对象(n=40),以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Control组,n=4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血浆中PLZF的mRNA表达。分离外周血的单个核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并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PLZF+细胞的水平和分布。采用SPSS 26.0及Graphpad Prism 7.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在Asthma组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IL-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IL-17表达水平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thma组PBMC中PLZF的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5),PLZF+细胞明显增加(3.40%±2.52%,Control组:1.23%±0.78%,P<0.05),其中以CD8+PLZF+及Vβ11+PLZF+T细胞为主,提示PLZF主要在CD8+、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cell,iNKT)细胞亚群中表达增加。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结果显示,PBMC中PLZF+细胞增高显著增加了哮喘发生的风险(OR=3.63>1,AUC=0.87,P<0.05)。结论哮喘患者外周血中PLZF增加,可能在哮喘疾病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结果尚需更大样本实验数据进一步证实。

  • 标签: 转录因子PLZF 哮喘 iNKT PBMC 外周血 ELISA qPCR 流式细胞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rhG-CSF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疗效分析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对照的研究,分析2021年6月~2022年6月于我院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观察组30例,为应用rhG-CSF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对照组42例,为未应用rhG-CSF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反应、安全性、经济效益。结果观察组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1.23±3.38)d,对照组为(12.14±1.5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观察组白细胞植入时间为(11.00±1.20)d,对照组为(11.24±0.9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0)。两组白细胞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因不良反应或不耐受而停药病例,应用rhG-CSF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60107.19±17890.43)元,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为(62895.13±11765.42)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培非格司亭注射液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对粒细胞促升有效,其注射简单、方便,病员依从性及舒适度相较更高,可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硫培非格司亭 造血干细胞移植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