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治疗方式。方法选取128例老年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结果该组患者所患基础心脏病中比例最高的三种是占25.78%的冠心痛,占19.53%的高心痛,和占17.97%的肺心病。在并存疾病中,15.6%并存1种。引发疾病的因素非常的多,其中肺部感染和呼吸道感染是最主要的因素,占46.09%。临床症状中出现比例最多的就是双下肢水肿,占82.03%。心电图检查发现,所有患者中存在异常的占88.28%,且有75%存在2种以上的异常。有9例患者发生洋地黄中毒现象,共出现5例死亡。结论老年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由多种因素引发,没有典型的体征、症状,容易出现误诊、药物不良反应等,因此要给予针对性的控制和治疗。

  • 标签: 老年 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伴糖耐量异常(IGT)及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120例老年A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其中OGTT结果正常者(A组)18例,合并IGT(B组)66例,合并糖尿病(C组)36例,3组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组和B组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衰、多支病变发生率、弥漫性狭窄、侧支循环发生率高于A组,C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结论IGT及糖尿病合并ACS老年患者多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衰、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及侧支循环形成,此类病人即便空腹血糖不高,也应常规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便及早采取措施,有效防治冠心病。

  • 标签: 合并糖尿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多支病变 临床特征 高血压 侧支循环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糖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和预后关系。方法对154例CT证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3组,无糖尿病血糖正常组67例,无糖尿病血糖升高组41例,糖尿病组46例。入院后次晨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糖。分别对治疗后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无糖尿病血糖升高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血糖正常组(P〈0.01),无糖尿病血糖升高组的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与无糖尿病血糖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糖水平的测定可作为判定病情、估计预后及指导治疗的指标之一。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脑缺血 高血糖症 预后
  • 简介:对60岁以上的36例(男25例,女1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发现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表现为:(1)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比其他年龄段明显增多(占同期病例的75%).这是由于老年人心脏功能退化或障碍,心脏形成的附壁血栓增多,以及动脉硬化斑块脱落等,栓塞大脑中动脉的机会增多;加之高血脂、高血糖、血液高凝状态等更易形成脑血栓,加重栓塞程度.(2)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老年人 脑梗塞 临床表现
  • 简介: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GAS)后影响颅内出血的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997年——2008年行CAS的832例患者中,术后发生颅内出血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832例患者中,10例发生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2%。①10例患者中,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64±10)岁;术前颈动脉狭窄率为(95±5)%;右侧颈内动脉狭窄7例,左侧狭窄3例;6例患者同时合并对侧狭窄或闭塞;6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②10例中8例为脑出血,其中6例出血位于同侧基底核区,1例位于同侧颞枕叶(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2例为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时间为术后0.5~19h[中位数(M)为4h]。出血量为10~100ml(M为40ml);术后血压(131±20)/(68±16)mmHg,出血时血压(163±18)/(77±8)mmHg。③10例患者中,4例死亡,2例对侧肢体偏瘫,1例脑积水,3例恢复良好。暂时停止(3~7d)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未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较低,但病死率较高。过度灌注综合征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术前狭窄程度、狭窄部位、血压等可能是其影响因素。停止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至少3d,可能不会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支架 颅内出血 颈动脉 危险因素 治疗效果
  • 简介: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原发性高血压在21世纪心血管病中占第一位,病因复杂,既往研究认为生物因素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高血压病是一种被公认的心身疾病。Buell提出A型行为类型与高血压病的发病有关,本文采用A型行为问卷,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高血压病人和正常人对照进行测试,以分析高血压病与A型性格的相关性。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性格 心理学
  • 简介:对持续严重心动过缓(心率<45次/min)的治疗,国内外均主张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近10年,我院安装起搏器治疗持续严重心动过缓12例,药物治疗24例,经临床观察并随访治疗效果,现报导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9岁,平均60岁。窦性心动过缓23例,交接性心动过缓8例,室性心动过缓5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19例,均经食管电生理证实,三度房

  • 标签: 心动过缓 持续性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造影正常和异常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同期144例AMI患者,于发病12h内行尿激酶溶栓,并于心梗后7~14d内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且无冠脉病变者为冠脉正常组,再通且有冠脉病变及PTC成功者为冠脉异常组。记录二组患者易患因素,观察ST段抬高总和及90min回落程度,比较二组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并于出院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144例患者中冠脉正常组10例,冠脉异常组134例,前者较后者年龄轻,男性,吸烟等诱因多见;造影时TMI3级多见;ST段抬高总和于90min回落明显(P<0.05);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射血分数较高(P<0.05)。结论AMI冠脉造影正常者相对年龄轻,吸烟诱因多,住院期间心功能和临床预后好。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ST段 超声心动图R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的中医针灸配合康复理疗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方法将我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11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中医针灸配合康复理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护理)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均得到显著恢复;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以及治疗有效率相对更高,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相对更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的中医针灸配合康复理疗治疗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帮助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健康,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针灸 康复理疗 脑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发生率、脑梗塞部位与SMI的关系,SMI对脑梗塞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0例既往无冠心病史的首次患脑梗塞病人SMI的发生率、脑梗塞部位与SMI的关系、SMI患者的心电图演变等进行分析。结果:脑梗塞患者SMI的发生率与脑梗塞病变部位无关;发生SMI的脑梗塞患者预看显著差于无SMI者(P〈0.01)。结论:脑梗塞患者易伴发SMI。两者相互影响病情和预后。对脑梗塞患者应及时检查心电图,并给予相应治疗,以改善预后。

  • 标签: 脑梗塞 心肌缺血 预后
  • 简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totalocclusion,CTO)病变迄今是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arterydisease)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需要攻克的“堡垒”。循征医学数据显示,目前CTO病变介入治疗的平均病变成功率为75.1%(62%~85%),而随着医疗器械的发展和冠心病PCI水平的不断提高,CTO病变PCI成功率可达92%[3]。

  • 标签: 冠状动脉闭塞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室重构 心肌顿抑
  • 简介: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密切相关。作为机体非特异性的炎症敏感指标C反应蛋白(CRP)与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日益备受关注。我们对我院住院诊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CRP检测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进一步明确CRP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脑卒中患者 C反应蛋白 早期血清 临床观察 蛋白水平 急性
  • 简介:近十几年来,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发病率明显增多。成为儿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根据小儿VMC诊断标准,1995~1998年共收治38例。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结果1.1临床表现气短25例,胸闷18

  • 标签: 儿童 病毒性心肌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阿替洛尔对充血性心衰的疗效观察,探讨选择性β阻滞剂在治疗充血性心衰中的作用.方法:45例充血性心衰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强心、利尿、扩血管基础上给予阿替洛尔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劳动耐力、心功能、心率、心律等有明显改善.结论:选择性β阻滞剂对充血性心衰具有一定疗效,为治疗充血性心衰提供一个新的辅助治疗方法.

  • 标签: 阿替洛尔 充血性心力衰竭 治疗
  • 作者: 张立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11-18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第3期
  • 机构: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甘肃 定西743000
  • 简介:目的: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接受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实验对象为我院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病例中的76例急性心绞痛患者,实验时间为2020年1月~2022年1月,借助随机、单盲法进行分组,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38例患者。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治疗的方式;实验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治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心绞痛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74%,常规组治疗有效率为76.32%;实验组患者心绞痛情况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急性心绞痛患者接受心血管内科治疗时,应用常规药物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具备在临床治疗中推广的意义。

  • 标签: 急性心绞痛;治疗效果;常规治疗;心血管内科;氯吡格雷
  • 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对47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对19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283例患者中,对202例患者采用预扩张,占71.4%;66例采取后扩张,占23.3%;12例采用球囊扩张式支架,占4.2%;3例未扩张,占1.1%.结果47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78.7%.心率<50次/min者占26.4%;术中栓子脱落5例,其中2例治疗后恢复,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1例死亡;术后颅内出血死亡1例,术后30d内卒中或死亡6例,占1.26%.随访率为77.8%.再狭窄17例,占4.6%.结论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若操作规范,可以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并发症 治疗 患者 血管内支架 颈内动脉狭窄 死亡
  • 简介:目的探讨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300例更年期女性(年龄45~58岁)分为45~49岁、50~54岁、55~58岁三个年龄组与300例同年龄段男性作对照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两性间动态心电图ST—T改变有显著差异性(P〈O.01),女性三个年龄组动态心电图ST—T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多为功能性。治疗重点以调节内分泌及自主神经功能为主。

  • 标签: 更年期 动态心电图 ST—T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