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9 个结果
  • 简介:2012年6月25日,“刘大钧教授载誉归来与中国经学研究前瞻座谈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新楼校董厅举行。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刘大钧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山东大学副校长樊丽明主持座谈会,山东大学副校长娄红祥、学校有关部门领导、人文学科各学院院长及师生代表三十余人出席座谈会。

  • 标签: 终身教授 经学研究 座谈会 刘大钧 中国 山东大学
  • 简介: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特色,可以“通以显体”一语来概括,老庄的道论集中体现了这一特色。道是“一”,或超越的本体;但它是在事物个体实存的“通”性中显现出来的超越性,而非形式实体性之“一”。“通以显体”,强调事物自然差异的肯定性意义。因任事物自然性命差异性以实现其在价值上的平等性或齐一性,则万物“道通为一”。“道通为一”的境界,要在人文义的“有名”上开显,并通过“日损”去蔽的修为功夫或生命实现的历程来达成。道家对道的证显,采取的是一条存有实现论或人学的进路。

  • 标签: 通以显体 物化 齐物日损 存有实现论
  • 简介:11月29—30日在中山大学召开,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中心、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越南、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捷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王绍光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孙经先教授、南开大学王南浞教授分别以“从五大坐标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代表型民主与代议型民主”、“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口变动与‘饿死三千万’的荒谬性”、“毛泽东的两种哲学及其意蕴——从理论旨趣与实践旨趣双重视角的考察”为题作了主旨发言。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毛泽东 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
  • 简介:儒家文化作为统摄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的文化形态,尽管在20世纪初其政治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并没有被截然切断。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可以说与20世纪初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密切相关。转型时期梁启超坚持的文学“开启民智”理论和王国维强调的文学艺术“审美自治”观,应该说和儒家文化的文学功用论的深层结构是同构的。

  • 标签: 儒家文化 文学观念 现代性
  • 简介:本文剖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探讨了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程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标签: WTO 中国 高新技术产业 风险投资机制 人才 知识产权
  • 简介:6月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由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英文《中国哲学季刊》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精裕人文基金会主办,金玉学堂承办。来自海内外的40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哲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再创造问题。

  • 标签: 中国哲学 再创造 学术思想 成中英 上海交通大学 论坛
  • 简介:传统协商思想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对传统协商思想的融合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继承、内化到逐渐超越的渐进过程.其中,借鉴继承方面,主要体现为发掘传统文化中有重要价值的协商思想;内化吸收方面,主要体现为将传统协商思想与现代协商理论相统一;发展超越方面,则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协商思想从多层面进行丰富和完善.

  • 标签: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 传统协商思想 继承 内化 超越
  • 简介:3月19—20日在英国伦敦召开,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伦敦国王学院合办。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姚新中教授主持会议,伦敦国王学院副校长霍加特(KeithHoggart)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分别致开幕辞。研讨会邀请了英国上议院议员、前牛津主教、伦敦国王学院荣誉教授哈里斯(LordRichardHarries)先生,伦敦国王学院副校长奥布连(KarenO’Brien)教授,牛津大学布宁(NickBunin)教授,伦敦国王学院欧洲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考林克(AlexCallinicos)教授,伦敦国王学院神学系戴维斯(OliverDavis)教授、赛德迈(ClemensSedmak)教授,伦敦国王学院哲学系阿通纳查(MariaRosaAntognazza)教授、阿尔法莱兹(MariaAlvarez)博士、萨基瓦尼(AndreaSangiovanni)博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库(LeighJanco)博士、伊布(LeaYpi)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肖巍教授等参加。

  • 标签: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哲学系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社会变革 政治影响
  • 简介:7月5—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科技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筹)、学术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和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主题为“人类尊严与技术理性:自我理解的可能性和挑战”。

  • 标签: 中国人民大学 大学哲学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荷兰 专业委员会 论坛
  • 简介:冯契的哲学宗旨是“转识成智”,即从知识之学到智慧之学,具体说来就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本文拟以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和科学方法论革命为背景,从冯契对中国近代逻辑思想革命的总结和超越的角度,对冯契先生“化理论为方法”的辩证思维方法进行一些探讨。文章认为,金岳霖是使认识论和逻辑在现在中国发达起来的第一个人。而冯契的逻辑思想研究,既吸收了近代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已被普遍接受并已中国化了的西方逻辑和科学精神结果,又对中国古代的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挖掘、发挥和继承。冯契对辩证逻辑的杰出贡献,在于他根据中外逻辑思想相结合而提出的“逻辑范畴体系”的构想——按照“类、故、理”三组范畴来安排逻辑范畴体系。

  • 标签: 冯契 逻辑思想 逻辑范畴 辩证逻辑 西方逻辑 超越
  • 简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场景下,转型时期的中国司法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模式,其功能正从单纯的解决纠纷走向为基层社会提供规范供给,重构基层社会规则体系,强化基层社会制度的正统性基础这一关键层面。这种新的司法模式不仅要求将法官个性化的办案经验体系化,以解决具体的纠纷,而且要促使基层社会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相互尊重与合作,最终达成一种立基于多元规则相生共存之上的规则共治。

  • 标签: 司法模式 规则治理 规则共生 规则共治
  • 简介: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民族认识的探讨阐述中华民族论中所蕴含的内在化了的帝国性。为此本文把当时中国人的民族认识分为文化民族和国家民族进行探讨,并阐述容满立宪派和排满革命派的民族论为什么及如何都只能归结为民族帝国主义和单一民族论,并由此把文化民族作为反思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华民族论中所蕴含的帝国性的理论对策加以关注。

  • 标签: 民族大一统 中华民族 民族帝国主义 帝国性 文化民族
  • 简介:现有文献分析表明,对我国居民个体媒介信息环境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系统性的经验研究。本研究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问卷数据,分析不同媒介的接触频率对于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城市居民的政治效能感影响不同,新媒体相对而言更具有显著性;媒介使用对城市居民社区选举参与的动员效果微乎其微;时事新闻的使用与传播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

  • 标签: 媒介使用 政治参与 实证研究
  • 简介: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古代史官在履行自己职责时,逐渐形成了秉笔直书、善恶必记的优良传统,并重视从道德方面对史官、史家提出直书的要求。从先秦时期的“书法无隐”到清代章学诚明确提出“史德”,反映了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不断发展。传统史学的直书,始终受到名教的支配。从今天的认识看,强调直书又重视“名教”,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传统史学中,它们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因此,应历史地具体地分析和评价名教对史学的影响。

  • 标签: 直书 史官 书法无隐 史德 名教
  • 简介:12月14—15日在上海召开,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经典与诠释研究中。G、哲学系主办。来自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大学、同济大学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中国哲学研究:问题与走向”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中国哲学史理论与方法问题,“中”“西”“马”哲学比较,先秦哲学、宋明哲学及近现代哲学,儒家政治哲学,观念史,及中国哲学博士生教育面临的困境等。

  • 标签: 中国哲学研究 哲学博士 学位点 长三角 华东师范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
  • 简介:史学家把公元1840-1919年这一时期,称作中国的近代社会.这期间,中国发生了两次大的对外战事:一是由英国人发动的旨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二是爆发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其结果,都以中国人的失败而告终.许多有识之士由此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学技术有了深刻认识,于是,催生了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

  • 标签: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国近代 传统文化 教育理念 中日甲午战争 “洋务运动”
  • 简介:本文通过对比冯友兰和陈荣捷研究中国哲学的不同路子,凸显在二十世纪研究中国哲学的两种方法论:一种用西方哲学来解释中国哲学,求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同,另一种强调中国哲学的独特性,求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异.冯是前一种方法的代表,而陈是后一种方法的代表.本文还讨论了这两种方法对新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意义.

  • 标签: 中国哲学研究 二十世纪 方法论 陈荣捷 冯友兰 西方哲学
  • 简介:<正>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创造发展上,我们的祖先曾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国古代的礼,即以礼经(《周礼》、《仪礼》、《礼记》)为主的礼,是指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各种社会政治制度、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各种礼节仪式,它几乎囊括了所有社会领域,凡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等一切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章制度,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人们在生活中一切行为所应遵守的礼节仪式,都属于礼的范畴。因此,中国古代的礼,在中国社会政治、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中,有着极为重大而独特的文化意义。

  • 标签: 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文化史 宗法制度 礼记 礼经 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