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血容量状态下高压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猪模型,增加呼气末正压(PEEP)后,其血流动力学状态、(ICP)及脑氧分压(PtiO2)的变化。方法选取雄性14~16月龄巴马小型猪12头,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低血容量组和正常血容量组。建立ARDS和高压模型。自5 cmH2O(1 cmH2O=0.098 kPa)水平逐步增加PEEP 5 cmH2O,直至25 cmH2O。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并应用Sidak法进行多重比较和P值的校正。结果随着PEEP逐渐增加,正常血容量组ICP逐渐升高,而低血容量组ICP逐渐下降;当PEEP在5、10、15 cmH2O时,两组间ICP值分别为(25.83±1.47) mmHg(1 mmHg=0.133 kPa)比(27.00±1.63) mmHg、(27.33±1.75) mmHg比(27.67±2.21) mmHg、(28.83±1.72) mmHg比(27.5±2.06) mm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93、0.227、0.906,P值均>0.05);当PEEP在20、25 cmH2O时,两组间ICP值分别为(31.33±2.07) mmHg比(26.5±3.35) mmHg、(31.67±2.94) mmHg比(25.83±3.67)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4、3.964,P值均<0.01)。随着PEEP逐渐增加,两组PtiO2均逐渐下降,其中低血容量组下降更明显;在各PEEP水平时,两组间PtiO2值分别为(19.83±2.64) mmHg比(14.33±3.50) mmHg、(18.67±2.50) mmHg比(12.33±3.88) mmHg、(17.67±3.88) mmHg比(10.67±3.88) mmHg、(15.33±2.34) mmHg比(9.17±3.54) mmHg、(13.67±3.61) mmHg比(6.67±2.73)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33、3.319、3.668、3.231、3.668,P值均<0.05)。结论PEEP对血流动力学、、脑代谢作用受不同容量状态的影响。低血容量状态下,PEEP逐渐上升,其心输出量、血压和PtiO2下降更明显。

  • 标签: 呼气末正压 血容量状态 颅高压 颅内压 脑氧代谢
  • 简介:简易定位器制作及定位方法自1999年,我们应用自制的简易定位器及YL-1型一次性血肿穿刺针治疗血肿及脓肿840例,均准确定位一将废弃的5F造影用导引导丝50-60cm,剪成8-11根长5cm的小段,间隔0.5cm排成栅栏状,连接在一根宽5cm.长60cm的钕紧带上,即制成简易定位器(图1)。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穿刺抽液术 立体定位技术 颅内出血 脑脓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ICP)监测对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对57例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行监测,根据变化的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对照组61例患者不行监测,根据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及CT检查,进行常规治疗。结果ICP监护组在疗效,预防并发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行监测对于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颅内压 中重型颅脑损伤 预后Application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in treatment of acute moderate and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 简介:摘要目的尚未明确儿童神经监护中(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和脑灌注(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的治疗目标。基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制定的现有儿科指南建议目标ICP<20 mmHg且CPP最小值40~50 mmHg,CPP可能有年龄依赖性。本文旨在通过一项大型单中心儿童神经重症监护队列研究确认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ICP和CPP阈值。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场所一家四级医疗中心的PICU。对象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ICP监测的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ICP和CPP测量数据来自262例神经重症监护患儿(87例TBI,175例非TBI;男性63%;8.3±5.8岁;病死率11.1%)。平均ICP和CPP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AUROC)分别为0.75和0.64。CPP拐点随年龄升高而升高(<2岁=47 mmHg,2~8岁=58 mmHg,≥8岁=73 mmHg)。TBI子集中,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和CPP的AUROCs分别为0.70和0.78。TBI CPP拐点随年龄增加(<2岁=45 mmHg,2~8岁=57 mmHg,≥8岁=68 mmHg)。平均ICP>15 mmHg,男性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14.23,5.55~36.46;2.77,1.04~7.39;2.57,1.03~6.38;P均<0.05)。平均CPP<67 mmHg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5.16,2.05~12.98;3.71,1.55~8.91;P均<0.01)。非TBI组平均ICP AUROC 0.77,ICP拐点为15 mmHg,而平均CPP不能预测院内病死率。结论本文利用ROC和回归分析确定了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阈值,在TBI和非TBI患儿均低于目前基于指南的治疗目标;TBI患儿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年龄依赖的CPP阈值,高于现有基于指南的推荐目标。尚需远期研究明确因TBI或其他指征行ICP监测患儿的基于数据的ICP和CPP目标。

  • 标签: 颅内 高压 脑灌注压 儿童重症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尚未明确儿童神经监护中(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和脑灌注(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的治疗目标。基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制定的现有儿科指南建议目标ICP<20 mmHg且CPP最小值40~50 mmHg,CPP可能有年龄依赖性。本文旨在通过一项大型单中心儿童神经重症监护队列研究确认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ICP和CPP阈值。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场所一家四级医疗中心的PICU。对象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ICP监测的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ICP和CPP测量数据来自262例神经重症监护患儿(87例TBI,175例非TBI;男性63%;8.3±5.8岁;病死率11.1%)。平均ICP和CPP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AUROC)分别为0.75和0.64。CPP拐点随年龄升高而升高(<2岁=47 mmHg,2~8岁=58 mmHg,≥8岁=73 mmHg)。TBI子集中,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和CPP的AUROCs分别为0.70和0.78。TBI CPP拐点随年龄增加(<2岁=45 mmHg,2~8岁=57 mmHg,≥8岁=68 mmHg)。平均ICP>15 mmHg,男性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14.23,5.55~36.46;2.77,1.04~7.39;2.57,1.03~6.38;P均<0.05)。平均CPP<67 mmHg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5.16,2.05~12.98;3.71,1.55~8.91;P均<0.01)。非TBI组平均ICP AUROC 0.77,ICP拐点为15 mmHg,而平均CPP不能预测院内病死率。结论本文利用ROC和回归分析确定了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阈值,在TBI和非TBI患儿均低于目前基于指南的治疗目标;TBI患儿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年龄依赖的CPP阈值,高于现有基于指南的推荐目标。尚需远期研究明确因TBI或其他指征行ICP监测患儿的基于数据的ICP和CPP目标。

  • 标签: 颅内 高压 脑灌注压 儿童重症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监测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患者采取监测方式而分为两组,即无创监测组30例,有创监测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监测结果。结果有创监测组和无创监测组脉搏、呼吸、收缩、舒张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监测可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可靠依据。而无创监测和有创监测的监测差异不明显,并且操作简单安全,可代替有创监测,推荐应用。

  • 标签: 无创颅内压监测 有创颅内压监测 重症颅脑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监测在小脑梗死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脑梗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脑室内监测,根据调节脱水剂的用量。结果监测5~15d,平均7.8d,无探头植入引起的大出血,1例发生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经过术后3个月~1年的随访,根据GOS评分:良好7例,中残3例,重残2例。结论小脑梗死患者手术后持续监测,可指导降药物的实施,能及早、安全拔除脑室引流,对减少感染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 标签: 小脑梗死 手术 颅内压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监护联合强化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临床护理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监护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监护组给予术后监护并加强护理。比较两组术后7天血肿情况。结果监护组26.7%的患者血肿清除率>90%,23.3%的患者>80%且≤90%,50.0%的患者为70%~80%;对照组16.7%的患者血肿清除率>90%,20.0%的患者>80%且≤90%,63.3%的患者为70%-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护联合强化护理能够显著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

  • 标签: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颅内压监护 强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应用博恩富克第三代无创脑水肿及检测仪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监测并与影像CT表现及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其在神经外科领域监测的价值。方法对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个不同时间节点进行监测,并同时完善头部CT计分及临床表现GCS计分,通过比较值与CT计分、临床表现GCS计分证明其相关性,不同分组的、CT影像计分、临床GCS计分进行组间比较了解有无显著差异。结果ICP值与CT计分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R=0.856、P=0.008<0.05),与GCS评分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R=-0.675,P=0.015<0.05)。不同等级的ICP(正常、轻度增高、中重度增高)与不同等级的CT计分、临床表现GCS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无创脑水肿监测作为一种监测手段,能有效的反应变化,其简单、无创、价格便宜等优点对于神经外科患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无创脑水肿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 高血压性脑出血
  • 简介:由于颅脑外伤后脑受伤机制及机体反应的差异,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变化很大。近年来持续(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的指导意义显得愈发重要,通过严密监测并有效干预增高,维持恰当的脑灌注,已成为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自2004年11月-2006年1月,我神经外科急救中心对12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脑室内监测,根据变化予以相应的阶梯式治疗。

  • 标签: 颅内压 监测 阶梯式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持续监测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从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护仪及压力转换器对患者的压进行持续监测,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患者的压进行持续监测,对患者持续监测3~7天,患者均呈现ICP升高的现象,根据患者升高情况的不同,可以分别给予其速尿、甘露醇、甘油果糖等护理治疗措施。30例患者中完全康复12例,生活基本自理9例,生活不能自理6例,死亡3例。结论持续监测可以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提供准确、及时的病情变化信息,同时将护理与治疗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护理 颅内压监测 重型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采用脑室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监测组和对照组均40例,监测组实行有创脑室监测,对照组未实行有创脑室监测,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日常生理评分情况。结果监测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0%,监测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监测组合格率为85.0%,合格率为45.0%。监测组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行有创脑室监测,可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日常生理评分,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脑室颅内压监测 外科重症患者 并发症 日常生理评分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持续监测在神经外科ICU中的护理与应用。方法从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30例在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护仪及压力转换器对患者的压进行持续监测,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结果通过对患者的压进行持续监测,主治医生可以及时发现病人的异常情况,可以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并为医生确认治疗手段提供参考。结论针对神经外科患者进行监测的同时需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等变化。

  • 标签: 护理 颅内压监测 神经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持续监测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的价值。方法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基于常规治疗实施持续监测,同时根据监测情况对治疗方案实施合理地调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药物应用量、预后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甘露醇应用量少于对照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持续监测,不仅可有效指导药物的应用量,改善预后效果,同时还可使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显著的下降,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监测 高血压性脑出血 治疗 持续 颅内压
  • 简介:摘要颅腔是密闭且空间有限的腔隙,任何部位发生病变或产生明显的占位效应均可引起脑组织正常位置改变并产生脑疝。持续增高的(ICP)可对脑组织、神经及血管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并继发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本文主要在早期通过有创方法监测患者ICP变化,降阶梯减压并术后管控ICP,对脑疝患者的预后具有极大的改善作用,对临床目标化管理ICP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颅脑创伤 脑疝 颅内压监测 降阶梯减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病人采用持续监护联合破入脑室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价值。方法:纳入84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病人,病人就诊时间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A组(42例)病人接受侧脑室外引流治疗,B组(42例)病人采用持续监护配合侧脑室外引流治疗。探析2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量表评分。 结果: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量表评分(7.33±1.03)分,均明显低于A组(p

  • 标签: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持续颅内压监护 侧脑室外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