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在PICU脑损伤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因意识障碍、惊厥于济南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住院患儿的振幅整合脑电图资料。结果两部分分别有102例、44例患儿纳入研究。对照组A 82例患儿中55例(67.1%)预后良好,27例(32.9%)预后不良,观察组A 20例患儿中1例(5%)预后良好,19例(95%)预后不良,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21,P<0.01)。对照组B 26例患儿中18例(69.2%)预后良好,8例(30.8%)预后不良,观察组B 18例患儿中9例(50%)预后良好,9例(50%)预后不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9,P=0.198)。82例患儿入院后振幅整合脑电图检查提示连续正常电压、不连续正常电压,但是其中27例(32.9%)病情逐渐进展,最终出现脑死亡、昏迷或植物状态、严重残疾。结论暴发-抑制、持续低电压、电静止多提示不良预后,死亡风险高;长程或动态监测振幅整合脑电图有助于筛选预后不良的病例,指导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癫痫持续状态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明确。

  • 标签: 儿童 神经重症 振幅整合脑电图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关于神经肌电图在特发性面瘫治疗与预后评估及治疗以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正常收治的特发性面瘫患者中,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的特发性面瘫患者,采取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抽取80例作为本次探究实验的实验对象,使用抽签的方式,决定特发性面瘫患者的对应不同分组,形成一个实施常规治疗以及护理方案的常规对照组和一个尝试增加进行神经肌电图诊断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实验对照组,排除其他对治疗以及护理效果影响的客观因素,从而综合比对最终治疗以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正常开展且顺利完成后,直接发现实验对照组具有更为优秀的治疗以及护理效果,与常规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神经肌电图应用于特发性面瘫患者的治疗以及护理方案上,可显著患者相应治疗以及护理效果,通过神经肌电图能够为治疗和护理措施带来有效的指导以及预后评估,增加患者对医护工作满意度,故值得参考。

  • 标签: 特发性面瘫 神经肌电图诊断 综合护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红蛋白对脑卒中康复治疗远期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血清水平进行分为对照组(42例,Hb<6.5%)和观察组(42例,Hb≥6.5%),对比分析血红蛋白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患者Hb水平、MoCA评分、NIHSS评分与预后效果均优于观察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Hb水平的患者远期预后效果较差,Hb水平可间接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为此对高Hb水平患者要加强重视。

  • 标签: 血红蛋白 脑卒中 康复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肺超声图像特点,以及肺超声评分(LUS)对NRDS病情评估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早产儿病房收治的120例分别对两组治疗前行肺部超声检查,比较两组LUS的差异,观察组治疗后72h行超声复查,比较治疗前后LUS的差异。结果1)NRDS组肺部超声主要表现为肺实变、胸膜线异常、A线模糊或消失、胸腔积液、白肺及肺搏动减弱或消失等;2)观察组LUS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危重组LUS明显高于危重组,危重组LUS明显高于非危重组,组间LU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NRDS组治疗72h后,肺实变及支气管充气征减轻,胸膜线清晰光滑,A线逐渐出现,LUS较治疗前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RDS以早产儿多见,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的特点,对患儿行LUS可有效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价值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特发性面瘫患者实施诊断及预后评估期间采用神经肌电图的重要性。方法:本研究开展时间定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针对该时间节点内于我院接受诊治的特发性面瘫患者,研究所选例数为90例。对上述入选患者实施神经肌电图检查,并依据健侧及患侧检查结果分析该种检查方法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效果。结果:本组90例患者患侧及健侧经神经肌电图检查后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部位潜伏期和M波波幅对比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在对特发性面瘫患者实施临床诊断和预后效果评估过程中,神经肌电图检查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神经肌电图 神经传导动作电位 特发性面瘫 诊断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心电图的效果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于我院以对照形式展开,抽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为对象,经随机交替法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电图,对比治疗及预后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1年内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心电图的效果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治疗 心电图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DTI及DWI序列对内囊区脑梗死,进行更精准的影像学诊断及预后评估。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及2022年前三个月收治的30例内囊区脑梗死患者,应用西门子3.0Tskyra磁共振,采用头颈联合24通道相控阵线圈,对30例患者进行平扫、DTI及DWI扫描,Syngo MRWP后处理工作站,进行3D-DTI重建及FA值测定,按FA值的不同对病例进行分类,分出两组病例,找出两组病例FA值差异与其预后的相关性。[w1][A2]结果Ⅰ组病变区FA值轻度减低或不减低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无或轻微损害,肌力一般为4级或5级,患者治疗后两周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肌力接近正常,脑桥区无华勒氏变性;Ⅱ组病变区FA值减低明显,患者运动功能出现受损的症状,一般肌力为3级及3级以下,患者治疗后两周,FA值继续降低,患者的运动功能继续下降,脑桥区出现华勒氏变性 ,P

  • 标签: DTI,DWI,内囊区脑梗塞,影像评估,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心电图的效果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于我院以对照形式展开,抽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为对象,经随机交替法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电图,对比治疗及预后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1年内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心电图的效果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治疗 心电图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血清因子的检验及敏感性。方法:研究伊始时间与终止时间分别为2021年1月和2022年2月,通过电脑相关程序作用下在该段时间内选择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共计55例作为观察组,以及同时间段内我院体检健康人员共计55例作为对照组,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成员均实施血清因子检测工作,并对最终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特异性与敏感性均更高的一个诊断方式为sST2+Ang-2+CysC(P<0.05);各项血清因子水平均更高的一个群组为观察组(P<0.05)。结论: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实施预后评估工作,其主要的方式就是对患者实施联合检测,从而提升检测结果的敏感性,获得更加准确的检测结果。

  • 标签: 心力衰竭 血清因子 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DTI及DWI序列对内囊区脑梗死,进行更精准的影像学诊断及预后评估。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及2022年前三个月收治的30例内囊区脑梗死患者,应用西门子3.0Tskyra磁共振,采用头颈联合24通道相控阵线圈,对30例患者进行平扫、DTI及DWI扫描,Syngo MRWP后处理工作站,进行3D-DTI重建及FA值测定,按FA值的不同对病例进行分类,分出两组病例,找出两组病例FA值差异与其预后的相关性。[w1][A2]结果Ⅰ组病变区FA值轻度减低或不减低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无或轻微损害,肌力一般为4级或5级,患者治疗后两周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肌力接近正常,脑桥区无华勒氏变性;Ⅱ组病变区FA值减低明显,患者运动功能出现受损的症状,一般肌力为3级及3级以下,患者治疗后两周,FA值继续降低,患者的运动功能继续下降,脑桥区出现华勒氏变性 ,P

  • 标签: DTI,DWI,内囊区脑梗塞,影像评估,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膀胱肿瘤采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的临床功效及患者预后恢复情况。方法:患膀胱肿瘤患者60例,入院时间2019年1月至2023年9月,分配组别以随机数字表方式,常规组做开放性膀胱部分切除术,观察组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疗效分析。结果:手术相关指标各项相比,观察组较常规组良好(P<0.05),术后并发症发病率统计数据,观察组较常规组发病率低(P<0.05)。结论:膀胱肿瘤以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进行治疗,手术具有良好时效性且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有良好手术安全性。

  • 标签: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 膀胱肿瘤 应用效果 临床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态脑电图监测对急危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评估起到的价值。方法:本次实验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本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且72小时之内发病的5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对这30例患者进行动态脑电图监测,之后根据监测结果分析脑电图监测和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知,动态脑电图分级与GCS评分存在负相关关系,且AEEG评分越高患者预后效果越差。结论:为急危重症脑血管患者进行动态脑血管监测能够对其病情进行判断,所以说AEEG对评估急危重症脑血管病的预后有着较大的价值,且具有的准确率高,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动态脑电图监测 急危重症 脑血管病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胱抑素C(CYS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糖尿病肾病(DKD)患者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我们收集了2023年在我院就诊治疗的153例DN患者,分为DKD组(95例)及T2D组(58例)的生化指标,并对DKD组中选取20例进行贝那鲁肽注射液治疗,30例为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后1月,3月的肾功能指标水平,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CYSC和RBP水平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损伤程度密切相关。较高的CYSC和RBP水平预示着更严重的肾功能损伤。统计分析显示,CYSC和RBP与其他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能够作为糖尿病肾病进展的早期预警指标。结论: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作为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胱抑素C 视黄醇结合蛋白 糖尿病肾病 诊断 预后评估
  • 简介: 摘要: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是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工具,其中P波的形态变异在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AF)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预后评估尤为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P波形态变异对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P波特征进行风险分层。通过对房颤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收集P波振幅、时限、形态等参数,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P波变异与房颤复发、心功能恶化及并发症发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P波形态变异与房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特定P波特征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

  • 标签: 心电图 P波 房颤 预后评估 风险分层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子宫肌瘤侵袭性与预后预测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深入分析超声弹性成像的原理及其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现状,本研究揭示了侵袭性子宫肌瘤的超声弹性成像特征,并评价了其在评估子宫肌瘤侵袭性方面的效能。同时,本研究还探讨了超声弹性成像指标与子宫肌瘤预后之间的关联性,并构建了基于超声弹性成像的预后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能够准确评估子宫肌瘤的侵袭性,并有效预测其预后,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子宫肌瘤的诊断手段,也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妇科肿瘤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子宫肌瘤 超声弹性成像 侵袭性评估 预后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TP评分、MELD-Na评分及iMELD评分判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00例2015年1月-2017年8月因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住院的患者的病历资料。分别计算其入院首次的CTP评分、MELD、MELD-Na评分及iMELD评分.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记录其再出血、生存或死亡情况。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比较4种方法对短期再出血及预后的预测能力。计算四种评分判断预后的最佳界值点。结果再出血组与生存组四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死亡组与再出血组、生存组四种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CTP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及iMELD评分短期再出血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7、0.590、0.593、0.532。短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4、0.934、0.947、0.954。最佳界值分别为9.5、13.5、13.5、30.1。结论CTP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及iMELD评分能较好预测短期预后,但不能预测短期再出血。iMELD评分能更好的预测短期结局。

  • 标签: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CTP评分 MELD评分 MELD-Na评分 iMELD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对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中心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收治的ECM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重症监护室住院期间的预后,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APACHEII评分,ECMO治疗后72 h的RDW、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等临床指标。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ECMO患者预后的因素,并建立死亡预警模型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以评估RDW及死亡预警评分对ECMO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ECMO患者71例,死亡组38例、存活组33例,死亡组患者在年龄、APACHE Ⅱ评分、ECMO上机72 h RDW、72 h APTT均高于存活组,住院时间低于存活组(P<0.05) ;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PACHE Ⅱ评分(OR=1.117, P=0.047)、ECMO上机72 h RDW(OR=1.102, P=0.029)、72 h APTT(OR=1.049, P=0.029)为ECMO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ECMO上机72 h RDW、72 h APTT,APACHE Ⅱ评分预测ECMO患者死亡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1、0.691、0.632 (P<0.05),联合三者的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64,灵敏度0.526,特异性0.909;通过预测模型建立ECMO患者死亡预警评分,小于2分为死亡低风险,大于2分为死亡高风险,预警评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8,灵敏度0.607,特异性0.923。结论ECMO上机后72 h RDW对ECMO患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联合ECMO上机后72 h RDW、72 h APTT、入院24 h APACHE Ⅱ评分建立ECMO患者死亡预警模型评分,对预测ECMO患者死亡的价值优于单指标。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危险因素 红细胞分布宽度 氧化应激 预后 预警评分 APACHE Ⅱ评分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简介: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外泌体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使得外泌体成为肺癌天然的生物标志物。外泌体中的microRNA及蛋白质等分子在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除此之外,外泌体可以有效预测肺癌复发及治疗反应,帮助临床医生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外泌体在肺癌的治疗领域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包括以外泌体为靶标的治疗,利用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以及基于外泌体的免疫治疗等,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难题需要进一步地实验进行探索,以推动外泌体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

  • 标签: 肺肿瘤 外泌体 生物学标记,药理学 诊断技术和方法 临床方案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对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重症肺炎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入院1、2、3、7 d的SOFA评分,以及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通过诊断试验分析不同时间点SOFA评分对重症肺炎ARDS患者及不同年龄段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纳入88例患者,最终存活42例,死亡46例,病死率为52.27%。死亡组年龄明显大于存活组(岁:60.67±14.66比51.91±15.97),各时间点SOFA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分:入院后1、2、3、7 d别为9.83±3.50比7.54±2.67、9.98±3.75比7.48±2.92、10.84±4.14比7.23±2.94、11.71±4.03比6.51±3.22,均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1、2、3、7 d SOFA评分对重症肺炎ARDS患者的预后均有一定预测价值(均P<0.01),且入院时间越长,SOFA评分对重症肺炎ARDS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越大,入院7 d SOFA评分预测重症肺炎ARDS患者的敏感度最高,为92.86%,而入院3 d时特异度最高,为88.10%。除入院7 d AUC明显大于2 d外(0.85比0.72,P<0.05),其余各时间点ACU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年龄进行分层后,<60岁患者不同时间点SOFA评分对预后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及AUC均逐渐提高,预测价值较好;但仅入院3 d SOFA评分预测患者预后的AUC明显高于入院1 d (0.80比0.77,P<0.05),其他各时间点AU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60岁的患者中,入院1 d及2 d SOFA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的AUC偏小(分别为0.67、0.68),预测效果较差;各时间点SOFA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重症肺炎ARDS患者各时间点SOFA评分的变化趋势显示,无论是否按照年龄进行分层,死亡组重症肺炎ARDS患者SOFA评分呈上升趋势,而存活组患者SOFA评分呈下降趋势,于入院7 d达到峰值或谷值,且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分:年龄<60岁为12.50比6.69,年龄≥60岁为11.58比6.21)。结论SOFA评分对重症肺炎ARDS患者预后有一定评估价值;早期SOFA评分对老年重症肺炎ARDS患者预后评价效果较差。

  • 标签: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重症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