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超声B线与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分层的关系,并分析B线数目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我科的患者,记录Killip分级,行床旁肺超声检查,记录B线数目,并行心电图、心脏超声、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血肌酐等检查,计算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分析B线数目与Killip分级、NT-proBNP、cTnI、GRACE评分及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下面积法计算KillipⅠ级、Ⅱ级与Killip Ⅲ级、Ⅳ级的B线截断点,根据此截断点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共入组568例患者,其中Killip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患者分别为254例、198例、76例、40例,平均B线数目分别为1.4条、6.4条、12.1条、15.9条。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B线与Killip分级、NT-proBNP、GRACE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934、0.657、0.858,均为P<0.001)。ROC曲线下面积法计算Killip Ⅰ级、Ⅱ级与Killip Ⅲ级、Ⅳ级的B线截断点为7.5条(曲线下面积0.986,灵敏度0.935,特异度0.945),将患者分为B线≤7.5组(478例)和B线>7.5组(90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急性左心衰竭[63例(13.2%)比56例(62.2%),P<0.001]、急性肾功能衰竭[78例(16.3%)比24例(26.7%),P=0.019]和全因死亡[16例(3.3%)比12例(13.3%),P<0.001]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肺超声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分层,预测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肺超声 B线 急性心肌梗死 危险分层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肌电图对于急性周围性面瘫标准化治疗的预后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1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患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患者108例进行本组研究,对所有患者实施肌电图测定,给予标准化治疗,治疗结束后通过电话与门诊方式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记录患者预后情况。结果通过肌电图对急性周围性面瘫进行诊断,诊断出神经失用的者预后效果明显比轴索断裂者好(P<0.05)其阳性预测值是78.70%(80/108);阴性预测值是91.67%(99/108)。结论肌电图对于急性周围性面瘫的病损和面肌的预后转归具有直观性和高效性,是一种简便的检查指标。

  • 标签: 肌电图 急性周围性面瘫 标准化治疗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溶栓治疗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5例脑梗死患者,分别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采用头架固定,检测大脑动脉TCD血流情况,检测脑血流再通程度(使用TIBI6级评分法)、用TCD检测患者溶栓前以及溶栓后2h、4h、24h、48h、72h、一星期内的脑血流再通程度,进行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使用NIHSS)。结果患者溶栓后与溶栓前NIHSS变化比较明显。溶栓后TCD检测血流的TIBI分级指数明显升高,NIHSS评分在4-14分之间患者大多再通,而15~22分患者大多为部分再通,溶栓前后相比,血流再通程度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结论TIBI血流分级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并且能够有效反应溶栓效果、判断预后,TCD可作为筛查手段。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梗死溶栓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心脏和周围血管彩超检查对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328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是否存在右心功能不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心脏和周围彩超检查结果与不良事件发生的关系,并进行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51.4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和周围血管彩超检查提示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扩张、右房扩大、右室扩大、血栓或占位及三尖瓣反流的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无上述相应表现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性分析,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扩张及右室扩大均为急性肺栓塞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心脏和周围血管彩超检查有利于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评估,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右心功能不全 预后 彩超表现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在评估病情严重度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呼吸、危重病科收治的102例老年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入院后即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结果:SIRS组、非SIRS组比较,SIRS组PT、APTT较后者低,而FIB较后者高,两组PLT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死亡组PT、APTT明显低于存活组,FIB高于存活组,而PLT死亡组明显低于存活组。PT、APTT、FIB、PLT与APACHEⅡ评分直线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395、-0.499、0.509、0.434,且PT、APTT、FIB、D-dimer、PLT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APACHEⅡ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AECOPD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dimer、PLT对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 标签: 凝血功能 AECOPD APACHEⅡ评分 SIRS
  • 简介:Gleason评分系统是由Gleasont在1966年根据2911个前列腺癌(prostatecancer,PCa)标本为核心,通过手描分级,绘制出了PCa组织生长具体特征(图la)。结合PCa术后疾病进展及生存资料把他们归为5级,从1到5代表分化从好至差。Gleason评分是提示前列腺肿瘤的分化程度、治疗措施的选择及判断PCa预后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 标签: GLEASON评分 前列腺癌 预后 评估 分化程度 前列腺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及评估预后中的作用。方法5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大脑中动脉(MCA)有无狭窄及闭塞,分为MCA有狭窄及闭塞组(40例)和MCA无狭窄及闭塞组(15例)。入院时对两组病人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分析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6个月后进行随访,比较两组的复发率;并进行巴塞尔指数(BarthelIndex,BI)评估,分析两组病人预后的差别。结果入院时,MCA有狭窄及闭塞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MCA无狭窄及闭塞组(P<0.05);6个月后MCA有狭窄及闭塞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差于MCA无狭窄及闭塞组(P<0.05),且复发率高于后者(P<0.05)。结论TCD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及评估预后,并可预示再发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大脑中动脉 经颅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钠肽在对慢性心衰患者进行评价的可行性,为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所有入组的患者于入院就诊当天或隔日清晨采集空腹血,并对患者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以及血浆中BNP水平等项目,在7日内进行超声检查,检测一个心动周期内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舒张末期内径等心脏指标。结果患者NYHA分级越高其血浆BNP水平越高,且两者呈现较好的正性相关关系(P<0.01)。患者LVFF水平与血浆中BNP水平则呈现较好的负性相关关系;血浆中BNP水平则与LVEDD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将患者分为A(BNP≤400pg/mL)、B(BNP>400pg/mL)两组,A组患者中有8例房颤患者、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并无死亡病例报告,B组中有15例房颤患者、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例死亡病例报告,A组与B组间此三项指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NP在CHF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评价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 标签: BNP水平 慢性心衰 诊断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Ki-67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24例初诊MM患者的骨髓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髓瘤细胞中Ki-67的表达情况。使用X-tile软件选取Ki-67的cut-off值并将患者分为Ki-67高、低表达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生存情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法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共纳入124例初诊MM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根据Ki-67阳性细胞占异常浆细胞的比例量化Ki-67表达,以20%为cut-off值分组,阳性细胞比例<20%属低表达组[97例(78.2%)],阳性细胞比例≥20%属高表达组[27例(21.7%)]。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i-67高表达组总缓解率(ORR)为59.3%(16/27),低表达组为83.5%(8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90,P=0.007)。Ki-67高表达组中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完全缓解率为33.3%(9/27),低表达组为66.0%(6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97,P=0.002)。Ki-67高、低表达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12.0和31.0个月,3年PFS率分别为10%和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P=0.002);中位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39.0和56.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高表达是影响PFS(HR=3.592,95% CI 1.921~6.719,P<0.01)及OS(HR=3.511,95% CI 1.537~8.022,P=0.00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Ki-67高表达是影响初诊MM患者疗效及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Ki-67指数 预后
  • 简介:摘要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TD)是一类系统性自身免疫病,肺部受累是其一大特征,通常表现为间质性肺疾病(ILD)。ILD预后往往较差,肺部受累是CTD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对于CTD-ILD患者,不同疾病、不同个体间预后差异较大,临床评估存在很大的困难。目前对肺间质病患者预后评估的研究仍较为有限,涉及的预后评估指标也十分繁杂。在多项影响因素中,肺功能检查作为肺间质病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临床广泛应用且简便快捷, 因此使用肺功能建立良好预后评估体系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很大意义。本文综述肺功能在肺间质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与研究进展,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亚砷酸联合维甲酸治疗白血病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简称APL)后,白细胞(WBC)、白细胞指数,骨髓白血病细胞下降指数(MBCDI)在预测APL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分析74例初发APL患者,建立白细胞、白细胞指数,骨髓白血病细胞下降指数与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将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分为A、B、C三组,WBC>4.0X109/L、WBC4.0-10X109/L、WBC>10.0X109/L,白细胞正常和降低组其缓解率和生存率都高于白细胞异常增高组,3年总生存率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将白细胞指数也分为三组,白细胞指数<2.5;白细胞指数2.5-20;白细胞指数>20,其缓解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白血病指数<2.5组,患者3年复发率与白细胞指数>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BCDI比较中,持续缓解组的MBCDI均显著高于复发组和早期死亡组(p<0.01),而复发组与早期死亡组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治疗前白细胞指数、骨髓白血病细胞数与预后无关,治疗前白细胞数和治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下降指数可预测APL完全缓解,持续缓解及长期生存的可能性。骨髓白血病细胞下降指数的相关性更强。

  • 标签: 白血病M3,白细胞,骨髓白血病细胞下降指数,预测,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前壁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入院病例,所有患者急诊入院后即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前常规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根据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变化将所有病例分为ST段抬高组、ST段无抬高组,记录并统计所有患者aVR导联ST段改变情况,比较两组冠脉造影结果检查结果及不良心脏事件。结果50例前壁AMI患者aVR导联ST段抬高30例(60.00%),ST段无抬高20例(40.00%),aVR导联ST段抬高组患者左主干病变、多支病变病变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67%、43.33%、33.33%,均明显高于aVR导联ST段无抬高组的5.00%、20.00%、1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是AMI患者左主干病变、多支病变的重要预测因子,其在AMI患者近期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临床中应高度重视该指标的出现。

  • 标签: aVR导联 ST段抬高 心肌梗死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胃癌病理诊断及预后评估中,CEA(血清癌胚抗原)、AFP(甲胎蛋白)、CA242(胃肠道癌抗原)标志物检测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36例胃癌患者以及同时期到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40例为此次研究观察对象;将前者纳入观察组(36例),后者纳入对照组(40例);以电化学发光法对两组参与研究者血清中 CEA、AFP、CA242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评估其临床价值。结果:经检验后对比可见,观察组CEA、AFP、CA242表达水平对比对照组均有显著提升,且其CEA、AFP、CA242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CEA AFP CA242 胃癌 病理诊断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运动平板心脏负荷试验(TET)在冠心病诊断及预后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15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均进行冠脉造影(CAG)与TET检查,以CAG为标准,评价TET检查准确性。结果①TET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95.97%(143/149),特异度为55.56%(5/9)。②ST段压低程度越深,越容易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结论TET诊断冠心病,检出高,且可用于评估预后风险,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运动平板心脏负荷试验 冠心病 预后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诊断效能及预后评估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56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MSCT诊断资料,将临床表现分度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明确在该疾病中MSCT的诊断效能及患儿预后3个月发育情况。结果156例患儿根据临床表现分度判定分为轻度缺血缺氧性脑病80例、中度50例、重度26例,MSCT诊断确诊135例,MSCT精准率分别为:86.3%(69/80)、84.0%(42/50)、92.3%(24/26)。MSCT影像学资料显示2个以下脑叶损伤为80例,2个及2个以上脑叶损伤76例;外部脑积水40例,基底节病变20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颅内多部位出血56例。预后3个月随访时有47例(30.1%)患儿的发育水平指标-发育商(DQ)<90,109例(69.9%)患儿DQ≥90。结论MSCT具有无创安全、操作简便、快捷可重复、分辨率高、辐射剂量小等优势,能够快速明确患儿病灶所处位置、形态、损伤程度及损伤范围,给予及时干预,提升患儿预后发育指标,具有极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MSCT诊断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诊断效能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降钙素原 (PCT)和凝血功能对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 5月至 2018年 5月收治的 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将其分成对照组 (98例,同期住院但无感染的患者 )和治疗组,治疗组共计 102例,并根据 美国重症医学会 (SCCM) 与欧洲重症医学会 (ESICM)联合发布脓毒症 3.0定义及诊断标准 和患者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一般感染组(无脓 毒症,41例 )、脓毒症组 (35例 )和脓毒症休克组 (26例 ),入选患者入院治疗前抽血查 PCT、 CRP、 WBC及 APTT、 PT等 凝血功能指标水平 ,记录体温,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APACHE Ⅱ)评分 ,治疗 7天后复查 PCT及 APTT、 PT水平 ,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 APACHE Ⅱ评分,并对比治疗组不同感染程度患者的 PCT、 CRP、 WBC、 APTT、 PT。 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 APTT、 PT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治疗组患者的 PCT、 CRP、 W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 脓毒症休克组患者的PCT、 CRP、 WBC、 APTT、 PT水平显著高于 脓毒症组、 无脓毒症组,三组间两两 对比均有显著差异 (P<0.05)。 无脓毒症组有40例患者存活, 1例患者死亡,脓毒症组有 30例患者存活, 5例患者死亡,脓毒症休克组有 16例患者存活, 10例患者死亡。 结论:对ICU细菌感染病例采用 降钙素原和凝血功能检测,能有效识别感染和脓毒症高危人群,从而为临床的治疗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

  • 标签: 降钙素原 凝血功能 脓毒症 预后 评估
  • 简介:摘要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最常见的局灶性癫痫类型且易发展为难治性癫痫,需要手术治疗,但复发率高达40%。当前,fMRI的快速发展为颞叶癫痫的术前定位、预后的预测评估及认知功能评估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笔者综述了近年来fMRI在颞叶癫痫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 标签: 功能磁共振成像 癫痫 颞叶癫痫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肝硬化CT分级评估肝癌介入治疗肝储备功能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11月间在我院治疗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患者均采用肝脏双期增强CT扫描,手术前均进行肝硬化CT分级,同时和术后肝功能的生化指标变化情况以及生存时间等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肝硬化CT分级Ⅰ、Ⅱ、Ⅲ、Ⅳ之间肿瘤供血丰富型比率分别为100%、86.36%、78.57%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分级Ⅰ、Ⅱ、Ⅲ、Ⅳ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2个月、15个月、5个月和2个月。Ⅰ、Ⅱ级合并,同时与Ⅲ级和Ⅳ级进行差异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CT分级越高,患者生存时间越短,对评估肝癌介入治疗肝储备功能和预后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标签: 肝硬化CT分级 肝癌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对胃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104例胃癌患者、75例胃良性肿瘤患者,以及8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FBG水平。再根据化疗前后血浆FBG下降幅度将104例胃癌患者分为3个亚组:A组患者25例,血浆FBG下降幅度〈0.5g/L;B组患者49例,血浆FBG下降幅度为0.5~1.0g/L;C组患者30例,血浆FBG下降幅度〉1.0g/L;对比分析这3组患者的化疗近期疗效。结果1胃癌组、胃良性肿瘤组、健康体检组血浆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血浆FBG显著高于胃良性肿瘤组、健康体检组(P〈0.05),胃良性肿瘤组与健康体检组血浆FB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绘制ROC曲线,血浆FBG诊断胃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9(95%CI0.627-0.830)、最佳cutoff值为4.07g/L,得到血浆FBG诊断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准确度分别为72.12%、80.38%、70.75%、81.41%、77.10%。3A组、B组、C组间化疗近期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化疗近期疗效显著优于B组(P〈0.05),B组患者化疗近期疗效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血浆FBG检测不仅有助于胃癌与胃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还有助于预测胃癌的化疗近期疗效。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胃癌 诊断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