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糖尿病肾病是一种进展性的肾脏疾病,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目前的研究表明,miRNA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进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实验通过研究miR-18a、miR-19a、miR-194及TSP-1在高糖与TGF-β1刺激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索miRNA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半定量RT-PCR监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在低糖组(终浓度5mmol/L)、高糖组(终浓度30mmol/L)及高糖组+TGF-β1组不同时期TSP1mRNA、miR-18a、miR-19a及miR-194的表达水平。结果TSP1mRNA的表达水平随血糖浓度的升高及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而miR-194成逐渐下降的趋势,但miR-18a和miR-19a的表达水平并未随血糖浓度改变有明显变化。通过TGF-β1处理的体外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48h,研究结果显示,与未经TGF-β1处理的高糖组相比,TGF-β1+高糖组能进一步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TSP1mRNA的表达水平,使肾小管上皮细胞miR-194的表达进一步下降,并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研究结果显示,TGF-β1对TSP1的表达水平起正性调节作用,对miR-194的表达水平呈负性调节作用,而针对TSP1是否为miR-194靶向调节基因,还需后续试验进一步验证。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转化生长因子Β 血小板反应蛋白1
  • 简介:目的分析北京地区人群不同年龄段性生活频率对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影响情况,并为前列腺癌发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北京地区居住20年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134例及135例年龄在50~79岁长期居住于北京市的PSA<4ng/mL、超声检查未发现前列腺外周带结节的肾肿瘤、肾囊肿或泌尿系结石患者作对照,采用问卷、电话访问的方式调查不同年龄段性生活频率、婚姻史、首次射精年龄等情况,应用SPSS19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年龄阶段性生活频率对前列腺癌发病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20岁、30岁及40岁年龄段性生活频率在4次/周以上较其以下的病例组及对照组无显著差异。OR分别为0.93(95%CI:0.57~1.51)、0.78(95%CI:0.48~1.25)和0.91(95%CI:0.54~1.53),P值分别为0.7651、0.298和0.7224。而50岁以后的性生活频率的增加对前列腺癌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大于8次/月的性生活频率者较低于该水平者OR值为0.47(95%CI:0.24~0.92,P〈0.05)。结论50岁后增加性生活频率对前列腺癌发生具有保护性作用。

  • 标签: 前列腺癌 性生活频率 病例对照
  • 简介:原发性尿道癌的治疗选择和效果尚无定论,本文目的是根据大样本群体研究判断其存活参数。德国、美国、埃及、捷克和瑞士5国9个中心协作,1993年至2012年共诊断原发性尿道癌126例,男82例,女44例,单元和多元分析评估其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时间中位数20个月,四分位数间距4-48个月。确定治疗时年龄中位数63岁,四分位数间距53-74岁。

  • 标签: 国际协作 尿道癌 原发性 预后因素 治疗 独立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以纤维蛋白凝胶为支架,通过组织工程技术以胃.重建膀胱的可行性。方法从实验动物获取膀胱黏膜,体外培养并扩增移行上皮细胞。分别通过纤维蛋白凝胶(实验组)和keratinocyte-SFM(对照组)将单个细胞悬液移植于带血管蒂的去黏膜胃片,将胃片缝成囊状(新膀胱),固定于腹壁。于术后2、4、6、8周取胃片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实验组术后随时间延长新膀胱有不同程度挛缩;HE染色提示胃囊腔面有上皮样细胞覆盖,2周时细胞覆盖率约50%,4—8周时约70%。这些细胞分布不均匀,分层不明显;上皮样细胞AE1/AE3染色和CK7染色均阳性。对照组各标本均严重挛缩,腔隙消失,无上皮覆盖。结论将体外培养扩增的尿路上皮细胞通过纤维蛋白凝胶移植至去黏膜胃片,可以使去黏膜胃片移行上皮化,从而重建膀胱。

  • 标签: 纤维蛋白凝胶 移行上皮 组织工程 膀胱成型术
  • 简介:遗传性平滑肌瘤病肾癌(HLRCC)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癌症综合征,以皮肤平滑肌瘤、子宫肌瘤、侵袭性乳头状肾细胞癌(RCC)为特征。HLRcC中的肾细胞癌侵袭性较强,病变经常表现为较晚期或并发转移。作者发现有些HLRCC患者有非典型肾上腺结节,为进一步评估这些肾上腺结节是否与HLRCC相关,作者对1990年至2010年期间的255例HLRCC患者进行了研究,所有患者接受了全面的临床和基因评估。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 肾上腺结节性增生 平滑肌瘤病 肾癌 乳头状肾细胞癌 皮肤平滑肌瘤
  • 简介:目的探索总结何立群教授在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治疗中的中医辨证用药规律。方法通过随师临证心得、收集整理何师的临证病案,分析总结其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用药规律。结果何师在临床对慢性肾炎蛋白尿的治疗中多采用益气健脾祛风利水功效的药对。结论何立群教授运用益气健脾祛风利水药对的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是其成功的临床辨证思路之一,为今后我们提高临床慢性肾炎蛋白尿的治疗水平提供有益的帮助。

  • 标签: 慢性肾炎 蛋白尿 中医药疗法 药对 临床经验
  • 简介: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指上皮组织在发生局部损伤后诱发的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表型的转化。近几年,EMT被认为是受损肾脏产生肌成纤维细胞的关键,可能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发生的最重要的机制之一。蛋白尿是肾小球滤过功能缺陷的临床表现,是大量肾小球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早期标志。

  • 标签: 转分化 肾小球滤过功能 间充质 中药干预 肾脏疾病 肾间质纤维化
  • 简介:肾纤维化是几乎所有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通路,其特征包括肾小球纤维化、肾问质纤维化、肾血管纤维化^[1],是各种肾脏疾病慢性化主要的病理学表现之一,是各种肾小球、血管和小管间质本身疾病的最后结局。肾间质纤维化(RIF)是以细胞外基质(ECM)在肾间质的过度积聚与沉积以及成纤维细胞增生为特征,

  • 标签: 肾间质纤维化 活血祛瘀法 肾小球纤维化 成纤维细胞增生 血管纤维化 防治
  • 简介: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方治疗慢性肾脏疾病(CKD)2—3期脾虚湿热型患者微炎症状态的作用。方法将156例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热的CKD2—3期患者随机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各78例,并设20例健康体检患者为正常组。对照组予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现代营养治疗等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清化方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微炎症指标的变化。结果最终中药组有74例、对照组有73例完成研究。治疗前,两组的超敏CRP(hs—CRP)、白介素-17(IL-17)、干扰素-7(IFN-7)比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8周治疗后,中药组中医症候积分、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有明显下降且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中药组hs-CRP平均下降了26.4%(P〈0.05),而对照组有上升的趋势。中药组IL-17平均下降了73.5%(P〈0.05),对照组平均下降了25.6%。中药组IFN-7平均下降了48.3%,P〈0.05),而对照组平均下降了23.3%。结论CKD2—3期的脾虚湿热型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健脾清化方能改善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延缓肾功能进展,降低蛋白尿,延长非透析治疗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容易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适用于CKD早中期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热的患者。

  • 标签: 健脾清化方 脾虚湿热 微炎症状态 慢性肾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肾疏宁防治系膜基质硬化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技术,进行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采取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肾疏宁药物血清,并分为低、中、高三个剂量梯度,利用血管紧张素Ⅱ为刺激因子,在4h、8h、16h、32h四个时间段观察肾疏宁药物血清对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系膜细胞增殖和分泌系膜基质ColⅣ及FN的影响.应用MTT测定系膜细胞增殖,细胞ELISA测定ColⅣ及FN的含量,RT-PCR检测ColⅣ及FN的mRNA水平.结果:血管紧张素Ⅱ能明显促进MC增殖和系膜基质中ColⅣ及FN的分泌,16h达到高峰,32h时呈下降趋势,肾疏宁血清中、高剂量组对ColⅣ及FN的分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RT-PCR结果也说明肾疏宁血清对正常和血管紧张素Ⅱ刺激下的MC分泌ColⅣ及FN的mRNA表达有下调作用.结论:肾疏宁能明显抑制肾小球系膜基质中ColⅣ及FN的合成与分泌,并在基因水平上对其有影响作用.这可能也是肾疏宁临床治疗MsPGN疗效较佳并且防治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机理之一.

  • 标签: 肾疏宁 纤维连接蛋白 Ⅳ型胶原
  • 简介:草鱼胆中毒在我国较多见,特别是在南方地区.草鱼胆中毒以肾损害最重,引起肾衰竭致死者占鱼胆中毒死因的91.7%[1],但目前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本文观察了参麦注射液对实验性草鱼胆中毒肾损害肾脏病理变化的影响.

  • 标签: 参麦注射液 实验 草鱼胆中毒 肾损害 肾保护 大白鼠
  • 简介: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kidneydisease,DKD)是全球引起慢性肾脏病发生最主要的病因,也是导致糖尿病(diabeticmellitus,DM)患者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美国人群研究中,大约有45%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有DKD。大量临床资料表明,DKD会出现钙磷代谢紊乱。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是人体中调节钙磷代谢的重要激素,主要作用靶器官为骨、肾脏和肝脏,最近有研究表明其与心血管系统也有关。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2型糖尿病 甲状旁腺素 相关性 钙磷代谢紊乱 终末期肾脏病
  • 简介:目的了解婴幼儿把尿训练开始时间对排尿控制的影响。方法对7415例6~12岁儿童进行无记名回顾性调查,按把尿训练开始时间将其分为6组(每3个月龄差分一组,第一组:0~3月龄,以此类推,第六组:16~18月龄)。统计每组获得白天排尿控制月龄。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对各组及各组间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把尿开始越早获得排尿控制的年龄越小(第1组和第6组控制月龄分别为:19.9±7.2,25.9±6.2)。其中,1、2、3组间(1~9个月龄开始把尿训练)白天获得排尿控制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6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出生后前9个月进行把尿训练,获得白天排尿控制的时间显著早于9个月后开始排尿训练。

  • 标签: 把尿训练 婴幼儿 排尿控制 开始时间 排尿训练
  • 简介: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通常对非浸润性膀胱乳头状癌进行分级,然而,关于其诊断和预后准确性的报道却是相矛盾的。传统的WHO分级包括乳头状瘤的分类和Ⅰ~Ⅲ级膀胱乳头状癌,这种分类标准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随着两种非浸润性尿路上皮肿瘤的生长方式(稳定型和不稳定型)的确定,

  • 标签: 分类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 浸润性膀胱癌 多中心研究 预后 膀胱乳头状癌
  • 简介: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泄浊汤对阿霉素所致大鼠微小病变肾病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阿霉素致大鼠微小病变肾病模型.治疗组灌服中药复方补肾活血泄浊汤,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观察中药复方对肾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损伤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尿蛋白、血清胆固醇、血清白蛋白以及肾组织SOD、MDA、病理形态的改变均较模型组为轻.结论:补肾活血汤是通过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血清胆固醇、改善肾组织活性、氧清除酶活性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 标签: 微小病变肾病 脂质过氧化损伤 补肾活血泄浊汤
  • 简介:目的探讨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与前列腺癌(PCa)预后因素的关系及BMI与睾酮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6月至2007年3月间302例PCa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确诊PCa时的年龄、身高、体重、术前PSA及治疗前睾酮水平、前列腺体积、活检穿刺阳性比(percentageofpositivebiospies,PPBs)、活检及手术标本的Gleason评分、手术切缘阳性率和淋巴结转移等指标,进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别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患者的BMI的差异,分析BMI与若干PCa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及BMI与睾酮的关系。结果①302例PCa患者BMI高于正常人群(其中210例身高体重资料齐全的患者的BMI呈正态分布),175例患者治疗前测量了睾酮值,不同个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BMI与PCa预后因素的关系:经校正年龄因素,不同临床分期之间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P〉0.05),但不同病理分级之间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协方差分析,P〈0.01),特别是Gleason评分为8~10组患者的BMI显著高于Gleason评分分别为2~4、5~6及7的其他3个分组(P均〈0.01),BMI≥24患者的穿刺活检阳性比(秩和检验,P〈0.05)及前列腺肿瘤切缘阳性率(χ2检验,P〈0.05)均高于BMI〈24者。BMI与治疗前血清总PSA及前列腺体积无明显相关。③BMI与治疗前睾酮呈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52。结论可初步认为在PCa患者中,BMI较高者睾酮水平较低且预后不良。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预后 身体质量指数 睾酮
  • 简介:前不久,在广州召开的《自然·社会·人》辩证法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庆典会上,高度评价原国家卫生崔月犁部长创建“世界中医药学会”,使祖国中医药学走向世界,为人类造福作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中医药学会 保健养生 世界 平衡 主编 国家卫生部
  • 简介:男子性功能障碍是临床最多见的性心身疾病,其发病率占成年男性的十分之一。有发病率高、症状严重、心理压力大等特点。但是大多患者只能长期盲目服用补肾壮阳药,疗效多不佳,还有许多副作用,临床缺乏有效的药物,尤其缺乏速效疗法及药物。笔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制“速效性康复外用剂”治疗性功能障碍106例,取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 标签: 男子性功能障碍 临床分析 外用剂 临床研究 速效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