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TBIL、ALT以及AST指标变化的改善程度都显著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都没有发生任何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对整体的治疗效果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结论对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实施治疗,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肝功能,抑制了乙肝病毒的复制,而且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少,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恩替卡韦 失代偿期 乙肝肝硬化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护理干预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建立良好的用药行为,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方法对92例慢性乙型肝炎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者均存在心理负担重、医疗费用高、对疾病认识不足、盲目就医等问题,给予系统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社会宣传、出院后随访等护理对策,能够使治疗顺利进行。结论恰当的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 标签: 慢性乙肝 抗病毒治疗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德福韦酯以及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120例慢性乙肝患者,将这120例患者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是阿德福韦酯以及替比夫定的治疗方法,对照组6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是阿德福韦酯治疗方法,治疗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随机访问患者的病情发展。结果在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在随访期间,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使用阿德福韦酯以及替比夫定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阿德福韦酯 替比夫定 慢性乙肝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对LiCA(光激化学发光)与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乙肝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探讨这两种方法的符合率。方法临床上使用LiCA和ELISA法分别检测362份血清标本,对两种检测结果进行核对统计。结果两种方法检测乙肝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LiCA更为灵敏。结论对患者的预防性筛查,ELISA法检测可以满足要求,但LiCA技术具有快速、均相(免冲洗)、高灵敏和操作简单的特点,能为乙肝患者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提供动态数据,更适合临床需求。

  • 标签: 光激化学发光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乙肝两对半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恩替卡韦与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90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用药的不同分为恩替卡韦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与阿德福韦酯组(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恩替卡韦组的HBeAg转阴率、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78%、95.56%、4.44%,显著优于阿德福韦酯组的84.44%、82.22%、20.00%,差异显著(P<0.05);恩替卡韦组的ALT指标显著高于阿德福韦酯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慢性乙肝在常规保肝治疗同时辅助于恩替卡韦治疗,疗效与安全性高于阿德福韦酯,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恩替卡韦 阿德福韦酯 慢性乙肝 肝功能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乙肝肝硬化患者一共(98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10月1日—2016年7月2日,将乙肝肝硬化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49例患者-实施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49例患者-实施阿德福韦酯治疗。结果观察组乙肝肝硬化患者随访12个月的肝性脑病发生率4.08%、消化道出血发生率4.08%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INR(1.31±0.10)、ALB(38.07±3.79)g/L、TBIL指标(32.15±5.15)umol/L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乙肝肝硬化患者实施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取得显著效果,能促进患者较快康复,值得应用。

  • 标签: 阿德福韦酯 拉米夫定 乙肝肝硬化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性乙肝患者采用恩替卡韦联合抗纤维化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260例慢性乙肝患者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各13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联合抗纤维化药物治疗,而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脾门厚度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效果更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的过程中,以恩替卡韦联合抗纤维化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硬度及感纤维化指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恩替卡韦 抗纤维化药物 慢性乙肝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属乙肝疫苗接种率的影响,探讨如何提高乙型肝炎患者家属乙肝疫苗接种率,以提高乙型肝炎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乙肝疫苗 患者家属 接种 调查
  • 简介:摘要纵观中西医结合药物对于乙肝肝纤维化疾病的治疗历程,本文从临床的角度阐述近年来通过中西医药物结合来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研究进程,分类总结中西医在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经验和方法。并对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将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重点放在传统经方与西医抗病毒药物的结合上。其中,效果最明显的方法则是将中药单体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运用,这将是将来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疾病的研究方向。

  • 标签: 乙肝肝纤维化 中西医结合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抗病毒治疗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2015年收治的2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行普通治疗,治疗组则采用抗病毒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重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上,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的临床治疗上,目前还缺少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除了实行普通综合治疗外,抗病毒治疗可以取得相对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工作者推广使用。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晚期肝病 抗病毒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乙肝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6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状况。结果干预组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慢乙肝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状况,改善负性情绪。

  • 标签: 综合心理干预 乙肝 负性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与前S1抗原结果的相关性。为是否在临床开展前S1抗原提供依据。方法乙肝表面抗原采用北京万泰ELISA法试剂盒,乙肝病毒前S1抗原采用厦门新创ELISA法试剂盒。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为90例。肝功异常20例,占22.2%。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为76例肝功异常16例,占21%。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开展乙肝病毒前S1抗原有待进一步验证。

  • 标签: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乙肝病毒前S1抗原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五项检测结果与HBV-DNA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肝病科接诊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进行乙肝五项检测和HBV-DNA检测。对所有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00例大三阳组中的HBV-DNA阳性率为99.0%;60例小三阳组的HBV-DNA阳性率为65.0%;20例第三组患者的HBV-DNA阳性率为55.0%;20例第四组患者的BV-DNA阳性率为35.8%。大三阳和小三阳的HBV-DNA阳性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五项指标可以间接反应乙肝是否感染,而HBV-DNA检测准确灵敏,可以准备的反应HBV感染及复制情况,二者结合可以更好的了解患者病情,在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乙肝五项检测 HBV-DNA 关系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乙肝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经验,以提高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3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采取的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明显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避免再次出血及减少并发症。结论通过对乙肝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规范、预见性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有效地达到止血效果,提高治愈率。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出血抢救 并发症 护理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许多研究发现,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因素很多,对其治疗既可以采取医疗措施,更重要的是要预防其发生。国内外的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等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随着人类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医学界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方面也加快了步伐。本文主要分析了心血管疾病传统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心血管疾病的防止策略,期望能够让人们远离心血管疾病的威胁,过高质量的生活。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传统危险因素 防治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IV感染者皮肤黏膜疾病和性传播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症分布特点。方法以2008年2月到2012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53例HI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HIV感染者主要为性传播方式,占88.68%,其中早期梅毒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结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和干预工作是降低HIV感染几率的有效措施。

  • 标签: HIV 皮肤黏膜疾病 性传播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对诊断乙肝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2010年6月-2011年7月316例乙肝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158例,观察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ECLIA)法进行检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操作严格按照仪器操作手册与试剂盒说明进行。结果ECLIA检测抗原抗体同时阳性的为158例,ELISA检测抗原抗体同时阳性的为17例,两组HBsAg、抗-HBs、HBeAg、抗-HBe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抗-HBc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CLIA法定量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具有灵敏性、操作简单、自动化、快速,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乙肝 标志物 电化学发光 ELIS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与前S1抗原的关系,评价前S1抗原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咐试验法检测18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清标本的前S1抗原和乙肝血清标志物,并用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方法检测HBV-DNA,并对三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8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清标本中前S1抗原和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6.23%和67.8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均为阳性标本的前S1抗原和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4.33%和95.48%,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而乙肝e抗原阴性的标本中前S1抗原和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6.35%和24.87%,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S1抗原、乙肝e抗原和HBV-DNA存在相关性,前S1抗原与HBV-DNA检出率非常相近且前S1抗原较乙肝e抗原敏感性更高,其能够作为乙肝病毒感染和复制的指标。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前S1抗原 HBV-DNA 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复乐片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乙肝后肝硬化、HCC介入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科接诊的乙肝后肝硬化、HCC介入术后患者1例,采用肝复乐片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以及随访12个月,患者的复查结果均提示HBV-DNA低于检测下限,AFP正常,影像学提示未见明显新发病灶出现。结论及时坚持抗乙肝病毒、抗癌前病变是乙肝后肝硬化、HCC介入术后患者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乙肝后肝硬化 肝癌介入术后 肝复乐片 恩替卡韦分散片 中西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