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由于政府缘故而产生环境外部性非内部化是普遍可观察事实。本文讨论了它两种重要类型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如建立更加科学考核政府官员政绩标准体系、以适当制度保证公民评价能够影响官员政绩考核和任命过程等。

  • 标签: 环境外部性 算计性非内部化 政治性非内部化
  • 简介:按照康德先验哲学,物自身不是认识对象,通过感性直观被给予我们不过是杂多表象,由杂多表象而形成知识乃至形成经验所需“综合”只能是知性自发性功能。然而,当康德不只一次说通过感性直观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知性范畴该对象被思维时候,感性直观给予我们对象是什么对象?感性直观所给予对象与知性范畴所认识对象如何可能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所谓“对象之谜”。

  • 标签: 《纯粹理性批判》 现象学 感性直观 先验哲学 物自身 知性
  • 简介:英国理雅各(JamesLegge,1815-1897)、韦利(ArthurWaley,1889-1996)均是国际上有影响汉学家,他们《论语》译本是英语世界中最流行译本,本文以“君子、小人”、“克已复礼为仁”、“一贯忠恕”等关键范畴为例,对理雅各与韦利翻译《论语》义理系统作了比较分析,其结论是:理雅各基本上以《四书集注》义理为依据,而韦利则为清儒义理为旨归。本文还尝试指出,义理上自成系统,有各自特色,是理雅各与韦利译本能够长久行世,又不能完全取代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韦利《论语》 理雅各 中国 经典翻译 义理系统
  • 简介:<正>《易经》中有许多离奇镜头,使现代人感到迷惑不解。古人们为什么要摄取这些镜头?这些镜头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本文试图从原始思维角度去寻找殷人思维轨迹和秘密,探索殷人是以怎样方式去接受外界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描绘出殷人视野中和心理中真实世界。作为现代人,在作任何肯定或否定时候,都试图从两方面作出保证。首先是逻辑保证,主要求我们在逻辑上不能有矛盾:即前提与结论之间不能相互排斥,否则就不能成立。其次,经验事实保证,它要求我们从诸多事实中选择最有支持力例子来保证结论真实性,其中当然要排除支持力差甚至对立例子,以达到结论可信性。这是现代人思维趋向。这种致思趋向是以我们把周围世界当作物理世界为前提。周围世界

  • 标签: 两个世界 原始思维 原始人 现代人 万物有灵论 物理世界
  • 简介:近年来美学研究,时有新学派与思潮出现,如环境美学、身体美学探讨,美学日常生活化导向等。然而,纵观2013年美学研究,似乎少了一些思潮迭起喧嚣,多了一些对问题冷静探索与思考。这不仅体现在学者们对新思潮与学派反思中,也体现在对传统思想重思与重构中。

  • 标签: 美学研究 国内 日常生活化 环境美学 身体美学 传统思想
  • 简介:古希腊罗马自由观──青年马克思哲学史研究陈刚古希腊是西方自由意识彰著之地。古希腊人自由意识至少同近代人一样强烈,当然,内容有所不同。古希腊人自由意识一方面同专制主义相对立,另一方面,自由同奴役相对立,特别同阶级压迫、阶级剥削这种社会强制相对...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伊壁鸠鲁 亚里士多德 自由观 古希腊罗马 哲学史
  • 简介:<正>关于人本质,人本性,人价值,人在宇宙中地位,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等等问题,都可以归入人学范畴。中国古代哲学以人为中心,向来注重对人研究探讨,因此虽无完整形态的人学,但人学思想却非常丰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关于人理论也异说纷呈。本文试对法家人学思想基本内容及演变轮廓,作一初步探讨。

  • 标签: 人学思想 人的发现 以人为本 封建化改革 《左传》 春秋时期
  • 简介:于2004年7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是张光明先生一部力作.作者生于齐国故城之内,长于城阙之下.自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长期从事齐地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是国内主要从事齐文化考古研究学者之一.他参与了不少齐国重大考古发掘,曾经主持过编辑工作,发表了许多关于齐文化学术研究领域文章,在以考古资料揭示齐文化构成和特征等方面,有着独到理论见解,具有较高权威性.出版发行,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 标签: 考古发现 考古研究 齐文化 解读 出版发行 考古发掘
  • 简介:历史研究巨大挑战作为一门专业领域历史研究发现自己处在这样一种讨论中,这种讨论以既使它感到满足又使它感到不适方式,来处理历史根源、作用以及原则.满足之处在于历史学在人文领域内获得了新注意:在这里一个支配性问题是记忆在文化中作用.

  • 标签: 交叉点历史 历史研究 历史秩序
  • 简介: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历史传播进行了考察,对每个时期特点和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认为马克思主义如想在当下日本社会发生作用,再分配问题是一个重要切入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日本 再分配
  • 简介:本文对郭店楚简哲学意蕴进行了疏释,揭示了"六德"内涵以及内在联系,认为"六德"从精神上建构并支撑了古代中国人生活世界,并与"六位"、"六职"组织成社会生活系统,而这些又都可以在以"六艺"为中心儒家原典中找到根据.发现及其研究,对于徐复观对贾谊解读与疏释,能起到既修补又映证双重作用.

  • 标签: 楚简 《六德》 哲学意蕴 儒家 德行 传统文化
  • 简介:<正>据《恽代英文集》和《恽代英日记》所载,恽代英已刊、未刊关于孔子研究文章有《我心日中孔子》、《耶稣、孔子与革命青年》以及他在日记中记录研究心得。这些材料虽不是研究孔子鸿篇巨制,其对孔子评价也未必人人赞同,但其研究态度之公允,方法之科学,不仅在当时(“五四”前后)高出时论一筹,即至今日也还有重要参考价值。概括言之,有以下几点:(一)评价孔子不要各执一词,既不能要求孔子言论“没有一句错”,也不能认为“没有一句不错”。恽代英说,孔子学说,自然不尽可信,但他确是“苟有所见之大学者”,对

  • 标签: 孔子研究 孔子观 研究态度 恽代英 文集 言论
  • 简介:<正>征兆,即预先显示迹象。征兆信仰,即在泛神论基础上产生一种认为天地鬼神可给人世变化预示某些兆象社会观念。它是在社会生产力依旧较为低下、人们虽有认识和把握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欲望但又不能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时产生一种社会观念。征兆信仰分为前兆迷信和占卜。

  • 标签: 前兆 占卜 自然崇拜 征兆 信仰 迷信
  • 简介:孟子道德哲学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主义学说。这一学说以其“四端”之情为基础,主张任何美德规范和体现美德行为规范最终源自人类天生不由自主情感。他规范伦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主义规范美德伦理学,他所提出评价性概念,如“仁”、“人”、“君子”和“不仁”、“非人”(“禽兽”)、“小人”等,实质上是针对道德主体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美德规范(人性应然之规定)。在孟子看来,美德与行为规范并非源自对外部世界经验或理性认知,而是源自人类天生情感,因此,最有效道德教育手段不是灌输关于外部世界(包括社会)经验知识或理性知识,而是“反求诸己”,培养和发展道德主体内心原本就有的“四端”之情,只要保有它们并加以体验扩充,就能“知性”、“知天”,“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道德情感主义充分反映了儒家哲学根本特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 标签: 孟子 道德情感主义 美德伦理学 “四端”
  • 简介:在论证古文《尚书》是西汉以来长期流传真古文献基础上,本文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古文《尚书》珍贵学术价值,如补充许多历史事实、订正旧籍引文之讹和纠正旧注之误等,用确切事例给予具体说明;同时也指出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被缀补、改动和增益不恰当之处。本文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古文《尚书》进行全面评论,提出了许多突破传统观点新见解。

  • 标签: 真古文献 学术价值 流传过程 重新认识
  • 简介:龚自珍对中国传统"圣人"人格提出了质疑,同时提出了具有新社会特征"豪杰"人格,这一理想人格为传统人格向近代人格革命性转换提供了思想养料.

  • 标签: 龚自珍 理想人格 中国 近代
  • 简介:王充命理学说基本思路为:人类生死寿夭与富贵贫贱“命禄”,是由胚胎时所禀元气决定,出生后有骨相等表征,并通过一系列表现为偶然事件巧合——“遭遇幸偶”得以完成;偶然事件本质,是与他人“命禄”相互作用。归根结底,命运是元气自然运动所致,无宇宙意志参与,故称之为元气自然命定论。

  • 标签: 王充 命运 元气 命禄 遭遇 幸偶
  • 简介:近代以来领域分化是由家庭发端。家庭功能分化,现代家庭对传统家庭取代,为近代社会出现做好了准备。在此基础上,日常生活、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才得以各自生成。对这一过程,乌托邦思想家有着高度敏觉,看到了“公”与“私”开始出现矛盾,因此,他们多有废除家庭不切实际想法。“公”与“私”矛盾最终是在现代政治建构中得到化解,是在“代议制”中得以调和。当人们找到了“公共利益”形成途径时,实际上也找到了建构公共生活方式。但是,今天公共生活还流于形式,只是朝着实质性公共生活过渡准备。

  • 标签: 领域分化 乌托邦 公共生活
  • 简介:在《两种自由概念》中,伯林对消极自由辩护是从两方面做出:他既主张自由本身就是消极自由,又主张作为政治价值自由只能是消极。这两个主张虽然在形式上相似,但却缺乏逻辑上必然联系。消极自由继承者们同时接受了这两种观点,并进而认为消极政治自由发源于消极自由本身,由此得出了自由没有内在价值结论。罗纳德·德沃金对自由问题处理典型地体现了对伯林自由观念这种解读,本文通过对德沃金论证考察,指出政治领域中各项基本自由权利必须以追求理想人生积极自由为前提才能得到理解,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不截然对立,反而相互补充、共为一体。两种自由之间这种内在联系为我们重新理解伯林自由观念提供了新线索,而对伯林文本进一步考察和澄清则佐证了我们重构伯林自由观念合法性。

  • 标签: 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 内在价值
  • 简介:自春秋发端传统博爱观念,至汉代基本成型。本文通过对作为刑政必须要件、以孝治天下先行和公天下普爱等博爱观内涵探讨,揭示儒家博爱论在汉代政治中基本表现。汉代大一统国家长治久安需要内在凝聚力,仁德博爱是“威势成政”先导和内核。“博爱之谓仁”命题虽然晚出,但却集中展示了儒家博爱论基本精神。

  • 标签: 博爱 孝亲 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