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肉芽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 GM)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20.8.1-2022.7.31期间确诊的90例肉芽性乳腺炎( GM)患者,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划分至三组,各组30例。A激素组行口服激素治疗,B激素+中药组行口服激素+金黄散外敷治疗,C手术+激素组行手术+口服激素治疗。对比各组之间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复发率、乳房外形满意度。结果:手术+激素组治疗效果高于激素+中药组、激素组(P<0.05),激素+中药组疗效优于激素组(P<0.05);不良反应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激素组、激素+中药组复发率无差异(P>0.05),较单纯激素治疗组复发率更低。激素组+中药组、激素组乳房外形满意度均高于激素组+手术组(P<0.05);激素组+中药组、激素组无差异(P>0.05)。结论:该研究肉芽性乳腺炎( GM)患者手术+激素治疗效果最佳且复发率较低,激素组+中药组治疗后乳房外形满意度较好且能取得较低的复发率。要得到更为有效及合适的治疗方法需要更多数据分析及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肉芽肿性乳腺炎 治疗方法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非特异性肉芽性乳腺炎(IGM)的X线、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GM的X线、CT及MRI资料.结果:X线示15例病灶呈等或稍高于正常腺体密度肿块影;5例呈局限性致密影或结构扭曲;9例因腺体致密显示不清.CT示14例呈等或稍高于正常腺体密度肿块影,增强扫描明显强化;2例呈囊性改变,增强扫描边缘强化.MRI示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不等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片状强化,信号高于正常腺体,部分病变伴脓肿形成,部分伴环形强化结节影,TIC呈多样性.X线、CT及MRI可见部分病例伴乳头内陷、局部皮肤增厚.结论:IGM乳腺X线表现特异性差,CT与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影像结合临床有助于准确诊断.

  • 标签: 肉芽肿性乳腺炎 诊断显像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精子性肉芽(SG)的彩超图像特征,结合病理基础分析,旨在总结经验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SG的28例患者的彩色超声声像图与病理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28例患者中,彩超与病理对照分析显示:低回声型14例、中等回声型7例、高回声型4例、网状格无回声3例,各组彩超图像特点主要与肿块纤维组织成分多少有关。结论:精子附睾肉芽彩超图像特征表现主要基于其组织病理结构的特点,彩超检查结合病灶病理检查可提高彩超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彩超对SG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可列为首选。

  • 标签: 彩色超声 病理诊断 精子肉芽肿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总结嗜酸性肉芽性多血管炎(EGPA)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0年至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146例EGPA住院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治疗、并发症及转归。结果146例患者中男93例,女53例,年龄(41.7±16.1)岁,发病至确诊时间为0.5~450个月,中位时间18(6,60)个月。以肺部[121例(82.9%)]、鼻与鼻窦[119例(81.5%)]受累最多见;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者36例(24.7%),以核周型或髓过氧化物酶ANCA为主。ANCA阳性者肾脏(66.7%比20.9%,P<0.001)、神经系统受累比例(80.6%比51.8%,P<0.001)明显高于ANCA阴性者,更易出现发热(66.7%比40.9%,P<0.05)及视神经病变(8.3%比0,P<0.05),疾病活动度更高[中位伯明翰血管炎活动度评分25(18,30)比19(14,24),P=0.001],红细胞沉降率[40.5(20.5,82.8)mm/1 h比25.0(13.3,50.8)mm/1 h,P=0.006]和超敏C反应蛋白[37.1(11.8,72.9)mg/L比13.5(3.4,66.1)mg/L,P=0.036]显著升高;而ANCA阴性者胸腔积液比例高于ANCA阳性者(20.9%比5.6%,P=0.04)。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为主。12例(8.2%)患者病情缓解,6例(4.1%)患者死亡或放弃治疗。并发症以肺部感染最多见。结论EGPA是一种少见的血管炎,临床表现与转归异质性强,病死率高。

  • 标签: 嗜酸细胞肉芽肿 血管炎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药物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低温等离子射频术后形成的喉肉芽的有效性。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289例早期声门型喉癌内镜支撑喉镜下等离子射频手术治疗后形成的32例喉肉芽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一组为药物直接治疗组16例,另一组为观察再治疗组16例。两组用药皆为葡萄糖酸锌片剂(每片剂量70 mg,含锌10 mg)口服治疗,每次3片,每日2次。肉芽位于声带突者另加艾司奥美拉唑20 mg,每日2次,空腹口服。总疗程6~12周。结果随诊复查电子喉镜,肉芽的形成时间均在术后2~4个月,其中观察再治疗组的16例患者观察随诊3个月肉芽无明显变化,之后再进行药物治疗,发现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的反应相似,均在治疗3周后肉芽开始变小,治疗6~12周肉芽均消失而停药,肉芽无再发,治愈率100%(32/32)。有2例患者葡萄糖酸锌片剂口服治疗3周后出现恶心,上腹部不适,减量用药后不适消失。结论早期声门型喉癌低温等离子射频术后出现的喉肉芽,单独给予葡萄糖酸锌片剂或者联合艾司奥美拉唑口服是一种有效、安全、复发率低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喉肿瘤 肉芽肿,喉 等离子射频 药物治疗 锌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药物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低温等离子射频术后形成的喉肉芽的有效性。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289例早期声门型喉癌内镜支撑喉镜下等离子射频手术治疗后形成的32例喉肉芽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一组为药物直接治疗组16例,另一组为观察再治疗组16例。两组用药皆为葡萄糖酸锌片剂(每片剂量70 mg,含锌10 mg)口服治疗,每次3片,每日2次。肉芽位于声带突者另加艾司奥美拉唑20 mg,每日2次,空腹口服。总疗程6~12周。结果随诊复查电子喉镜,肉芽的形成时间均在术后2~4个月,其中观察再治疗组的16例患者观察随诊3个月肉芽无明显变化,之后再进行药物治疗,发现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的反应相似,均在治疗3周后肉芽开始变小,治疗6~12周肉芽均消失而停药,肉芽无再发,治愈率100%(32/32)。有2例患者葡萄糖酸锌片剂口服治疗3周后出现恶心,上腹部不适,减量用药后不适消失。结论早期声门型喉癌低温等离子射频术后出现的喉肉芽,单独给予葡萄糖酸锌片剂或者联合艾司奥美拉唑口服是一种有效、安全、复发率低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喉肿瘤 肉芽肿,喉 等离子射频 药物治疗 锌剂
  • 简介:摘要1例19岁女性患者因精神分裂症服用利培酮3 mg、2次/d,服药前无乳头溢液史,服药后间断出现乳头溢液。服药1年后发现右侧乳房(右乳)物伴疼痛,经乳癖散结胶囊、头孢地尼、布洛芬、利福平及异烟肼治疗不能缓解,物继续增大并出现双侧膝关节疼痛、双下肢结节红斑伴触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18.4×109/L,血清催乳素37.42 μg/L。乳腺超声示右乳可见范围约13.2 cm×11.0 cm×3.0 cm偏低回声,形态欠规则,边界不清,局部有流动性,周边可见丰富血流信号。诊断为右乳肉芽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期),高催乳素血症。排除生理和病理等原因后,考虑为利培酮导致高催乳素血症诱发肉芽性乳腺炎。但未经专科医师指导不能停用利培酮,仅予脓肿切开引流+清创术、抗感染、抗炎等治疗。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疼痛减轻,下肢部分红斑消退。患者在精神科医师指导下调整利培酮剂量为2 mg、2次/d,血清催乳素降低(28.36 μg/L)。随访1年,肉芽性乳腺炎未复发。

  • 标签: 肉芽肿 乳腺炎 高催乳素血症 抗精神病药 利培酮
  • 简介:摘要目的嗜酸性肉芽性多血管炎(EGPA)是一种少见的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管外肉芽炎症为特征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可累及多系统,如耳鼻喉、肺、肾、消化、心脏、周围神经等,但垂体受累并不多见。本文结合文献分析了1例EGPA继发垂体炎的诊治过程,以提高风湿免疫科医生对EGPA垂体受累的认识,有利于正确制定治疗方案,早期干预。

  • 标签: 血管炎 嗜酸性粒细胞 垂体炎
  • 简介:1病例资料病人,男性,41岁。因头晕、头痛伴左下肢间断抽搐2d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左下肢肌力Ⅳ级,其余肢体肌力正常。头颅CT(外院)示:右顶叶见多发结节样稍高密度影,最大2.0cm×1.5cm,密度不均匀,周围见明显的低密度水肿区,右侧侧脑室后角轻度受压,中线结构居中。

  • 标签: 颅内血吸虫病 影像学表现 误诊 转移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嗜酸性肉芽性多血管炎(EGPA)心脏受累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EGPA心脏受累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山西白求恩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住院的16例EGPA心脏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6例EGPA心脏受累,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8±14)岁,与17例无心脏受累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比较(41±1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0,P<0.01),提示年龄大小与心脏受累与否有关。EGPA心脏受累16例患者中有症状者4例(25%),1例为首发症状,其余12例表现为心电图、心脏超声或心脏MRI异常,其中10例(62%)心电图异常,13例(81%)心脏超声检查异常,1例患者行心脏MRI提示心内膜炎。16例EGPA心脏受累患者中,肺脏受累14例,鼻受累10例,神经系统受累9例,皮肤受累9例,胃肠受累6例,肾脏受累2例。16例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EO)均增高,中位值2.46(1.49,3.94)×109/L,且EO与心脏受累有相关性。对核周型ANCA抗体阳性率分析,16例患者中仅2例患者阳性,与无心脏受累组(8例患者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16例患者均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2例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10例用环磷酰胺。随访至今,1例因心力衰竭死亡,1例因脑出血死亡,3例失访,其余11例出院后均病情平稳。结论EGPA患者心脏受累发生率高,心脏各个结构均可以受累,多见于ANCA阴性患者,且心脏受累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 标签: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心脏受累 心电图 心脏超声 心脏MRI
  • 简介:患者女,15岁,因'左耳听力下降8个月,伴发热、咳嗽6个月,头痛10d'于2010年11月3日入我院.患者于入院前8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耳痛,左耳听力在1个月内进行性下降,伴左侧腮腺肿大.6个月前出现发热,多见于上午,体温最高达39℃,午后可自行退至正常,伴畏寒、寒战、咳嗽、咳痰,无咯血.

  • 标签: 利妥 单抗治疗 妥昔
  • 简介:韦格纳肉芽病(Wegener’sgranulomatosis,WG)是一种全身系统性疾病,临床上特征性地表现为上、下呼吸道坏死性肉芽改变、多发性血管炎,和肾小球肾炎。该病由德国病理学家FriedrichWegener于1936年首次描述,学者Godman和Chury于1954年明确了WC的上述三大诊断标准。

  • 标签: 韦格纳肉芽肿病 颈部表现 耳鼻咽喉 FRIEDRICH 全身系统性疾病 WEGENER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的临床、病理学、放射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例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疾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征、病理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至今在临床上极少见.术前往往误诊为脑膜瘤。该病在CT征象中表现为等密度或混杂密度的边界清楚的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的强化。该病在MRI扫描中T1W1、T2W1及T2Flare常呈高、低及等密度的多种混杂密度的类圆形特征,强化显影时可见病灶内多个条索状或环形强化。其特征性影像是靠近脑组织的内侧边界有一层强化的“增强线”,而靠近颅骨侧则没有。手术对于该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结论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的最终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影像学资料在术前难以诊断正确。最好的治疗措施为手术切除肉芽,术后也可辅以药物治疗。

  • 标签: 炎性肉芽肿 硬膜外 脑膜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7岁,福建省福州市人,居民。初因反复出现咳嗽、咳痰伴气促二月在当地医院诊治疗效欠佳而于2005年4月21日住院,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口服降糖降压药控制良好。入院查体:双肺呼吸运动对称,肋间隙无增宽,语颤一致,未触及胸膜摩擦感或皮下捻发感。左下肺叩诊实音,左下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明显干湿性罗音。人院后查血糖正常,血沉20mm/h,CRP23mg/L,多肿瘤蛋白芯片正常,PPD、血清结核抗体阴性,胸部CT平扫:①左肺炎症;②左主支气管狭窄;③右上肺陈旧性结核。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左主支气管开口新生物完全阻塞,活检示炎性肉芽组织。行纤支镜下微波烧灼左主支气管新生物,发现新生物根部在左肺上叶嵴突,并长满左侧各叶段支气管,微波烧灼至左主支气管及各叶段管腔通畅,左肺完全复张后出院,出院后坚持抗炎。

  • 标签: 支气管炎性肉芽肿 难治性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肺陈旧性结核 左主支气管 胸部CT平扫
  • 简介:摘要嗜酸性肉芽性多血管炎(EGPA)是以过敏性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全身肉芽性血管炎为特点的疾病,原来称为变应性肉芽性血管炎、Churg-Strauss综合征(CSS)。其病理特点是坏死性血管炎,组织中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肉芽形成,主要累及小动脉和小静脉,冠状动脉等中等血管也可受侵犯,大血管受累者少见。小动脉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临床上该病罕见,多数有哮喘表现,但有一部分患者因其他系统受累首发,给疾病诊断带来很大困难,现报告1例我科收治的EGPA伴肺栓塞的病例,希望对该病有进一步的认识。

  • 标签: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肺栓塞 白细胞介素-5R B淋巴细胞免疫
  • 简介:患者男,58岁。头面部、躯干及四肢红斑、鳞屑伴瘙痒1年。曾误诊为毛发红糠疹并给予治疗无效。3个月前因头部出现浸润性结节,遂再次就诊行皮肤活检、流式细胞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亲毛囊性蕈样肉芽。予以干扰素+维A酸胶囊+复方甘草酸苷胶囊+依巴斯汀片+曲氯乳膏方案治疗,治疗过程中行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目前病情基本控制,仍在随访中。

  • 标签: 蕈样肉芽肿 病理 免疫组化 治疗 毛发红糠疹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韦格纳肉芽并眼球突出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分析1例儿童韦格纳肉芽并双眼球突出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体会。结果该例患儿经予激素、免疫抑制剂、益赛普及营养支持治疗,双眼红肿消退,增生肉芽组织回缩,病情好转出院。结论提高护理人员对疾病的认识,协助医师进行各项检查,细致的病情观察,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配合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 标签: 韦格纳肉芽肿 护理
  • 简介:报告不伴粘蛋白样沉积的嗜毛囊性蕈样肉芽1例。患者男,39岁。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10年,全身红斑、毛发脱落2年。组织病理示:淋巴细胞侵入表皮内,真皮毛囊减少,血管毛囊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淋巴细胞侵入毛囊内,部分细胞轻度异型。免疫组化示CD45RO、CD3、CD4和CD5阳性,CD20和CD30阴性。阿新蓝染色:毛囊内无粘蛋白沉积。皮损T细胞受体(TCR)重排阳性。结合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不伴粘蛋白沉积的嗜毛囊性蕈样肉芽

  • 标签: 蕈样肉芽肿 嗜毛囊性 粘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小叶性肉芽性炎的临床细胞学特征、细胞学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我院近5年先行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诊断,后经手术切除乳腺肿块,病理诊断为乳腺小叶性肉芽性乳腺炎的病例共计23例。对23例小叶性肉芽性乳腺炎细胞学涂片全部重新复查、分析。对每张涂片随机选择10个高倍视野,仔细观察细胞形态并分别计数各类炎性细胞所占百分比。结果23例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诊断,19例诊断为乳腺小叶性肉芽性乳腺炎。2例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2例诊断为非特异性肉芽性乳腺炎;各类炎性细胞所占百分比为中性白细胞60~80%、淋巴细胞15~35%、浆细胞0.5~1%、多核巨细胞1-2%、巨噬细胞3~5%;23例乳腺肿块经外科手术并送病理检查,病理诊断结果均为小叶性肉芽性乳腺炎,针吸细胞学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为82.6%。结论针吸细胞学诊断乳腺小叶性肉芽性乳腺炎是一种安全、经济、可行的方法,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术前诊断及治疗依据。

  • 标签: 乳腺疾病 乳腺小叶性肉芽肿性乳腺炎 乳腺非特异性肉芽肿 乳腺结核性肉芽肿 微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