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9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运输机飞行员年度空勤疗养体检,头颅MRI检查示右侧侧脑室三角区见囊状异常信号影,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呈稍高信号、扩散受限、扩散系数值低,大小约1.2 cm×0.8 cm,边界清楚,所在脑室三角区未见明显扩张。MRI增强扫描,病灶并无强化;脑电图检查结果提示:排除癫痫的可能性。诊断为右侧侧脑室三角区脉络丛黄色肉芽。航空医学鉴定结论:飞行合格,健康等级:乙类。

  • 标签: 肉芽肿 脉络丛 体格检查 合格鉴定 飞行员
  • 简介:摘要患儿为4个月男童,因家长发现其右眼不清亮27 d就诊。查体发现皮肤多发浅褐色斑丘疹,右眼压34.4 mmHg(1 mmHg=0.133 kPa),角膜增大水肿,房水血性混浊,颞下方角膜缘可见黄色的虹膜前粘连。超声生物显微镜示右眼前房角广泛粘连性关闭,局部虹膜增厚呈结节状。左眼查体未见异常。皮肤病损病理学检查后确诊为幼年性黄色肉芽,给予全身及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及局部降眼压治疗病情好转,逐渐停药后眼压正常。现随访35个月,未用药眼压正常。

  • 标签: 黄肉芽肿,青少年性 青光眼 前房出血
  • 作者: 陆晓云 肖风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合肥 23003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合肥 230032 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实验中心,合肥 230032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以多发性咖啡斑和幼年黄色肉芽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及家系进行相关皮肤病基因检测。方法收集该家系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样,采用Panel靶向测序联合Sanger测序方法进行致病基因变异筛查。结果靶向测序发现先证者NF1基因第23外显子发生了一个缺失变异,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检测到与患儿及其母亲临床表现高度相关的NF1基因的新发变异c.3094delT(p.Cys1032Alafs),明确了1型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tosis 1, NF1)的诊断,该变异位点尚未见报道。结论Panel靶向测序结合Sanger测序明确诊断了1例NF1,发现了新的基因变异位点,该方法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NF1,以及该病的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 标签: 1型神经纤维瘤病 咖啡斑 幼年黄色肉芽肿 Panel靶向测序 Sanger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黄色肉芽性胆囊炎的CT与MR诊断效果。方法:将黄色肉芽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主要对象,患者收治时间在2015年1月-2022年6月之间,其中38例患者实施MR诊断作为观察组,56例患者开展CT诊断作为对照组,分析并且对比两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诊断符合率(阳性37例、阴性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数据所占比(P<0.05);观察组误诊率和漏诊率均低于对照组的数据(P<0.05);观察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黄色肉芽性胆囊炎CT征象以增厚的胆囊壁内存在多发不强化的低密度结节作为主要表现;在MRI征象中,增厚胆囊壁内见T2WI高信号结节,增强后结节无强化。部分病例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的完整黏膜线。结论:黄色肉芽性胆囊炎的CT与MR诊断对比中,后者的诊断符合率、准确性更高,能够有效明确疾病。

  • 标签: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CT MR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超声造影对黄色肉芽胆囊炎与胆囊癌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至我院接受胆囊检查的患者,共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的方式,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患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检查的方式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超声造影的检查方式进行干预。对比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经干预后,观察组在胆囊癌诊断准确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黄色肉芽胆囊炎的诊断对比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在胆囊癌的鉴别中具有更为优良的准确性,对黄色肉芽胆囊炎最终的确诊,仍需要手术或穿刺活检行病理检查。

  • 标签: 超声造影 胆囊炎与胆囊癌的鉴别 诊断准确率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因助听器印模导致的中耳胆固醇肉芽患儿。患儿女,3岁,因“左耳反复流脓半年”就诊,耳镜检查发现外耳道内肉芽组织,颞骨乳突CT提示中耳占位,于全身麻醉下行外耳道物切除+完壁式乳突开放+鼓室成形术,术中发现中耳占位为助听器印模,术后病理提示为:胆固醇肉芽。患儿术后1周顺利出院,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年无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眼眶黄色肉芽病(AOXGD)伴泪腺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诊治的5例伴有泪腺肿大的AOXG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同时切除眶周和泪腺病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眶周和泪腺病变中IgG4和IgG蛋白表达情况,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IgG4在AOXGD疾病中的作用。结果患者中女性4例,男性1例,年龄39~77岁,平均年龄53.8岁。成人黄色肉芽3例,成人眼周黄色肉芽合并哮喘型1例,坏死性黄色肉芽1例。5例均双眼发病,表现为眼睑肿胀,其中2例眼睑皮肤呈黄色或淡黄色。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主要位于眼睑及皮下组织、眶前部和泪腺。组织病理学特征为眶周病变中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和典型的Touton巨细胞,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1例坏死性黄色肉芽同时伴有明显的纤维素性坏死;泪腺病变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其中2例为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2例为滤泡状淋巴组织增生,1例为灶状淋巴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4例泪腺和眶周病变组织中IgG4阳性。1例成人眼周黄色肉芽合并哮喘型患者血清IgG4等免疫学指标异常。3例经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后,辅助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2例行单纯手术切除。随访1.5~10.0年,1例失访,其余4例均未复发。结论AOXGD伴泪腺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罕见,眶周病变以泡沫细胞和Touton巨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个别病例的泪腺病变表现为IgG4-RD。

  • 标签: 眶疾病 肉芽肿 泪器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免疫球蛋白G4相关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泳池肉芽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56例游泳池肉芽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56例患者中,男16例,女40例,平均年龄60.84岁。水产从业人员及居民日常烹饪中处理受感染的鱼或海产品是本组病例感染的主要暴露方式(31/56),平均潜伏期4.58周,平均诊断时间为3.19个月;56例患者皮损均位于上肢,以红斑、丘疹结节为主,有时表现为脓疱、溃疡、肉芽或疣状斑块。单发孤立性皮损11例,36例表现为孢子丝菌病串珠样皮损,6例表现为双侧串珠样皮损。组织病理学上除4例无特异性改变外,52例患者表现为感染性肉芽,其中37例出现特征性的渗出坏死,中央为不等量的纤维素样渗出或坏死物,其内或周边伴随大量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56例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DNA测序均检测到海分枝杆菌序列。结论天津地区游泳池肉芽以老年女性患病为主,处理受感染的鱼或海产品是最主要的暴露方式,组织病理可表现为特征性的渗出坏死性肉芽

  • 标签: 肉芽肿 海分枝杆菌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宏基因组 游泳池肉芽肿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骨嗜酸性肉芽影像特点及病理改变。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22年6月间5例,分析临床影像表现及病理改变。结果5例中男3例,女2例,都有局部间歇性疼痛,软组织肿胀。结论 骨嗜酸性肉芽结合临床病史及影像表现和病理分析不难做出正确诊断。

  • 标签: 骨嗜酸性肉芽肿 影像表现 病理分析
  • 简介:摘要通过回顾分析3例病理确诊的病情反复的肉芽性垂体炎患者起病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特点及术后治疗方案和疗效,总结、分析、讨论病情反复的肉芽性垂体炎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及疗效,以提高对其认识,提供可借鉴的治疗经验。3例患者分别因头痛、视物模糊、中枢性尿崩症就诊,MRI发现鞍区或垂体柄占位,行大部切除或活检术后症状未完全缓解而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控制症状和病灶,但激素减量后复发。2例联合硫唑嘌呤治疗后有效控制,其中1例停药后随访14个月未见复发,1例仍在治疗中。因此对于术后症状未缓解,糖皮质激素减量后病情反复的患者,联合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的方案或可达到满意疗效和预后。

  • 标签: 肉芽肿性垂体炎 硫唑嘌呤 糖皮质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卡介苗膀胱灌注(BCG灌注)相关肉芽性肝炎(GH)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PubMed和Elsevier数据库(截至2021年12月),收集报道BCG灌注相关GH且GH经肝活检证实的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基本情况,BCG灌注情况(剂量、次数、导管插入有无异常等),GH发生情况(发生时间、主要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和肝活检结果),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干预措施和转归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23例,均为男性;年龄34~80岁,中位年龄66岁;膀胱癌22例,肾盂肾癌1例;19例有发生GH前灌注次数记录,灌注1次者2例,最多者为16次;最近一次灌注导管插入时出现异常者10例,其中血尿7例,疼痛2例,1例插管困难。GH发生在最近一次BCG灌注后3 h~440 d(≤7 d者18例,10、14、21、180、440 d者各1例),中位时间为3 d。23例患者中,出现发热症状者21例,黄疸12例,肝肿大9例,乏力7例,厌食5例,体重减轻2例,盗汗1例;单独表现为GH者12例,伴发其他不良反应者11例。22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碱性磷酸酶升高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各17例)。20例患者记录了牛型结核分枝杆菌鉴定/培养情况,7例阳性。肝活检结果显示,23例患者中非干酪性上皮样肉芽者10例,非干酪性肉芽7例,上皮样肉芽4例,仅记录肝肉芽2例。停止BCG灌注治疗并给予抗结核药物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后,22例患者好转,1例死于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败血症和多器官衰竭。结论GH多发生于BCG灌注后1周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黄疸、肝肿大和肝功能异常,可伴发其他BCG灌注相关不良反应。肝活检可明确诊断。采用抗结核药物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多数预后较好,但严重者可致死。

  • 标签: 投药,膀胱内 卡介苗 肉芽肿病,慢性 肝炎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反复肺部感染、淋巴结肿大伴肝占位的患者,淋巴结活检、肝脏占位穿刺活检病理为炎性肉芽性病变伴非特异性坏死,DHR123流式细胞分析示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缺陷。全外显子测序显示患者CYBA基因存在c.7C>T(p.Gln3*)纯合突变,确诊患者为CYBA基因纯合突变所致的慢性肉芽病,予复方磺胺甲噁唑片口服。目前抗真菌治疗中,待情况稳定拟行干细胞移植。

  • 标签: 慢性肉芽肿病 CYBA基因突变 免疫缺陷 隐性遗传
  • 简介:摘要喉接触性肉芽(laryngeal contact granuloma,LCG)是由于各种理化因素导致的声带突周围黏膜损伤、溃疡,继而该处的黏膜组织反应性增生形成的炎性肉芽。尽管目前认为LCG的主要致病因素有咽喉反流或胃食管反流、不合理用声、反复清嗓、慢性咳嗽及气管插管损伤等,但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临床上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及外科治疗,缺少统一的治疗方法,具有难治愈、易复发的特点。本文主要就LCG的发病机制及不同治疗手段做一综述,为LCG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肉芽肿,喉 声带 治疗
  • 简介:摘要化脓性肉芽是一种良性、后天性以结节状血管增生、轻度外伤即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血管性肿瘤,并非真性肿瘤。临床上可通过询问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皮肤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辅助手段进行进一步确诊。由于其临床表现为鲜红色或棕红色丘疹损害,易与一些血管性及肿瘤性的皮肤病混淆,在临床医生对该病的鉴别诊断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误诊。自1992—2021年发表在中文学术期刊的化脓性肉芽误诊文献18篇,累计误诊病例34例,误诊病种10余种,其中较多误诊为真性血管瘤、基底细胞癌、无色素性黑色素瘤、小汗腺汗孔瘤、坏疽病、寻常疣、透明细胞棘皮瘤等。为减少今后临床医生对化脓性肉芽的误诊,应进一步加强对其临床表现的认识及必要辅助检查的运用,避免误诊误治给患者带来的病痛。

  • 标签: 化脓性肉芽肿 误诊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蕈样肉芽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辽宁省肿瘤医院住院的34例蕈样肉芽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随访至2021年6月。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采用log-rank检验对不同亚组之间患者的总生存(OS)进行比较。结果34例患者中,男性22例(64.7%),女性12例(35.3%);中位发病年龄56.5岁(25~93岁)。皮疹发生部位主要为周身(23例,67.6%),肿瘤期主要表现为物破溃(10例,29.4%)、红肿(7例,20.6%);发病早期误诊20例(58.8%)。TNMB分期Ⅰ期3例(8.8%),Ⅱ期11例(32.4%),Ⅲ期3例(8.8%),Ⅳ期17例(50.0%);病变局限于皮肤和远处转移各17例(50.0%);远处转移患者中,内脏器官受累7例,淋巴结受累5例,骨髓或外周血受累5例;一线化疗32例,一线放疗9例,其中放化疗联合治疗7例。一线化疗3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4例,部分缓解(PR)12例,有效率81.3%(26/32);接受一线放疗的 9例患者中,CR 3例,PR 5例,有效率88.9%(8/9)。中位随访142.5个月(4~300个月),至末次随访,34例中,20例(58.8%)生存,6例(17.6%)死亡,8例(23.5%)失访。生存分析显示,全组中位OS时间未达到;相较于病变局限于皮肤的患者,远处转移患者OS差(P=0.039);远处转移患者中,淋巴结受累者较好,骨髓或外周血受累者次之,内脏器官受累者OS最差(P=0.045)。结论蕈样肉芽早期临床误诊率高,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组织学和病理学特征。早期放化疗有效率高,出现远处转移者预后差,其中淋巴结受累者OS好于骨髓或外周血受累者,内脏器官受累者OS最差。

  • 标签: 蕈样肉芽肿 病理状态,体征和症状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肉芽性乳腺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对临床治疗经验加以总结。方法:于本院乳腺科2020年2月份至2021年2月份入院接受治疗的肉芽性乳腺炎患者中选出72例,对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4例A组女性患者以类固醇药物疗法为主,23例B组患者给予中医治疗,25例C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对三组患者复发率、有效治疗率、并发症率、治疗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A组、B组、C组一年内复发率分别为20.83%、4.35%、0.00%,有效治疗率为70.83%、95.65%、100.00%;并发症率16.67%、8.23%、4.16%,治疗结果满意度62.50%、82.61%、96.00%,乳房外形满意度58.33%、100.00%、73.91%,三组数据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肉芽性乳腺炎常见疗法有手术疗法、中医疗法、药物疗法,整体疗效以手术疗法为最佳,中医疗法可以提高乳房外形满意度。对此,可根据联合治疗思想,积累临床经验。

  • 标签: 乳房外形 肉芽肿性乳腺炎 中医疗法 手术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激素联合手术治疗肉芽性乳腺炎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肉芽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抽取100例患者,分为两种治疗方式,一种为单一使用手术进行治疗,标为对照组,另一组为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封闭注射治疗后进行手术治疗,标为实验组,对两组患者的肿块体积缩小、切除范围、乳房变形程度以及术后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肿块体积缩小、切除范围、乳房变形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治术后复发率(2.00%)优于对照组(20.00%),组间数据存在对比差异性(p

  • 标签: 激素 手术治疗 肉芽肿性乳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环法保乳整形技术在肉芽乳腺炎手术中的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妇产医院乳腺科收治肉芽乳腺炎女性患者18例,年龄24~38岁,平均32.3岁。用双环切口进行炎症肿块切除,同时行保乳整形技术修复,并对术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8例均采取双环法保乳整形技术切除炎症肿块,其中2例同时行对侧乳房双环法乳房缩小上提术。随访6~36个月,中位时间16.1个月。术后2例切口愈合不良,经换药后痊愈。随访期内1例局部复发(6个月),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全部患者均对术后效果满意。结论双环法保乳整形技术进行肉芽乳腺炎的治疗,可切除更多组织,降低复发率,同时获得较好的美体效果。

  • 标签: 乳腺 肉芽肿性乳腺炎 双环 保乳整形 乳房缩小
  • 简介:摘要1例19岁女性患者因精神分裂症服用利培酮3 mg、2次/d,服药前无乳头溢液史,服药后间断出现乳头溢液。服药1年后发现右侧乳房(右乳)物伴疼痛,经乳癖散结胶囊、头孢地尼、布洛芬、利福平及异烟肼治疗不能缓解,物继续增大并出现双侧膝关节疼痛、双下肢结节红斑伴触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18.4×109/L,血清催乳素37.42 μg/L。乳腺超声示右乳可见范围约13.2 cm×11.0 cm×3.0 cm偏低回声,形态欠规则,边界不清,局部有流动性,周边可见丰富血流信号。诊断为右乳肉芽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期),高催乳素血症。排除生理和病理等原因后,考虑为利培酮导致高催乳素血症诱发肉芽性乳腺炎。但未经专科医师指导不能停用利培酮,仅予脓肿切开引流+清创术、抗感染、抗炎等治疗。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疼痛减轻,下肢部分红斑消退。患者在精神科医师指导下调整利培酮剂量为2 mg、2次/d,血清催乳素降低(28.36 μg/L)。随访1年,肉芽性乳腺炎未复发。

  • 标签: 肉芽肿 乳腺炎 高催乳素血症 抗精神病药 利培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