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急性腹泻早期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5月—2012年10月收住在儿科的53例急性腹泻早期伴肠梗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儿均采用保守的治疗方法,对比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腹泻的急性发作伴肠梗阻患者入院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腹部胀痛、腹泻以及停止排便等症状,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达100%,痊愈率达到94.3%。结论避免诊治小儿腹泻时出现漏诊、误诊现象发生,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小儿腹泻早期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其效果显著。

  • 标签: 小儿急性腹泻 肠梗阻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探讨小儿假性肠梗阻(intestinalpseudo-obstruction,IPO)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009~2010年本院收治急慢性假性肠梗阻患儿6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病因多为消化道、呼吸道疾病所致肠功能紊乱,其临床表现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肛门排气、排便等症状,与机械肠梗阻症状相似,但全腹膨隆、看不到肠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此点与机械肠梗阻不同,所有患儿腹部X线平片均没有肠梗阻的定位征象。结论对小儿假性肠梗阻腹部X线平片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以综合保守治疗为主。

  • 标签: 假性肠梗阻 综合保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诊断肠梗阻为急性患者的病因中应用CT扫描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期间被拟诊断是肠梗阻的46例患者开展研究,都需选择螺旋CT实行诊断。结果实行CT检查以后,有42例患者被确诊是肠梗阻,其阳性率是91.30%。病因上经过分析,有14例是结肠癌,11例是粘连梗阻,5例是直肠癌,4例是回盲部有炎的病变,4例是肠套叠,5例是其他。结论患者腹部平片局限性是决定了临床上CT检查重要的位置,而CT检测能够准确的将肠梗阻的病因与症状确定,在诊断与医治上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临床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 标签: 诊断 CT扫描 肠梗阻 病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弹簧气管导管在肠梗阻手术肠管减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弹簧气管导管应用于我院2016年的10月-12月中16例肠梗阻患者(即将弹簧气管导管与负压吸引器连接,形成封闭的负压环境,必要时使用输血器做肠道灌洗)作为实验组,按照11的比例选择同期手术的1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术中肠管减压按常规方法减压(即在需减压的肠管处用11号刀片打开肠管,周围用湿纱布垫包裹,保护周围脏器组织及皮肤。将传统的吸引器直接从打开的肠管处,吸出肠道内容物。如肠道内容物为团块状,用普通长镊将团块取出,置于弯盘内)。结果实验组手术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簧气管导管在肠梗阻手术肠腔减压中的应用能避免腹腔污染和肠粘膜损伤,缩短手术时间,预防切口感染。

  • 标签: 肠梗阻 肠腔减压 弹簧气管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在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79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为肠梗阻的患者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接受腹部X线检查及CT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CT检查的梗阻检出率、梗阻部位及梗阻病因的准确率均高于X线检查(P<0.05);X线检查与CT检查的影像表现大致相同。结论X线片和CT检查均能对肠梗阻做出明确诊断,但CT检查对于肠梗阻的检出率更高,对梗阻原因及梗阻部位的检查准确更高。

  • 标签: CT检查 X线检查 肠梗阻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肠梗阻中多层螺旋CT诊断的价值,从而为临床上诊断以及治疗急性肠梗阻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7年3月收入的56例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后进行腹部的多层螺旋CT检测,分析其检出率。结果在这56例患者中,经过与手术证实结果比较,螺旋CT法在对于急性肠梗阻的发病部位以及发生梗阻的程度诊断方面有着显著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对于高位,低位肠梗阻定位,机械和动力肠梗阻定性和无绞窄肠梗阻等的诊断方面有较高准确。结论使用螺旋CT诊断法诊断急性肠梗阻有较高准确,因其具有清晰反映患者病变过程和发生病变部位以及程度,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急性肠梗阻的重要参考。

  • 标签: 急性肠梗阻 螺旋CT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诊治体会及手术时机。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普外科2001年7月~2010年2月入院治疗的162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粘连肠梗阻占42.6%;恶性肿瘤肠梗阻占32.1%;嵌顿疝肠梗阻占10.6%;其他14.7%。3例因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8例放弃治疗出院,5例好转出院,其余的146例均治愈出院。结论粘连和恶性肿瘤肠梗阻是位居前两位的肠梗阻类型,采取一些措施以降低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发生率是有必要的。单纯肠梗阻发展为绞窄肠梗阻死亡率会急剧上升,加强病因分析、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是降低肠梗阻死亡率的关键。绞窄肠梗阻不是肠梗阻手术治疗的唯一适应证,当急性肠梗阻保守治疗72h仍无效,应积极手术,早期及时手术处理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肠梗阻 病因 诊治体会 手术时机的选择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仍然是结直肠癌治疗上的难题,本文就其治疗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1.新辅助治疗对于结肠癌及直肠癌的治疗原则是不同的;2.姑息治疗肠造瘘术仍然是主要方式,探讨支架置入术、光动力疗法的临床价值;3.手术治疗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前准备包括全身情况的调整、术前灌肠;再次探讨支架置入术的价值;右半结肠癌伴梗阻的治疗原则已达成广泛共识;左半结肠癌伴梗阻Ⅰ期切除和吻合是安全的;结肠次全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结直肠癌 肠梗阻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对结肠癌并发肠梗阻病人共计108例进行了治疗的疗效研究。结果癌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其死亡率越低。结论对结肠癌合并急性梗阻病人必需急诊手术治疗,而围手术期正确处理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 标签: 结肠癌 肠梗阻 手术治疗 疗效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炎肠梗阻的临床诊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013年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术后出现早期炎肠梗阻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生长抑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炎肠梗阻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通过严密的观察和治疗,能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胃肠道肿瘤 早期炎性肠梗阻 生长抑素 诊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十二指肠镜、X线引导下与胃镜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恶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A组30例晚期恶性肠梗阻患者在十二指肠镜联合X线双重引导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B组26例同样患者在胃镜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置管成功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气液平消失时间、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及胃肠减压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恶性肠梗阻两种置管方法都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在术后气液平消失时间、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及胃肠减压引流量上十二指肠镜、X线双重引导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有优势,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恶性肠梗阻 肠梗阻导管 胃镜 十二指肠镜 X线
  • 简介:摘要目的在少数民族地区,生育二胎、三胎的比例较高。现今国家放开生育政策,许多复合条件的家庭也计划生育二胎。二次剖宫产并发肠梗阻给产妇的身体和心理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因此,术前和术后的护理很重要,正确的处置和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肠梗阻的机率。

  • 标签: 二次剖宫产 肠梗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肠梗阻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在我院外科需手术治疗的肠梗阻患者中选择78例,进行随机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发现,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手术治疗的肠梗阻患者围术期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满意度。

  • 标签: 肠梗阻 围术期护理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超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诊断率及彩超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6例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彩超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的符合率。结果本次研究中的36例患者彩超检查后确诊为肠梗阻合并腹内疝的患者为28例子,诊断符合率为77.78%。肠梗阻合并腹内疝的的彩超表现为肠道局部的狭窄,疝囊进入肠管表现为平行线的多层结构,挤压庄的盲端改变;肠管的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有的患者肠壁增厚,肠道蠕动减弱。有很大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局限性或广泛的肠坏死。还有1部分患者表现为腹腔积液,积液面积呈少量或者局限性。其余8例患者未明确诊断为肠梗阻并发腹内疝,但也明确诊断为肠梗阻,建议剖腹探查。结论彩超对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有较高的诊断率,彩超表现有特异性,可为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诊断提供参考,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彩超 腹内疝 肠梗阻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外科手术治疗的安全和可行。方法回顾分析21例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行急诊手术,2例经3~5天的保守治疗因症状不缓解而行手术治疗,14例经保守治疗后梗阻明显好转后手术治疗。1例于术后4d死于感染中毒性休克(围术期死亡率为4.8%),1例出现伤口感染,经换药后痊愈,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1例于术后3个月因肿瘤转移肝脏、肺最终导致死亡;有2例患者在术后1年内因肿瘤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最终导致死亡。结论结肠癌导致急性肠梗阻,在积极术前准备后行I期切除吻合是安全可行的。正确掌握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手术时机,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做好围手术期和术后的处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基础。

  • 标签: 结肠癌 急性肠梗阻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肠梗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1例经临床保守治疗或手术证实的肠梗阻的螺旋CT影像资料,并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准确100%,对肠梗阻部位判断的准确及病因判断有着独特的优势。其中肠肿瘤l5例,粘连肠梗阻2l例(包括阑尾炎脓肿形成l例、肠憩室炎1例),闭孔疝1例,腹股沟疝2例,肠系膜血管栓塞l例,后腹膜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侵犯肠壁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在显示肠梗阻的存在与否、确定肠梗阻部位以及梗阻原因判断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肠梗阻 多层螺旋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急性肠梗阻患者在不同手术时机下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与病因的相关。方法以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4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资料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其中42例患者为急诊手术,在发病后48h内行手术治疗设为观察组;其余42例患者为48h后进行手术治疗,设为对照组,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各自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单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62%(41/42),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24%(40/42),两组对比差异并不具有显著(P>0.05),但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来看,观察组为7.14%(3/42),对照组为14.29%(6/42),观察组明显较低,差异具有显著(P<0.05)。结论根据患者的病因不同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是十分必要的,尽早进行手术能够降低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概率,应当予以考虑和选择。

  • 标签: 急性肠梗阻 手术时间 病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氯丙嗪联合复方大承气汤对急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5月至2013年8月诊治的106例急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氯丙嗪联合复方大承气汤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诊治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临床治疗效果上,观察组的治愈率为73.58%,治疗总有效率达96.23%,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丙嗪联合复方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肠梗阻能够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身体痛苦,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氯丙嗪 复方大承气汤 急性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