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如何有效地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严重问题,虽然中国在2004年颁布了有关知识产权犯罪新的司法解释,但中国目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均存在一定问题,应进行完善。

  • 标签: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立法 司法解释 完善
  • 简介:本文作者认为,鉴于现代人权理论和婚姻家庭关系的特点,我国法律有关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有待扩大,不应局限于法律婚家庭的范围,而应扩大至事实婚家庭乃至所有的同居家庭。精神暴力应成为独立的一类家庭暴力,但其伤害后果的认定应由法律作出明确的规定;鉴于相当多的家庭暴力因伤害程度达不到《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的标准而得不到制止和处理,作者提出对于非犯罪性的家庭暴力,其身体伤害程度的认定可以根据是否存在抓痕、红肿、淤伤等来判断;也不应孤立地看待某一暴力行为,而应关联地看待不同的暴力行为所导致的相互增强危害性的效果。至于法律救济,作者主张对现行司法解释进行修正,允许婚内赔偿,由法律为当事人提供可待赔偿财产。此外,救济方式的丰富和细化也应在法律修订的考试范围之内。

  • 标签: 家庭暴力 立法缺失
  • 简介:我国图书馆立法论要李立一、图书馆法的发展在世界图书馆发展史上,图书馆法具有重要的地位。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使图书馆冲破了封建文化的禁锢,从王宫、教堂、寺院走向社会。为了保障图书馆事业顺利地发展,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立法的形式。英国于1850年通过了建立...

  • 标签: 公共图书馆法 图书馆立法工作 立法论 图书馆管理 发展图书馆事业 窃书行为
  • 简介: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是工会组织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督促企业规范用工行为,化解劳动纠纷的重要手段,也是劳动者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机制构建之可能性、必要性进行探讨,并对总体框架和内容进行初步设计,以期能对各级工会开展劳动法律的有效监督,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和社会稳定有所裨益。

  • 标签: 劳动法律监督 立法必要性 划定范围
  • 简介:我国立法机关通过1997年《刑法》第360条第2款,增设了一项新罪名——嫖宿幼女罪,尽管当时的立法本旨确在更好地保护幼女,但15年来的运作实践已经检验出其施行效果不佳,加之该"个罪规范"之设置本身也具有不合理性、不适法性以及其所导致的负价值大大高于其正价值等。据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幼男幼女并恢复国家深切关爱、关护幼儿的良好形象,我们主张即行取消现行刑法上的嫖宿幼女罪,另设专门针对幼儿的性生理、性心理健康权益保护的"类犯罪"——"对幼儿的性侵犯罪"。

  • 标签: 嫖宿幼女罪 奸淫幼女罪 对幼儿的性侵犯罪
  • 简介:关于监察委员会的组织,现行宪法及监察法的规定都颇为简单,尤其是对于监察委员会的内设组织机构、内设机构的人员数额和领导职数以及内设机构职权等问题,悉数付之阙如。监察委员会组织法乃是各级监察委员会得以成立和开展工作的法律依据,它不但授权并规范行使国家监察职权的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内外设置,更是各级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机构而存在之合法性与正当性的证明。从速制定监察委员会组织法是完善监察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监察委员会组织立法的基本原则是“宜细不宜粗”,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内设机构、人员配备等问题应尽可能地予以详尽规定。监察委员会组织立法还需直面与纪委合署办公问题,并妥善处理之。

  • 标签: 监察委员会 组织法 内设机构 人员配置 宜细不宜粗
  • 简介:立法协商机制的发展促进了立法新常态的形成,其有助于提升立法质量、强化政协职能。在中国的语境下,立法协商主要是指人民政协在立法事务的过程中发挥参政议政职能的活动,其优势在于既能够保证立法过程吸纳多方意见、谋取最大共识,也可以提高政治意见表达的合理性,并将意见共识有效地转化为法律的价值目标,确保民主立法与科学立法的有机统一。应当从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立法(前)协商、有权立法机关组织的立法协商、人民政协组织的立法协商三个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立法协商机制,从而实现立法协商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 标签: 立法协商 立法新常态 协商民主 社会共识 意见表达 立法前协商
  • 简介:地方立法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既要有理论依据,又要有实践参考价值,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地方立法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文本质量评价指标子体系”和“实施效益评价指标子体系”两部分组成。在实际操作中,两个子体系所得的量化评分在综合评价体系中各占恰当权重后折算出总得分,加上定性评价,共同组成该评估对象的总评价结论。有一些评价指标对地方立法质量起着决定性或关键性作用,建议评估主体可在必要时,将这些指标设定为“一票否定”性指标。

  • 标签: 地方立法后评估 地方立法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文本质量评价指标子体系 实施效益评价指标子体系 “一票否定”性指标
  • 简介:基本权利条款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依赖于立法者对其进行具体化。立法者对基本权利的保障,不得低于最低限度,应当对基本权利的内容、限制、救济作出基本的规定,为公民行使权利提供必要条件。在一个相反的方向上,基本权利的立法保障水平,受到相对立的他人权利和公共利益的制约。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保障,不得侵犯他人权利,立法者应当对相互冲突的基本权利进行平衡。与此同时,在基本权利与宪法规定的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立法者也应当在两者之间进行平衡。依照比例原则,对基本权利进行适当的限制。

  • 标签: 立法保障 公共利益 基本权利
  • 简介:本文对当前关于图书馆立法的诸多论述了观点进行了综述、分析,认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是国家对社会成员文化利益应担负的职责,图书馆立法的根本目的并在不在于维护图书馆权益的本身,图书馆法应是站在社会文化、文明发展角度,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文化利益而制定的法律。

  • 标签: 中国 图书馆 立法 图书馆权益 立法原则
  • 简介:作为人类的一份子,应该敬重生命,对遭遇不幸的小悦悦深表同情;作为共和国的一个普通公民,对陈贤妹乐于助人的行为深表敬意,她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作为一名家长,但愿天下所有做父母的关照好自己的后代,特别是对未成年子女切实履行好监护人的职责;作为一名法学理论工作者,我希望全社会冷静、理性思考这个事件。

  • 标签: 见死不救 立法 未成年子女 理论工作者 普通公民 人的行为
  • 简介:缺乏立法保障是制约孔子学院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孔子学院立法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其立法宗旨是保障与规范孔子学院的设立与运行,立法位阶可以是先制定行政法规,条件成熟时上升为法律。其法律规范的构成以公法规范为主体兼顾私法规范,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其法律属性和法律地位成为立法的重点与难点,可借鉴英、德、法、日等国的立法经验,通过立法赋予孔子学院法人资格。立法框架分为总则、主体法、行为法、责任与救济法等部分。

  • 标签: 孔子学院 立法位阶 法律属性 法律地位 立法框架
  • 简介:一有限责任公司固有缺陷在看到有限责任公司优越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其自身固有的不可避免的缺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有限责任公司没有体现风险与利益成正比原理和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从经济学角度考察,有限公司中股东的投资风险与获得的利益并不能成正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缀尔森认为,“投资之所发生,原因在于:通过投资于‘迂回性的’或者间接的生产方法,一个经济社会可以通过牺牲今天的消费来得到更多的明天的消费。”①换言之,投资是为了获得利益。有限公司中,股东出资的唯一动机就是为了从中获得回报——利润。利润是承担风险的酬金。风险是指在特定期间内,某一事件其预期的结果与实际结果间的变动程度,变动程度越大,

  • 标签: 注册资本 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债权人 公司有限责任 审计人 英国公司法
  • 简介: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法院陈福莲认为:根据我国《婚姻法》第38条的规定,探视权的权利主体只能是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一种意见认为还应包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另一意见反对。这牵涉到第三人的探视权问题。考虑到我国的婚姻家庭状况,第三人的范围应以未成年子女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兄弟姐妹为限,并应立法规定。二、未成年子女要求会见不与其共同生活的父或母一方,这一意愿可通过不与其共同生活的父或母一方依照法律赋予的权利来实现。若赋予未成年子女探视权,从实现的可能和角度看,都存在着事实上的难度。由此,赋予未成年子女探视权没有必要。

  • 标签: 探视权 立法 《婚姻法》 法定监护人 中国
  • 简介:我国民间财富的增长需要构建遗嘱信托,以解决身后财富的管理与增值。同时,遗嘱信托的构建也存在着法律基础、现实需求与文化需求,但我国《信托法》与《继承法》对遗嘱信托着墨不多,遗嘱信托立法迫在眉睫。在构建遗嘱信托模式方面,主要有信托法模式、继承法模式、债法模式、继承法与信托法交叉模式与单独立法五种模式,这些不同模式各有利弊,但继承法与信托法交叉的立法模式相对而言较为可行。

  • 标签: 遗嘱信托 继承法 信托法 缺陷 立法模式
  • 简介:文章指出,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进行票据立法。制定票据法,应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商业习惯和国际惯例,在体例上采取汇票、本票和支票合并的立法形式,同时颁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与之协调、合作,以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票据法律制度,从而进一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 标签: 日内瓦统一票据法 票据债务人 票据立法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立法思想 汇票
  • 简介:社区矫正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行,但是这项工作的开展在我国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就导致了无论理论还是实务的社区矫正过程中的法律疑问自然很多。学界和实务界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加快社区矫正立法的呼吁,尤其是实务工作者,对通过法律明确社区矫正的性质、矫正范围、工作程序、法律依据等期待尤甚。本文以社区矫正实务为视角,试图通过阐释社区矫正实践中的法律障碍,提出社区矫正立法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 标签: 社区矫正工作 立法 法律规定 工作程序 法律依据 法律障碍
  • 简介:1978年以前,我国既无引渡立法,也无引渡实践。我国的引渡立法和实践经历了早期实践阶段、发展阶段和健全完善阶段,并以加入引渡条款国际公约、缔结双边引渡条约和进行引渡国内立法为标志,形成了多边公约、双边条约和引渡法为主体内容的引渡法律体系。与此同时,我国开展了以多边引渡国际公约、双边引渡条约和互惠引渡为依据的引渡实践。本文通过对我国引渡立法与实践的回顾总结,勾勒出我国引渡制度发展的大致轮廓。

  • 标签: 引渡立法 引渡实践 中国引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