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替罗非班在慢性脑缺血疾病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114例慢性脑缺血疾病患者纳入研究,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5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常规治疗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慢性脑缺血疾病 替罗非班 治疗疗效 神经功能 不良事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脑缺血是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常见病理状态。多年来人们对脑缺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脑缺血,急性脑缺血的病理机制、病理生理学研究对于其治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虽然急性缺血损害对大脑的影响已众所周知,但对慢性脑缺血所致脑损害的特点、机制和防治了解不够。慢性脑缺血或脑灌注不足伴发于脑动脉硬化、血管性痴呆、Alzheimer病、Binswanger病及动静脉畸形等多种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中,

  • 标签: 慢性脑缺血 认知功能障碍 BINSWANGER病 ALZHEIMER病 急性脑缺血 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慢性血管源性脑缺血疾病是神经外科常见病,该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有大鼠模型、小鼠模型和兔模型,可以用于低灌注所致慢性神经元退行性疾病、学习记忆力减退以及神经细胞功能改变等的研究。本文综述上述模型的制作方法,分析这些制作方法和模型的优缺点,并介绍慢性血管源性脑缺血的检测方法,探讨了各模型在临床慢性血管源性脑缺血疾病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脑缺血 动物模型
  • 简介:脑缺血耐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虽然使缺血性卒中危险增加,但同时可诱导神经细胞对再次缺血产生耐受。耐受的机制涉及血管因素、腺苷、兴奋性氨基酸、热休克蛋白、低氧诱导因子-1、促红细胞生成素、KATP通道等。临床观察显示,TIA的持续时间、发作频度、脑梗死间隔时间以及脑梗死体积等均与耐受的发生有关。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缺血耐受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脑缺血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此次研究对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2月~2016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慢性脑缺血患者97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分分为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26分)和无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2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MoCA评分,并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为(22.47±2.39)分,无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为(28.05±2.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吸烟、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焦虑、抑郁、病变部位、心房颤动、脑白质疏松、LDL-C偏高、hs-CRP偏高、Hcy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焦虑、抑郁、左侧大脑半球病变、hs-CRP偏高是影响慢性脑缺血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慢性脑缺血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较高,其中病变发生于左侧大脑半球、高龄患者及合并基础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临床上应对高危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以期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

  • 标签: 慢性脑缺血 认知功能障碍 影响因素 年龄
  • 简介:目的:评价伸爪试验是否为一种客观评价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慢性神经功能变化的方法。方法:在伸爪试验盒内,训练小鼠通过0.5cm窄缝用左侧前肢抓取食物;3周后,以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诱导局灶性脑缺血,继续观察4周内伸爪抓取食物的成功率,并与经典的转角试验、神经症状评分和斜板试验比较。实验结束后,观察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元密度。结果:小鼠脑缺血后,抓取食物的成功率下降,转角试验的右转百分率增加,神经症状评分增加.斜板滞留角下降.斜板滞留角在脑缺血后5天恢复,其他3个指标在4周内都有娩著变化。脑缺血4周的脑梗死体积增加,皮层、海马CA1区以及纹状体神经元密度下降。结论:伸爪试验是一种客观、稳定的指标,可用于评价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慢性神经功能变化。

  • 标签: 小鼠 局灶性脑缺血 慢性损伤 症状 神经功能 伸爪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梗死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TIA组和对照组,将2组人群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比较;同时观察TIA组患者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等因素对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结果先发TIA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先发TIA有可能对后继脑梗死患者的脑细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特定的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相关。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 简介:摘要儿童发生脑缺血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有较大差异,儿童受伤之后会迅速出现较多轻微外伤和梗死症状,其中大面积梗死较少,多发生与基底核区,以小梗死或腔隙性梗死为主,并且大多意识障碍不明显,多为枕骨、仰面摔伤。在诊断时,排除外脑挫伤和外伤史之外,结合CT/MRI便可确诊。临床上治疗小儿脑损伤后脑缺血疾病大多采用抗凝、小剂量脱水、神经营养剂、解除血管痉挛、扩容等方法进行保守治疗,并且预后情况良好。

  • 标签: 小儿 脑损伤 脑缺血 研究
  • 简介:雌激素可减少雄性及卵巢切除(OVX)鼠脑缺血后的梗死面积,据推测其保护作用与局部脑血流量、脑内抗氧化系统、兴奋性氨基酸及钙离子、营养机制等有关,并涉及受体的激活、基因的参与等,临床尚未证实雌激素对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

  • 标签: 雌激素 脑缺血损伤 保护作用 脑内 局部脑血流量 兴奋性氨基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发作药物治疗。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100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男性81例,女性19例,年龄在28~79岁,通过药物的治疗方法。结果100例患者经我院的精心治疗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尽快找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因素,以便制订全面的治疗方案,给予患者抗凝药物治疗,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短暂脑缺血发作 药物治疗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神经内科)是由于供应脑的动脉(主要为颈内-中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两个脑供血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相应动脉分布脑组织暂时性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脑局限性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症状,该病为常见病,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男性比女性高,其表现为发病快、历时短、在24小时以内可以完全恢复,多次发作可发展为完全性卒中(大中风)即短暂脑缺血的反复发作常常是严重脑梗塞的警报,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预防大中风的重要手段。

  • 标签: 短暂脑缺血发作 内科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对慢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研究依据。 方法 将 259例慢性脑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128例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和药物,观察组 131例加用中医辨证治疗,治疗 30 d后评定临床疗效,多普勒彩超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脑血流图。结果 综合 259例患者的治疗情况,从辨证分型来看,风阳上扰证和肝火上炎证治疗前后比较,颈动脉内膜异常改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证型均有显著性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加用辨证论治的中药治疗所有的中医证型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程度显著性减轻,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0.01),并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辨证论治是对慢性脑缺血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最好方法。  

  • 标签:    [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慢性脑缺血 中医辨证论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对慢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将259例慢性脑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8例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和药物,观察组131例加用中医辨证治疗,治疗30d后评定临床疗效,多普勒彩超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脑血流图。结果综合259例患者的治疗情况,从辨证分型来看,风阳上扰证和肝火上炎证治疗前后比较,颈动脉内膜异常改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证型均有显著性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加用辨证论治的中药治疗所有的中医证型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程度显著性减轻,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并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辨证论治是对慢性脑缺血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最好方法。

  • 标签: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慢性脑缺血 中医辨证论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急性局灶性脑或单眼功能的丧失,症状持续不超过24小时,经过适当调查后可发现为栓子或血栓性血管病所致。

  • 标签: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诊断 病例报告
  • 简介:近年研究表明,脑缺血后不仅出现神经细胞坏死.同时发生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迟发性或选择性细胞死亡主要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全脑或局部脑梗死均能激活细胞凋亡过程。目前对治疗脑缺血的药物的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与细胞凋亡关系密切的几个重要因素,如氧自由基、一氧化氮、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钙超载因素、转录信号的激活、缺血后基因表达的影响。

  • 标签: 脑缺血 细胞凋亡 药物
  • 简介:摘要:自发性脑出血是一种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发病率的疾病。目前脑出血的治疗缺乏特异性的靶向治疗,对于脑出血的各种干预手段包括手术方法,以及内科的各种药物治疗,单独的成功率与有效性知之甚少。最近的研究提示,虽然没有一种单一的方法能够肯定有效的治疗脑出血,但是对于出血量不大,通过有效的医学干预,此类患者可以得到比较好的生存质量。该研究结果提示,即使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这种积极有效的医学干预是可以大大降低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脑缺血 磁共振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