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骶骨肿瘤为少见肿瘤,其中原发肿瘤更为少见。骶骨原发肿瘤病理类型中以脊索瘤最多见,其次为骨巨细胞瘤及骶骨部位的神经源性肿瘤;同时,骶骨亦为继发性肿瘤好发部位之一,主要为转移癌[1]。骶骨肿瘤的治疗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由于骶骨解剖结构复杂,同时其与大血管、重要脏器毗邻,术中出血汹涌,手术风险高。由于在骶骨部位难以达到广泛切除边缘,因而,

  • 标签: 骶骨肿瘤 外科治疗 骨原发肿瘤 中国 神经源性肿瘤 骶骨部位
  • 简介:背景:骶骨肿瘤切除是骨肿瘤外科治疗的一个难题。既往文献报道多侧重于肿瘤的切除方法,对于骶骨肿瘤切除后稳定性重建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全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部稳定性重建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7月至2015年12月,63例全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部稳定性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8例,女25例,年龄18-62岁,平均42.1岁。病理诊断:软骨肉瘤9例,脊索瘤25例,骶骨恶性神经鞘瘤5例,骨肉瘤13例,尤文肉瘤4例,孤立性转移瘤2例,未分化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3例。前后路联合全骶骨切除术23例,单纯后路全骶骨切除术40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5-97个月,平均45个月。16例内固定失败出现在术后8-24个月,平均17.1个月。本组病例中共9例出现螺钉松动移位,7例患者出现金属棒断裂。6例患者出现植骨未愈合,其中3例术后曾接受放射治疗。结论:全骶骨肿瘤切除后,钉棒系统重建最常出现金属连接棒的断裂。内固定失败可能与金属连接棒过细,固定节段不合理,植骨不愈合有关。通过合理的翻修手术可以较好地解决内固定断裂问题。

  • 标签: 全骶骨切除 骶骨肿瘤 腰骶部重建 内固定断裂
  • 简介:背景:目前,骨盆及骶骨肿瘤切除多采用术前肿瘤滋养血管栓塞、术中开腹结扎单侧、双侧髂内动脉或直接腹主动脉阻断、介入穿刺置管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等手段减少出血,但前3种方法均增加手术创伤且控制出血效果不确切。目的:探讨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血流技术在骨盆及骶骨肿瘤患者切除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68例行骨盆及骶骨肿瘤根治性切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阻断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切除肿瘤,阻断组采用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血流技术进行常规手术切除肿瘤。结果:阻断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5)、出血量显著减少(P=0.022)、术后复发率较低(P=0.029)。结论: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血流技术可有效提高骨盆及骶骨肿瘤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腹主动脉 球囊阻断 骨盆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眼眶骨肿瘤,并探讨研究病理情况。方法: 2003年 1月 --2017年 12月期间 ,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18例 眼眶骨肿瘤患者,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病理研究。结果:①18例 患者,平均病程(4.1±1.83)年。② 18例 患者,10例 接受CT检查, 7例 核磁检查,1例 联合核磁与CT检查。其中,关于病变部位, 5例 位于眶上壁,6例 内上眶壁,3例 外上方,内下方、外下方、眶下壁、球后眶壁各1例 。③所有患者基于全身麻醉下,行肿瘤摘除术。④本组18例患者, 5例骨瘤, 6例骨纤维异常增生症, 2例转移瘤, 2例骨母细胞瘤, 1例非骨化性纤维瘤, 1例侵袭性骨母细胞瘤, 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 结论:眼眶骨肿瘤,发病率低,但种类多,CT是有效的诊断方式,对于良性肿瘤或瘤样病变,手术切除可取得较好疗效。

  • 标签: 眼眶骨肿瘤 临床分析 病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骨肿瘤患者的影响,总结心理护理干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的100例骨肿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措施。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减少骨肿瘤患者的焦虑、恐惧等情绪,减轻患者心理问题。

  • 标签: 心理护理 骨肿瘤 影响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R、CT、MRI在骨肿瘤诊断中的具体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骨肿瘤患者180例,就这180例患者经过病理证实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其中180例患者全部采用DR平片检查,有90例患者进行了CT扫描,90例患者进行了MRI检查。结果180例患者中有171例的DR片显示出现骨质的改变,160例患者的DR片清晰的显示了病灶的边界,155例患者的DR片清晰显示了骨膜反应,100例患者的DR片清晰的显示了病灶内出现大小不一的钙化。90例进行CT扫描的患者都清晰的看到了骨质的变化,病灶的边界,病灶大小不一的钙化。90例做了MRI检查的患者能够清晰显示软组织肿块以及相应的病灶边界。结论针对骨肿瘤检查,应该优先选择DR诊断方法,采用CT检查能够将肿瘤的具体范围以及微细的结构反应出来,而MRI则能够将肿瘤的范围,软组织肿块反应出来,在反应骨髓水肿情况上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可以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用于骨肿瘤的诊断过程。

  • 标签: DR CT MRI 骨肿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胸骨肿瘤切除术后胸骨重建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胸骨肿瘤患者8例。所有患者实行肿瘤切除术后予以胸骨重建,并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前胸壁外观良好,并未出现排斥现象;术后1例并发心律失常,2例胸壁浮动,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0.1±3.5)d。结论胸骨肿瘤患者实行切除手术后,进行胸骨重建期间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标签: 胸骨肿瘤 胸骨重建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辅助治疗老年骨肿瘤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抽样调查研究方法,2014年3月—2017年1月选择在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诊治的老年膝关节周围骨肿瘤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人工假体置换治疗,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和环磷酰胺辅助治疗,环磷酰胺200mg/m^2在治疗的第1~4d静脉推注;地塞米松20mg/d,在术后第1~2、4~5、8~9、11~12d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辅助硼替佐米治疗,剂量为1.3mg/m2,在治疗第1、4、8、11d静脉推注,其他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在术前与术后6个月进行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的评定,观察与记录关节退变、囊性变、关节面塌陷、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前与术后6个月检测TNF-α的浓度;随访至今,对比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都显著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关节退变、囊性变、关节面塌陷、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血清TNF-α值都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血清TNF-α值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今,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15.77±2.14)个月和(10.87±3.14)个月,观察组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硼替佐米辅助治疗老年膝关节周围骨肿瘤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清TNF水平,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标签: 硼替佐米 膝关节周围骨肿瘤 肿瘤坏死因子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程康复护理对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收取本次研究恶性骨肿瘤患者90例,时间为2015年10月18日至2017年12月26日,后对收取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对2组下肢功能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恶性骨肿瘤患者下肢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0.05。观察组恶性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全程康复护理对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下肢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研究。

  • 标签: 全程康复护理 恶性骨肿瘤 保肢治疗 下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螺旋CT与MRI在膝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膝骨肿瘤患者69例,基于检查方式不同划分为CT检查组、MRI组以及联合检查组,每组23例。结果CT检查组23例,良性为15;恶性为8;其中良性检查率为65.2%,恶性检出率为32.0%;MRI组23例,良性为16;恶性为7,良性检出率为69.6%,恶性检出率为30.0%;联合检查组23例患者,良性为14;恶性为9,良性检出率为60.8%,恶性检出率为39.1%。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螺旋CT与MRI在膝部骨肿瘤诊断中诊断率相对较高,值得在临床观察中全面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双螺旋CT MRI 膝部骨肿瘤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全程康复护理对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下肢功能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收治的90例恶性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实施全程康复护理的观察组各45例,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的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恶性骨肿瘤患者保肢治疗后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恶性骨肿瘤 保肢治疗 全程康复护理 下肢功能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心理护理在恶性骨肿瘤护理中的运用意义,从而为临床心理护理提供有益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8月收入的64例恶性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心理护理干预前和干预后不同治疗时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希望水平、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评价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患者心理护理后希望水平得分为39.44±4.23,社会支持得分为38.79±6.14,积极应对得分为29.65±7.17,明显高于干预前,消极应对得分为21.59±6.21低于干预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干预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患者的总健康状况、角色功能、躯体功能和情绪功能等领域得分增高较明显;患者的恶心与呕吐、疼痛、失眠、食欲下降等几个症状领域的改善较明显。对比不同治疗时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希望水平和社会支持结果显示,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得分变化均不明显;不同治疗时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希望水平、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随着治疗的持续发展,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从呈正相关变化为呈不相关。结论采用针对改善患者希望水平、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心理护理,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但需要注意在护理过程中应该不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护理措施,注意将社会支持从情感支持调整为实质性支持。

  • 标签: 恶性骨肿瘤 心理护理 生活质量 希望水平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利用护理干预对骨肿瘤保肢术患者身心康复的促进效果。方法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随机选取在我院进行骨肿瘤保肢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健康宣教,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探析对患者身心健康的促进有何影响。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76.6%),且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健康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进行骨肿瘤保肢术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显著改善其身心健康,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身心健康 护理干预 骨肿瘤保肢术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骨肿瘤疼痛患者的疼痛、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接受常规护理及心理干预的骨肿瘤疼痛患者,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及焦虑抑郁、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患者以中度疼痛(48%)为主,干预后以轻度疼痛(56%)为主;干预后轻度疼痛患者多于干预前,中、重度疼痛患者少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别为(43.5±3.8)、(42.6±3.9)分,明显低于干预前的(52.4±4.1)、(51.8±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SAS、SDS评分≥50分的患者分别占4%、3%,均明显低于干预前的23%、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以减轻骨肿瘤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焦虑、抑郁评分,提高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心理干预 骨肿瘤疼痛 疗效 焦虑抑郁 生活质量
  • 简介:骨肿瘤与四肢长骨感染性炎症即普遍的两大病症,前者产生在血管、骨骼与骨骼周边神经等组织之中,具备较大的患病率,通常治愈率与预后较优,恶性病情进展迅速,具备较大的死亡率;后者与前者临床症状类似,要予以高效的治疗对策,不然,极易产生骨质受损、死骨等,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文章调研了四肢长骨感染性炎症与骨肿瘤相关的影像学鉴定与诊断,并总结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影像学鉴别诊断 感染性炎症 四肢长骨 骨肿瘤 病情进展 患病率
  • 简介:[目的]观察强化护理干预对骨肿瘤化疗病人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化疗治疗的110例骨肿瘤病人,在征得病人和(或)家属知情同意下采用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及接受强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各55例。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总健康、生命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得分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口腔黏膜炎、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肌肉关节痛、过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骨肿瘤化疗病人强化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骨肿瘤 强化护理干预 化疗 不良反应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联合新辅助化疗对肱骨近端骨肿瘤效果。方法将64例肱骨近端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6年8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根据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新辅助化疗。结果治疗后,实验组MST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肱骨近端骨肿瘤患者实施人工肱骨头置换术配合新辅助化疗,肩关节功能可显著提高。

  • 标签: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新辅助化疗 肱骨近端骨肿瘤
  • 简介:背景:治疗骶尾部原发恶性肿瘤的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和放疗两种策略。广泛边界的外科手术可获得最好的局部控制率,但严重的骶神经功能损失会造成患者术后二便和性功能障碍。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otherapy,IMRT)可以使部分骶尾部肿瘤得到有效的局部控制,但大剂量的放疗可能会造成直肠、乙状结肠的继发损伤。目的:评估分离手术次全切除骶骨肿瘤后辅以IMR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非随机对照的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12例复发或难治的骶尾部肿瘤患者接受保留部分骶神经的次全骶骨切除术。男10例,女2例;年龄15-75岁,平均52.5岁,中位年龄60.5岁。病理诊断:脊索瘤7例、软骨肉瘤3例、尤文肉瘤1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1例。复发病例7例、初治病例5例。术中于瘤床残腔内置入皮肤扩张器水囊以隔离放疗易损的直肠和乙状结肠,术后对外科边界欠佳的高危区域实施IMRT。记录手术及放疗相关并发症,骶神经功能学评估采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骶神经功能评分体系,应用X线、CT和MRI等影像学方法随访局部复发率。结果:以放疗结束作为随访开始时间,末次随访时间为2017年12月,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23.8个月)。边缘切除2例,囊内切除10例。IMRT剂量强度为46-74Gy。2例患者手术或放疗后出现伤口并发症,未见放射性直肠损伤。随访期内1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局部复发率16.7%(2/12)。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评分平均为22.7分。结论:分离手术次全切除骶骨肿瘤后IMRT,可有效降低骶骨复发难治性肿瘤的术后复发率以及放疗相关并发症,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骶神经的功能。

  • 标签: 骶骨肿瘤 分离手术 调强放疗 外科治疗 并发症 骶神经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分析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膝部骨肿瘤中应用的疗效。 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5年 7月~ 2017年 6月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膝部良恶性骨肿瘤患者 3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股骨远端 18例,胫骨近端 14例,分别是骨肉瘤 17例,骨巨细胞瘤 12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 3例。骨肉瘤患者术前均接受 1~ 2个疗程新辅助化疗,术后继续 3~ 4个疗程正规化疗。观察术后 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 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 12~ 36个月(平均 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假体松动; 1例术后出现肢端麻木; 1例术后出现感染;股骨下端组 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平均 24.7分;胫骨上端组平均 24.1分。 结论 旋转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部良恶性骨肿瘤较理想的保肢方法。     [关键词 ] 骨肿瘤;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