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证实的囊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术中的病理特点。18例中神经根囊肿13例,其中7例和硬脊膜相通的患者采用囊肿切除,硬脊膜修复,6例和硬脊膜不相通的患者采用囊肿切除;硬脊膜外囊肿4例,直接切除;椎间盘手术后继发硬脊膜囊肿1例切除囊肿并修复硬脊膜。结果本组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其中15例得到6~186个月的随访,平均43.2个月,15例患者疗效优良,手术后腰腿疼痛等症状消失。结论囊肿是引起腰腿疼痛的病因之一,诊断依靠典型的症状、体征及脊髓造影CT、核磁共振等检查。不同囊肿手术的方式不同,手术效果良好。

  • 标签: 腰骶部囊肿 脊髓造影CT 核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原发性痛经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本次研究在设置时选择对照实验分析,将阿是穴推拿疗法应用于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估中。方法:实验在开展时,施术者将实验时段设置在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为了保障试验公平性和有效性,施术者在进行患者的资料调取时,选择基本资料完整并且符合纳入要求和排除要求的36名原发性痛经患者。患者的基本资料录入计算机后,由计算机采用随机数法进行两组分组,单组18名患者。对照组患者单纯选择激素疗法进行治疗,实验组内患者则在接受治疗时,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应用中药周期治疗,治疗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进行数据资料分析后,最终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同时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存在差异,同样实验组更优(P<0.05)。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病情较为特殊,患者受到内分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机体功能受损可能较为明显,为了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医生在进行患者的临床治疗时,将阿是穴推拿应用于其中,能够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改善。 

  • 标签: 腰骶部阿是穴推拿疗法 原发性痛经 治疗效果 研究分析
  • 简介:目的从解剖和临床两方面探讨脊神经后根的穿刺径路.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脊神经后根进行解剖学研究;根据解剖学研究结果对30例腰腿痛病人X-线及CT图片所示椎骨、硬膜囊与神经后根进行测量并分析,寻找一条安全穿刺脊神经后根的路径.结果尸体标本示脊神经前、后根分别位于马尾前、后部,后根较前根粗大,出硬脊膜后下行一段距离再出椎间孔,L3,4、L4,5、L5S1椎间隙的硬膜囊直径小于相应节段椎板间隙间距,且越低位者差距越大.病人测得的数据与标本相似,临床上从椎板间隙最宽处穿刺进针均能抵达相应的脊神经后根.结论经椎板间隙最宽处穿刺入路可抵达相应脊神经后根而不伤及硬膜囊.

  • 标签: 腰骶丛 脊神经根 神经解剖学
  • 简介:椎管脓肿临床多指硬脊膜外腔的脓肿,硬脊膜外腔内有丰富的血供及脂肪组织,在第二腰椎以下至第1、2骶椎处硬脊膜腔最大,为脓肿好发部位,通常急性起病.发病缓慢者,可持续数天至2~3月不等.硬脊膜下腔脓肿临床极为罕见,慢性硬脊膜下腔脓肿尚未见文献报道,现将我们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例报告如下.

  • 标签: 脓肿 硬脊膜外腔 慢性 腰骶部 临床 好发部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肉及韧带劳损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肌肉及韧带劳损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医正骨推拿,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腰部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

  • 标签: 腰骶部肌肉及韧带劳损 病因 治疗研究 中医推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采用正骨手法进行治疗时的效果与优势。方法:基于2020年2月到2022年5月我院康复门诊诊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髂关节紊乱80例患者,针对入选患者结合入院后的治疗方式差异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患者应用正骨手法,常规组应用单纯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基于改良McnNab、JOA和ODI量表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后3天时的疼痛感显著低于常规组,同时在预后各项量表的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实验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髂关节紊乱治疗方面正骨手法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更有利于控制患者的疾病疼痛感,同时对于患者的腰椎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对于患者的远期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骶髂关节紊乱 腰骶部正骨手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移行椎的X现表现,探究腰痛患者移行椎发生率及特点。方法以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行腰椎拍片的7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以DRX-NOVA(锐珂)行数字X线摄影。统计研究对象中移行椎病例数,并参照Castellvi标准将其进行分类。结果①入选病例移行椎发生率34.02%(247/726),腰椎化(73.28%)明显高于骶椎化(2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间移行椎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腰痛合并LSTV患者中,CastellviI型25例(10.12%);Ⅱ型137例(55.47%);Ⅲ型63例(25.52%);IV型22例(8.91%)。Ⅱ型最多,IV型最少。结论临床以X线诊断脊椎移行效果显著,可证实移行椎与腰痛关系密切。

  • 标签: 腰骶部椎体移行 X线 腰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曲度过大病人的脊椎病变在16排螺旋CT矢状及任意角度的轴位状重建的影像学特征,提高骶椎病变的诊断率。方法对98例骶椎病变部位行16排CT螺旋扫描(其中19例先行椎管造影),并进行矢状重建及轴位重建。结果对、骶椎共98例病变部位行矢状重建,其中间盘病变59例;外伤所致的腰椎粉碎性骨折8例;压缩性骨折7例;转移瘤3例;骨结核3例;椎管囊肿1例;脊椎畸形2例;正常14例。螺旋扫描矢状重建的影像学特征为类似MRI的图像,纵向显示脊椎的排列情况及椎管的整体形态,造影后的矢状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脊椎情况。任意角度的轴位图像重建,消除了机架角度对椎间盘扫描的限制。结论16排螺旋CT矢状重建能提供类似MRI的脊椎图像,对曲度过大病人椎间盘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6排螺旋CT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以及软件方面的提高,是CT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我们对脊椎的矢状重建图像及任意角度的轴位图像进行分析,来探讨16排螺旋CT对脊椎病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矢状重建 脊椎 诊断 螺旋CT
  • 简介:研究段椎管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法,以防止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31例病例。结果:椎管造影和MRI检查明确诊断22例,CT检查诊断9例,其中误诊4例;肿瘤全切22例,大部分或部分切除8例,肿瘤活检1例;术后所有病例自觉症状均有改善,其中及下肢疼痛消失或减轻100%,排尿排便改善75%,下肢肌力改善60.9%。结论: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合适的辅助检查可避免误诊的发生;MRI检查是诊断段椎管肿瘤的首选方法;段椎管肿瘤以手术治疗为唯一最有效的方法,但对于部分不能全切的病例,适当辅以放、化疗,仍能取得较好效果。

  • 标签: 椎管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背景:骶骨肿瘤切除是骨肿瘤外科治疗的一个难题。既往文献报道多侧重于肿瘤的切除方法,对于骶骨肿瘤切除后稳定性重建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全骶骨肿瘤切除后腰稳定性重建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7月至2015年12月,63例全骶骨肿瘤切除后腰稳定性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8例,女25例,年龄18-62岁,平均42.1岁。病理诊断:软骨肉瘤9例,脊索瘤25例,骶骨恶性神经鞘瘤5例,骨肉瘤13例,尤文肉瘤4例,孤立性转移瘤2例,未分化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3例。前后路联合全骶骨切除术23例,单纯后路全骶骨切除术40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5-97个月,平均45个月。16例内固定失败出现在术后8-24个月,平均17.1个月。本组病例中共9例出现螺钉松动移位,7例患者出现金属棒断裂。6例患者出现植骨未愈合,其中3例术后曾接受放射治疗。结论:全骶骨肿瘤切除后,钉棒系统重建最常出现金属连接棒的断裂。内固定失败可能与金属连接棒过细,固定节段不合理,植骨不愈合有关。通过合理的翻修手术可以较好地解决内固定断裂问题。

  • 标签: 全骶骨切除 骶骨肿瘤 腰骶部重建 内固定断裂
  • 简介:末节腰椎(L5)或首节骶椎(S1)的结构可能变异,其中一个部分或全部呈现另一个的特点,变异的脊椎称移行椎(lumbosacraltransitionalvertebrae,LSTV)。LSTV与腰椎疾患有一定相关,正常人群中LSTV发生率为0.6%~12%,腰椎疾病患者可达30%。本文就LSTV诊断、漏诊原因及其临床意义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腰椎 骶骨 腰痛 脊柱疾病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娩球联合穴位贴敷对产妇产程和分娩疼痛的影响。方法:从时间2020年05月-2021年05月之间我院收治的产妇中随机抽取98例进行分析。按照随机信封分组法将其分为两个独立小组。参比组产妇使用分娩球进行镇痛干预,实验组产妇使用分娩球联合穴位贴敷进行镇痛干预。分析两组产妇干预后的产程时间、分娩疼痛、镇痛效果、妊娠结局。结果:实验组产妇干预后的产程时间、分娩疼痛均优于参比组(P<0.05);实验组产妇干预后的镇痛效果高于参比组(P<0.05);实验组产妇的妊娠结局好于参比组(P<0.05)。结论:在对产妇进行镇痛干预时,使用分娩球联合穴位贴敷干预能够加速产程进行,减轻分娩疼痛,优化妊娠结局。

  • 标签: 分娩球 腰骶部穴位贴敷 产程时间 分娩疼痛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髂联合固定治疗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7月~2010年1月收治的11例髂关节骨折脱位的骨盆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男6例,女5例;年龄21~60岁,平均36岁。11例均为TileC型骨盆骨折。采用后路髂切口,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L5∕S1椎体和髂骨螺钉固定髂骨,配合患肢牵引和器械的撑开、合拢纠正垂直及分离移位。结果11例患者术后获得12~20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术后X线片均示髂关节骨折脱位复位固定满意,骨盆后环形态恢复良好;下肢等长,未出现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患者未出现跛行,下蹲功能满意。术后12个月Majeed评分:优9例,良2例。结论髂联合固定治疗髂关节骨折脱位疗效满意,且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 标签: 骶髂关节 骨折脱位 内固定术
  • 简介:大约90%的人在其一生中会经历下腰痛,髂关节是产生慢性下腰痛的重要来源之一,据报道由髂关节病变所致下腰痛者占所有下腰痛者的15%~30%[1].近年来,腰椎/融合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它在解决下/关节病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常有患者抱怨术后出现持续性的下腰痛,一些学者认为髂关节继发性病变可能是造成这种持续性疼痛的原因.

  • 标签: 腰椎 腰骶部 骶髂关节 脊柱融合术 关节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骨翼螺钉在区L5/S1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因腰椎管狭窄症于北京朝阳医院行L5/S1单节段经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骶骨翼螺钉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围手术期数据及随访期间疼痛及功能评分。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及术后随访X线及腰椎CT三维重建,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内固定位置、有无松动等并发症及融合情况。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计纳入16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69.6±5.2)岁,随访时间(16.2±1.7)个月。患者手术时间(144±21)min,术中出血(103±20)ml,术后引流量(80±34)ml。患者术前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8±1.0)分,末次随访时改善至(0.9±0.7)分;腿痛VAS评分由术前的(6.1±0.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0.9±0.7)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的66.2%±8.0%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6.6%±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切口感染,在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及失败、融合器移位等情况,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68.8%(11/16)。结论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骶骨翼螺钉对进行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来治疗椎管狭窄症是安全可行且有效的。

  • 标签: 腰椎退行性疾病 腰椎减压内固定术 椎间融合术 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医烫熨疗法早期综合干预在缓解分娩时胀痛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自然分娩并有胀痛的产妇100例进行研究,把所有产妇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0例,对产妇实施产后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运用中医烫熨疗法早期综合干预,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在胀痛症状缓解有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分娩时胀痛的产妇,使用中医烫熨疗法早期综合干预能够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产妇的胀痛症状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中医烫熨疗法 早期综合干预分娩时腰骶部胀痛 应用
  • 简介:16排螺旋CT矢状重建能提供类似磁共振成像(MRI)的腰椎间盘图像,对曲度过大患者椎间盘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对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98例曲度过大患者椎间盘病变部位行16排CT螺旋扫描(其中19例先行椎管造影),并进行矢状重建及轴位重建。通过对脊椎的矢状重建图像及任意角度的轴位图像进行分析,探讨曲度过大患者的椎间盘病变在16排螺旋CT矢状及任意角度的轴位状重建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骶椎间盘病变的诊断率。

  • 标签: 矢状重建 脊椎 诊断 螺旋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