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合磁场(CMF)治疗对界面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将由中南大学实验动物学部提供的24只成年新西兰雄兔建立髌骨部分切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2只):治疗组术后给予CMF治疗(30 min/d),对照组予以假治疗(设备关机状态)。术后12周收获髌骨-髌复合体标本行组织学、影像学和生物力学检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CMF治疗能明显促进愈合界面、纤维软骨的形成和成熟。影像学检测发现治疗组面积、长度、矿化含量、骨密度和显微形态学参数等量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拉断实验显示,治疗组的横截面积、拉断负荷、极限强度、拉断能量等力学性能指标[(29.58±4.55) mm2、(229.2±59.4) N、(8.27±1.21) MPa、(0.478±0.149) J]明显高于对照组[(21.25±3.33) mm2、(154.2±40.9) N、(6.57±1.16) MPa、(0.268±0.140) J,t=3.619、2.547、2.484、2.516,P<0.05]。结论CMF治疗能明显促进界面损伤后修复

  • 标签: 骨腱界面 组合磁场治疗 生物物理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在评价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兔膝髌骨接点修复方面的价值。方法将28只成年兔左膝髌骨接点损伤修复术后随机分为2组,超声组在术后3天开始每日接受低强度超声刺激,对照组在术后不给予治疗,分别于术后3周、6周(n=7)行MR横断、矢状、冠状面扫描,扫描序列包括SET1WI、GET1WI、GET2WI和STIR序列,分析MR表现。结果对照组术后3周MR可见髌骨接点重接区域结构模糊,髌韧带下1/4段肿胀;术后6周见髌骨清晰,髌韧带上3/4段轮廓可辨,髌韧带下1/4段水肿基本消失,张力良好。超声组术后3周MR所见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6周MR可见髌骨接点重接区域结构较对照组清晰,髌韧带上3/4段信号更低。结论MR可显示兔膝关节髌骨接点重接术后早期变化,在评价低强度脉冲超声对髌骨接点修复作用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骨腱接点 修复 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
  • 简介:摘要肌腱和止点损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手术重建是肌腱和止点损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修复后的肌腱及止点结构与原生组织差异较大,手术效果常不理想,易再次撕裂。外泌体是一种内含多种活性物质的脂质双层小囊泡,在细胞间通信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干细胞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细胞治疗手段,在药物递送、组织工程、退行性疾病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研究,但其在肌腱及止点修复中的作用关注较少。因此,笔者就肌腱及止点的组织学特点和修复过程、干细胞外泌体对肌腱和止点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肌腱及止点损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干细胞 外泌体 腱损伤 修复
  • 简介:随着运动爱好者逐渐增多,运动带来的膝关节损伤也与日俱增。前交叉韧带断裂是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损伤,目前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术中取自体肌腱编制成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因此,肌腱与的愈合直接影响着手术效果。那么,如何加速肌腱与的愈合是关节外科医生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可通过改变结合面的局部微环境对-愈合起到抑制或促进作用。其中,增强相关生长因子活性、加入自体骨膜、运用中药治疗等措施可加快-愈合;关节液等不利因素可减慢-愈合。因此,合理增加有利因素,减少不利因素可缩短愈合周期,加速术后康复,进而提高手术效果。本文就目前影响愈合因素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腱-骨愈合 骨膜 中药 关节液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双套圈经隧道交叉缝合加侧束紧缩缝合治疗中央损伤的疗效。方法自2014年5月至2019年2月,我们采用双套圈经隧道交叉缝合加侧束紧缩缝合治疗23例中央损伤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7.5 d。术后支具固定4周,6周后去除克氏针,在保护下开始手指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切口均Ⅰ级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25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患指均无疼痛、关节稳定,抗阻力试验均为(-)。手指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5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为91.3%。结论双套圈经隧道交叉缝合加侧束紧缩缝合治疗中央损伤,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 标签: 腱损伤 治疗结果 外科手术 侧腱束紧缩
  • 简介:目的研究注射型磷酸三钙填充物促进愈合的效应。方法实验采用比格犬48只建立动物模型,在双侧后肢切取趾长屈肌腱进行前十字韧带重建。重建方式模拟临床:肌腱两端采用悬吊式固定,肌腱只充填隧道靠近关节腔的一部分。。。侧作为实验侧,在肌腱移植物两端的隧道内注入磷酸三钙填充物;另一侧作为对照侧,不作类似处理。术后2、4、6、8、10、12周,各取8只犬,其中3只作组织学检查,了解界面的组织学变化;另外5只作生物力学检查,了解愈合强度。通过对比,了解注射型磷酸三钙填充物促进愈合的效应。结果实验侧,术后2周组织学显示界面充满磷酸三钙填充物,并被少量成骨细胞分割成小岛;4周在磷酸三钙填充物内形成许多岛,界面出现不规排列的Sharpey纤维;6周时-之间充满新生,出现大量排列规则Sharpey纤维;8周时-间Sharpey纤维集结成束:10周时问出现纤维软骨,未见钙化软骨;12周时间纤维软骨和钙化软骨问出现潮线,类似正常ACL止点。对照侧,8周时新生明显,-间隙出现稀疏的Sharpey纤维,与实验侧4周时类似;12周时-界面出现的Sharpey纤维和实验侧6周时相仿。生物力学检测发现,在术后6周内,实验侧-结合部的抗拉脱强度高于对照侧,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注射型磷酸三钙填充物在肌腱移植物两端隧道内的填充可以促进并增强-的愈合。

  • 标签: 注射型磷酸三钙骨填充物 前十字韧带 腱-骨愈合
  • 简介:目的:评价钛网成型自体颗粒复合修复材料移植重建兔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成效果。方法:18只新西兰家兔,均建立单侧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用钛网成型重建下颌外形后,分别移植自体颗粒修复材料和自体颗粒复合修复材料。术后12周取移植做组织学检查及Micro-CT检查。应用SPSS1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移植部位有大量新生组织形成,材料已大部分吸收,实验组自体颗粒复合奥邦修复材料的体积分数和骨密度与仅用自体颗粒移植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钛网支撑自体颗粒复合修复材料移植能够形成良好的组织学结构,为下颌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自体颗粒骨 骨修复材料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界面连接肌腱和,其作用是实现力学传递和生物学信息交流。但这一结构损伤后术中难以恢复原有层次,形成纤维瘢痕,性能降低。因此,界面愈合是运动医学领域关注热点。尽管有多项研究显示多种分子和细胞参与界面重建过程,但具体机制仍然未明确。当前治疗模式研究繁多,临床治疗方案多样且未统一。笔者就界面愈合的生物学和力学机制及促进愈合主要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界面愈合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 标签: 骨骼 愈合
  • 简介:摘 要: 愈合足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工作已经成为了现在医学中的关注重点。关注愈合的速度,因其对手术后的恢复膝关节锻炼有重要意义,可最大限度的恢复膝关节的活动能力。目前,对于自体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愈合的类型没有具体的定论,对于移植肌腱在整个隧道的愈合过程中,对于愈合的过程和愈合的方式有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虽然重建后的效果与手术的技术关系密切,但是不可轻对于视愈合的影响因素。在现阶段的研究中发现纤维软骨带是帮助—骨相连部位恢复的重要的因素。在愈合的过程中可检测到的碱性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促进细胞声场和代谢的重要调节分子,同时对于软骨的修复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

  • 标签: 明胶海绵复合物 腱—骨愈合 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带血管薄层皮质-骨膜瓣嵌入开窗的异体修复大段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胫骨去抗原后制备异体标本.制作大段缺损动物模型。以带血管薄层皮质-骨膜瓣复合开窗的异体进行修复。将6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实验组以带血管薄层皮质-骨膜瓣嵌入开窗的异体进行修复;对照组以骨膜瓣直接包裹异体进行修复:空白对照组以异体骨直接进行修复。术后观察缺损大体标本及X线影像.对移植物及其周围软组织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实验组缺损痂形成并改造塑形.新生血管长入骨缺损处.其血管化、新形成和单位成熟均较对照组早。结论以带血管薄层皮质-骨膜瓣嵌入开窗的异体修复大段缺损的手术方法可缩短骨缺损修复的时间.优于以骨膜瓣直接包裹异体的方法。

  • 标签: 大段骨缺损 带血管薄层皮质骨-骨膜瓣 同种异体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HA)修饰的3D打印左旋聚乳酸(PLLA)多孔螺钉用于兔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肌腱-愈合情况。方法通过3D打印机制备具有良好正交孔隙结构的PLLA多孔螺钉。通过静电层层自组装技术将HA附着在多孔螺钉上。将30只12周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由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根据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PLLA组和PLLA-HA组,PLLA组仅使用多孔螺钉固定移植肌腱,PLLA-HA组使用HA修饰的多孔螺钉固定移植肌腱。分别于术后6周和12周将每组动物随机各处死5只,进行组织学检测。每组中余下5只进行Micro-CT和生物力学检测。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组织学显示,术后6周肌腱-界面处有胶原蛋白及网状纤维生成,两组间无明显整合,但PLLA-HA组有软骨细胞形成。术后12周,两组肌腱-界面胶原纤维增多。PLLA组在肌腱-界面处可见小梁生成,PLLA-HA组可见较成熟的小梁,且与移植肌腱出现整合。术后12周Micro-CT示,在PLLA-HA组中,反映性结构的体积分数[BV/TV=(36.46±3.45)%],小梁分离率[Tb.Sp=(0.35±0.04) mm]等指标均优于PLLA组[BV/TV=(25.59±3.22)%,t=-5.147,P<0.05);Tb.Sp=(0.64±0.19) mm,t=3.304,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测得PLLA-HA组极限抗拉负荷[(83.74±12.43) N],刚度[(14.16±3.53) N/mm],较PL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极限抗拉负荷为(54.70±12.58) N,t=-3.671,P<0.05;刚度为(10.42±0.71) N/mm,t=-2.230,P<0.05]。结论HA修饰的3D打印PLLA多孔螺钉可以通过增加的诱导性促进的生长,加快肌腱在隧道内的整合。

  • 标签: 3D打印 左旋聚乳酸 羟基磷灰石 前交叉韧带 肌腱-骨愈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分化后的去分化骨髓间质干细胞(differentiation osteogenic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De-BMSCs)移植对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界面形成的促进作用,并探索De-BMSCs成分化效应增强的分子机制。方法从家兔胫骨和股骨中提取BMSCs,经成诱导分化后用普通培养基进行去分化培养制备De-BMSCs,鉴定De-BMSCs的干细胞特性。建立家兔ACL重建模型,分为3组:界面注射海藻酸钠凝胶(对照组);界面注射复合BMSCs海藻酸钠凝胶(BMSCs组);界面注射复合De-BMSCs海藻酸钠凝胶(De-BMSCs组)。术后4周和12周取膝关节标本,进行组织学、影像学、生物力学检测,评估界面形成情况。De-BMSCs体外成诱导分化,给予活化T细胞核转录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1,NFATc1)RNA干扰处理,检测成分化标志基因及Nanog/NFATc1/Osterix信号通路的表达,明确De-BMSCs成分化效应增强的分子机制。结果De-BMSCs可向成、成脂、成软骨分化,具有干细胞特性(均P<0.05)。术后4周De-BMSCs组BV/TV值为0.36±0.01,较对照组0.24±0.03和BMSCs组0.30±0.02明显增加(P<0.05),最大负荷(40.34±1.19)N和刚度(20.67±2.14)N/mm较对照组[(14.88±2.74)N,(8.67±2.19)N/mm]和BMSCs组[(26.31±1.76)N,(13.81±2.14)N/mm]明显升高(均P<0.05);术后12周De-BMSCs组BV/TV值0.47±0.02较对照组0.30 ± 0.02和BMSCs组0.35 ± 0.03明显增加(均P<0.05),最大负荷(64.46±6.69)N和刚度(25.18±3.11)N/mm较对照组[(41.01±6.12)N,(11.59±2.54)N/mm]和BMSCs组[(48.21±4.12)N,(15.89±2.94)N/mm]明显升高(均P<0.05);De-BMSCs成分化过程中,Nanog的表达增加(P<0.05),NFATc1的表达上升且其与Osterix的相互作用增强(P<0.05),成分化标志基因COL1A、OCN、OPN的表达增加(均P<0.05)。结论De-BMSCs移植可促进ACL重建后的界面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是Nanog/NFATc1/Osterix信号通路介导了De-BMSCs成分化效应增强。

  • 标签: 细胞分化 细胞去分化 间质干细胞 前交叉韧带
  • 简介:复习相关文献,综合性报道种子细胞、生物材料及组织工程替代被修复重建组织的研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 标签: 组织工程骨 骨缺损
  • 简介:目的应用游离髂骨皮瓣移植治疗因胫骨中、下段1/3粉碎性骨折而致的不连、缺损.方法从1997~2001年,对9例胫骨中、下段1/3不连、缺损进行游离髂骨皮瓣移植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本组9例患者,6例皮瓣顺利成活,2例出现动静脉危象,给予及时适当处理后,皮瓣成活.术后随访X线显示:8例16周骨折迭性愈合;1例远端骨折不连,再行植术,术后12周骨折愈合.3年随访伤肢功能活动良好.结论游离髂骨皮瓣移植是治疗胫骨中、下1/3段因粉碎性骨折而致的不连、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骨不连 骨缺损 骨皮瓣 移植术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缺损的修复与重建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治疗上颌缺损23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修复后功能良好率87.0%(20/23)。结论通过快速原型技术制造缺损的上颌模型,并按照面部对称原则,设计制作出“修复后”的颌模型,以此为模板,从而精确指导个体化上颌塑形,能有效地恢复患者面容。

  • 标签: 上颌骨缺损 口腔修复 上颌骨重建
  • 简介:由于某种因素如外伤、感染、肿瘤等使丧失了一些骨质,形成较大的间隙,称为缺损(Bonedefect)。全世界每年因严重的创伤、骨折合并感染、骨折后治疗不当、骨肿瘤或伴有其他合并症造成的缺损患者数以千万,虽然近年来骨折治疗早期多采取积极的治疗手段,已使不连及缺损发病率明显下降,但仍是骨科医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目前修复缺损的方法主要有移植、人工(包括组织工程技术)、膜技术、基因疗法等,本文就缺损修复材料和

  • 标签: 骨组织工程技术 人工骨材料 骨缺损修复 骨肿瘤 自体骨移植 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