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修复手指指掌侧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方法采用第二足趾胫侧游离移植修复手指指掌侧缺损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21~45岁。切割伤7例,挤压伤16例,撕脱伤9例,火器伤3例。皮肤缺损面积2.0cm×1.5cm~4.0cm×2.5cm。病程1h至5d。供区中厚片修复。结果术后35例供受区伤口均I期愈合,移植皮及供区植皮均成活。2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6(14.5±5.0)个月。外形逼真,质地良好,两点辨别觉5~8(6.7±1.1)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9指,良8指,优良率为93.1%(27/29)。供行走、跑、跳功能正常。结论第二足趾胫侧游离移植修复手指指掌侧缺损,供区损伤小,对受区周围组织破坏小,修复后效果佳,能达到指掌侧修复目的。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皮肤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腓肠神经营养修复踝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逆行岛状筋膜皮修复踝部皮肤缺损12例。结果11例成活、1例完全坏死,最后表面痂脱落,深面可见新生肉芽组织完全覆盖创面。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是修复踝部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坏死亦能为其深面生长新鲜肉芽组织提供条件,最终达到覆盖创面。

  • 标签: 腓肠神经营养皮瓣 修复 足踝部缺损 皮瓣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腓肠神经营养修复踝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逆行岛状筋膜皮修复踝部皮肤缺损12例。结果11例成活、1例完全坏死,最后表面痂脱落,深面可见新生肉芽组织完全覆盖创面。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是修复踝部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坏死亦能为其深面生长新鲜肉芽组织提供条件,最终达到覆盖创面。

  • 标签: 腓肠神经营养皮瓣 修复 足踝部缺损 皮瓣坏死
  • 简介:目的通过对传统游离与穿支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两种皮、手术风险、成活率及术后功能存在的共性和差异,试图找出预防、解决方法。方法通过对2000年至2010年,1320例游离、肌及穿支病案资料回顾性研究,随机抽取300例,(180例传统、120例穿支)进行随访研究。随访1.5~5年。从选择、设计、切取、移植、供受区的处理以及修复后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找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逐项分析原因,并根据临床经验和教训,提出预防、应对的措施和方法。结果300例,因故放弃和失败10例,成功率为96.7%,术后坏死率为3.3%。术中发生血管危象38例,其中传统16例,穿支22例,传统经对症处理解除危象27例,手术挽救成功1例;穿支对症处理解除危象19例,1例失败放弃,2例穿支部分坏死。完全失败10例。本组急诊手术32例,感染率仅为3.2%。慢性创面268例,感染率为8.58%,慢性创面感染率远高于急诊创面。其它还有:边缘愈合不良及部分坏死、与受区匹配问题、供区遗留创面、瘢痕,功能障碍等问题。结论预防和及时处理血管危象是保障成活的关健。严格遵守切取原则,控制好修饰性切取适应证,注意张力是手术的技术要求。手术供区正确封闭处理方式,是预防、解决并发症及功能不良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传统皮瓣 游离皮瓣 创伤和损伤
  • 简介:摘要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不同原因导致的例肛周皮肤缺损的病例,以及其诊治要点和手术经验,通过采用推移移植术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有临床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 标签: 肛周皮肤缺损 皮瓣推移移植术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腓浅动脉解剖特点和分布规律,设计以腓浅动脉为蒂的逆行岛状,临床修复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方法利用新鲜尸体12具乳胶灌注标本对腓浅动脉血管走行、穿支及分布等解剖结构进行分析.根据解剖结果临床上采用腓浅动脉修复背软组织缺损病例12例,均为逆行带蒂,大小:4cm×5cm~8.5cm×15cm,旋转点设计在外踝上方5cm处.结果解剖发现,腓浅动脉下行过程中发出不同数量的穿支,供应小腿前外侧上、中区域,并向下方走行与腓动脉终末穿支相吻合构成的血管链.12例均成活,随访3~16个月,腓浅动脉修复创面后皮肤弹性好、薄、外形好.结论腓浅动脉穿支分布较多、主干口径长度适宜,旋转弧长,可满足足背中远段皮肤缺损修复的需要,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 标签: 腓浅动脉 解剖 显微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低负压技术联合游离穿支治疗糖尿病溃疡创面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8月,对15例糖尿病慢性溃疡创面,采用低负压技术联合游离穿支修复,负压值为50.70mmHg,间歇工作模式,一次或多次更换低负压材料,创面新鲜后,根据创面大小采用不同的游离穿支修复创面。结果术后全部成活,创面愈合良好。1例病人残端部分组织坏死,经清创植皮后治愈。术后随访8个月.2年,病人均能下地行走,生活自理,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低负压技术联合游离穿支技术,是治疗糖尿病溃疡创面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低负压 游离皮瓣 糖尿病足 溃疡创面
  • 简介:目的:为拇趾胫侧底动脉蒂内侧缘静脉营养血管修复前部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内侧缘静脉的走行与分布,以及拇趾胫侧底动脉与内侧缘静脉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设计。结果内侧缘静脉在第1跗跖关节附近,由背静脉弓内端与拇趾内侧背静脉汇合而成,沿背内缘后行,于内踝附近延续为大隐静脉;踝间线处横径为(3.2±0.5)mm。内侧缘静脉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拇趾胫侧底动脉的位置相对恒定,在第1跖关节近端(2.3±0.2)cm处,由拇展肌肌腱与第1跖骨间浅出到达皮肤,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内侧缘静脉旁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结论拇趾胫侧底动脉蒂内侧缘静脉营养血管可转位修复前软组织缺损。

  • 标签: 外科皮瓣 拇趾胫侧底动脉 足内侧缘静脉 足前部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踝上肌间隔穿支转移修复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背软组织缺损患者8例,均采用外踝上肌间隔穿支转移修复,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8例患者全部成活,成活率100%。随访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5±0.8)个月,未见片磨损及破溃,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外踝上肌间隔穿支血管解剖结构位置恒定、易操作、质地优良,为背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足背软组织缺损 修复 穿支皮瓣
  • 简介:目的:探讨移植术后臃肿微创整形治疗的新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13年5月采用脂肪剥离吸脂术治疗的120例臃肿患者的临床资料。120例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18~58岁,平均39岁。均采用一次性去除内所有脂肪及筋膜组织,皮下置负压管引流,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手术若为关节部位,行石膏固定制动。结果本组120例均一期完成整形术。有1例患者表层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另119例患者术后血运良好,外观满意,感觉功能早期恢复。术后4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0.5~10年(平均3年),患者对外观均满意,无一例复发。结论采用脂肪剥离吸脂术治疗移植术后臃肿,临床疗效好,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外科皮瓣 皮瓣臃肿 吸脂术 微创 整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股前外侧游离修复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手术配合效果。方法选取30例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对这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对患者进行股前外侧游离移植手术,并在围手术期给予患者积极的手术配合,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本组30例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游离修复术后均有效治愈,未出现截肢病例,患者手术创面愈合较好,且未发生感染。患者患侧背修复后的外形与健侧无明显差别,患侧活动功能恢复良好。满意度方面,患者对疗效和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100%。结论股前外侧游离是修复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在围手术期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手术配合,能够巩固手术的效果,促进患侧背的美观恢复和功能性康复,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 标签: 足背 软组织缺损 股前外侧 游离皮瓣 修复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拇趾甲联合第二趾骨关节及肌腱再造拇指临床经验。方法我院自2004年9月起应用拇趾甲包裹第二趾骨关节及肌腱方法游离再造拇指缺损10例,其中拇指III度缺损7例,IV度缺损3例,缺失时间10~120天,随访6月~3年。结果再造拇指全部成活,外形逼真、感觉及运动功能满意。结论利用拇趾甲联合第二趾骨关节及肌腱再造拇指,能最大限度修复拇指缺损,恢复拇指功能,并且外形逼真,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 标签: 拇趾甲皮瓣第二趾 游离移植 再造拇指
  • 简介:鞋店男人喉咙里“咕咚”一响,像呛了一口水,随即整个人蹲下,脖子伸长,两只手求援般地伸过来,围合着向前缓慢移动,像趋近一簇摇曳的圣火。在距离章涵左脚脚尖半公分处,男人停住。他脖子见筋,耳朵外廓涨红,连带着花白的发根都发红了,似乎无法承受这样极限的幸福。他温文尔雅、无比恭谦地赞叹道:“我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脚。”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聚乳酸脂膜对于防止开颅去骨减压术后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5月至2015年2月间在院具有去骨减压术适应症的患者82例,按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原则将上述82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治疗组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于颅骨缺损处的硬脑膜和之间放置聚乳酸脂膜,用于防止手术后的和硬脑膜发生粘连。对照组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不放置聚乳酸脂膜。6个月后均再行颅骨修补术,观察两组患者发生皮粘连的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粘连率显著小于对照组(12.5%vs71.4.%),并且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也较对照组短,同时术后并发症也较对照组少,上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的患者放置聚乳酸脂膜,术后无排斥反应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出现。结论研究表明,在进行去骨减压术时,放置聚乳酸脂膜于和颅骨缺损处的硬脑膜之间,可以有效的防止再行颅骨修补术时发生皮粘连的情况,同时还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 标签: 去骨瓣减压术 聚乳酸脂膜 颅骨修补术 术后皮瓣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