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为带前臂内侧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前臂内侧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周围皮肤的供血情况。结果:前臂内侧神经近侧的血供来源于尺侧返动脉混合肌支,起始处外径为0.8mm,穿出筋膜前长度为1.1cm;中段主要来自尺动脉近中段和远中段的粗大支,起始处外径均为0.7mm,穿出深筋膜前长度均为1.0cm;远侧有尺动脉腕上皮支,起始处外径为0.9mm,穿出深筋膜前长为2.6cm。其神经旁血管网与神经(穿)支及神经内血管广泛吻合组成了神经血管轴。结论:可设计成带前臂内侧神经及营养血管为蒂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的软组织缺损。

  • 标签: 前臂内侧皮神经 血管 蒂筋膜皮瓣 静脉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Dopplernowimaging,CDFI)技术研究前臂内侧瓣(MFF)穿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规律、体表的定位及血流动力学特点,为MFF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健康志愿者年龄20~60岁,采用CDFI技术对其双侧MFF主干血管及穿支血管(管径≥0.5mm)进行检测。被检者前臂呈外展外旋位,进行相关数据测量;记录每侧MFF穿支血管的数目、血管走行类型;对穿支动脉血流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BA、UA、CIA、ICUA、URA、穿支(管径≥0.5mm)的管径、走行位置、方向、是否进入皮下组织均可显示,频谱示舒张期血流速度极低近消失,呈低速高阻单向频谱。双侧前臂内侧瓣穿支的数量、来源、走行位置、及穿深筋膜处位置并不对称。160侧前臂内侧瓣共检测到穿支动脉(管径≥0.5mm)645支,平均4.03支(3~6支),蒂长4~38mm,可见三种类型Ⅰ型肌穿支(12.4%);Ⅱ型肌间隙穿支(83.7%);Ⅲ型直接穿支(3.9%)。最粗大穿支管(外)径1.0±0.3mm。尺动脉及各穿支血管频谱形态表现各异;峰值流速左右侧及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于女性(P<0.05),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FI技术可直观地显示MFF穿支的来源走行分布,有无变异或缺如,进行体表定位,并可评价血管质量,对MFF的设计提供依据。

  • 标签: 前臂内侧皮瓣 穿支 高分辨力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前臂内侧神经桥接至尺神经深支的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的早中期电生理恢复情况。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我们收治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40例,其中20例行健侧颈7神经根通过带蒂尺神经前臂内侧神经桥接同时修复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深支(实验组),20例行健侧颈7神经根通过带蒂尺神经桥接修复正中神经(对照组)。行肌电图检查评估疗效,获得患侧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背侧骨间肌的神经电生理早期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9~30个月,平均24.9个月。对照组中4例患者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募集相少量,其中1例患者还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所有患者均未能在小指展肌及背侧骨间肌记录到MUP。实验组中5例患者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少量MUP,其中2例患者还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CMAP;5例患者可于小指展肌记录到少量MUP,2例患者可于背侧骨间肌记录到少量MUP,1例患者可于小指展肌及背侧骨间肌记录到CMAP。两组患者患肢肌电图检测结果中小指展肌的MUP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桡侧腕屈肌及拇长屈肌的CMAP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臂内侧神经桥接至尺神经深支的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在不影响正中神经恢复的前提下,从神经电生理角度证实该术式使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更多的手内肌功能得到了早期恢复。

  • 标签: 臂丛 神经移位 健侧颈7神经根 前臂内侧皮神经 尺神经深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瓣(MSAP)修复前臂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7年9月,应用MSAP修复前臂及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9~ 57岁,平均41岁;其中前臂6例,足部7例,足部创面均位于前中足。瓣切取面积为3.0 cm×4.0 cm~ 7.0 cm× 15.0 cm。修复足部创面时均选用同侧小腿,小腿供区创面均进行一期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复查及微信方式,对瓣外形、感觉及供区恢复情况进行定期随访。结果13例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及坏死,3例术后存在感染,给予换药及抗炎治疗后创面逐渐愈合。术后随访11例(2例外省患者失访),随访时间4~ 18个月,平均12个月,未发现供区明显功能障碍,受区瓣外形良好;7例感觉恢复至S2~S3, TPD 6~ 9 mm。结论游离MSAP不损伤主干血管,血管蒂长,穿支恒定,皮下脂肪相对较薄,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及足部创面效果良好。

  • 标签: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前臂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为前臂外侧神经营养血管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24侧上肢标本,用几种不同的方法,研究前臂外侧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伴行关系及彼此吻合等。结果前臂外侧神经分布于前臂前面桡侧半,与头静脉伴行,两者周围有明显的动脉伴行,平均有外径大于0.5m的营养动脉4.2支,且彼此吻合。其中第一支浅出点位于肘横纹下37.60±12.53m,血管外径0.70±0.33m,有明显的分支分布于神经干和浅静脉及其周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结论可经设计以前臂外侧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瓣,供临床使用。

  • 标签: 前臂外侧皮神经 解剖学基础 营养血管皮瓣 吻合 头静脉 营养动脉
  • 简介:虎口挛缩是手外伤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病因多为虎口处的严重外伤,一旦出现将严重影响拇指外展、内收及捏持功能,从而影响全手的功能。从1998年8月~2006年9月我们应用前臂桡侧神经营养血管瓣修复虎口挛缩开大后的创面65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皮神经营养血管 虎口挛缩 前臂桡侧 远端蒂皮瓣 治疗 严重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神经的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带蒂瓣修复虎口挛缩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31例虎口中重度挛缩患者,彻底松解虎口挛缩后,以尺骨茎突上1.5~2.5 cm处为旋转点,根据虎口处软组织缺损面积设计含神经的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带蒂瓣逆行转移。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 cm×2 cm~15 cm×6 cm,瓣切取面积为5 cm×2 cm~16 cm×6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31例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瓣无明显色素沉着、质地弹性好、外形美观,虎口挛缩均得到纠正,拇指对指、对掌、外展、内收功能均得到改善,腕部功能活动正常。依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12例,良17例,可2例。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达S2~S3。供区仅遗留植皮瘢痕。结论含神经的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带蒂瓣是修复虎口挛缩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案。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虎口挛缩 骨间背侧动脉
  • 简介:自Bertelli和Masquelet将神经营养血管瓣应用于临床实践以来,已逐渐得到临床应用。我们自1998年12月至1999年12月间,利用前臂外侧神经的营养血管岛状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男6例,女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42岁。1例因左手虎口疤痕挛缩,松解开大后有软组织缺损,6例均为机器压伤致手背部软组织缺损伴伸指肌腱外露。1例为手背部皮肤癌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软组织缺损范围3cm×5cm~8cm×12cm。

  • 标签: 前臂外侧皮神经 岛状皮瓣 手部软组织缺损 临床资料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封闭式负压引流(VSD)联合前臂神经营养血管瓣修复左肘关节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一例左肘关节皮肤缺损合并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VSD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感染控制后,用前臂内侧神经营养血管瓣移位修复左肘关节皮肤缺损。结果术后瓣完全成活,供区成活良好。患者获随访4个月。功能及外形均良好。结论VSD能减少创面感染机会,为瓣修复提供良好组织床。前臂神经营养血管瓣移位修复肘关节皮肤缺损,具有耐磨、无挛缩、重建感觉以及色泽与原皮肤相近等优点,是修复肘关节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之一.

  • 标签: 地震 负压封闭引流 肘关节皮肤缺损 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腹水
  • 简介:我院从2001年~2002年应用腹部瓣治疗前臂及手部外伤后皮肤缺损合并肌腱、神经、血管损伤、及晚期手功能重建40例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 标签: 前臂外伤 腹部皮瓣 治疗 手部外伤
  • 简介:目的:为吻合血管的足底内侧及足内侧双叶瓣修复手部缺损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6具灌注红色乳胶的固定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走行及在足底侧皮肤和足内侧皮肤的供血。结果:足底内侧动脉深支长8,5±0.3mm,起始处血管外径1.8±0.3mm,沿途发出3~5条支分布足底内侧皮肤,外径在0.6~1.2mm之问;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分布到足内侧皮肤,外径1.1±0.3mm。结论:吻合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足底内侧及足内侧双叶瓣符合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多处皮肤缺损的特殊要求。

  • 标签: 足底内侧动脉 足内侧双叶皮瓣 解剖学 皮肤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外侧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瓣修复拇指指端、指腹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2月—2019年4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21例(21指)拇指指端、指腹创面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1~65岁,缺损部位:指端14例、指腹7例,均存在骨骼和/或肌腱外露。本组患者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4.0 cm×2.7 cm,均采用前臂外侧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瓣修复,瓣切取面积为2.3 cm×1.8 cm~4.3 cm×3.0 cm。术中将瓣携带的前臂外侧神经终末支与创面内指固有神经残端吻合,供区直接缝合。观察术后瓣成活、供区伤口愈合情况及随访时瓣和供瓣区外观。末次随访时,测量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参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估患者对患手外观满意度,测量患指与健侧拇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及患手与健手虎口角。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21例患者瓣全部成活,血运良好、无感染;供区伤口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2个月,瓣外形良好,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指端及指腹无疼痛,瓣无异位感,拇指桡侧供区仅残留轻微线性瘢痕。末次随访时,本组患者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6~11 mm。18例患者对患手外观表示非常满意,3例患者对患手外观表示满意。本组患者患指TAM为(140±5)º、患手虎口角为(94±9)°,分别与健侧拇指的(141±5)°、健手的(95±9)°相近(t=-2.024、-1.142,P>0.05)。结论前臂外侧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瓣解剖恒定、操作简便,修复拇指指端、指腹创面后,拇指外形美观、功能恢复好,为拇指指端、指腹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较佳的治疗方法,尤其适合急诊开展。

  • 标签: 外科皮瓣 拇指 指损伤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前臂外侧皮神经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股内侧神经营养血管瓣在保留膝关节截肢残端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例行保留膝关节的截肢后出现残端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逆行股内侧神经营养血管瓣修复,缺损面积为20cm×15cm~10cm×8cm,瓣面积22cm×16cm~11cm×7cm。结果4例瓣完全成活,1例瓣术后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3周后愈合。随访6~24个月,瓣色泽、质地优良。假肢安装后,瓣表现出了较好的耐磨性,膝关节功能良好,患者日常生活无碍。结论股内侧神经营养血管瓣血管可靠,质地优良,可以有效的修复膝关节截肢残端创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修复前臂桡侧瓣修复口腔缺损经验。方法对我科与口腔颌面外科联合修复12例高龄患者口腔缺损的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前臂桡侧瓣在修复高龄患者口腔缺损具有较多优点。结论前臂桡侧瓣作为一种成熟皮瓣,在修复高龄患者口腔缺损中有较多优势。

  • 标签: 前臂桡侧皮瓣 口腔缺损 游离皮瓣移植
  • 简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在临床较为常见.由于前臂瓣质地优良,操作简单,血供可靠,其已成为修复手部创面的主要方法.桡动脉或尺动脉逆行岛状瓣需牺牲前臂一组主干血管,目前已很少应用[1].我们于1995年至今,采用六种不带主干血管的前臂瓣修复手部创面84例85处,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不带主干血管 前臂皮瓣 手术修复 手部创面 皮肤软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感觉神经的足内侧静脉瓣修复末节指腹缺损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我们采用带感觉神经的足内侧静脉瓣修复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4例21指。缺损面积为1.8 cm×0.6 cm~2.9 cm×2.1 cm,瓣设计至少含1条隐神经内侧支或足底内侧神经支,供区采用全厚片植皮或直接缝合。结果术后21指瓣全部存活。供区植皮创面均Ⅰ期愈合。2例手指出现瘢痕屈曲挛缩畸形,远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60°。术后随访4~22个月,平均12个月,瓣外观良好,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相似,两点分辨觉为6.0~8.0 mm,平均6.8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指主动活动度:优16指,良3指,可2指。瓣感觉功能按照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感觉评定标准(1954)评定:S4 15指,S3 5指,S2 1指。结论带感觉足内侧静脉瓣外观、质地接近手指,能修复受损的神经,重建末节指腹的感觉及功能,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感觉神经 静脉皮瓣
  • 简介:目的探讨无血管可供吻合的前足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应用小腿内侧瓣桥式交叉修复对侧前足皮肤缺损10例,缺损面积约6cm×7cm~8cm×15cm,均伴有骨关节及肌腱外露.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无水疱,供区植皮均成活.结论桥式交叉小腿内侧瓣是修复对侧前足皮肤缺损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肌间隙血管 小腿内侧 外科皮瓣 胫后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