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古代小说,包括文言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和中长篇章回小说,其中白话短篇小说作品数量最少,发展演进的线索也较为简单明晰。它只有两种类型: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宋元话本是明人在宋元说话艺人所说的“话”即故事的基础上整理、刊印出来的白话短篇小说作品,据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它们流传到今天的共56种,分别保存在明代嘉靖年间洪楩刊印的《六十家小说》(今存27篇,改书名为《清平山堂话本》)、万历年间《熊龙峰刊小说四种》、明末泰昌至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订的《喻世明言》(初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即“三言”中。

  • 标签: 宋元话本 白话短篇小说 拟话本 “三言” 长篇章回小说 《喻世明言》
  • 简介:古代话本插图的“上图下文”版式.与敦煌文书中的插图本佛经紧密关联,与其说渊源于把佛像或菩萨像捺印在写本上半层的《佛名经》等,不如说渊源于带有故事画插图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从插图的构图形式(连环画式)、插图本的题名(如“全相”等)等方面来看,话本插图的渊源又与配合变文讲唱的变相图卷紧密相关。话本插图的出现,可能是来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话本 插图 版式 上图下文
  • 简介:话本”一词只用于艺人的口头表演语境之中,“话本”之“话”专指“口传故事”,“话本”之“本”指师徒传承的“口传之本”。“话本”作“口传故事”解,体现了“话本”一词的伎艺性,一旦脱离伎艺表演的语境,宋人就不用“话本”一词而使用作为书面语的“故事”一词。将“话本”理解为书面的文本,是明以后人的引申或误读。

  • 标签: 话本 口传故事 口传之本 口头创编
  • 简介:明嘉靖年间,浙江钱塘有一位书生洪楩,其祖上就是有名的志怪笔记《夷坚志》作者。在家学影响下,他从小好读书,喜爱俗曲与讲唱文学,在茶楼、酒馆、戏场的留连忘返中,注意到说书艺人手中的那些说唱底本,好些竟是前代宋元旧篇,他留意搜罗这些"说本",利用当时便利的书坊印刷条件,陆续将其编成的

  • 标签: 清平山堂话本 讲唱文学 小说 故事 志怪 作品
  • 简介:近日,一位老同志向我讲了一件使他很不愉快的事。一次,他在一个研讨会上发言,本来准备得相当充分,讲到起劲处,有人却说,“我来插一句”。说是插一句,结果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而且,没等他说完,别人又插了他的话。

  • 标签: 个人 人际关系 处事方法 语言艺术
  • 简介:《清平山堂话本》是现存刊印最早的话本小说选集,真实保存了宋元明三代话本的原始面貌,通过文本细读,可以窥见计谋、丢失、语谶等常成为早期话本情节编创时的选择,体现出情节模式类型化倾向的特点,一方面囿于早期艺人的编创能力,另一方面也传达了普通民众的文化心理.

  • 标签: 情节模式 类型化 早期活本
  • 简介:话本小说与唐传奇比较,具有语言浅显通俗、内容常中出奇、人物市井小民的美学特征。语言浅显通俗,主要表现为语言口语化,这与话本的表演性、受众的市民化、作者的平民化密切相关;内容常中出奇,旨在从平凡生活中提炼出奇异动人的故事情节,且多用“巧合法”编撰故事,这与市民受众的审美趣味及故事题材的来源不无关系;人物市井小民突破描写历史英雄的传统套路,使小说摆脱了记史的束缚,提高了人物塑造的艺术水平。话本小说以其俗、奇、新的美学特征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宝库,影响深远。

  • 标签: 话本小说 美学特征 唐传奇
  • 简介:虽然《封神演义》的词话本今已不存,但从明金阊舒载阳刊本的封面小识与李云翔序中,仍可捕捉到《封神演义》词话本的蛛丝马迹。进而考察《封神演义》的文本,可以发现该书的诗赞韵语、典型场景、叙事模式以及横云断岭的叙事手法,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口头文学的程式化特征,这是该书曾经历过词话本阶段的重要佐证。《封神演义》的词话本当产生于明代正统至正德(1436—1521)年间,其编者主要是当时未留下姓名的“说词人”。

  • 标签: 《封神演义》 词话本 程式化
  • 简介:<正>《清平山堂话本》,明人洪梗编。该书收有较多的宋元明的白话作品,是研究那个时代语言的宝贵材料。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曾出版了谭正壁先生的校点本,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很多方便。通读之余,觉得还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今就其误校、未校、误点三方面举例,以祈正于方家。一、误校例1.1《西湖三塔记》:“……是岳相公麾下统制官,姓奚,人皆呼奚统制。有一子奚宣赞,有父统制弃世之后,嫡亲有四口,有宣赞母亲,及宣赞之妻。”P25校云:“有”,“疑当作‘其’字”。

  • 标签: 《清平山堂话本》 商兑 水浒传》 霸王 统制 柜台
  • 简介:唐代话本小说的产生与民间艺人的"说话"和寺庙僧人的"俗讲""、转变"等说唱技艺密切相关。这些说唱艺术满足市民娱乐,成为广泛流行的通俗文艺形式。而其本身所带有的娱乐功能也同样影响着唐代白话小说的娱乐功能。因而,这时期的白话小说由文人化向世俗化转型,呈现出与文言小说较为"雅化"的娱乐功能殊为不同的情趣。

  • 标签: 唐话本 “说话” “俗讲” “转变” 娱乐功能
  • 简介:摘要:话本小说起源于宋代(960-1279)口头说书人的通俗叙事故事。 直到明朝(1368-1644),文人墨客才开始对通俗小说的创作产生兴趣。 因此在明代时,话本在风格和内容上趋于精致。 受文学创作的发展和作者个人性格和意图的影响,李渔的通俗语言作品呈现出一种复杂与通俗的混合性,他的作品也因此而独特。

  • 标签: 李渔 创作语言 话本小说
  • 简介:《清平山堂话本》是明代编刻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书中保留了大量的宋元明时期的方俗语词,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汉语语料价值。由于对当时许多方俗语词的不熟悉.使得对该书的整理出现了不少失校、误校、误点、误注现象,影响了这部传世古籍的整理质量。本文选取了七个俗语词予以补正。

  • 标签: 《清平山堂话本》 明代 短篇小说集 方俗语词 校正 注释
  • 简介:纵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能体察学生思想的深处,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我们的教育界前辈魏书生、于漪等对学生的教育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对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这基础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他们的心是和学生息息相通的。因此,要教育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

  • 标签: “对话本” 师生沟通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班主任 个别谈话
  • 简介:摘要 童话是儿童文学领域中最具典型性的,最主要的文学体裁,是小学语文读本中的重要文体。但是很多时候当童话进了课堂就成了一般的记叙文,失去了童话味。文章从童话文体出发,通过树立儿童为本的观念,从童话的幻想特点出发,带领孩子深入童话的情感,并体会童话的叙事结构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让童话教学更有童话味。

  • 标签: 童话 文体 叙事结构
  • 简介:《清平山堂话本》之编刻者历来被视为洪楩楩从洪楩之家世、官职、交游等可以将定位为封建正统文人。而《话本》外在形式的粗拙和内在观念的世俗表现得十分明显,远较冯梦龙《三言》为甚。嘉靖年间的社会思潮和文学状况还较为保守,身处其中的洪楩不可能具有如此强烈的“平民意识”。因此,洪楩与《话本》的关系还有待重新考虑。澄清这点将有助于解决明代话本小说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 标签: 《清平山堂话本》 洪楩 正统文人 世俗情态 通俗文学
  • 简介:宋元话本的产生是中国通俗文学从民间走向文学殿堂,向传统文学进行挑战的重要一步。从宋元话本的性质来看,它是民间说唱文学的一部分,与大部分民间文学一样,它实际上是民间无数艺术家集体创作的结晶,而不像正统文学均是作家的独立创作。因此,宋元话本直到明嘉靖年间被某些民间文学爱好者大量搜集并予以正式出版之前,它的形态始终处於变化之中,

  • 标签: 年代 宋元话本 民间说唱文学 文学爱好者 通俗文学 传统文学
  • 简介:徽州商人在明代话本小说中频频出现,并以其显著的地域特征被区别于其他地域商人。在“三言”、“二拍”、《型世言》等十五部话本小说集中,涉及徽商活动描写的作品,多迭四十篇。其间,徽商或为主角,或为次要人物,或仅在入话或故事背景中出现,以多种形态方式参与了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话本小说以文学的形式刻划徽商贾而好儒、乐善好施、贪恋女色、吝啬刻薄等典型性格特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更为真实可信的徽商生活世界。

  • 标签: 话本小说 “二拍” “三言” 《型世言》 故事 典型性格
  • 简介:一、《清平山堂话本》语料价值《清平山堂话本》是宋元话本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其口语色彩较浓,能够如实地反映出那一时期的语言面貌。之后的中国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中所运用的白话受到了宋元话本的极大影响,而中国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中的语言又影响到了现代汉语的形成,所以我们对于该书的研究,是整体纵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 标签: 程度副词 清平山堂 性质状态 现代汉语 语料价值 语言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