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古代小说,包括文言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和中长篇章回小说,其中白话短篇小说作品数量最少,发展演进的线索也较为简单明晰。它只有两种类型:宋元话本和明清话本。宋元话本是明人在宋元说话艺人所说的“话”即故事的基础上整理、刊印出来的白话短篇小说作品,据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它们流传到今天的共56种,分别保存在明代嘉靖年间洪楩刊印的《六十家小说》(今存27篇,改书名为《清平山堂话本》)、万历年间《熊龙峰刊小说四种》、明末泰昌至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订的《喻世明言》(初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即“三言”中。

  • 标签: 宋元话本 白话短篇小说 拟话本 “三言” 长篇章回小说 《喻世明言》
  • 简介:针对独卷体话本在复杂叙事方面所呈现出的先天不足,金木散人的借鉴长篇章回小说之多回叙事形式对其加以改造,打破了话本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开辟了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创作道路,并试图借此建立一种匀称整齐富有形式美的多回体话本小说叙事范型,然而刻意追求整齐划一使作品存在明显的唯美倾向.

  • 标签: 《鼓掌绝尘》 多回体 拟话本小说 复杂叙事
  • 简介:李渔的话本小说多是在一个虚设的情境中,展现一个体现劝惩性讽喻主题的故事,其最大的叙事特点是情节新奇曲折,引人入胜。李渔的话本小说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经验,常用正反转换、峰回路转、同异对比、以心造物等技巧来构造情节,以达到新奇效果。

  • 标签: 李渔 拟话本小说 《十二楼》 《无声戏》 情节
  • 简介:以"三言"、"二拍"为杰出代表的明代话本小说,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人情世态与宗教信仰生活,但这种反映来自于其所包含的"现实因素",而并非是其题材与母题。"三言"、"二拍"以描画"尘世"为根本特性,因此其中的道教角色并不多见,并体现出非否定性、叙事功能性、仪式行为的强烈世俗性三个特点,生动展现了当时一般民众的宗教信仰生活实际,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一般信仰的核心以及十四世纪以降世俗道教的真正内涵。

  • 标签: 道教角色 “三言”、“二拍” 明代拟话本小说
  • 简介:明清话本小说数量庞大,其中体现出的贞节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分为传统贞节观和变通贞节观两种。变通贞节观下的节妇形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节妇形象,她们受到的社会约束相对宽松,具有朦胧的自我意识。根据守贞方式的不同,又可将变通型节妇分为前失后守型、妓女守节型、再嫁守节型、失身节妇型等几种。

  • 标签: 拟话本小说 贞节观 变通型节妇形象 女性形象
  • 简介:白话话本短篇小说,自明代《欢喜冤家》、《石点头》开始,转向伦理教化。余风所至,有清一代同类小说亦受其影响。产生于明清之交的《醉醒石》以醒痴世、达世道、垂教诫、为大千世界说法相标榜。其题材内容的三个方面:揭世道,戒人生,倡伦理,集中体现了作者对世道人性的见解。其对明末社会现实的广泛描写更使其书极具独特的历史认识价值。其艺术上则论理恰当,丝丝入扣;人物生动,形象感人;描写细腻,颇具生活气息等。所达到的高度艺术成就,使其成为本期文人话本小说极富特色的一部。

  • 标签: 醉醒石 创作立意 题材内容 艺术成就
  • 简介: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话本小说中的词的征引与创作虽然还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仍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的。话本小说创作中的叙述策略、明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词学观念,以及文体之间互动的一些规律,诸如此类,都是我们从对话本小说中词体文学的研究中可以窥见的。

  • 标签: 拟话本小说 词体 文体
  • 简介:古代话本插图的“上图下文”版式.与敦煌文书中的插图本佛经紧密关联,与其说渊源于把佛像或菩萨像捺印在写本上半层的《佛名经》等,不如说渊源于带有故事画插图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从插图的构图形式(连环画式)、插图本的题名(如“全相”等)等方面来看,话本插图的渊源又与配合变文讲唱的变相图卷紧密相关。话本插图的出现,可能是来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话本 插图 版式 上图下文
  • 简介:话本”一词只用于艺人的口头表演语境之中,“话本”之“话”专指“口传故事”,“话本”之“本”指师徒传承的“口传之本”。“话本”作“口传故事”解,体现了“话本”一词的伎艺性,一旦脱离伎艺表演的语境,宋人就不用“话本”一词而使用作为书面语的“故事”一词。将“话本”理解为书面的文本,是明以后人的引申或误读。

  • 标签: 话本 口传故事 口传之本 口头创编
  • 简介:明嘉靖年间,浙江钱塘有一位书生洪楩,其祖上就是有名的志怪笔记《夷坚志》作者。在家学影响下,他从小好读书,喜爱俗曲与讲唱文学,在茶楼、酒馆、戏场的留连忘返中,注意到说书艺人手中的那些说唱底本,好些竟是前代宋元旧篇,他留意搜罗这些"说本",利用当时便利的书坊印刷条件,陆续将其编成的

  • 标签: 清平山堂话本 讲唱文学 小说 故事 志怪 作品
  • 简介:近日,一位老同志向我讲了一件使他很不愉快的事。一次,他在一个研讨会上发言,本来准备得相当充分,讲到起劲处,有人却说,“我来插一句”。说是插一句,结果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而且,没等他说完,别人又插了他的话。

  • 标签: 个人 人际关系 处事方法 语言艺术
  • 简介:《清平山堂话本》是现存刊印最早的话本小说选集,真实保存了宋元明三代话本的原始面貌,通过文本细读,可以窥见计谋、丢失、语谶等常成为早期话本情节编创时的选择,体现出情节模式类型化倾向的特点,一方面囿于早期艺人的编创能力,另一方面也传达了普通民众的文化心理.

  • 标签: 情节模式 类型化 早期活本
  • 简介:话本小说与唐传奇比较,具有语言浅显通俗、内容常中出奇、人物市井小民的美学特征。语言浅显通俗,主要表现为语言口语化,这与话本的表演性、受众的市民化、作者的平民化密切相关;内容常中出奇,旨在从平凡生活中提炼出奇异动人的故事情节,且多用“巧合法”编撰故事,这与市民受众的审美趣味及故事题材的来源不无关系;人物市井小民突破描写历史英雄的传统套路,使小说摆脱了记史的束缚,提高了人物塑造的艺术水平。话本小说以其俗、奇、新的美学特征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宝库,影响深远。

  • 标签: 话本小说 美学特征 唐传奇
  • 简介:虽然《封神演义》的词话本今已不存,但从明金阊舒载阳刊本的封面小识与李云翔序中,仍可捕捉到《封神演义》词话本的蛛丝马迹。进而考察《封神演义》的文本,可以发现该书的诗赞韵语、典型场景、叙事模式以及横云断岭的叙事手法,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口头文学的程式化特征,这是该书曾经历过词话本阶段的重要佐证。《封神演义》的词话本当产生于明代正统至正德(1436—1521)年间,其编者主要是当时未留下姓名的“说词人”。

  • 标签: 《封神演义》 词话本 程式化
  • 简介:<正>《清平山堂话本》,明人洪梗编。该书收有较多的宋元明的白话作品,是研究那个时代语言的宝贵材料。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曾出版了谭正壁先生的校点本,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很多方便。通读之余,觉得还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今就其误校、未校、误点三方面举例,以祈正于方家。一、误校例1.1《西湖三塔记》:“……是岳相公麾下统制官,姓奚,人皆呼奚统制。有一子奚宣赞,有父统制弃世之后,嫡亲有四口,有宣赞母亲,及宣赞之妻。”P25校云:“有”,“疑当作‘其’字”。

  • 标签: 《清平山堂话本》 商兑 水浒传》 霸王 统制 柜台
  • 简介:唐代话本小说的产生与民间艺人的"说话"和寺庙僧人的"俗讲""、转变"等说唱技艺密切相关。这些说唱艺术满足市民娱乐,成为广泛流行的通俗文艺形式。而其本身所带有的娱乐功能也同样影响着唐代白话小说的娱乐功能。因而,这时期的白话小说由文人化向世俗化转型,呈现出与文言小说较为"雅化"的娱乐功能殊为不同的情趣。

  • 标签: 唐话本 “说话” “俗讲” “转变” 娱乐功能
  • 简介:摘要:话本小说起源于宋代(960-1279)口头说书人的通俗叙事故事。 直到明朝(1368-1644),文人墨客才开始对通俗小说的创作产生兴趣。 因此在明代时,话本在风格和内容上趋于精致。 受文学创作的发展和作者个人性格和意图的影响,李渔的通俗语言作品呈现出一种复杂与通俗的混合性,他的作品也因此而独特。

  • 标签: 李渔 创作语言 话本小说
  • 简介:《清平山堂话本》是明代编刻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书中保留了大量的宋元明时期的方俗语词,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汉语语料价值。由于对当时许多方俗语词的不熟悉.使得对该书的整理出现了不少失校、误校、误点、误注现象,影响了这部传世古籍的整理质量。本文选取了七个俗语词予以补正。

  • 标签: 《清平山堂话本》 明代 短篇小说集 方俗语词 校正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