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小水蛇阿黑调皮可爱,小黄鳝阿黄温柔乖巧,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一起生活在小池塘里。

  • 标签: 黄鳝 变性 池塘
  • 简介:目的:观察角膜接触镜对大范围角膜上皮脱落的疗效。方法:收集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眼科2010年1-12月期间收治的大范围角膜上皮脱落的患者(36例)数据,对佩戴角膜接触镜后的患者上皮愈合情况进行跟踪观察。结果:佩戴角膜接触镜后患者眼痛、异物感症状立即缓解,连续配戴角膜接触镜5~7d后,其中28例患者角膜上皮完全修复,8例摘镜后继续使用1~2d眼液、眼膏后角膜上皮完全修复;对36例患者随访3~6月均未出现角膜上皮再次脱落。结论:在使用角膜接触镜治疗角膜上皮脱落时,患者所受痛苦少、治疗操作方便、费用低,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角膜接触镜 角膜上皮脱落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的临床特点以及转归。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0年2月所确诊收治的20例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患者的血清维生素B12以及叶酸的浓度,对16例患者的肌电图进行检查,对11例患者的脊髓MRI进行检查。结果检查结果显示有12例患者的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低于正常水平,剩余8例正常。有10例患者的肌电图显示异常。3例患者的脊髓MRI检查显示脊髓后索异常。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异常、痉挛性瘫痪以及共济失调等。经过6个月时间的治疗,有17例患者的症状有了一定的缓解,3例患者的症状得到部分改善。结论维生素B12的缺乏是患者发生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的重要原因,但仅仅凭借血清维生素B12并不能较为准确的反映出患者的机体是否真的缺乏维生素B12,对于维生素B12水平正常的患者,院方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体征来诊断,以免发生误诊。

  • 标签: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维生素B12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病因、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9例SCD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29例患者中21例合并贫血,放射免疫血清维生素B12测定中20例低于正常值,腰穿发现脑脊液中6例蛋白轻度增高,肌电图中26例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7例颈胸段磁共振检查异常,累及脊髓后索、侧索中锥体束外,还可累及侧索中脊髓丘脑束。所有患者均给予维生素B12治疗,大多数患者病情趋于好转。结论维生素B12缺乏是SCD的主要病因,维生素B12是治疗SCD的关键。

  • 标签: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维生素B12 肌电图 磁共振
  • 简介:目的分析个性化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及裸眼视力的影响。方法90例(106眼)白内障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选择位于角膜最大屈光度径线上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选择11:00处的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角膜散光及视力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裸眼视力分别为(4.9±0.15)、(5.0±0.1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8±0.18)、(4.8±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78±0.39)、(0.79±0.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0.32)、(1.52±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前大多存在〈1.5D的角膜散光。采用个性化角膜切口可降低白内障手术角膜源性散光,术后视力恢复好,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手术切口。(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168—169,172)

  • 标签: 个性化角膜切口 白内障 角膜散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角膜化学烧伤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4月在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住院的83例角膜烧伤病人全面护理。结果通过对63例角膜化学烧伤患者进行急诊眼部冲洗、中和冲洗眼部创伤面及眼周护理、心理护理及全身护理,Ⅰ、Ⅱ度烧伤的患眼全部修复,Ⅲ、Ⅳ度烧伤的患眼中除6例穿孔失明,5例仅存光感外,其余患眼视力大部分恢复。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可减轻眼部化学持续损伤,降低后期治疗难度,减少眼部后遗症。

  • 标签: 角膜 护理 化学 烧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疆阜康市人民医院收集的1841例角膜异物进行讨论分析,为减少角膜异物发生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自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就诊的1841例角膜异物病例,采集病人基本资料,包括年龄;将病例分为16个年龄段,0-5岁(包括5岁)为一个年龄段,6-10岁(含6岁与10岁)为一个年龄段,依次类推,直到76-80岁年龄段,统计每个年龄段一年中发生角膜异物的人数并分析。结果21-60岁(1677只眼)占91.10﹪,小于20岁(76只眼)占4.13﹪。大于60岁人群(88只眼)占4.78﹪。31-35年龄段共311人,占16.89﹪。结论阜康市角膜异物主要发生在青壮年。

  • 标签: 角膜异物 年龄 阜康市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白内障术中植入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及行最陡角膜切口联合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方法将受试对象分两组。Toric组(21人30眼)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最陡角膜切口组(25人30眼)在最陡角膜散光轴上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观察裸眼及最佳矫正远视力,球、柱镜度数,角膜曲率及ToricIOL旋转稳定性。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均明显高于术前(P<0.001),且Toric组较最陡角膜切口组高(P<0.001)。术后Toric组裸眼远视力≥0.8有的比例(56.67%)明显高于最陡角膜切口组(20%)(P=0.003)。两组术后球、柱镜均明显低于术前,且Toric组术后残余柱镜值明显低于最陡角膜切口组(P<0.01)。Toric组术后角膜曲率散光值较术前增加0.32±0.43D,最陡角膜切口组较术前减少0.47±0.31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手术源性散光无明显差别(0.66D,0.61D,P=0.651)。术后ToricIOL平均旋转2.76±2.32°。结论最陡角膜切口术能提高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部分矫正角膜散光及降低术后眼残余散光。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减少术后眼残余散光,旋转稳定性较好,与最陡角膜切口术相比,能更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减少术后眼残余散光,提高视觉质量。

  • 标签: 白内障 矫正角膜散光 Toric IOL
  • 简介:【病例呈现】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在这一性质中,关键词是“同时”和“相同的倍数”,同学们往往因为没有“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计算错误。下面是冬冬做的计算题,他做得对吗?

  • 标签: 典型错例 性质 计算错误 倍数 关键词 计算题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及早诊治脑梗死所致Wallerian变性,探索Wallerian变性的MRI表现。方法搜集脑梗死后MRI复查时发现Wallerian变性的MRI影像资料50例,统计分析Wallerian变性的影像表现。结果MRI表现为与病灶同侧的锥体束呈等T1或长T1长T2信号,T2-Flair序列呈高信号,DWI早期呈高信号,后期呈等信号,晚期出现同侧脑干的局限性萎缩。结论脑损害累及锥体束可导致锥体束Wallerian变性,临床表现需与脑梗死所致肢体无力鉴别,影像表现有特征性。

  • 标签: 脑梗死Wallerian变性MR I
  • 简介:在钢包炉对高强钢进行二次精炼的过程当中,使用铝对钢水进行脱氧。通过向钢水中加入硅钙对铝酸盐夹杂进行变性处理。在二元相图的基础上,钙处理之后形成了不同成分及形态的CaO-Al2O3固体及液体铝酸钙。在加入硅钙期间,硫化锰也得到了变性,形成了CaS或者(Ca,Mn)S,并环绕在铝酸钙旁边。由于在加硅钙时,钙泡泡上升,所以就会出现很剧烈的钢水搅动。这使得夹杂聚集并与渣反应。此外,形成了MgO-Al2O3尖晶石。在连续浇筑小方坯的过程中由包水口堵塞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在水口内壁形成的渣壳由尖晶石,不同成分的铝酸钙以及钙锰硫化物组成。

  • 标签: 水口堵塞 变性处理 夹杂 铝酸钙 二次精炼 二元相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角膜异物患者,研究有效方法给予治疗,并观察完成治疗后患者获得的临床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角膜异物患者108例(108眼),观察患者异物的本身性质以及所处位置的深浅,研究对应方法给予治疗,观察完成治疗后获得的效果。结果针对角膜异物患者,将患者角膜异物取出。成功取出异物后,角膜上皮透明患者25例(23.15%),出现角膜云翳的患者59例(54.63%),出现了角膜斑翳的患者24例(22.22%)。患者完成手术后均没有出现角膜发生感染或者出现穿孔等系列并发症。结论对于角膜异物患者,应该在短时间将异物取出,针对患者的局部以及全身选择正确药物进行治疗,有效避免出现感染的情况,能够做到早期治愈患者,并且降低患者术后留下后遗症的概率。

  • 标签: 角膜异物 取出术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炎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3年来我院收治的13例角膜内皮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具体治疗措施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具有角膜内皮炎的典型症状,部分患者明确有病毒性角膜炎病史,全部患者主要经抗病毒,糖皮质激素药物联合应用取得显著疗效。结论角膜内皮炎的具体病因尚未明确;临床诊断后,抗病毒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角膜内皮炎有显著的效果。

  • 标签: 角膜内皮炎 临床症状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总结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治疗方法,进一步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从近三年来我院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为30例。对照组采用酮康唑针和酮康唑滴眼液治疗,实验组采用氟康唑针和氟康唑滴眼液联合治疗,在治疗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83.3%,实验组的临床疗效中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氟康唑针联合氟康唑滴眼液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有很好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

  • 标签: 真菌性角膜溃疡 氟康唑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腹部脏器的声像图的表现,探讨超声检查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12年10月共31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腹部脏器的超声检查的声像图特点。结果31例患者中,尿铜增高27例,血清铜蓝蛋白降低26例,血铜降低29例,角膜K-F环阳性30例,肝脏声像图异常31例,肾脏声像图异常7例。结论肝豆状核变性肝脏声像图改变明显,但与慢性乙肝等疾病区别较难,需参考临床表现及有关检查。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肝脏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临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和住院66例确诊为HLD的误诊情况。结果66例患者中误诊32例(48.5%);误诊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12例(37.5%),肝病9例(28.1%),肾病3例(9.4%),骨关节病3例(9.4%),佝偻病或抗D佝偻病3例(9.4%),血液系统疾病2例(6.2%)。结论早期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对HLD临床表现形式复杂、多样认识不足,病史问诊不详、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不及时、不全面,尤其是临床医师诊断思维片面性是导致误诊的关键。

  • 标签: HLD/诊断 误诊 铜代谢障碍 铜蓝蛋白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