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用VISIA皮肤检测仪,对比观察黄褐斑患者与健康人面部皮肤特点。方法2018年7-9月,无锡市第二医院皮肤科激光中心用VISIA皮肤检测仪分析女性黄褐斑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皮肤斑点、皱纹、纹理、毛孔、紫外线色斑、卟啉、棕色斑和红色区的绝对分值以及年龄差。结果黄褐斑患者与健康对照皮肤相比,其斑点(35.62±8.90,27.82±4.98)、皱纹(24.36±6.93,19.89±1.10)、纹理(12.92±5.37,6.63±4.74)、毛孔(12.35±4.68,17.56±10.69)、紫外线色斑(23.11±4.55,17.71±7.26)、棕色斑(56.34±5.74,52.81±3.16)和年龄差(-0.59±3.35,3.96±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2.26,4.07,2.64,3.03, 2.56,4.85,均P<0.05);卟啉(7.81±6.83,7.67±5.60)和红色区(40.44±6.73,38.50±9.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0.89,均P>0.05)。结论黄褐斑患者与健康对照皮肤相比,其色斑明显、皱纹增多、皮肤平滑度降低、更显衰老,但皮肤较健康对照组皮肤细腻。

  • 标签: 黄褐斑 VISIA皮肤检测仪 皱纹 毛孔 卟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8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1例原发性肝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CT和病理学表现。结果11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肝右叶7例,肝左叶2例,肝左右叶2例;共有27个肿瘤,瘤体最大直径1.7~12.6 cm;肿瘤呈类圆形3例,椭圆形5例,不规则形3例;肿瘤界限清楚8例,不清楚3例。CT平扫为低密度6例,稍低密度3例,等密度2例;密度均匀7例,不均匀4例;CT值26~47(38 ± 5)HU;脾脏转移2例,肋骨转移1例,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CT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1例;动脉期见病灶轻中度强化10例,其中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边缘持续环状强化8例,结节状强化2例;动脉期CT值30~68(53.8 ± 11.6)HU,门静脉期CT值52~69(64.3 ± 9.3)HU,延迟期CT值43~64(56.4 ± 6.0)HU。手术完全切除8例,术后复发6例,生存3年5例,生存5年2例;手术未完全切除3例,术后均复发,其中生存3年1例,无生存5年患者。病理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0例,T细胞淋巴瘤1例。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检查对肿瘤的定位、定性及辅助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肝肿瘤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骨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乐清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理证实为颅骨脑膜瘤的20例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20例患者中,颅骨溶骨性破坏14例,成骨性破坏4例,混合性破坏2例;伴软组织肿块12例,伴辐射状骨针11例。16例患者CT检查示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6例;高密度影8例,等密度影5例,低密度影3例;伴钙化5例。17例患者MRI检查示信号均匀11例,信号不均匀6例;T1WI稍低信号12例,等信号5例;T2WI稍高信号12例,稍低信号5例;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12例,稍高信号5例。增强扫描后示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强化8例;有"脑膜尾征"13例,有瘤周水肿11例。结论颅骨脑膜瘤患者的骨质以溶骨性或成骨性破坏伴软组织肿块、辐射状骨针为主,CT示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MRI示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时多有"脑膜尾征"。

  • 标签: 脑膜瘤 颅骨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PACC)的CT及MR特征表现,提高对PACC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PACC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其中12例行CT检查,7例行MR检查,4例同时行CT与MR检查。结果15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5例位于左侧,10例位于右侧。肿瘤最大径4.4~15.1(8.9±3.3)cm,形态规则呈椭圆形6例,形态不规则9例。CT表现:平扫密度均匀1例,因出血、坏死和含脂而密度不均11例,CT值范围28.8~62.0(39.2±8.5)HU;增强后动脉期轻度强化7例,中度强化4例,CT值范围32.7~83.4(52.5±14.4)HU;静脉期CT值范围43.4~86.4(61.1±15.0)HU,11例呈渐进性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MR表现:实性部分多表现为等T1长T2信号,弥散受限,增强后均轻中度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15例患者瘤内见血管影14例,周围组织器官受累和转移者共3例。结论PACC好发于单侧,瘤体较大,多伴囊变、出血及瘤内血管影,增强后轻中度不均匀渐进性强化。

  • 标签: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PACC)的CT及MR特征表现,提高对PACC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PACC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其中12例行CT检查,7例行MR检查,4例同时行CT与MR检查。结果15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5例位于左侧,10例位于右侧。肿瘤最大径4.4~15.1(8.9±3.3)cm,形态规则呈椭圆形6例,形态不规则9例。CT表现:平扫密度均匀1例,因出血、坏死和含脂而密度不均11例,CT值范围28.8~62.0(39.2±8.5)HU;增强后动脉期轻度强化7例,中度强化4例,CT值范围32.7~83.4(52.5±14.4)HU;静脉期CT值范围43.4~86.4(61.1±15.0)HU,11例呈渐进性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MR表现:实性部分多表现为等T1长T2信号,弥散受限,增强后均轻中度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15例患者瘤内见血管影14例,周围组织器官受累和转移者共3例。结论PACC好发于单侧,瘤体较大,多伴囊变、出血及瘤内血管影,增强后轻中度不均匀渐进性强化。

  • 标签: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收集中耳毛状息肉临床病例,总结其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0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中耳毛状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3例、男1例,左耳2例、右耳2例,年龄1~59岁。分析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和对应的临床表现。结果中耳毛状息肉蒂部位于鼓室1例,位于咽鼓管骨部2例,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患耳反复流脓;蒂部位于咽鼓管咽口1例,突入鼻咽腔,表现为咽部不适、患侧耳闷,内镜检查见鼻咽腔灰白色息肉状肿物,表面有少许绒毛。4例患者CT、MRI均表现为椭圆形、类椭圆形息肉状软组织团块,壁呈中等密度软组织,内含大量脂肪组织,中央软组织犹如病灶内核,增强后壁及软组织内核强化;MRI显示2例病灶壁内脂肪与软组织夹层状排列。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镜下示鳞状上皮下见毛囊、成熟皮脂腺等皮肤附件,内含大量脂肪组织,部分肌肉组织及软骨组织,部分间质纤维增生,伴胶原变性。结论中耳毛状息肉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呈息肉状软组织团块,壁光滑,含大量脂肪组织,中央为软组织内核,CT、MRI可提示毛状息肉的诊断。

  • 标签: 毛状息肉 中耳 咽鼓管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4月至2019年4月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6例HEHE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23~65岁,平均44.4岁。观察病灶数量、大小、形态、分型、强化方式等,分析病灶MRI影像特征。结果26例患者共382个病灶,病灶直径0.5~12.0 cm,平均2.2 cm。单发结节型4例,病灶T1加权成像(T1WI)低信号,T2加权成像(T2WI)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中心高信号、外周环形低信号;增强后病灶环形向心或环形持续强化。多发结节型14例147个病灶,病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中心低信号、外周环形高信号,ADC图中心高信号、外周环形低信号;增强后病灶环形向心及环形持续强化;6例有24个病灶"双环征",7例有21个病灶包膜"皱缩征",7例16个病灶"棒棒糖征",5例18个病灶"瘤内血管征"。融合型8例231个病灶,病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高信号,ADC图中心高信号、外周低信号;增强后病灶云絮状或环形向心强化;8例有87个病灶"靶征"、55个病灶"棒棒糖征"和42个病灶包膜"皱缩征",5例36个病灶"瘤内血管征"。结论HEHE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病灶近包膜分布,并相互融合,T2WI见"靶征"、包膜"皱缩征",门静脉期"双环征"、"棒棒糖征"及"瘤内血管征"有助于诊断。

  • 标签: 肝肿瘤 血管内皮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4例反应性结节状纤维性假瘤(RNFPT)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男2例、女2例,中位年龄51.5岁,其中2例有腹部手术史。影像学上表现为胃肠道或肠系膜内边界清楚的肿块,3例单发、1例有2个病灶,3个病灶增强扫描为环状强化,多期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渐进性强化。MRI检查T1WI及T2WI均以低信号为主,DWI序列呈稍高信号,ADC值显示其扩散不受限,不伴有邻近组织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等恶性征象。病理上均见梭形细胞呈结节状增生,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黏液变,部分区域可见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查Vimentin(+),SMA(+)。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反应性结节状纤维性假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红斑狼疮(NLE)的皮损后遗表现,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16—2020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收集并长期随访的13例NLE,分析患儿及母亲临床特征、患儿皮损后遗表现。结果13例皮损发病时间为出生后0 ~ 120 d,平均15 d,随访时间15 ~ 43个月,皮损形态主要为环状红斑、斑丘疹、鳞屑,皮损消退时间2 ~ 18个月(平均7.4个月)。6例皮损消退后出现色素异常表现,3例同时出现色素减退和色素沉着,2例仅有色素减退,1例仅有色素沉着,1例色素减退患儿在随访18个月后色素减退复色,未见毛细血管扩张以及萎缩或瘢痕。8例患儿母亲孕前无异常,4例患儿母亲抗ANA、抗SSA/Ro、抗SSB/La抗体均阳性。结论NLE的皮肤受累可出现后遗皮肤表现,常见为色素异常,多数长期未消退,应注意患儿母亲可能存在的潜在性免疫系统异常。

  • 标签: 结缔组织疾病 色素沉着异常 新生儿红斑狼疮 皮损后遗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中胚层肾瘤(CMN)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2017年9月至2020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CMN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5例CMN患儿中,男性3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8个月(23 d~18个月)。病理类型经典型1例,细胞型及混合型各2例;2例病灶位于左肾,3例位于右肾。CT示3例密度不均匀,内见坏死及囊变,其中1例可见小斑片状出血灶;2例密度较均匀。增强CT扫描示5例均轻中度不均质强化,呈渐进性、持续性,均可见杂乱、迂曲血管影;4例周缘强化显著,呈"环征",其中1例呈"双层征"。CT平扫密度均匀的2例肿块在延迟期呈等密度,其中1例肿块内见局灶性造影剂潴留。5例CT均未见钙化及转移灶。结论CMN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对预判其病理分型具有一定参考作用。平扫实性占位、"双层征"及延迟期局灶性造影剂潴留,常提示为经典型,而坏死、囊变及出血多见于细胞型CMN。

  • 标签: 肾肿瘤 中胚层 儿童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表现。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10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54例,女55例,年龄(40.31±4.25)岁,年龄范围为35~58岁。按照是否合并肝脂肪变性分为脂肪组(n=38)与非脂肪组(n=71),比较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炎症及纤维化改变、肝组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表达情况,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表现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脂肪组的炎症改变较脂肪组更加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887,P<0.001)。非脂肪组的肝纤维化较脂肪组更加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897,P<0.001)。两组患者的HBsAg、HBeAg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肝脂肪变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炎症及及纤维化改变,通过对患者临床特征表现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对其中存在的联系进行深入探讨。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脂肪变性 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临床及MRI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流感季节发病,发热48 h后陷入浅昏迷并有惊厥抽搐发作;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生化检查ALT、AST、CK-MB、LDH明显增高。MRI示双侧丘脑、侧脑室周围白质和小脑髓质及中脑被盖见T2WI高信号影,呈对称多灶性分布,100%双侧丘脑累及是本病的特异性标志,弥散加权成像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图表现病变区中央ADC值低,周围ADC值高,磁敏感加权成像显示丘脑及中脑被盖灶性出血。结论急性坏死性脑病临床及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小血管病变与其病理过程有密切关系,早期识别需重视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应用。

  • 标签: 急性坏死性脑病 磁敏感加权成像 DWI表观弥散系数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的临床表现及病原学诊断特征,探讨提高HIV/AIDS患者合并结核感染诊断率的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确诊HIV/AIDS合并结核病的116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单纯性结核病初治患者59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肺外结核、肺结核影像学特点、PPD结核菌素反应、样本夹层杯法抗酸染色结果、结核感染T细胞免疫斑点检测(T-SPOT.TB)结果、结核分支杆菌rpoB基因检测(XPERT)结果,并进行两组间比较。分析不同CD4+ T细胞计数的观察组PPD和呼吸道样本(痰及灌洗液)夹层杯法抗酸染色的阳性率情况。结果观察组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中高热(82.76%)和体重下降(75.00%),肺外结核的发生率(56.89%)明显高于对照组(χ2= 10.911,P<0.05)。观察组的肺内病灶多侵犯2个甚至≥3个肺野(30.17%和46.55%),粟粒样改变多见(21.5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160、7.310和4.709,P均<0.05)。观察组的常规PPD试验、呼吸道样本夹层杯抗酸染色检查以及初始T-SPOT.TB阳性率为14.66%、34.48%和46.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68%、52.54%和82.35%(χ2=14.763、5.290和10.471,P均<0.05);两组复核后的T-SPOT.TB及XPERT检测阳性率均较高,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7和0.405,P>0.05);肺外组织/穿刺液样本夹层杯法抗酸染色检查观察组阳性率达10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χ2=12.291,P<0.05)。观察组患者中,CD4+T细胞计数越低,PPD阳性率和呼吸道样本夹层杯抗酸染色阳性率也越低。结论HIV/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规免疫学检查阳性率低;痰液和肺外样本的XPERT检测、改良的血液样本T-SPOT-TB检测、肺外组织和穿刺液的样本夹层杯法抗酸染色检查,均有助于艾滋病患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结核病 肺外结核 临床特点 基因检测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的结肠镜下表现,分析U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河南宏力医院收治的178例经结肠镜诊断的UC患者的病历资料,查阅并记录UC患者在结肠镜检查下的表现及临床特征,记录并比较不同病情程度UC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临床特征与UC患者病情程度的关系。结果经结肠镜检查发现,178例患者病变均呈连续性分布,其中黏膜充血、水肿、有颗粒状改变145例;有浅表、多发密集糜烂及溃疡形成124例;伴假性息肉形成35例。178例UC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腹泻伴黏液脓血便,其次是腹痛、食欲减退,共10例发生肠外表现。重度组结肠型占比、黏膜活检病变分级为Ⅲ级占比、血清白蛋白(ALB)下降率均高于轻度组(P均<0.05);而轻度组与中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程度UC患者年龄、病程等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病变范围、黏膜活检病变分级、ALB下降均与病情程度存在一定联系(P<0.05)。结论UC结肠镜下以黏膜充血、水肿、有颗粒状改变等表现为主,常见临床表现为腹泻伴黏液脓血便,其次是腹痛,病情以轻中度多见,轻度以直肠型为主,重度以结肠型为主,且UC患者病变范围、黏膜活检病变分级、ALB下降均与病情程度存在一定联系。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镜 病情程度 黏膜活检病变分级 白蛋白
  • 作者: 钟志蓉 朱庆莉 李文波 张冠南 吴斌 刘炜 马莉 任新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 100730(现在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超声科 52840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肠缺血的超声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经外科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或CT检查证实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肠缺血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2.8±11.9)岁(范围:34~81岁)。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声像图表现,并与CT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结果11例患者症状均表现为腹痛,便血2例,呕血1例,呕吐2例,腹泻1例。6例有腹膜炎体征。9例合并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所有患者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D-二聚体均升高。11例患者均接受CT检查,1例为平扫,未提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0例增强扫描均显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率为10/11;CT显示肠壁增厚11例,肠腔扩张5例。8例行肠系膜上静脉超声检查,7例明确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率为7/8。10例行腹部超声检查,5例明确显示肠道病变,包括肠壁增厚4例,肠腔扩张1例;10例显示腹腔积液,与CT一致。10例行手术治疗,1例行保守治疗。结论超声可以准确诊断肠系膜上静脉主干血栓形成,显示肠壁增厚、肠腔扩张及腹腔积液等肠道缺血表现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静脉 超声检查 肠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联合应用两种神经认知评价量表,探讨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HIV感染者神经认知损伤患病率、影响因素及其神经认知表现特征。方法纳入浙江省台州市开展的HIV与衰老相关疾病前瞻性队列研究中2 250例接受ART的HIV感染者。使用中国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国际HIV相关性痴呆量表(IHDS)评价其神经认知损伤情况,并对2个量表中的7个神经认知域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接受ART的HIV感染者2 250例中,年龄集中在45~89岁(48.0%,1 080/2 250),男性占79.2%(1 782/2 250),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37.8%(852/2 250)。MMSE和IHDS判断的神经认知损伤的患病率分别为14.3%(321/2 250)和31.8%(716/2 2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者MMSE判断的神经认知损伤危险因素包括60~89岁(aOR=2.63,95%CI:1.52~4.56)、抑郁症状(aOR=5.58,95%CI:4.20~7.40)和使用依非韦伦(EFV)治疗(aOR=2.86,95%CI:1.89~4.34);男性(aOR=0.71,95%CI:0.51~1.00)、偏胖(aOR=0.63,95%CI:0.44~0.89)和文化程度较高(aOR=0.11,95%CI:0.05~0.25)为保护因素。IHDS判断的神经认知损伤危险因素包括60~89岁(aOR=3.10,95%CI:2.09~4.59)、抑郁症状(aOR=1.78,95%CI:1.44~2.20)和使用EFV治疗(aOR=1.79,95%CI:1.41~2.29);男性(aOR=0.75,95%CI:0.58~0.97)、偏瘦(aOR=0.67,95%CI:0.47~0.96)、基线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350个/μl(aOR=0.69,95%CI:0.53~0.91)和文化程度较高(aOR=0.23,95%CI:0.14~0.39)是保护因素。HIV感染者的神经认知表现分为4种主要类型,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饮酒、抑郁症状、腰臀比、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基线CD4计数和使用EFV治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接受ART的HIV感染者神经认知表现分为4种类型,神经认知损伤患病率较高,需对不同类型者采取针对性的监测、预防与控制措施。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神经认知损伤 聚类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初诊临床特征及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搜集2020年1月20日至28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的141例COVID-19患者,男77例,女64例,中位年龄49(9, 87)岁。分析14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胸部HRCT影像学表现。结果141例COVID-19患者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降低38例(26.95%)、淋巴细胞比率降低71例(50.35%)。141例COVID-19患者中发热(>37.5 °C) 139例(98.58%)、咳嗽106例(75.18%)、头痛11例(7.80%)、咳痰41例(29.08%)、胸闷93例(65.96%)、呼吸道以外症状主要有腹泻等4例(2.84%)。141例COVID-19患者HRCT均有异常,52例(36.88%)胸部HRCT图像表现为磨玻璃影(GGO)和斑片影,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3例(16.31%)GGO合并局灶实变影;27例(19.15%)小片状模糊影;20例(14.18%)大片状实变影;48例(34.04%)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征;5例(3.55%)有空气支气管征象;7例(4.96%)小结节影;5例(3.55%)纤维化、网格影或条索影;7例(4.96%)双侧胸腔积液,4例(2.84%)纵隔或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HRCT影像表现多样,在COVID-19特定的流行病学背景下,应及时开展胸部HRCT扫描,对疾病做出早期预警。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患者合并肠外表现(EIM)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623例住院CD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合并EIM将患者分为两组。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EIM发生的影响因素;Fisher′s确切概率法分析各EIM的相关性。结果623例CD患者中,男性422例(67.7%),女性201例(32.3%)。中位确诊年龄31.0(23.0 ~ 43.0)岁;中位随访时间53.5(29.0,84.0)个月。112例(18.0%)合并EIM的CD患者中,合并1种、2种、3种和4种EIM患者分别有86例(76.8%)、22例(19.6%)、3例(2.7%)和1例(0.9%)。EIM中累及口面部者84例(75.0%)、骨关节36例(32.1%)、皮肤17例(15.2%)和眼部7例(6.3%)。与无EIM组相比,合并EIM者女性(41.1%比30.3%)、回结肠型(L3)(52.7%比37.6%)、非狭窄非穿透型(B1)(69.6%比54.2%,)、首诊出现腹泻(43.8%比32.5%)或发热(14.3%比6.5%)、接受激素治疗的比例更高(53.6%比39.3%),但回肠末端型(L1)(19.6%比36.8%)、狭窄型(B2)(26.8%比37.0%)、穿透型(B3)(3.6%比8.8%)、接受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治疗比例(46.4%比60.7%)和腹部手术率更低(14.3%比2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OR = 1.665,95%CI:1.067 ~ 2.600,P = 0.025)、结肠型(OR = 1.996,95%CI:1.072 ~ 3.718,P = 0.029)、L3型(OR = 2.568,95%CI:1.490 ~ 4.427,P=0.001)、B1型(B1比B3:OR = 2.977,95%CI:1.015 ~ 8.726,P = 0.047;B1比B2:OR = 1.882,95%CI:1.168 ~ 3.302,P = 0.009)和发热(OR = 2.276,95%CI:1.170 ~ 4.430,P = 0.015)是CD患者出现EIM的独立危险因素。口面部、骨关节和皮肤病变间两两相关,眼部与骨关节病变相关(P均<0.05)。结论女性、结肠受累、B1型和首诊时发热是CD患者出现EIM的危险因素。各种EIM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克罗恩病 肠外表现 临床特征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的人口学分布特征、临床体征及临床类型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诊断为HSK的患者资料1 015例(1 054只眼),其中男性613例,女性402例,年龄为(47.43±16.79)岁。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季节、发病眼别、临床体征等一般资料,并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定位病变所在解剖学位置,将HSK分型为上皮型、神经型、基质型、内皮型及混合型。对分布数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结果1 015例HSK患者中儿童41例(4.04%),青年(15~44岁)338例(33.30%),中年(45~59岁)374例(36.85%),老年(≥60岁)262例(25.81%)。临床分型:上皮型246例,占24.24%;神经型27例,占2.66%;基质型372例,占36.65%;内皮型274例,占26.99%;混合型96例,占9.46%;基质型占比最高。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临床分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97,P=0.003)。上皮型246例患者中男性141例(57.32%),女性105例(42.68%);神经型27例中男性16例(59.26%),女性11例(40.74%);基质型372例中男性226例(60.75%),女性146例(39.25%);内皮型274例中男性171例(62.41%),女性103例(37.59%);混合型96例中男性59例(61.46%),女性37例(38.54%);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分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9,P=0.823)。混合型HSK中,上皮-基质型21例,占21.88%;上皮-内皮型30例,占31.25%;基质-内皮型37例,占38.54%;上皮-神经型1例,占1.04%;神经-基质型7例,占7.29%。结论HSK主要发生于青中年,较少发于儿童;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表现为角膜基质炎的HSK占比最高;9.46%的HSK患者同时存在2种临床类型。

  • 标签: 角膜炎,疱疹性 疾病特征 上皮,角膜 内皮,角膜 角膜基质 年龄因素 性别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