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分离技术(CST)治疗腹壁肿瘤切除后腹壁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同济医院和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普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因腹壁肿瘤行CST手术治疗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腹壁肿瘤患者均采用CST技术治疗。肿瘤病理类型以隆突性皮纤维肉瘤最多(4例),其次为硬纤维瘤(2例)和结肠癌腹壁转移(2例)。术前CT测量平均肿瘤最大横径(5.3±1.5)cm,肿瘤切除后平均腹壁缺损最大横径(9.4±1.4)cm。7例患者采用前入路CST(2例保留脐周腹壁穿支血管神经束,5例采用腹横肌松解技术)。10例患者使用合成补片,2例因为感染切口或联合肠管切除未使用补片。术后发生切口相关并发症3例,腹腔高压及肺不张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患者于术后17个月死于结肠癌肝转移,其余11例无肿瘤复发,无腹壁切口疝发生。结论在保证充分切缘的前提下,在腹壁肿瘤患者中使用CST技术可以有效关闭缺损,重建腹壁功能,防止切口疝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腹壁 疝,腹部 组织分离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壁整形技术在下腹壁肿瘤切除后大面积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行下腹壁恶性肿瘤切除后大面积皮肤缺损修复重建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45~62岁,病灶大小7 cm ×10 cm~25 cm × 29 cm。对于无张力或中等力度下创缘可对拢者,直接以腹壁整形术缝合切口;对于腹壁皮瓣组织量绝对不足者,联合带蒂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缺损;对于腹壁皮瓣组织量相对不足者,可以斜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转移至下腹部,供区以腹壁整形术直接拉拢缝合。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观察局部有无复发、淋巴结转移及皮瓣存活情况。结果22例中4例单独应用腹壁整形技术修复缺损,10例应用带蒂股前外侧皮瓣加腹壁整形技术修复缺损,8例应用腹壁整形技术修复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供区。术后随访1~12个月,22例患者修复效果满意,均未出现局部复发及淋巴结转移,皮瓣存活良好,腹壁形态及功能满意。结论腹壁整形技术具有供区损伤小,组织利用率高,皮瓣血供可靠的优点,在下腹壁肿瘤切除后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修复中灵活应用,可获良好的形态和功能。

  • 标签: 腹壁整形技术 腹壁重建 皮肤软组织恶性肿瘤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鼻声反射( acoustic rhinometry,AR)是一种利用声波反射的原理评估鼻腔气道的客观检查方法。通过对不同参数的分析可以反映出不同深度鼻腔结构的变化,进而对鼻腔的通气功能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具有检查迅速、精确度高、灵敏性强、重复性好、无痛无创、操作简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基础与临床研究。现将近年来鼻声反射临床应用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鼻声反射 鼻阻塞性疾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膀胱全切腹壁造瘘术后的应用。 方法 分析 12 例膀胱全切腹壁造瘘术后实施舒适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 12 例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和灵性等方面都得到舒适护理,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 结论 实施舒适护理能满足病人的需求,有力于病人的恢复、且实施护理时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值得我们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膀胱全切 腹壁造瘘 舒适护理
  • 简介:摘要腹壁切口疝是外科剖腹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多见于腹主动脉瘤或肥胖症患者。切口疝的发生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有时甚至可引起肠梗阻和肠绞窄,导致患者死亡,不仅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也给医疗保障体系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通过选择适合的手术材料(缝线、补片等)和不断优化改良腹壁切口闭合手术技术,有效预防了患者术后切口疝的发生,减少了术后致残率,并节约了医疗成本。本文就腹壁切口疝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治疗现状以及预防措施进行阐述。

  • 标签: 切口疝 发生率,危险因素 小口缝合技术 预防性补片加固
  • 简介:摘要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具有血管恒定、管径粗、可切取的组织量大、供区隐蔽、损伤小和可直接闭合等优点,已成为乳房重建或整形的首选皮瓣,广泛应用于乳房再造。经改良与发展,也较多应用于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创面的修复和器官再造,是几个最常用的穿支皮瓣之一。然而,有关DIEP的应用方面有些观点不一,亟待一份专家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专家讨论DIEP的应用解剖、适应证、应用设计类型、手术方法、优点和缺点、术后主要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术后护理与康复,形成DIEP专家共识。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脂肪抽吸联合腹壁整形术的应用感受。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至 2020年 1月内进行 脂肪抽吸联合腹壁整形术患者36例纳入研究,观察手术效果。 结果:静置后脂肪抽吸量为360-2600ml,平均 l200ml。术中皮肤软组织切除最宽处为 7-15cm,平均 10cm。切除 Scarpa筋膜下脂肪重量为 84-172g,平均 113g。术后 24例患者进行 3个月到 2年随访,平均 10个月。患者对结果表示满意。腹部外形改良非常显著,手术切口瘢痕细小且隐秘。有 3例患者术后 l周左右发生切口正中部位脂肪液化,通过换药等部分处理后实现愈合。所有患者都没有出现血肿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结论:因此可看出,脂肪抽吸联合腹壁整形术临床效果明显,且并无不良反应发生,患者满意度高,可在临床实践应用推广。

  • 标签: 脂肪抽吸 腹壁整形术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杂交技术治疗腹壁复杂切口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杂交技术修补腹壁复杂切口疝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复杂切口疝患者手术顺利,其中巨大切口疝46例,疝环缺损(14.46±2.22)cm,复发疝9例,造口旁疝6例,手术时间(140.74±43.24)min,术中出血(59.02±35.20)ml,术后疼痛评分(3.97±0.91)分,术后住院时间(7.54±2.88)d。术后随访12~48个月,术后出现血清肿2例,切口感染1例,慢性疼痛2例,无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杂交技术修补腹壁复杂切口疝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复杂切口疝 杂交技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现代疝修补手术的目的是修复腹壁缺损和恢复腹壁功能,消除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完美的疝补片,需同时兼顾理想的抗张强度和最佳的生物相容性。目前已有多种疝相关补片可使疝患者获益,但仍无一种补片能同时满足不同患者、不同疝类型、不同手术技术的需求。近10年来,生物补片在腹壁疝领域进行了大量临床实践,取得一定疗效,但也存在问题值得临床医师总结和反思。笔者认为:未来以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为代表的一系列功能性生物材料,可能是最接近理想化的疝补片。

  • 标签: 腹股沟疝 腹壁切口疝 造口旁疝 生物补片 材料
  • 简介:摘要:低应变反射波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各个工程领域的桩基检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桩低应变反射波法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不仅要有岩土工程、桩基设计、施工和检验等方面的知识,也要有振动理论,应力波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该方法虽然应用广泛,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分析讨论。

  • 标签: 低应变反射波法 桩基础 问题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首次不同剖宫产切口对腹壁、腹腔粘连性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产妇首次剖宫产切口进行分组为两组,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其中传统剖宫产为对照组,新型剖宫产术为研究组,对两组患者腹壁和腹腔粘连进行对比。结果:采用新型剖宫产术的研究组34例产妇中,发生重度粘连情况为0例,轻度粘连产妇为4例,未产生粘连为30例;而采用常规剖宫产术的对照组,发生重度粘连的情况为8例,轻度粘连的情况为8例,未发生粘连的情况为18例,两组产妇在腹壁和腹腔粘连对比中差异较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妇产科中,对产妇使用新型剖宫产术进行手术,能够减少产妇后期腹壁和腹腔粘连,缓解产妇术后的不良影响,更好的提高了产妇的预后,具有更高的实用性,适合在妇产科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剖宫产 腹壁 腹腔粘连 切口
  • 简介:摘要磁外科是一门新型的外科技术体系,按照临床应用及原理的不同可以将磁外科技术分为以下5类:磁压榨技术、磁导航技术、磁锚定技术、磁悬浮技术以及磁示踪技术。不同的磁外科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创新了多种新型外科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也优化了众多传统的外科诊疗手段。目前,磁外科技术已经在管腔重建、组织牵引暴露以及病变追踪等领域应用并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疝和腹壁外科手术中,磁外科技术具备优化某些手术操作的潜质,如在腔镜疝修补手术中利用磁力导航可以使得疝补片术中移动和固定更灵活,磁力锚定可以使得腔镜手术更微创,磁力牵引可以使腹壁组织游离更便捷,而磁力吻合可以使得腹腔感染控制和减容更安全。

  • 标签: 磁外科 疝外科 腹壁外科 技术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腹壁疝诊断的过程中使用CT腹部扫描(低剂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区放射科收治65例腹壁疝患者的资料。在临床初次检查时行正常剂量(260 mAs组)进行腹部CT扫描,在其后进行的腹部增强时将平扫序列降低为原来的50%剂量(130 mAs组),观察并比较效果。结果正常剂量组优良率(92.30%)稍高于低剂量组(83.10%),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1,P=0.684)。260 mAs组的CNR及SNR分别为12.17±1.86、3.66±1.15,稍高于130 mAs组10.26±2.16、2.87±1.06,260 mAs组的SD为9.6±1.61稍低于130 mAs组11.5±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85、0.375、0.411,P均<0.05)。结论腹部CT扫描(低剂量)在腹壁疝的应用效果良好,相比较常规剂量而言,在图像质量和噪音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可以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因而值得在腹壁疝的诊断治疗过程中进行借鉴和使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低剂量 诊断 腹壁疝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文章从深基坑防护方面入手,通过对桩基检测法的应用和出现的问题做出探讨以更好地为工程建设和深基坑建设做出更好的铺垫。

  • 标签: 桩基反射波检测 深基坑支护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21世纪我国经济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高速发展,对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了满足各种交通荷载要求,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已被广泛应用。沥青路面具有养护难度低、路面平整度较高以及可连续施工等特点,这也是沥青路面被广泛应用于路面工程的主要因素。在沥青混凝土道路建设中,多数选取二灰稳定粒料、水泥稳定碎石等半刚性材料铺设道路基层,但是在温度、荷载等因素影响下,半刚性基层极易出现裂缝,进而变成反射裂缝,这种现象的发生对公路工程使用性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产生原因予以更深层次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从而为公路工程性能的正常发挥提供保障。

  • 标签: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反射裂缝 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