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低能量密度和高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9年1至3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烧伤中心烧伤与皮肤外科门诊收治45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1~4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能量密度组和高能量密度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压力治疗和药物治疗,低能量密度组给予4.0~6.5 J/cm2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高能量密度组给予6.6~9.0 J/cm2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激光治疗。间隔3~4周治疗1次,直至瘢痕形成6个月时结束治疗。治疗前和瘢痕形成6个月时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VSS)行瘢痕评估,并记录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根据数据性质,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VSS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低能量密度组较治疗前降低(P值均<0.05),3组瘢痕V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瘢痕色泽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低能量密度组较治疗前降低(P<0.05),3组瘢痕色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患者满意率对照组为6.67%(1/15),高能量密度组为13.33%(2/15),低能量密度组为66.67%(10/15),低能量密度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P<0.05)。(4)治疗后低能量密度组红斑或紫癜持续时间比高能量密度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低能量密度组未见水泡,高能量密度组出现水泡者10例,高能量密度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低能量密度组。结论低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优于高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4.0~6.5 J/cm2是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推荐能量参数。

  • 标签: 激光,染料 增生性瘢痕 能量密度 温哥华瘢痕评分 患者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欧洲腰椎体模(ESP)评估不同CT机的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仪(DXA)设备测量骨密度的准确度和短期精确度。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全国多个中心(QCT和DXA分别来自31和32个中心)的40台不同品牌的CT设备(德国Siemens 12台、荷兰Philips 12台、美国GE 9台、日本Toshiba 5台和国产联影2台)和53台不同品牌DXA设备(美国GE Lunar 34台、美国Hologic 14台和法国Medlink 5台)。QCT扫描采用Mindways QCT系统,以常规腰椎扫描条件对ESP体模重复扫描10次,每次重新摆位,测量ESP中低、中、高密度椎体的骨密度值以及3个椎体的平均骨密度值。根据实测值与体模标定值的差异计算不同设备的准确度误差,并计算标准差均方根(RMS-SD)和变异系数的均方根(RMS-%CV)来评价短期精密度误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设备间测量的骨密度值的差异。结果不同CT和DXA设备测量的不同密度椎体和平均骨密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Siemens的准确度误差范围为1.20%~7.60%,Philips为-1.83%~0.20%,GE为1.18%~13.20%,Toshiba为-0.12%~3.55%,联影为-1.65%~6.32%,GE Lunar为6.59%~21.34%,Hologic为-6.65%~5.45%,Medlink为-6.97%~-0.68%。QCT和DXA测量的所有椎体骨密度值的RMS-%CV为0.38%~3.85%;QCT的RMS-SD为0.54~2.45 mg/cm3。DXA的RMS-SD为0.009~0.037g/cm2。不同QCT和DXA设备测量的RMS-%CV值随着骨密度的升高而呈减低趋势,RMS-SD值则呈升高趋势。结论基于ESP,不同QCT和DXA设备测量的ESP骨密度值有显著差异。不同QCT和DXA设备测量骨密度的准确度误差和短期精密度误差在合理范围,可以用于临床随访观察。QCT的短期精密度误差和准确度误差波动范围较DXA略小。

  • 标签: 骨质疏松 定量CT 双能X线 骨密度测量仪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量图像(VMI)及电子云密度图(EDM)在肺磨玻璃结节(GGN)良性与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医学院经病理证实的65例GGN患者影像资料。65例中,良性27例、恶性38例,均于术前2周内接受双层探测器光谱CT扫描,并在后处理工作站重建出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PI)、电子云密度图及40~80 keV虚拟单能量图。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性与恶性GGN在PI、40~80 keV VMI中的CT值及电子云密度(E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性与恶性GGN的大小;采用χ²检验分析并比较良性与恶性GGN的CT征象,包括病灶大小、部位、形态、边缘、内部结构、邻近结构、结节类型等。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能谱定量参数对良性与恶性GGN的鉴别诊断效能。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CT征象及各能谱定量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预测GGN为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将各独立危险因素单独或联合行ROC曲线分析。结果病灶形态、毛刺、分叶、部位、大小在肺良性与恶性GGN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与恶性GGN的PI、40~80 keV VMI中CT值及EDM中的E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40~80 keV VMI中CT值及EDM中的ED值鉴别诊断良性与恶性GGN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0、0.682、0.683、0.686、0.694、0.676、0.722,其中ED值的AUC最高。以GGN形态、毛刺、分叶、部位、大小、ED值及PI、40~80 keV VMI中CT值为自变量,GGN为恶性或良性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D值(OR=1.045,95%CI 1.001~1.090,P=0.044)、病灶大小(OR=1.582,95%CI 1.159~2.158,P=0.004)、毛刺征(OR=11.352,95%CI 2.379~54.172,P=0.002)均为恶性GGN的独立危险因素。对ED值、病灶大小、毛刺征单独及三者联合进行ROC曲线分析,鉴别诊断GGN良性与恶性的AUC为0.722、0.772、0.698、0.885,ED+病灶大小+毛刺征联合诊断的AUC最大,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1%、74.1%。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平扫图像鉴别诊断肺GGN时,EDM的诊断效能高于其他VMI;当EDM联合病灶大小及毛刺征进行综合诊断时效能进一步提高。

  • 标签: 肺肿瘤 肺磨玻璃结节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电子云密度
  • 简介:摘要代谢能量舱是测定能量消耗的金标准之一,在能量代谢的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代谢能量舱可对健康或疾病状态时不同饮食、运动及生活方式的能量代谢进行评估,也可应用于代谢性疾病营养支持等干预方案的制定与效果评价,并可结合代谢相关基因及通路探索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尤其在肥胖症的诊断评估及减重治疗中有着重要意义。特对代谢能量舱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其在肥胖症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综述。

  • 标签: 代谢能量舱 能量消耗 底物氧化 肥胖症 糖尿病
  • 简介:摘要代谢能量舱是测定能量消耗的金标准之一,在能量代谢的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代谢能量舱可对健康或疾病状态时不同饮食、运动及生活方式的能量代谢进行评估,也可应用于代谢性疾病营养支持等干预方案的制定与效果评价,并可结合代谢相关基因及通路探索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尤其在肥胖症的诊断评估及减重治疗中有着重要意义。特对代谢能量舱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其在肥胖症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综述。

  • 标签: 代谢能量舱 能量消耗 底物氧化 肥胖症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双能量与单能量CT血管成像(CTA)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高度疑似颈动脉体瘤患者,全部患者均先后接受双能量与单能量CTA检查,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双能量与单能量CTA诊断颈动脉体瘤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并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测量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不同部位的CT值、噪声、图像质量评分及放射剂量。结果80例高度疑似颈动脉体瘤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证实有63例颈动脉体瘤;双能量与单能量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量与单能量CTA的颈总动脉CT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量CTA的颈内静脉CT值高于单能量CTA,竖脊肌CT值噪声和冈上肌噪声均低于单能量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量CTA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单能量CTA,放射剂量低于单能量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能量与单能量CTA诊断颈动脉体瘤价值均理想,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但相比于单能量CTA,双能量CTA的辐射剂量更小,图像质量更好,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CT血管造影 单能量 双能量
  • 简介:摘要能量CT成像技术发展迅速,近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能量CT在我国的规范化应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参阅大量文献并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经反复讨论并达成以下共识,包括能量CT成像原理、实现形式和技术特点,以及在血管、头颈、心胸、腹部及骨骼肌肉成像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能量CT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气管内脂肪瘤(Endobronchial lipomas)是一种罕见的气道内良性肿瘤,因内含成熟的脂肪组织在胸部CT表现为均匀一致的低密度影。本文通过报道了 1例在胸部CT上表现为典型低密度影的气管内脂肪瘤,介绍了该病的发病机制、影像特征、内镜表现及治疗方法,分析并总结了以气道内低密度影为表现的疾病的鉴别诊断思路,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该病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糖尿病腹膜透析(PD)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灌注密度变化,初步分析其与血压、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肌酐、尿素、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单中心、横断面、临床观察性研究。2018年1~ 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PD中心行PD治疗的非糖尿病患者63例63只眼(非糖尿病PD组)和正常健康者75名75只眼(健康对照组)纳入研究。均为单眼入组。非糖尿病PD组63例中,男性24例,女性39例;PD持续时间7~ 185个月,平均持续时间(67.87±48.36)个月。健康对照组75名中,男性33名,女性42名;平均年龄(54.2±13.2)岁。两组受检者年龄(t=-0.558 )、性别构成比(χ2=0.492 )、眼轴长度(t=-1.197)、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OCT血管成像仪对受检者右眼黄斑区3 mm×3 mm、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灌注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形态指数。两组受检眼黄斑区不同位置血流密度、灌注密度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与血压、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肌酐、尿素、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非糖尿病PD组受检眼不同扫描范围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灌注密度均下降,其中黄斑血管3×3中心(t=-2.409)、黄斑血管3×3黄斑周(t=-2.423)、黄斑血管3×3完整(t=-2.759)、黄斑血管6×6完整(t=-1.882 )、黄斑血管6×6外层(t=-2.188)和黄斑灌注3×3中心(t=-1.990 )、黄斑灌注3×3完整(t=-2.719 )、黄斑灌注6×6完整(t=-2.113 )、黄斑灌注6×6外层(t=-2.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受检眼FAZ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5,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黄斑血管3×3完整与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r=0.256,P=0.043);黄斑血管3×3完整、黄斑灌注3×3完整、黄斑血6×6完整与前白蛋白呈正相关(r=0.468、0.362、0.333;P<0.001 ,P=0.004、0.008 );黄斑血管3×3完整、黄斑灌注6×6完整与超敏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r=-0.370、-0.287,P=0.005、0.030 )。结论非糖尿病PD患者黄斑区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灌注密度均较正常健康人降低。

  • 标签: 腹膜透析 局部血流 灌注密度
  • 简介:摘要人类视网膜黄斑区富含黄斑色素(macular pigment,MP),MP对视网膜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且与人类视功能密切相关。MP水平可通过黄斑色素光学密度(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MPOD)来评估。研究表明,MP的减少或缺失对多种眼科疾病(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MPOD的测量在相关全身疾病(如Sjögren-Larsson综合征)的诊断、管理和治疗中同样发挥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61-66)

  • 标签: 黄斑色素 黄斑色素光学密度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角膜光密度是角膜组织的一种生物学性质,与角膜的透明性有关,可以用来描述角膜的透明程度。目前角膜光密度已经应用于角膜疾病的辅助诊断与严重程度评估,还用于角膜手术疗效的评估和术后病情的随访,同时也可用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角膜状态评估。Pentacam角膜光密度测定是一种客观、无创、可重复评估角膜透明性的方法,对角膜以及全身健康程度的监测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就角膜光密度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角膜光密度 Pentacam 角膜透明性 临床应用 光后向散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镇静治疗对特重度烧伤患者静息能量消耗(REE)的影响以及该治疗过程中REE估算公式的选择。方法采用回顾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2020年4月—2022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收治2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特重度烧伤患者,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60(50,69)岁。对所有患者进行早期抗休克治疗、清创、植皮、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当患者出现明显躁动或有拔管倾向等会导致病情加重的情况时,对其进行镇静治疗。于伤后3、5、7、9、11、14 d及此后每7天对患者采用间接测热法进行REE测量直至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机或死亡,共进行99次测量,其中58次为在患者镇静状态下测量,41次为在患者非镇静状态下测量。统计测量REE当日(以下简称测量当日)患者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残余创面面积、伤后天数,采用重症监护病房常规REE估算公式Thumb公式及烧伤专用REE估算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彭曦团队线性公式、Hangang公式计算测量当日患者的REE。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镇静状态与非镇静状态下患者测量当日的临床资料、REE的测量值及公式计算值的差异。使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镇静状态下REE公式计算值与REE测量值的差异(反映总体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法评估镇静状态下REE公式计算值与REE测量值的个体一致性并计算在REE测量值±10%范围内的REE公式计算值的占比(以下称为准确率),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评估REE公式计算值相对REE测量值的准确性。结果与非镇静状态相比,镇静状态下测量当日患者年龄与伤后天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体重更重(Z=-3.58,P<0.01),体表面积与残余创面面积均更大(Z值分别为-2.99、-4.52,P<0.01)。镇静状态与非镇静状态下,患者REE测量值相近(P>0.05);与非镇静状态相比,镇静状态下采用Thumb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彭曦团队线性公式、Hangang公式计算的测量当日患者REE值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58、-5.70,t值分别为-3.58、-2.74,P<0.01)。镇静状态下,与REE测量值比较,采用Thumb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Hangang公式计算的测量当日患者REE值均有明显变化(Z值分别为-2.13、-5.67、-3.09,P<0.05或P<0.01),采用彭曦团队线性公式计算的测量当日患者REE值无明显变化(P>0.05)。Bland-Altman法分析显示,在镇静状态下,相对REE测量值而言,各公式计算值个体一致性良好,Thumb公式与Hangang公式均明显低估了患者的REE值(公式计算值-测量值的差值平均值分别为-1 463、-1 717 kJ/d,95%置信区间分别为-2 491~-434、-2 744~-687 kJ/d),但个体差异性均较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明显高估了患者的REE值(公式计算值-测量值的差值平均值为3 530 kJ/d,95%置信区间为2 521~4 539 kJ/d),但个体差异性较小;彭曦团队线性公式没有明显高估患者的REE值(公式计算值-测量值差值平均值为294 kJ/d,95%置信区间为-907~1 496 kJ/d),但其差值标准差达4 568 kJ/d,个体差异性较大。在镇静状态下,相对REE测量值,采用Thumb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彭曦团队线性公式、Hangang公式计算的REE值的准确率分别为25.9%(15/58)、15.5%(9/58)、10.3%(6/58)、15.5%(9/58),RMSE分别为4 143.6、5 189.1、4 538.6、4 239.8 kJ/d。结论镇静治疗会导致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特重度烧伤患者的REE显著下降。当无法通过间接测热法定期监测REE以确定营养支持方案时,对进行镇静治疗的特重度烧伤患者,可优先考虑使用Thumb公式估算REE。

  • 标签: 烧伤 量热法,间接 营养支持 镇静 静息能量消耗
  • 简介:摘要能量消耗由基础能量消耗、饮食诱导的产热和体力活动组成。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常常需要通过估计能量损耗来确定患者的能量需求。能量消耗也有助于了解患者疾病状态和干预措施的代谢影响。目前与临床使用相关,常用的方法主要为间接测热法、预测方程、二氧化碳产生量和热稀释测定法。本综述目的是从临床研究出发,检查估计危重患者能量消耗的相关方法,并讨论每种方法的益处和局限性以及使用的实际考虑。

  • 标签: 能量消耗 能量代谢 营养 危重症
  • 简介:摘要随着CT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双能量成像技术越来越成熟,临床应用的经验不断在积累。双能量CT能提供多模态的定量参数,定量反应组织的成分差异和血供特征。基于双层探测器的双能量成像技术,能真正满足“同源、同时、同向”的双能量成像要求。本文对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技术特点和临床应用进行评论,旨在总结其应用经验,促进其临床应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双能量
  • 简介:摘要原油计量中原油密度是一个重要的数据,一般国内原油密度测定采用的都是GB/T1884-2000《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法(密度计法)》。本文针对在原油密度测定中,由于人工摇样、化验器具、化验温度的因素对测定结果所造成的影响展开试验和论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能量代谢失衡与糖尿病发病的内在关联,能量摄入过多及消耗不足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因之一;相反,1型糖尿病主因胰岛素缺乏引起能量过度消耗和不能有效储存。因此,防治糖尿病,可依据患者的能量失衡状态分别采取减少能量摄入与促进消耗抑或增加能量合成和减少消耗的措施,并提出糖尿病的研究和防治应从以胰岛素为核心向管控能量代谢转变。

  • 标签:
  • 简介:摘要煤炭检测是煤炭生产和使用中的重要工作,但是其容易出现误差而应检测结果,需要对其采制样精密度进行检验来对其采制样工作和方案是否存在偏差进行度量。本文主要介绍采样和制样精密度检验的原理,并以实际案例来介绍采制样精密度检验的过程和结果,以供参考。

  • 标签: 煤炭采样 煤炭制样 精密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和淋巴管密度(LVD)对患者肿瘤术后1年内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广西来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胰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1年随访期间内是否发生肿瘤远处转移分为无转移组(24例)和转移组(2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微血管上皮细胞CD34及淋巴管上皮细胞D2-40的表达,计数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VD、LVD,分析癌组织MVD、LVD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长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肿瘤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癌组织MVD、LVD预测胰腺癌术后肿瘤1年内远处转移的价值。分析MVD、LVD对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转移组癌组织中MVD和LVD高于癌旁正常组织[(72.52±9.73)个/400倍视野比(51.73±7.95)个/400倍视野、(23.78±6.87)个/400倍视野比(14.00±5.66)个/400倍视野],无转移组癌组织中MVD和LVD也高于癌旁正常组织[(63.20±6.52)个/400倍视野比(54.79±5.80)个/400倍视野、(16.25±5.15)个/400倍视野比(13.62±5.03)个/400倍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长径≥2 cm、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TNM高分期患者的癌组织MVD显著增高(P<0.05),肿瘤长径≥2 cm、肿瘤中低分化、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TNM高分期患者的癌组织LVD显著增高(P<0.05)。癌组织中MVD和LVD预测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的AUC值分别为0.799(95%CI0.659~0.939)、0.803(95%CI0.676~0.929),预测临界值(Cut-off值)分别为70.5、20.5个/400倍视野,灵敏度分别为73.9%、69.6%,特异度分别为87.5%、83.7%。高MVD值和高LVD组术后1年内累积肿瘤远处转移率显著高于低MVD组和低LVD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长径≥2 cm(OR=1.757,95%CI1.536~3.846,P<0.05)、淋巴结转移(OR=2.364,95%CI1.036~4.175,P<0.05)、高MVD(OR=4.345,95%CI1.245~3.736,P<0.05)和高LVD(OR=3.637,95%CI1.426~4.035,P<0.05)是胰腺癌术后1年内肿瘤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腺癌组织中MVD和LVD增高,是术后肿瘤1年内远处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可用于预测患者术后1年内有无肿瘤远处转移。

  • 标签: 胰腺肿瘤 微血管密度 淋巴管密度 影响因素分析 预后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视网膜的代谢过程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视网膜是人体高耗能的神经组织,故维持其能量代谢过程的稳态对于视网膜正常功能的维持极其重要。视网膜能量代谢特征与生长非常快速的肿瘤组织类似,即在有氧情况下主要依赖糖酵解途径供能,称为视网膜Warburg效应。视网膜能量代谢的Warburg效应重要意义在于,相比于氧化磷酸化途径,葡萄糖可以迅速通过糖酵解途径产生ATP,并可为快速增生的细胞的生物合成过程供给所需的碳源。视网膜的代谢能量是视网膜中各种细胞代谢活动产能的总和,涉及光感受器细胞、色素上皮细胞、Müller细胞以及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等,研究这些细胞产生Warburg效应的原因及细胞间代谢偶联的机制对了解视网膜能量代谢活动的过程非常重要。作为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HK2、PFKFB3和PKM2活性及其表达水平的变化与细胞增生和新生血管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联,深入研究这些机制有望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等视网膜能量代谢障碍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视网膜能量代谢的Warburg效应及其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视网膜 能量代谢 Warburg效应 关键酶 调控机制
  • 简介:摘要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各种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患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生不仅与糖脂代谢有关,也与氨基酸代谢有关。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是支链氨基酸,异亮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支链氨基酸,其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异亮氨酸与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异亮氨酸 能量代谢 糖代谢 脂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