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痛中心组织建立胸痛护理小组对胸痛患者的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本院于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胸痛中心组织建立胸痛护理小组,选择58例胸痛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常规护理阶段的58例胸痛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急救时间,观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初次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不良事件发生率5.17%、5.17%、3.45%显著低于对照组17.24%、18.97%、15.52%,P<0.05。结论:由胸痛中心组织建立胸痛护理小组展开胸痛患者急救护理可提高急救效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胸痛护理小组 急救时间 不良事件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胸痛护士"模式用于"胸痛中心"病人中的效果探讨。方法:以随机数表法为例,将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治疗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对急性胸痛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的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5月期间所接收和治疗的急性胸痛患者共3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15人,分别为常规组和对症组。常规组主要实施常规治疗,对症组则实施对症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对比发现,对症组的患者胸痛的缓解时间以及住院的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急性胸痛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类有效护理措施进行综合性的探析。方法:此次研究选取我院所接收的急性胸痛患者共计92位,并且将其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共计46位,并且对相应的患者应用较为常规性的护理模式,对另外46为观察组的患者,则应用具有全面护理模式进行相应的综合性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综合护理结果进行详细的比较。结果:此次实验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所具有的胸痛评分在经过相应的全面性护理之后,其综合评分相对较低。结论:在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对全面护理模式予以有效的应用,能够使其自身所有的急救时间对大幅度降低,使患者所有的胸痛症状得以有效的改善,使患者存在的各类焦虑情绪得以综合性的优化,使其能够避免在护理过程中出现诸多并发症状,使相应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在具体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够进行较为广泛的应用。

  • 标签: 急性胸痛 患者护理 护理方式
  • 简介:摘要多发骨结核不常见,可累及骨骼的多个部位,影像学表现与转移性骨肿瘤有诸多相似之处,有时容易引起误诊。

  • 标签: 结核,骨关节 胸痛 教学查房
  • 简介:摘要多发骨结核不常见,可累及骨骼的多个部位,影像学表现与转移性骨肿瘤有诸多相似之处,有时容易引起误诊。

  • 标签: 结核,骨关节 胸痛 教学查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医院对患有急性胸痛症状的患者在实施护理措施期间,对其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的具体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选在医院接受急性胸痛治疗的患者,共计54例,医院收治胸痛患者的诊疗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2月之间,将其随机平均的划分成为①组(系统化护理干预组)与②组(普通护理干预组),各27例,试探讨分析两组急性胸痛患者在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后,其产生出血症状、感染症状、低血压症状及其对护理工作总体评价的具体比较情况。结果:①组(系统化护理干预组)患者在采用该护理模式后,其具体的护理情况为:出血症状-3.70%(1/27)、感染症状-3.70%(1/27)、低血压症状-0,护理总体评价(93.88±1.87)分,较②组患者总体护理情况更佳,(P<0.05),②组患者的具体护理情况为:出血症状-11.11%(3/27)、感染症状-11.11%(3/27)、低血压症状-7.41%(2/27),护理总体评价(80.11±3.62)分。结论:经研究结果表明,对患有急性胸痛症状的患者实施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对其接受的相关治疗措施具有一定的辅助性作用。

  • 标签: 急性症状 急性胸痛患者 护理干预模式 系统化护理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胸痛患者在急诊鉴别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126例急诊胸痛患者有关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主要病因,临床诊治方法等对面进行分析。结果:126例患者中有14例非心源性疼痛,112例心源性疼痛,分别占11.11%和88.89%。占比最高的患者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分别有60例(占47.62%)和46例(占36.51%)。治疗后,有55例患者治愈,53例患者好转,18例患者无效,1例患者死亡,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结论:急诊胸痛患者应结合其症状和病史研究,与检查结果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治疗方案,使患者明显提高疗效。

  • 标签: 急诊胸痛 临床诊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急性胸痛评分在急诊急性胸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280例急性胸痛患者,观察不同情况下患者的GRACE、TIMI评分,采用多因素分析患者预后MACE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的1280例急性胸痛患者,经急救与治疗,最终发生MACE的患者共32例,未发生MACE的患者1248例;急诊入院、急诊介入术、GRACE评分、TIMI评分是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利用ROC曲线对急性胸痛评分预测MACE的价值进行分析,GRACE评分为120分及以上时,预测MACE的敏感度为93.75%,特异度为84.93%,TIMI为3分以上时,预测MACE的敏感度为84.38%,特异度为72.92%。结论:急性胸痛评分在急诊急性心痛患者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讨论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临床中胸痛评估、诊断流程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均为2020年7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本院急诊科接受急性胸痛诊断的患者,采用数字分组法,平均分成相同人数的两组,A组与B组。A组患者接受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诊断,B组患者接受常规诊断,对比两组患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A组患者的确诊率及患者满意度高于B组,组间数据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诊科急性胸痛 胸痛临床评估 诊断流程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患者男,25岁,因“胸痛9 d,加重1 d”入院,胸部影像学提示双肺多发以上肺为主的磨玻璃结节,数天内影像学变化快,原磨玻璃影渐变实,且病灶范围增多。以“双肺多发磨玻璃结节、类结节影”作为鉴别切入点,完善病原学检查、气管镜、经皮肺穿刺活检、胸腔镜下肺活检等,最终病理证实为结节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个月后病灶明显吸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10例急性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恢复情况。结果:针对急性胸痛患者实施急诊科优质护理模式,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

  • 标签: 急诊科 急性胸痛 心绞痛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优化急诊护理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和心理情绪改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于本院急诊治疗的108例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急诊护理。研究组患者予以优化的急诊护理干预。在护理期间收集并分析两组胸痛患者的抢救效果、急诊护理情况、不良事件出现概率、负面情绪水平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数据。结果: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概率:100.00%(54例),抢救失败概率:0.00%(0例)。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概率:92.59%(50例),抢救失败概率:7.41%(4例)。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概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护理期间抢救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经过优化急诊护理后出现不良事件的数量低于对照组。在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负面情绪有明显改善,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所有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诊护理 急诊胸痛患者 抢救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护理途径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从我院就诊患者中选择72例急性胸痛患者作为此次参研对象,研究时间在2019.06~2021.06,严格按照双盲法分组:一组为研究组,一组为参照组,均36例患者,两组分别应用急诊护理途径、一般护理途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满意率高于参照组,其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急诊护理途径应用在急性胸痛患者中效果优良,对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有积极作用,患者也更为满意。

  • 标签: 急诊 急诊护理路径 应用效果 急性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