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动脉穿的腓动脉穿皮瓣修复中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以携带动脉穿的腓动脉穿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44~73岁,平均62岁。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4 cm~18 cm×5 cm。手术使用动脉穿联合腓动脉穿供血的小腿外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供区以全厚皮片植皮。术后采用门诊结合微信随访,观察记录皮瓣外观及肢体恢复情况。结果42例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植皮均一期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末次随访皮瓣外形美观,质地柔软,足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以动脉穿联合腓动脉穿供血的双血供岛状皮瓣血供可靠,修复范围大,可修复距离远,修复中足背组织缺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胫前动脉穿支 腓动脉穿支皮瓣 岛状皮瓣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动脉为蒂的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治疗儿童Bayne-Klug Ⅱ、Ⅲ型先天性桡骨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以动脉为蒂的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治疗的Bayne-Klug Ⅱ、Ⅲ型先天性桡骨发育不良患儿资料。患儿均分期进行手术治疗:(1)术前通过按摩以及牵引具逐渐牵拉桡侧软组织以及腕关节,最大化桡侧间隙。(2)取同侧下肢的腓骨头,以动脉为蒂的游离腓骨头骺骨瓣移植重建桡骨远端以及腕关节的稳定结构。(3)至少6个月后,对于Blauth Ⅳ型及以上拇指发育不良的患儿进行示指拇化手术。通过测量桡偏角、腓骨生长长度以及桡骨/尺骨长度比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4例男性患儿,均右侧受累,年龄16~62个月龄,平均30.5个月龄。术后随访19~78个月,平均40.5个月。3例患儿伴Blauth Ⅳ型或Ⅴ型拇指发育不良,于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术后1年左右行示指拇化术。移植骨均顺利骨性愈合;桡偏角度平均纠正24°;重建的桡骨远端均获得了一定的生长,取板时的桡骨长度较术后6周时平均增长13.2%;桡骨/尺骨长度比较术前平均改善13.3%。结论采用动脉为蒂的腓骨头骺瓣治疗Bayne-Klug Ⅱ、Ⅲ型桡骨发育不良,重建桡骨远端具有纵向生长能力,可有效矫正桡偏畸形,避免畸形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先天性桡骨发育不良 腓骨头 骨移植 胫前动脉返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动脉穿皮瓣修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21年1月,回顾性研究足软组织缺损伴跖骨头外露但足横弓完整性存在的患者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40.0±13.0)岁;损伤原因:8例交通事故损伤,5例重物砸伤。7例足软组织缺损、足趾毁损,6例足皮肤撕脱伤、足趾开放性骨折伴有肌腱、血管、神经损伤;创面面积为4.5 cm×3.0 cm~8.0 cm×6.0 cm。一期行VSD处理,二期采用游离动脉穿皮瓣覆盖,皮瓣面积为5.5 cm×4.0 cm~9.0 cm×7.0 cm。术后1、2、3、6个月门诊复查,随后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根据皮瓣外观、质地、感觉恢复及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3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24个月,足部形态良好,可负重行走,皮瓣外观满意,无磨损破溃。5例感觉恢复到S3,6例感觉恢复到S2,2例感觉恢复到S1。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4例为优,7例为良,2例可。结论游离动脉穿皮瓣具有穿较恒定、中上段穿血管蒂较长、皮瓣可重建部分感觉、保留了足弓外形及负重支撑点、行走和负重良好等优点,是足软组织缺损较好的修复方式。

  • 标签: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动脉近端骨膜穿骨皮瓣修复拇指节段性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19年1月,应用动脉近端骨膜穿骨皮瓣移植修复拇指节段性缺损8例。其中,指骨间关节段缺损2例,近节指骨缺损3例,鱼际肌及掌骨段缺损3例;合并肌腱缺损4例,同时伴有其他指损伤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4.5 cm×2.5 cm~7.2 cm×4.0 cm,指、掌骨缺损长度:1.2~2.5 cm。皮瓣切取面积:5.0 cm×3.0 cm~7.5 cm ×4.5 cm,骨瓣切取大小:1.2 cm×1.0 cm×0.8 cm~2.5 cm×1.0 cm×1.0 c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皮瓣局部转移覆盖6例,植皮2例。术后制定随访计划,所有病例采用门诊、电话、微信及登门拜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骨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24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良好,厚薄适中,TPD为7~10 mm。小腿供区无功能影响。移植骨瓣愈合时间2.0~4.0个月,平均2.6个月。依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7指,良1指;采用Michigan手功能评价标准评定,8例8指评分81.3~91.8分,平均83.6分。结论应用动脉近端骨膜穿骨皮瓣重建拇指节段性缺损,能够较大程度恢复拇指的外观和功能,且供区损害小,是拇指节段性缺损修复的有效术式。

  • 标签: 胫前动脉 穿支 骨皮瓣 节段性拇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踝部皮肤缺损患者应用动脉穿皮瓣修复的效果。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踝部皮肤缺损修复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2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足踝部创面形状以及大小进行皮瓣设计,将皮瓣掀起后需要确保血管蒂进入患者皮瓣分支内,进行皮瓣转移时应避免出现血管蒂受压、扭曲等现象,观察和分析患者皮瓣转移成活情况以及术后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全部26例患者皮瓣转移均成活,成活率为100%,随访结果表明患者患肢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效果满意,供区植皮均成活,没有患者出现踝关节功能障碍以及皮瓣臃肿等现象,1例患者移植部位出现感染现象,采用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消失,患者足踝部功能和外形恢复效果理想。结论踝部皮肤缺损应用动脉穿皮瓣修复效果理想,可加快患肢外形以及功能恢复,能够使病痛给患者身心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得到明显缓解,可为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提供便利。

  • 标签: 胫前动脉穿支皮瓣 足踝部皮肤缺损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动脉穿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设计动脉穿皮瓣修复手部创面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9~63岁,平均33岁。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5 cm~4.0 cm×3.0 cm,均伴有骨骼或肌腱外露。术前行双下肢CTA检查并应用Mimics 20.0软件进行三维建模,根据创面大小和形状用软件设计动脉穿皮瓣并模拟切取。术中按设计切取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2.5 cm×2.0 cm~4.5 cm×3.5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并评估肢体恢复情况,采用上肢功能评分表(DASH)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所有皮瓣均顺利切取,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皮瓣完全成活8例,静脉危象1例,探查并重新吻合后部分坏死。术后随访6~21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肢DASH评分2~15分,平均6.4分;供区轻度瘢痕增生1例,感觉无异常。结论数字化技术可精确定位穿血管,实现动脉穿皮瓣的个体化设计,适用于手部中小创面的修复,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胫前动脉穿支皮瓣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手外伤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踝上穿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采用动脉踝上穿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为21~75岁,平均39岁。根据踝上穿皮瓣解剖学基础,按照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大小和形状,在小腿下端外侧设计并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创面。切取动脉踝上穿皮瓣面积为6.0 cm×5.0 cm~14.0 cm×8.0 cm,均为带蒂皮瓣转位。根据皮瓣成活、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患者认可等情况,对患者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19例皮瓣全部成活,软组织缺损、肌腱、骨质及钢板外露均得以修复。供区均I期愈合。术后门诊随访2~16个月,皮瓣血运良好,颜色接近周围正常皮肤,臃肿不明显,患者对外观表示满意;供区皮片愈合良好,无明显增生、挛缩及溃疡,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动脉踝上穿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手术操作简便,穿较恒定,血供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胫前动脉穿支皮瓣 踝上穿支 足踝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以动脉穿出点为中心的逆行皮瓣修复足皮肤缺损,供区直接缝合或用腹股沟全厚皮打包植皮。结果7例动脉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6例随访2~24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无明显臃肿,色泽良好,外形满意。结论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缺损可行,取材方便、操作安全。

  • 标签: 胫前动脉 皮瓣 皮肤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动脉动脉发生动脉硬化闭塞几率的差异,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我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动脉硬化闭塞的108例患者为对象,用血管超声探究动脉动脉发生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几率及严重程度进行对比研究,进而为动脉硬化患者提供治疗的精准诊断依据。结果:经过对比观察和研究,证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大多数患者,动脉发生闭塞的几率及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动脉。结论:研究为动脉硬化的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的诊断依据,指向性更强,对于疾病的定位更加准确,特别是对于患有严重基础性疾病,不适合进行血管造影的患者,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 标签: 胫前动脉 胫后动脉 动脉硬化
  • 简介:始于动脉的胫骨滋养动脉所发出的筋膜皮为蒂的小腿内侧皮瓣,临床已有应用报道。我们在手术切取动脉皮瓣时,发现小腿下部动脉常发出一较恒定的较粗的筋膜皮进入皮瓣,对此,我们进行了追踪解剖观察,并以此血管为蒂切取小腿内侧皮瓣。自1992年以来,临床应用32例,

  • 标签: 胫后动脉筋膜皮支 解剖学 适应证 临床资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穿骨皮瓣桥接再植缺损性断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3月至2019年12月,东莞长安新安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应用动脉穿骨皮瓣桥接修复缺损性断指并再植6例。男5例,女1例,年龄16~55岁,平均35.8岁。冲压伤2例,绞压、热压、电锯及车祸伤各1例。其中,指骨中节缺损3例,近节缺损3例;拇、环指各1例,示、中指各2例;左手2例,右手4例。合并肌腱缺损6例,同时伴有其他指损伤3例。软组织缺损面积:5.5 cm×2.0 cm~6.0 cm× 3.0 cm,指骨缺损长度:1.5~2.2 cm。皮瓣切取面积:6.5 cm×2.0 cm~7.0 cm×3.0 cm,骨瓣切取大小:1.8 cm×1.0 cm×0.8 cm~2.2 cm×1.0 cm×1.0 c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皮瓣局部转移覆盖。术后制定随访计划,所有病例采用门诊、电话、微信及登门拜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伤指术后外观、功能、生活工作情况等,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及Michigan手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术后骨皮瓣全部成活。随访9~24个月,皮瓣少量色素沉着,质地良好,厚薄适中,两点辨距觉为8~11 mm。小腿供区无功能影响。移植骨瓣愈合时间2.0~4.0个月,平均2.6个月。依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3指,良3指,优良率均为100%;采用Michigan手功能评价标准评定,6例(6指)评分71.5~91.8分,平均80.6分。结论应用动脉穿骨皮瓣桥接缺损性断指并再植,能够较大程度恢复手指外观和功能,供区损害小,是缺损性断指再植中修复骨皮缺损、恢复手指长度的有效术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再植术 胫前动脉
  • 简介:摘要采用游离移植动脉穿骨皮瓣桥接再植是救治节段缺损型断指的新方法,此讨论评价了这一术式的优、缺点,认为此项技术更适合于拇指节段型缺损的断指再植。至于在其他断指的应用效果,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 标签: 胫前动脉 外科皮瓣 再植术 讨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动脉内踝上穿皮瓣亚急诊修复小腿远端及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本治疗组收治小腿远端及踝部皮肤缺损创面18例,其中其中摔伤3例、交通事故伤6例、机器绞伤3例、重物压砸伤6例。其中小腿远端12例,踝部6例。其中伴有肌腱或跟腱外露4例、伴有胫骨骨折外露8例、伴有踝关节脱位外露6例。均采用动脉内踝上穿皮瓣亚急诊修复,供瓣区给予中厚皮片植皮修复,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24个月。结果18例皮瓣中完全成活16例,部分坏死2例,部分坏死皮瓣待其血运稳定后给予扩创VSD,二期植皮修复。成活后的皮瓣远期随访质地比较柔软,蒂部稍臃肿,皮瓣外观满意,无例发生骨髓炎及肌腱、跟腱坏死,足踝肌腱、跟腱活动满意。结论动脉内踝上穿皮瓣亚急诊应用可以降低急诊手术风险,避免长期骨关节、肌腱外露感染坏死,是修复小腿远端及踝部皮肤缺损良好方案之一。

  • 标签: 胫后动脉低位穿支皮瓣 小腿 足踝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交通动脉瘤夹闭手术护理配合经验。方法2015年1月~2017年5月,医院开展交通动脉瘤夹闭28例。结果出现5例脑血管痉挛,6例术中呼吸循环紊乱,1例术中出血,术中低体温6例。未见脑梗死、颅内感染。手术时间(2.13±0.56)h,出血量300~700ml,平均(731±135)ml,医师满意率达到100%,结论交通动脉瘤夹闭手术护理需重视出血、脑血管痉挛的预防,提高配合的质量,缩短手术时间。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支动脉瘤 夹闭手术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动脉穿为蒂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交腿修复中足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8月-2011年8月对13例中足软组织缺损患者,在小腿内侧区沿大隐静脉设计以动脉穿为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面积5cm×9cm~8cm×18cm。结果术后13例皮瓣完全成活,其中2例皮瓣边缘有少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供区创面均1期愈合,经2-18个月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耐磨,质地、弹性良好。结论以动脉穿为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交腿修复中足软组织缺损具有不损伤主要血管、血供可靠、皮瓣切取范围大、隐蔽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胫后动脉穿支 隐神经 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穿螺旋桨皮瓣修复内踝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宁波市第九医院共收治5例男性踝部外伤患者,年龄30~64岁,平均45岁,右侧3例,左侧2例。病因:交通伤2例、压砸伤3例。其中4例合并骨折,1例合并钢板和骨外露,2例合并局部感染,1例皮肤撕脱伤。术前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3.0 cm~4.0 cm×6.0 cm。清创后设计动脉穿螺旋桨皮瓣修复创面,术中于深筋膜浅层长屈肌和趾长屈肌间寻找目标穿,充分显露穿蒂部,保留蒂部长度≥2 cm并携带少量筋膜组织。在深筋膜浅层完全切取皮瓣后旋转皮瓣拟覆盖创面,确认皮瓣血供良好后与创面疏松缝合,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均常规补液、抗感染、抗痉挛、抗血栓形成治疗,踝关节中立位抬高并以石膏制动,监测皮瓣的温度、颜色、张力和流情况,并逐步进行康复锻炼。观察患者术后修复效果。结果5例皮瓣均成活,穿支点距内踝5.5~8.5 cm,切取皮瓣面积:4.0 cm×6.5 cm~4.0 cm×10.0 cm,供区除1例植皮外其余均直接缝合。术后随访3~16个月,平均12个月,无皮瓣相关并发症发生,无明显瘢痕增生,与局部皮肤性状相近,踝关节活动可,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动脉穿螺旋桨皮瓣具有操作简便,软组织性状相近,血供稳定可靠,供受区损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修复内踝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 标签: 胫动脉 穿支皮瓣 软组织损伤 螺旋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穿筋膜蒂皮瓣在胫骨下段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6年~2014年12月应用动脉穿远端筋膜蒂皮瓣修复胫骨下段骨折术后钢板外露的病人28例,术前每个患者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行动脉穿探测并作出标记,至少标出2个以上,设计动脉穿筋膜蒂皮瓣,轴线在胫骨内侧髁后与内踝、跟腱间中点的连线,旋转点在距创面1-2厘米不等,全部为逆行设计修复小腿下段,钢板外露的面积为3.0厘米X2厘米~10厘米X6厘米,动脉的穿筋膜蒂部皮瓣的面积最大为12厘米X8厘米,最小为5.0厘米X4厘米,观察其修复效果,皮瓣均成活。所有的病例随访6月~18月,平均8个月,所有的患者的均正常步态行走,有无痛觉。应用动脉穿筋膜蒂皮瓣修复胫骨下段钢板外露供区在小腿中上后内侧,损伤后蒂部保存良好,切取便利,不损伤动脉,血供可靠,成活率高,是修复胫骨远端钢板外露的理想皮瓣。

  • 标签: 胫后动脉 皮肤移植 筋膜 修复 钢板外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腓动脉外踝终末穿蒂岛状皮瓣修复中、足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腓动脉外踝终末穿蒂岛状皮瓣修复中、足软组织缺损5例。应用腓动脉外踝终末穿的降与踝关节及跗骨窦周围血管网的吻合,皮瓣旋转点可低至跗骨窦附近,设计皮瓣逆行旋转后修复中、足软组织缺损创面,其中皮瓣切取面积15 cm×12 cm~8 cm×6 cm。术后采用门诊及微信随访所有患者,观察记录皮瓣外观及受区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皮瓣均完全成活,无需二次手术。术后随访6~15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无臃肿,患肢踝关节活动度平均背屈15°,跖屈25°。结论以腓动脉外踝终末穿的降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可用于修复中、足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血运可靠,是修复中、足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较好选择。

  • 标签: 腓动脉 终末穿支 岛状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脉穿皮瓣在足跟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足跟部组织缺损患者共7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动脉穿皮瓣修复手术治疗,并对手术患者进行6个月至2年的随访,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出现局部组织坏死4例,出现水泡5例,术后臃肿11例,经及时治疗后均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近期移植皮肤感觉恢复较慢,与远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远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动脉穿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单、皮瓣可取面积大、皮瓣形状可设计、治愈率高等特点,是治疗足跟部软组织损伤较为理想的选择。

  • 标签: 胫后动脉 穿支皮瓣 足根部 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