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肋间血管覆盖上肢电烧伤深度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和操作要点.方法2003年~2005年应用以第7~10肋间穿血管供养的腹部,修复肘部、前臂、腕部、手掌部深度烧伤创面6例,面积(16cm×12cm)~(9cm×7cm).18天~21天断.结果5例全部成活,1例切取超过脐旁线,致远端边缘2cm×3.5cm面积坏死.术后外观满意.结论肋间血管外侧穿血供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上肢手部、前臂、肘部的修复,与其他带腹部相比,具有优势.

  • 标签: 皮穿支 腹部皮瓣 皮瓣修复 上肢电烧伤 肋间血管 带蒂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腹壁下动脉穿(DIEP)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8月-2017年2月,对41例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即刻或二期应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DIEP行乳房重建,患者年龄27~49(34.5±2.7)岁。22例为一期乳腺癌术中即刻乳房再造,19例为乳腺癌术后二期乳房再造。术后规律定期门诊随访。结果本组共切取移植41例游离双侧血管DIEP,包括12例外侧型、9例内侧型和20例内、外侧型,长(24.5±0.5)cm、宽(10.8±2.8)cm、厚(5.5±0.4)cm,血管长度为(12.5±0.6)cm。平均重量为565(365~1 050)g。受区血管组合包括:①胸廓内血管近远端18例。②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外侧血管11例。③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背血管8例。④胸背血管加胸外侧血管4例。为进一步促进静脉回流,有3例额外将腹壁浅静脉与受区胸肩峰静脉吻合。所有均一期顺利成活,无边缘坏死或感染发生,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良好。本组获随访平均15.8(12~5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腹部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受限,腹直肌肌力5级。结论游离联体双侧血管DIEP是一种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安全可靠且效果满意的选择方案。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乳房重建 乳腺癌 联体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腘动脉外侧或联合腓动脉穿游离移植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3月—2020年6月东莞市长安新安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手足皮肤缺损伴肌腱、骨骼外露患者21例,其中男19例、女2例,年龄16~65岁(平均37.8岁)。手部创面8例,足部创面13例;软组织缺损面积3.5 cm×5.5 cm~10.0 cm×14.0 cm。观察患者术后成活情况,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颁布的感觉功能恢复分级评价标准评估患者感觉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笔者参考功能7项检查制定的外观功能10项检查表进行外观功能综合评价。结果21例患者术后全部成活。采用腘动脉外侧游离移植修复13例、腘动脉外侧联合腓动脉穿游离移植修复8例,切取面积4.0 cm×6.5 cm~10.0 cm×16.0 c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随访6~36个月,质地良好,厚薄适中,两点间辨别觉13~25 mm;外观功能综合评价:优7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小腿供区无功能性影响。结论腘动脉外侧或联合腓动脉穿游离移植修复手足创面,血供有保障,成活率高,是修复手足软组织创面的有效术式之一。

  • 标签: 外科皮瓣 腘动脉外侧皮支 腓动脉穿支皮瓣 手足软组织缺损 修复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血管腹壁下动脉穿在乳房再造手术中的的应用效果和手术适应证。方法对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应用双血管腹壁下动脉穿进行延期乳房再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术前应用CT血管造影评估腹壁下动脉穿支条件,术中应用吲哚菁绿造影评估灌注范围,判断行双血管腹壁下动脉穿的必要性。对患者基本信息、术前检查、手术方式、并发症、术后乳房形态及肿瘤是否复发等情况进行统计及总结。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1例乳腺癌切除术后乳房再造女性患者,年龄30~55岁,平均43.0岁。其中16例行放疗,9例既往手术史导致明显下腹部瘢痕,2例体质量指数低于20 kg/m2。术中切取20 cm×8 cm~20 cm×38 cm,手术时间(593±94) min。以双侧腹壁下血管穿24例,以腹壁下血管穿及对侧腹壁浅血管6例,以双侧腹壁浅血管1例。血管吻合方面,双血管内吻合6例,与2条受区血管分别吻合25例。31例除1例边缘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4例供区脂肪液化,经清创及换药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10个月至5年,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双侧乳房对称性及外形满意,腹部供区外观良好,无腹部膨隆、腹壁疝等并发症,随访期间乳腺肿瘤无复发。结论双血管腹壁下动脉穿在提供丰富皮肤软组织的同时能够确保有效血供,可以获得良好的乳房形态。对于胸部组织缺损严重、腹部脂肪较少或下腹部中线瘢痕的延期乳房再造患者是兼具灵活性与可靠性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乳房成形术 腹壁 穿支皮瓣 游离组织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自Esser在1931年提出带肋间神经血管的概念以来,游离和岛状肋间血管穿陆续用于临床。1994年,Gao等首次报告使用带窄的腹部进行组织修复,该血供来源于肋间后动脉神经血管束发出的外侧部包含第4~7肋间穿。目前,这种肋间穿在修复肘关节前部缺损中的应用极少见报道。自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我院收治5例肘前部缺损患者,应用第7~10肋间穿血管供养的腹部进行修复,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带蒂腹部皮瓣 肋间后动脉 皮穿支 神经血管束 创面 组织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胸外侧动脉穿(LTAP)修复乳房部分缺损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乳腺科应用带LTAP修复乳房部分缺损的病例资料。术前应用多普勒超声在胸前外侧壁第3~4肋间探查LTAP,设计包含该穿在内的横向或接近于横向的带LTAP。术中从深筋膜深面将掀起,透过深筋膜隐约可见胸外侧血管影,用可听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血管走行。于脂肪深层和深筋膜深面,沿血管主干向腋窝方向细心游离,形成宽约1.2 cm,厚约0.5 cm的部。去表皮后转移至乳房缺损处。术后观察成活情况,并评估重建后的乳房外形。结果共纳入1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58岁,平均41.7岁。其中乳腺癌患者8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4例。病灶均位于乳房外侧区域。12例患者切除肿瘤或炎性病灶组织重量为(78.3±5.1) g(56~92 g),切取的带LTAP长(9.3±0.6) cm(8.2~12.5 cm)、宽(5.6±0.4) cm(3.8~7.2 cm)。1例发生供区引流口感染,经换药、口服抗生素愈合,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2~17个月,平均8.2个月,效果优良者为10例,一般2例。其中5例乳腺癌患者接受了放疗,对外形无影响。所有患者随访行乳腺彩超检查,显示成活情况良好。无肿瘤复发或炎症复发患者。结论带LTAP对于乳腺癌保乳术后或非哺乳期乳腺炎术后乳房部分重建,特别是外侧区域重建是一个可选择的手术方案,具有操作简单、易成活、并发症少、切口相对隐蔽等优点。

  • 标签: 穿支皮瓣 超声检查 乳腺肿瘤 修复外科手术 胸外侧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转移的临床应用及特点。方法对10例小腿内侧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穿隐神经营养筋膜设计岛状修复足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皮成活率(9/10)90%,有1例远端坏死,其余质地满意,外形美观。结论该术式扩大了切取面积与修复范围,设计灵活,血供可靠,旋转弧度大,能满意地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

  • 标签: 隐神经 外科皮瓣 移植小腿 胫后动脉 皮肤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给予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腓动脉及穿血管逆行转移修复,并对其修复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采取腓动脉及穿血管逆行修复措施,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0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经腓动脉及穿血管地皮逆行转移修复治疗后均成活,经一年随访发现其中2例患者远端因局部回流受阻从而出现浅表坏死的症状,但是经过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痊愈;8例患者治疗后发生轻度静脉回流不畅症状,在术后12~48h内恢复正常;供区均为Ⅰ期愈合,术后没有发生并发症,20例患者对外形及功能均满意,患足与踝关节屈伸与行走功能良好。结论针对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来说腓动脉及穿血管逆行转移修复是首选治疗方式,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腓动脉 穿支血管蒂皮瓣 逆性转移修复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 简介:目的总结逆行足底内侧动脉穿岛状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8月至2007年5月采用足底内侧动脉穿岛状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临床应用7例,面积为9cm×6cm~7cm×5cm,修复受区创面大小为8cm×5cm~6cm×5cm。结果术后全部成活,随访3~35个月,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供区愈合良好。结论足底内侧动脉穿岛状血运可靠,设计灵活,手术切取简便安全,是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

  • 标签: 皮穿支蒂皮瓣 修复 前足 皮肤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部筋膜对大鼠肋间后动脉穿成活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雌雄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2组,每组25只。于每只SD大鼠右侧背部设计并切取以肋间后动脉穿,大小为10.0 cm×2.5 cm,A组保留穿及其周围2.5 cm×1.0 cm的筋膜组织,B组仅保留穿,尽可能剔除穿周围的筋膜组织,最后均将原位缝合。观察术后2组成活情况,并计算成活面积百分比;切取2组组织行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标本血管生成情况,并应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统计术后第7天HE染色切片中的血管密度,测量并计算血管直径及血管壁厚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组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细胞珠蛋白(CYGB)表达的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组织中HIF-1α和CYGB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并比较2组间的差异。计量资料以±s表示,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双侧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术后成活良好,B组术后7 d远端缺血坏死,A组成活面积百分比为96.19%±0.65%,高于B组的88.97%±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结果显示,2组组织均可见新生血管,A组新生血管多于B组;A组血管密度、血管直径、血管壁厚度分别为(7.77±0.92)条/mm2、(65.23±14.62) μm、(10.49±1.99) μm,均高于B组的(5.82±0.85)条/mm2、(40.61±7.78) μm、(6.27±2.63) 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A组HIF-1α表达高于B组,并逐渐趋于稳定;A组和B组CYGB表达于术后第7天达到高峰。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术后第1、3天A组中HIF-1α表达量高于B组(P均<0.01),于术后第5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术后第5、7、9天B组中HIF-1α表达量高于A组(P < 0.01),直至第9天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术后第3、5、9天A组中CYGB表达量均高于B组(P<0.01),A组和B组CYGB表达量均于术后第7天出现峰值。结论大鼠肋间后动脉穿切取时在部保留部分筋膜,可提高成活面积,可能是其中的HIF-1α的表达稳定及CYGB的表达上调所致。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蒂皮瓣 筋膜 低氧诱导因子-1α 细胞珠蛋白 SD大鼠
  • 简介:穿的概念起源于20纪80年代后期,是指由穿血管供血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穿可保留供区的主要血管,无需携带肌肉组织,符合组织移植“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原则,是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理想选择,成为组织缺损修复技术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动脉 穿支皮辫 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游离小腿穿移植修复足部创面的疗效。方法:20012年9月至2016年4月,对17例足部皮肤缺损患者,采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游离移植修复。结果:17例患者游离完全存活。术后随访5-19个月,平均8.9个月。所有患者创面一期愈合,游离质地良好,修复足行走无明显影响,患者对疗效满意。按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JOA)评定,结果为79-100分,平均87.5分。结论:采用游离小腿穿修复足部创面具有损伤小,更加接近受区,不适为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 标签: 创面 穿支皮瓣 游离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在躯干部中、大型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整形修复科收治躯干部中型以上瘢痕疙瘩患者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20~53岁,胸前3例,脐部3例,下腹4例。瘢痕疙瘩大小2.0 cm×3.0 cm~5.0 cm×9.0 cm,病灶均伴有感染。手术彻底切除瘢痕及感染组织,松解挛缩,分别于创面周围设计以肋间穿(3例)、脐旁穿(3例)或腹股沟穿的局部穿(4例),以推进或旋转方式覆盖创面。术后早期放疗,每日1次,每次5~10 Gy,连续3 d,总剂量约15~20 Gy。并辅以外用硅胶制剂、局部药物注射及弹力衣压迫等治疗。术后随访时应用温哥华量表评估瘢痕,同时分析评价局部形态、毛发分布、瘙痒、疼痛感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血运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2~24个月,局部形态及毛发分布正常,瘙痒、疼痛感均明显缓解,9例患者温哥华量表评分1~6分,1例患者未遵医嘱按期随诊及辅助治疗,发生明显切口增生性瘢痕,温哥华量表评分9分。8例患者对治疗效果评价为非常满意,2例为满意。结论局部穿可以有效地修复躯干部中、大型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创面,联合早期放射治疗、外用硅胶制剂、弹力压迫等综合治疗可以达到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皮瓣,带蒂 瘢痕疙瘩 综合疗法
  • 简介:目的总结45例远端小腿穿修复足踝部创面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术前加强专科宣教、心理护理、体位指导,制定并让患者理解康复计划;术后科学的体位管理以保护部免受压迫,密切观察血液循环,保证有效引流,个体化镇痛,早期功能锻炼等。结果本组发生2例血管危象,经早期发现积极有效处理,全部成活;平均6个月随访,足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针对患者及手术的特点,制定系统的专科护理措施,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了患者足踝部功能的康复。

  • 标签: 足踝损伤 外科皮瓣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的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穿在修复足跟、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共收集了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1~51岁,平均32.5岁;修复足跟部创面10例,足踝及足背创面6例。采用改良的"Z"形皮肤切口显露部,部包含1条来自腓动脉的穿血管、腓肠神经及其周围血管链,及1条或多条小隐静脉的属静脉,剩余筋膜组织尽量剔除;最后采用腓肠内侧或外侧动脉穿的接力修复供区,避免供区植皮。术后通过门诊和电话随访、微信传送照片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12~18个月,全部成活,无静脉回流障碍所致的肿胀及坏死,创面均I期愈合。面积大小12 cm×5 cm~30 cm×15 cm,部宽度1~2 cm。未再次行修薄整形手术,供区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其中10例小腿后方供区采用接力覆盖,6例直接闭合。所有患者对术后下肢功能和外观满意。结论采用改良皮肤切口,穿加强的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可以安全可靠的修复足跟、足踝部创面,不易出现供血不足或者静脉危象,同时可以通过接力修复供区,避免供区植皮。

  • 标签: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 穿支皮瓣 手术改良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足跟部由于局部软组织少,损伤后常有跟骨及跟腱外露,创面的修复相当困难,以往修复这类损伤以吻合血管的游离为主,手术难度大,易发生血管危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自Masquelet等1992年报道以来,由于手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修复足跟部缺损的理想。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我们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穿动脉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1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足跟部皮肤缺损 皮瓣修复 动脉蒂 穿支 远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胫后动脉穿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二期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胫后动脉穿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修复足部内侧软组织缺损创面共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3~69岁,平均36.9岁。损伤缺损位置均位于足底内侧跖跗关节附近,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5 cm×5.0 cm~8.0 cm×14.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同侧大腿全厚片游离植皮部分修复。所有患者术后采用门诊及电话定期随访。定期随访,观察患肢功能、供区及受区愈合情况。结果13例顺利成活;1例远端出现小面积坏死,部分拆线减压,经换药后愈合;1例出现瘀紫及张力性水泡,手术探查、去除局部血肿、部拆线减压后成活;1例患者术后8个月予以削薄整形。本组患者术后均获6~12个月随访,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反应正常,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患足行走无明显受限,功能恢复基本满意。结论胫后动脉穿携带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可使成活更可靠,血运更理想,将所携带的隐神经与受区神经缝接,可以重建的保护性感觉,是临床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 足底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髂浅动脉浅血管的腹部穿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3年6月至2018年8月对15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以旋髂浅浅腹部穿移植修复,切取面积7 cm×5 cm~12 cm×7 cm,旋髂浅动脉浅与指动脉吻合2例,与鼻烟窝桡动脉分支吻合4例,与掌背动脉吻合5例,与桡动脉掌浅吻合1例,与桡动脉主干端侧吻合3例;15例均吻合旋髂浅静脉,其中9例另外吻合旋髂浅动脉浅1条伴行静脉。结果1例吻合掌背动脉的术后出现血管痉挛,经对症处理后存活;其余14例顺利存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外观质地良好,柔软,稍臃肿,感觉恢复至S2,无溃疡,腹部供区留线性瘢痕。结论利用旋髂浅动脉浅腹部穿修复手部创面缺损,较常规腹部的供区损伤更小,手术时间短,是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好的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手损伤 外科皮瓣 旋髂浅动脉浅支 缺损